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紀要法律效力簽字
A. 「會議紀要」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1、會議紀要是行政公文的一種,不過現在很所企業、事業單位也頻繁使用版這種文體權,如董事會會議紀要。
2、會議紀要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會議紀要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形成的規范格式化文書,用於記載和傳達行政機關有關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是行政機關公務活動的重要載體和工具。會議紀要只具有行政指導性質,不具有強制力,其並不能在法律上產生新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不具有行政法律效力。但會議紀要具有確定某一行政事項如何處理的初步意見,因此具有證據意義。
綜合:會議紀要主要適用於記載和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其性質主要是針對會議進行情況以及最後結論的記錄,只具有指導意義,本身並不對外發生法律效力。
B. 政府辦發會議紀要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會議紀要無非是地方黨委、政府與下屬各局、委共同協商地方政策的會議記錄,無法上升到法律、法規、規章的高度,不是規范性文件,沒有法律效應。
C. 會議紀要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會議紀要不具有法律效力。會議紀要適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如果會議紀要僅僅作為記錄會議情況之用,並在行政機關內部傳閱,則不存在對外發生效力的問題。
法律依據:《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 第八條 公文種類主要有:
(一)決議。適用於會議討論通過的重大決策事項。
(二)決定。適用於對重要事項作出決策和部署、獎懲有關單位和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
(三)命令(令)。適用於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晉升銜級、嘉獎有關單位和人員。
(四)公報。適用於公布重要決定或者重大事項。
(五)公告。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
(六)通告。適用於在一定范圍內公布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
(七)意見。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
(八)通知。適用於發布、傳達要求下級機關執行和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批轉、轉發公文。
(九)通報。適用於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況。
(十)報告。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回復上級機關的詢問。
(十一)請示。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
(十二)批復。適用於答復下級機關請示事項。
(十三)議案。適用於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請審議事項。
(十四)函。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
(十五)紀要。適用於記載會議主要情況和議定事項。
D. 會議紀要具有法律效力嗎
會議紀要不具有法律效力。
按照《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會議紀版要適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權定事項。如果會議紀要僅僅作為記錄會議情況之用,並在行政機關內部傳閱,則不存在對外發生效力的問題。
簡介:
會議紀要是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的公文。會議紀要不同於會議記錄。會議紀要對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都適用。會議紀要與會議記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區別十分明顯。從應用寫作和文字處理的角度來探析,二者截然不同。會議紀要是一種法定的公務文書,其撰寫與製作屬於應用寫作和公文處理的范疇,必須遵循應用寫作的一般規律,嚴格按照公文制發處理程序辦事。
拓展資料:
會議紀要適用於一些大中刑的、比較重要的會議。這種會議往往具有方向性、專題性、專業性、形容性、學術性的特點,是為了解決當前工作中的某項實際問題,會議本質精神,用至一些分歧意見等寫出來。
其目的有二:一是向上級匯報會議情況,以獲得上級及時的指導;二是向下級傳達;以便貫徹執行,因此,研究一般性問題的會議,尤其是一些規范較小的事務性會議,一般不寫會議紀要。
E. 會議紀要有雙方簽字,沒有蓋公章,有沒有法律效力
如果是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沒有違反法律效力強制性規定就有效 《合同法》:第四十四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F. 參會人員都簽字的會議紀要有法律效率嗎
沒有。會議紀要只是參會的人員代表單位或本人同意紀要的內容,其效力類似於多方協議草案,不等於內容符合法律規定,沒有法律效力。
G. 會議紀要的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會議紀要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形成的規范格式化文書,用於記載和傳達行政機關有關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是行政機關公務活動的重要載體和工具。會議紀要只具有行政指導性質,不具有強制力,其並不能在法律上產生新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不具有行政法律效力。但會議紀要具有確定某一行政事項如何處理的初步意見,因此具有證據意義。
法律依據:《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第九條 行政機關的公文種類主要有:
(一)命令(令)
適用於依照有關法律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嘉獎有關單位及人員。
(二)決定
適用於對重要事項或者重大行動做出安排,獎懲有關單位及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
(三) 公告
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
(四)通告
適用於公布社會各有關方面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
(五)通知
適用於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轉發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傳達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需要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任免人員。
(六)通報
適用於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或者情況。
(七)議案
適用於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請審議事項。
(八)報告
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答復上級機關的詢問。
(九)請示
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
(十)批復
適用於答復下級機關的請示事項。
(十一)意見
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
(十二)函
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
(十三)會議紀要
適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
H. "會議紀要"是否有法律效力
會議紀要不具有法律效力。
會議紀要是根據會議記錄和會議文件以及其他版有關材料加工整理而成,反權映會議基本情況和精神的紀實性公文,主要具有綜合性、指導性、備考性等特點。
會議紀要無非是地方黨委、政府與下屬各局、委共同協商地方政策的會議記錄,無法上升到法律、法規、規章的高度,不是規范性文件,其效力遠遠低於法律、法規、規章。
I. 會議記錄的法律效力
會議記錄是會議的記載,如果記錄完整、前面、客觀應當起到證據作用。
如果是會議紀要經過全體參加會議人員簽字就具有法律效力。
J. 會議紀要是否要求參會人員簽字
要求
一般來講,會議紀要提議參會人員簽字表示對會議的內容認可,如果意見相差較大有不同意見也會在會議紀要中註明(以後追究責任)。
會議紀要是記載和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時使用的一種法定公文。會議紀要與會議記錄不同,會議記錄只是一種客觀的紀實材料,記錄每個人的發言,而會議紀要則集中、綜合地反映會議的主要議定事項,起具體指導和規范的作用。
但是目前沒有法律法規強制規定必須參會的人員都要簽字,具體還是要看會議紀要的用途。
(10)會議紀要法律效力簽字擴展閱讀:
一、會議紀要是在會議記錄基礎上經過加工、整理出來的一種記敘性和介紹性的文件。包括會議的基本情況、主要精神及中心內容,便於向上級匯報或向有關人員傳達及分發。整理加工時或按會議程序記敘,或按會議內容概括出來的幾個問題逐一敘述。紀要要求會議程序清楚,目的明確,中心突出,概括准確,層次分明,語言簡練。
二、特點
1、內容的紀實性。會議紀要如實地反映會議內容,它不能離開會議實際搞再創作,否則,就會失去其內容的客觀真實性。
2、表達的提要性。會議紀要是根據會議情況綜合而成的,因此,撰寫會議紀要時應圍繞會議主旨及主要成果來整理、提煉和概括,重點應放在介紹會議成果,而不是敘述會議的過程。
3、稱謂的特殊性。會議紀要一般採用第三人稱寫法。由於會議紀要反映的是與會人員的集體意志和意向,常以「會議」作為表述主體,使用「會議認為」、「會議指出」、「會議決定」、「會議要求」、「會議號召」等慣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