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單位擬稿人追求法律責任
A. 行政案中行政機關行政行行為違法將受何法律責任
一般屬於行政責任,即對相關責任人或負責人給予行政處罰,如果情節後果嚴重、社會危害性較大,涉嫌違法犯罪,承擔相關的刑事責任,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行。
B. 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的區別是什麼
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法律規范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民事責任包括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合同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所應當承擔的責任;侵權責任是指民事主體侵犯他人的人身權、財產權所應當承擔的責任。民事責任的責任形式有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包括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以及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這些責任形式既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行政責任是指個人或者單位違反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規定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內部,上級對有隸屬關系的下級違反紀律的行為或者是尚未構成犯罪的輕微違法行為給予的紀律制裁。其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行政處罰的種類有:警告、罰款、行政拘留、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等。
刑事責任是指違反刑事法律規定的個人或者單位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刑事處罰的種類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這5種主刑,還包括剝奪政治權利、罰金和沒收財產3種附加刑。附加刑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與主刑合並適用。
法律責任具有法律上的強制性,因此需要在法律上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以保證法律授權的機關依法對違法行為人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以達到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的目的;同時也保障個人和單位不違背法律規定的行為不受追究。
C. 行政法律責任有哪幾種形式
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有:
(1)通報批評;
(2)賠禮道歉,承認錯誤;
(3)恢復名譽,消除影響;
(4)返還內權容益;
(5)恢復原狀;
(6)停止違法行為;
(7)繼續履行職責;
(8)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
(9)糾正不適當的行政行為;
(10)行政賠償等。
_
D. 行政責任是指犯有一般違法行為的單位或個人,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這句話正確嗎
行政責任是指違反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行政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行版政責任是指公民、法權人因為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規范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在行政活動中履行和承擔的義務。
E. 行政單位擬稿人應付什麼法律責任
一般情況下,如果行政單位出台、下發、公布的文件、通知、規定等有問題,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則該行政單位是責任主體,由該行政單位承擔,與該單位的具體的擬稿人無關。但是,如果擬稿人出於主觀上的故意,有意造成法律事實的發生,致使該單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則該擬稿人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F. 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行政法律責任
對於「行政法律責任」一詞,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
對於行政法律責任主體來說,主要表現在管理者、被管理者兩個層次,這些主體都負有法定義務,也會因為違反法定義務構成行政違法。
一、行政法律責任
雖然對於「行政法律責任」學術界並沒有提出標準的統一定義,但學術界提出的概念大致相同。
即行政法律責任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因為違反法律標准而構成違法行為,需要依法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種類,即制裁性責任(通報批評、追繳、沒收、行政處分等)和補救性責任(履行職責、行政賠償、恢復名譽、返還權益等)。
其主要特徵為: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法律義務的結果;
(2)違法行為沒有超出法的限度,適用行政法中的制裁措施;
(3)行政違法行為實施者向國家承擔責任是責任措施的表現;
(4)責任承擔者作為一種否定性評價,主要表現在社會譴責、國家懲罰等法律負擔;
(5)國家機關結合相關法律條例、執法程序追究責任。
來源:法制博覽 (2020年02期)
G. 行政上下級單位之間以簽訂協議明確雙方工作責任(含法律責任)是否有效
沒有。具體分工是由法律規定的不是有協議規定的。
H. 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所應當承擔怎樣的法律責
依據法律規定,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可以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的法律責任,詳見下面第五十五到第六十二條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五十五條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可以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沒有法定的行政處罰依據的;
(二)擅自改變行政處罰種類、幅度的;
(三)違反法定的行政處罰程序的;
(四)違反本法第十八條關於委託處罰的規定的。
第五十六條 行政機關對當事人進行處罰不使用罰款、沒收財物單據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門制發的罰款、沒收財物單據的,當事人有權拒絕處罰,並有權予以檢舉。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對使用的非法單據予以收繳銷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七條 行政機關違反本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自行收繳罰款的,財政部門違反本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向行政機關返還罰款或者拍賣款項的,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八條 行政機關將罰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或者財物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的,由財政部門或者有關部門予以追繳,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執法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收繳罰款據為己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九條 行政機關使用或者損毀扣押的財物,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賠償,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十條 行政機關違法實行檢查措施或者執行措施,給公民人身或者財產造成損害、給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賠償,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一條 行政機關為牟取本單位私利,對應當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不移交,以行政處罰代替刑罰,由上級行政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糾正;拒不糾正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徇私舞弊、包庇縱容違法行為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二條 執法人員玩忽職守,對應當予以制止和處罰的違法行為不予制止、處罰,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遭受損害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I. 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是什麼
法律責任追究 應把握的原則
一、責任法定原則
責任法定原則,是指追究違法行為人法律責任時,必須依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法律責任予以追究,法無明文規定不予處罰。《行政處罰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該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處罰無效。」此條說明沒有依照法律規定和違反法定程序作出的處罰無效,《刑法》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此規定表明,罪刑法定和無法律明文規定不得定罪的原則。
但值得注意的是法與法之間出現沖突的時候怎麼辦?例如:《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出租、出借許可證或者葯品批准證明文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行政許可法》第八十條規定,被許可人塗改、倒賣、出租、出借行政許可證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行政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然而《刑法》第二百八十條只對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作出刑罰規定,並未對倒賣、出租、出借許可證的行為作出刑罰規定。筆者認為,此時應根據「罪刑法定」的刑事處罰原則,執法機關不能對倒賣、出租、出借許可證的行為按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二、公開、公正原則
公開原則是關於透明度的問題。公開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依據公開。法律作為行為規則,其指導和評價作用的前提是法律必須為公眾所知,人們才有遵守法律的可能。凡是涉及對違法行為給予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公布的規範文件不能作為處罰依據。二是處罰公開。《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並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這里的告知權利制度是指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時應當告知當事人陳述、申辯、聽證的權利,在作出處罰決定之後,還應告知其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的權利。
公正原則強調的是一種合理性,合理性一般針對的是自由裁量(裁定)行為。遵循公正原則必須做到:一是同等情況相同處罰,即兩個以上違法者在違法行為的事實背景,情節等方面完全相同,處罰結果一定相同。二是遵守公正的程序原則。法律規范規定處罰程序是為了實現結果的公正,因此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遵守法定程序,允許當事人有陳述申辯的權利。三是行政處罰與違法(包括犯罪)行為相適應,即處罰輕重程度必須與違法行為的性質、社會危害性的大小等相稱或相均衡。
三、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是我國法律制度的最大特色,它既體現了處罰的預防目的,又反映了「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精神,這一原則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是對違法行為人必須依法嚴肅處理,不能姑息遷就,因為處罰對於被懲處者來說,是其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二是要將教育貫穿於處罰工作的始終,使懲處立足於教育、挽救和防範。遵循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克服「不教而誅」,單純懲處的傾向,又要克服否定懲處作用,認為「教育萬能」的思想。只有把懲處與教育、懲處與防範、治標與治本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處罰的最大效果,實現處罰的最終目的。
四、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的原則
事實清楚是指違法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動機、目的、手段、後果以及其他有關情況必須清楚,這是對違法行為正確定性的客觀基礎。
證據確鑿是指據以認定違法行為和給予違法行為人處罰的證據必須能夠充分證明違法行為的存在以及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和危害程度,對不能充分證明違法行為客觀情況的證據則不能採信。證據確鑿的內容包含四個層次:一是證據必須真實,所取得的證據要能經得起現實和歷史的檢驗。二是證據必須與案件有內在的聯系。三是證據必須充分,能夠將違法事實證明清楚,得出的結論是唯一的。四是證據之間不能有矛盾。
定性准確是指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基礎上,對違法行為人違法事實的性質認定確實無疑。要做到定性准確,必須要有正確認定案件性質的依據。這里的依據是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和國務院的決定。除此以外,任何規范性文件都不能作為處罰定性的依據。
五、法律責任不能替代原則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應受到行政處罰或者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因違法應受到行政處分,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代替刑事處罰。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根據法律責任不能替代原則,行政機關辦理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案件時,發現當事人的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依照《行政處罰法》、《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的規定,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發現不屬於自己管轄的行政案件,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給予處罰。
J. 行政機關的行政法律責任包括什麼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主體和行政人因違反行政法規范而依法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它版主要是行政違法引權起的法律後果。
行政法律責任的種類分兩種:
一、制裁性責任,包括通報批評,沒收、追繳或責令退賠違法所得,行政處分
二、補救性責任,包括賠禮道歉、恢復名譽、返還權益、履行職責、撤銷違法決定、行政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