業委會委員要負法律責任嗎
1. 業主委員會不作為,業主能起訴業主委員會嗎
業主委員會不作為,不能起訴業主委員會。但可以召開業主大會,直接罷免業主委員會的成員,重新選舉業主委員會。
根據《業主大會規程》第二十九條經業主委員會或者20%以上業主提議,認為有必要變更業主委員會委員的,由業主大會會議作出決定,並以書面形式在物業管理區域內公告。
第三十一條業主委員會委員資格終止的,應當自終止之日起3日內將其保管的檔案資料、印章及其他屬於業主大會所有的財物移交給業主委員會。
(1)業委會委員要負法律責任嗎擴展閱讀:
《業主大會規程》第二十一條業主委員會委員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本物業管理區域內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業主;
(二)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
(三)遵守業主大會議事規則、業主公約,模範履行業主義務;
(四)熱心公益事業,責任心強,公正廉潔,具有社會公信力;
(五)具有一定組織能力;
(六)具備必要的工作時間。
第二十二條業主委員會應當自選舉產生之日起30日內,將業主大會的成立情況、業主大會議事規則、業主公約及業主委員會委員名單等材料向物業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2. 發生電梯事故,業主委員會要負什麼責任
業委會無責,物業公司和電梯維保單位承擔責任
電梯維保單位承擔全部責任,物業公司承擔監理和管理責任
3. 業主公眾之下抵毀業主委員會主任貪污要負法律責任嗎
如果僅僅是質疑不用負責任但是如果是捏造事實或者用不實的言論詆毀污衊那是要負法律責任的
4. 業主委員會的具有什麼樣的法律地位
業主委員會的法律地位沒有明確規定。
業主委員會,是指由物業管理區域內業主代表組成,代表業主的利益,向社會各方反映業主意願和要求,並監督物業管理公司管理運作的一個民間組織。
2007年《物業管理條例》修改之後取消了業委會是業主大會的執行機構的限制,把「業主委員會」規范為「業主委員會執行業主大會」。
社會組織要成為民事主體,要麼具備法人資格,要麼屬於其他組織,否則其行為無法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
業主委員會不是法人代表,沒有法人資格,難以作為民事主體資格提起訴訟,需要通過召開業主大會,達到專有面積和業主人數雙過半才能獲得授權進行訴訟。
由於法律沒有賦予業主委員會應有的民事法律地位,所以即使成立了業主委員會,受委託的物業公司的地位仍然強勢於作為委託人的業主和業主委員會。
(4)業委會委員要負法律責任嗎擴展閱讀
業主委員會的法律地位的爭議
中國法律規定的能參與民事活動的主體有三類: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國家,社會組織要成為民事主體,要麼具備法人資格,要麼屬於其他組織,否則其行為無法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
所謂法人是指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必須符合下列四個條件:
(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
(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4)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其他組織又成為非法人組織,是指不具有法人資格但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組織。
中國《民法通則》沒有關於其他組織的規定,但是《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意見對其他組織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其中第四十條規定:「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
由此可見,其他組織是受中國法律認可和保護的民事主體之一,主要包括合夥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獨資企業、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和其他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經營實體和公益團體等。
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差別主要表現為能否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法人能夠自己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與其成員的責任是嚴格分離的,如公司的責任與股東的責任相互獨立;
其他組織則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其責任與成員的責任雖然在一定限度范圍內分離,但是成員必須承擔最終責任,如合夥企業超出合夥財產范圍的責任由合夥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小區共有物業被佔用 業委會法律地位不明確難維權 人民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業主委員會
5. 業委會主任侵害業主利益,他應該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6. 義務的業主委員成員要負法律責任嗎
因自己的過失造成全體業主或部分業主的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和擔任業主委員會委員有沒有報酬沒有關系。
7. 業委會主任侵害業主利益,他應該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沒有對業主委員會作出明確的規定。民事訴訟法規定具備訴訟主體回資格的三類主體即自然人、法答人、其他組織,業主委員會顯然不屬於自然人、法人,那它是否屬於「其他組織」呢?有學者認為,業主委員會也不屬於「其他組織」,因為按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其他組織」應當是「合法成立、有一定組織機構和財產,但不具法人資格的組織」。業主委員會只是業主大會的執行機構,是一個內設機構,沒有法律地位,不能獨立承擔訴訟結果。而《物業管理條例》作為第一部全國性的物業管理法規,力求規范物業管理活動,以從根本上解決相關主體之間的法律責任不清的問題,但其僅從業主、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之間的內部關系的角度對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的職能作了簡單的規定,未明確規定其法律地位,缺乏對外主體資格的規定。所以說,在我國現有規定中沒有業主委員會的空間。然而,沒有存在的制度空間,一旦出現業主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時,受損的權利應該得到救濟,因為「無救濟則無權利」。
8. 業主委員會該由誰來管
物業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
《物業管理條例》:
第十六條
業主委員會應當自選舉產生之日起30日內,向物業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和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備案。
業主委員會委員應當由熱心公益事業、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業主擔任。
業主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在業主委員會成員中推選產生。
(8)業委會委員要負法律責任嗎擴展閱讀
《物業管理條例》:
第十條
同一個物業管理區域內的業主,應當在物業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成立業主大會,並選舉產生業主委員會。
但是,只有一個業主的,或者業主人數較少且經全體業主一致同意,決定不成立業主大會的,由業主共同履行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職責。
第十五條
業主委員會執行業主大會的決定事項,履行下列職責:
(一)召集業主大會會議,報告物業管理的實施情況;
(二)代表業主與業主大會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簽訂物業服務合同;
(三)及時了解業主、物業使用人的意見和建議,監督和協助物業服務企業履行物業服務合同;
(四)監督管理規約的實施;
(五)業主大會賦予的其他職責。
9. 業主委員會違規違法了怎麼辦
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應當依法履行其相關職責,不可以作出與物業管理沒有關系的決定,不可以從事與物業管理沒有關系的活動。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所作出的決定違反了法律法規的話,物業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房地產的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街道的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責令對方限期改正或撤銷相關決定並且通告全體業主。
法律分析
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當中規定的內容可以得知,業主如果以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的相關名義,從事了違反法律法規的活動並且觸犯了刑律的話,依法追究其相關的刑事責任;如還沒有夠成刑事處罰的話,依法追究其治安管理處罰的責任。業委會本身是由業主選出來的,其作用是向社會反映業主的意願以及要求,並且監督物業公司的服務和管理,要是業委會做出了違法的事情,業主的利益很有可能會受到侵害,業主是可以狀告業主委員會沒有履行的職責的,可以依據法律法規向人民法院提起相應的訴訟。如果出現業主委員會不作為的情況,業主首先可以憑借相關證據材料向當地所在的街道、社區或者房管進行反映,要求督促監督對方進行履職;還可以根據自己所在小區的議事規則來發動對其罷免,要求召開臨時的業主大會罷免相關的業委會成員。
法律依據
《物業管理條例》第十九條 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應當依法履行職責,不得作出與物業管理無關的決定,不得從事與物業管理無關的活動。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違反法律、法規的,物業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責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銷其決定,並通告全體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