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形式法律責任分為

形式法律責任分為

發布時間: 2022-03-24 23:02:34

『壹』 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民事責任形式: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5、恢復原狀。6、修理、重作、更換。7、賠償損失。8、支付違約金。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10、賠禮道歉

二、刑事責任形式: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三、行政責任形式:可分為懲罰性行政責任、強制性行政責任和補救性行政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九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二條 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條 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 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貳』 安全生產法規定法律責任分為哪三種

法律分析:追究安全生產違法行為法律責任的形式有3種,即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在現行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行政法規中,《安全生產法》採用的法律責任形式最全,設定的處罰種類最多,實施處罰的力度(罰款幅度除外)最大。它是指責任主體違反安全生產法律規定,由有關人民政府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公安機關依法對其實施行政處罰的一種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第八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定期統計分析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情況,並定期向社會公布。

第九十四條 生產經營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一)未按照規定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二)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以及礦山、金屬冶煉、建築施工、道路運輸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未按照規定經考核合格的;(三)未按照規定對從業人員、被派遣勞動者、實習學生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或者未按照規定如實告知有關的安全生產事項的;(四)未如實記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情況的;(五)未將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如實記錄或者未向從業人員通報的;(六)未按照規定製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或者未定期組織演練的;(七)特種作業人員未按照規定經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並取得相應資格,上崗作業的。

第一百條 生產經營單位將生產經營項目、場所、設備發包或者出租給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或者相應資質的單位或者個人的,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十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十萬元的,單處或者並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與承包方、承租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生產經營單位未與承包單位、承租單位簽訂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者未在承包合同、租賃合同中明確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或者未對承包單位、承租單位的安全生產統一協調、管理的,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

『叄』 安全生產法規定法律責任分哪三種

一、安全生產事故責任如何劃分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在生產經回營過程中發生安全事答故的,要對事故進行調查才能確定事故的責任,再依據調查結果對責任人進行處罰。
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事故劃分為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4個等級:
一、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三、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其中,事故造成的急性工業中毒的人數,也屬於重傷的范圍。

『肆』 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包括

根據違反來的法律的性質自,法律責任分為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三種,下面將每種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歸納如下:一、民事責任形式: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5、恢復原狀。6、修理、重作、更換。7、賠償損失。8、支付違約金。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10、賠禮道歉。
二、刑事責任形式: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三、行政責任形式:可分為懲罰性行政責任、強制性行政責任和補救性行政責任。懲罰性行政責任的主要形式有:通報批評、行政處分等;強制性行政責任包括強制劃撥、執行罰等;補救性行政責任的形式較多,主要有:認錯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撤銷違法、糾正不當、返還權益、行政賠償等。

『伍』 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是什麼 (在線等專業人士解答)

法律責任主要分為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承擔方式各有不同:
一、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賠償損失;(八)支付違約金;(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賠禮道歉。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並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處以罰款、拘留。
二、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責任按承擔的主體不同可分為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承擔的行政責任和行政相對人承擔的行政責任。
1、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通報批評;賠禮道歉,承認錯誤;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返還權益;恢復原狀;停止違法行為;履行職務;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糾正不適當的行政行為;行政賠償等。
2、公務員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通報批評;承擔賠償損失的責任、接受行政處分等。
3、行政相對人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有:承認錯誤,賠禮道歉;接受行政處罰;履行法定義務;恢復原狀,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
此外,外國人及外國組織在我國境內活動時,屬於我國行政管理相對方,如違反了我國行政管理義務也要承擔行政責任。外國人承擔行政責任的特殊方式還有限期離境、驅逐出境、禁止離境等。
三、刑事責任的主要承擔方式有:
1、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的刑罰。
2、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
3、對被判處緩刑的人進行社區矯正。

『陸』 法律責任分為哪幾種

題主您好,之了很高興為您解答

法律責任包括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

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返還財產,修理、重作、更換,繼續履行,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方向】懲罰力度較小

行政責任

1. 行政處罰(針對行政管理相對人)

警告

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財產)

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行為)

2.行政處分(針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刑事責任

1.主刑

管制(期限通常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最高不超過3年);

拘役(期限通常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最高不超過1年);

有期徒刑(期限通常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

無期徒刑

死刑(包括死刑立即執行和死刑緩期2年執行)

2.附加刑(可與主刑一起適用,也可以獨立適用)

罰金

剝奪政治權利(「當官權」和「說話權」)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

(3)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

(4)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

沒收財產

【區別】沒收非法財物

驅逐出境(適用於外國人)

希望能夠幫助您,我是之了,您的會計摯友!望採納!免費領取2019初級會計全套課程,歡迎一起探討會計問題,不定期分享干貨哦~

『柒』 承擔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一、民事責任形式: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5、恢復原專狀屬。6、修理、重作、更換。7、賠償損失。8、支付違約金。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10、賠禮道歉二、刑事責任形式: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三、行政責任形式:可分為懲罰性行政責任、強制性行政責任和補救性行政責任。懲罰性行政責任的主要形式有:通報批評、行政處分等;強制性行政責任包括強制劃撥、執行罰等;補救性行政責任的形式較多,主要有:認錯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撤銷違法、糾正不當、返還權益、行政賠償等。

『捌』 法律責任分為哪三種

法律責任分為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三種。
具體內容如下:
1、刑事責任,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2、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3、行政責任,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的特點如下: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具體如下: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立法宗旨】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玖』 法律責任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一、法律責任的含義與分類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法律責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亦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法律責任的特點在於:(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根據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和個人責任。
根據責任承擔的內容可以分為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法的價值沖突是客觀存在的。沖突的解決需要一種利益衡量和價值衡量。如何衡量呢?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1)價值位階(價值排序原則);(2)個案平衡原則;(3)比例原則。

熱點內容
治喪法規 發布:2025-05-08 21:23:16 瀏覽:528
商法的基本原則的案例 發布:2025-05-08 21:07:04 瀏覽:54
民法李仁玉音頻 發布:2025-05-08 20:54:23 瀏覽:231
暴力討債法規 發布:2025-05-08 20:38:42 瀏覽:532
西南林業大學法學 發布:2025-05-08 20:38:42 瀏覽:749
民法通則違約金 發布:2025-05-08 20:35:43 瀏覽:45
綜藝法學院 發布:2025-05-08 20:15:59 瀏覽:616
刑法體系概念 發布:2025-05-08 20:15:47 瀏覽:239
銀行業務法規 發布:2025-05-08 20:11:45 瀏覽:297
人事主管必備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08 19:55:55 瀏覽: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