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和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和歸責原則

發布時間: 2022-03-26 00:37:13

① 一般民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和承擔責任的構成要件有那些

一、民事責任歸責原則的歷史演進及簡要評價

歸責原則是責令加害人承擔責任的依據。在民法史上,概括地說共出現過四種類型
的歸責原則。最早的是古羅馬法奉行的結果責任原則,即只要給他人造成損害,就負賠
償責任。該歸責原則雖有利於對受害人的救濟,卻對加害人的要求過於嚴格,容易造成
人們在日常行為中的縮手縮腳。
植根於文藝復興與啟蒙思想承認人的個體主體性—平等、自由、人格尊嚴基礎上的法國民法典首次提出了過錯歸責原則。其哲學基礎是每個人都有行為自由,除了他應
為其自身的原因(過錯)承擔責任外不應再受到其它外在的限制。這一原則在當時與私
有權神聖不可侵犯、契約自由並稱為法律的三大基石。直到今天在民法領域仍有著重要
影響。其基本內涵是加害人有過錯則承擔責任,無過錯則不承擔責任。
過錯歸責原則從其出發點來說賦予民事主體以行為自由盡管有積極意義,但給受害
人實現損害賠償造成了一定困難。因為受害人如果要獲得損害賠償,必須證明加害人主
觀上有過錯,有時卻難以證明。所以為了保護受害人的利益,法律又在過錯原則的操作
手段上作了技術處理,即特定情況下讓加害人負舉證責任,證明其對損害的產生無過錯,
這就是過錯推定原則的初衷和來源。過錯推定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對受害人的保護有積極
作用,但在特定情形下即使運用該原則仍達不到保護受害人的目的。如特定的工業污染,
要加害人舉證其無過錯非常容易。因為加害人很容易列舉大量事實如技術設備已採用了
最先進的,亦徵得了特定行政機關的許可和環保部門的同意等。在各方面都盡到了足夠
謹慎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再說該工廠有過錯。可是如果不讓該工廠承擔損失,該損失實
際上全部轉嫁給了受害人。這對無辜之受害人實在不公平。即使我們可以找到社會發展
有時必須以損害環境為代價之理由,損害也不應只由受害人承受,而應由整個社會承擔。
在環境、產品質量問題等方面,由於涉及大量專業知識,要受害人證明加害人的主觀過
錯極其困難,需要的時間、資金等成本也很巨大。這樣,加害人和受害人在經濟地位、信
息和科技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存在事實上不平等的情形下,法律又設計了專門的無過錯歸
責原則來保護處於弱勢一方受害人的利益。
所謂無過錯原則,即只要加害人的行為或物體給他人造成了損害,就承擔損害賠償
責任,而無其它任何特殊免責事由。一定要說有的話,那就是當受害人對該損失存有故
意時,可免除加害人的責任,但這又是所有責任形態的一般免責事由。所以說,諸如不
可抗力、意外事故等都不是無過錯責任的免責事由。在這一點上,有些學術研究者和法
律實踐者是存有誤解的。無過錯原則非常嚴格,在英美法上相類似的責任形態稱作嚴格
責任。該責任形態包含了一定的價值取向,即法律保護社會上相對於大工業者、經營者
來說,在經濟、信息、科技力量等方面處於弱勢地位的單純社會個體如消費者等,從而
加重加害人的責任。由於該歸責原則對加害人過於嚴格,必須有條件地予以適用。該條
件的設定取決於特定歷史條件下法律的價值判斷,只有法律明文的條件下才可以適用。無
過錯原則並不是一個普遍適用的原則。因為其明確的價值取向一開始就是在雙方當事人
事實地位不平等的情形下保護特定受害人的利益而加重加害人的責任。
社會上仍有些案例無論適用無過錯歸責還是過錯歸責都不能達到公平的結果。那就
是如果雙方當事人在事實地位方面各種實力差別不大,加害人主觀無過失造成他人損失,
適用無過錯原則對加害人則過於苛刻。舉例說,一汽車駛過帶起的石子把行人打傷;到
朋友家做客,與朋友共坐一長凳,凳腿折而同時被摔傷。若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該司
機或受害人的朋友必須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且沒有任何免責事由。這對即使做到了足夠
謹慎也無法避免事故發生的司機或出於好意且做到日常生活之注意的朋友實在不公平。
那是否可以適用過錯責任(含過錯推定)原則呢?若適用該原則,受害人很難證明對方
有過錯,加害人卻相對容易證明自己無過錯。因為加害人可證明無論如何注意也避免不
了損害的發生如第一例,或者自己置於相同危險之下並無過錯害及他人如第二例。這樣,
無論是無過錯原則還是過錯原則都很難達到令雙方當事人滿意的公平結果。
無過錯原則對受害人保護有利,但對無辜之相對人(加害人)實在苛刻。過錯原則
增加了受害人的舉證困難,有時並且因此得不到損害救濟,後果更不公平。因為當受害
人的損害得不到賠償時,其實質是由受害人自己承擔了全部損失。我們可以認為加害人
沒有任何過錯或者過錯不能被證明而令其承擔責任不公平,但讓無論從那一個方面來說
都無任何過錯的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無論從法理還是從社會常情更不易被理解和接受。
正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現象,法律又創設了公平責任原則,即由雙方當事人合理分擔損
失的原則。該原則包含了合乎法律宗旨和社會常情的最新理念。

二、現代意義民事責任歸責原則的確立

通過對民事責任歸責原則的歷史分析,我們發現以往的歸責原則種類繁多,功能和調整對象又各不相同。它們在各自發揮其制度設計的作用的同時,又都存在自身缺陷。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對民事責任目的或者功能的誤解。
以往我們提到民事責任首先想到的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的保障手段。這種理解本
身並非不正確,但它側重的是對加害人的制裁。傳統民法基於過錯歸責原則令加害人承
擔的懲罰性損害賠償,目的就在於通過「使加害人不得利」的價值取向使其得到懲罰、制
裁。「如果法律允許某人從其不法行為中牟利,法律就是一紙空文」,就是該傳統觀點的
典型反映。民事責任的功能主要是制裁加害人嗎?主要是通過制裁加害人使其不再犯錯
誤、不再有過失嗎?不是的。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最後保障,其功能應
該放到民事活動整個環節中考慮。這樣,民事責任功能的出發點至少應和民事活動所欲實現的目的相一致。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其正當利益,基本利益形
式是人身利益和財產利益。民事責任目的應是如何保障受害人的這些利益得到恢復和彌
補,而不是懲罰加害人。這一點恰恰與公法責任有很大的區別。公法責任旨在嚴懲對社
會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之人,體現懲罰性理所當然。私法責任主要調整當事人之間在
日常民事交往中因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等方面的不同經常產生的誤會和分歧以及在日常
生活中因人自身或者人之外的意外變故時常發生的爭議,因此如何平衡日常生活中這種
正常的利益失衡狀態才是民事歸責原則首要的考慮。
如果按照這種回歸本原意義下的民事責任目的考慮歸責問題,那麼填補損害才是最
主要的,主觀過錯與否將不再是主要考慮的問題。其實,從過錯歸責、無過錯歸責到公
平責任反映出的從側重保護加害人、到絕對保護受害人再到合理分擔損失的制度價值取
向,也說明把歸責原則的功能定性為填補損害是符合責任制度發展趨勢的。何況,以當
事人的主觀過錯來考慮歸責問題並不是思考這一問題的必然思路,因為過錯與責任很難
說有必然的聯系。要說明這一點,必須從檢討過錯歸責原則開始。
過錯歸責原則的最大價值體現在尊重主體之人格,維護人類之尊嚴。它使民事主體
可以依其自身意志自由為民事行為,基於其自身的理性思考自由選擇、自由判斷其行為。
同時過錯歸責原則也要求行為主體對其行為後果負責。這是該原則對加害人行為高要求
的一面,即如果加害人造成的損害是因過錯引起,法律不但令其承擔全部損害賠償,必
要時還附以其它懲罰性的制裁手段。過錯歸責原則通過制裁過錯來保障實現人的基本價
值。人格尊嚴的承認和背後蘊含的對加害人行為的高度要求,是過錯歸責原則的最大特
征。對過錯歸責原則的這些積極價值,學者也都持肯定態度。「過失責任肯定人類自由,承認個人抉擇、區別善惡之能力。個人基於其自由意思決定,從事某種行為,造成損害,因其具有過失,法律予以制裁,使其負賠償責任,最可表現對人類尊嚴之尊重。』,「主張以過錯為根據的侵權行為法與人的尊嚴相聯系,看來並非武斷,它有著一定的教育意義。』,在實踐中,如果站在加害人的角度,令其對過失負責是自明之理;加害人如沒有過失則不必負賠償責任,也是自然地符合邏輯。過錯歸責原則操作上的困難和認識上的局限卻阻滯了現代民事責任制度的發展。操
作上的困難體現在實踐中主觀過錯很難認定,從而使受害人不能獲得賠償。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在許多案件里,因為不可能認定侵權行為人的主觀責任(故意或過失),而主
觀責任是任何侵權行為請求權的要素,於是就不能有賠償。』,認識上的局限體現在過錯
歸責原則哲學基礎的歷史錯位。過錯責任從一開始就是站在獨立的個體角度來思考和認
識間題,這是與當時承認個體性的哲學基礎相吻合的。過錯原則的出發點是,人應是獨
立的自由的理性個體,可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理性選擇,當然亦應對其錯誤行為負責。其
歸宿點是,通過制裁該行為,以減少或避免之。但當我們轉換一個視角即從社會的角度
重新審視和觀察該歸責原則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時,就會發現人犯錯誤原來是一種常態、不
可避免。
先來重新分析過錯歸責原則的出發點,人是否永遠能夠做出理性選擇,人的理性能
否阻止人不會犯錯誤。當從一個具體的案例如汽車司機把人撞傷,我們認為該司機有過
錯從而令其承擔責任時,理由似乎很充分。可是當從社會的角度來重新觀察汽車肇事時,
就會發現汽車肇事原來是社會常態。今天該司機可以說有過錯,但你能說全國各地乃至
世界各地每天都發生的類似事件,司機都有過錯嗎?今天該司機可以保證不犯錯誤,但
他能保證永遠不犯錯誤嗎?對於具體一個人來說,過錯或許有些偶然,但相對整個社會
來說,過錯卻是必然,因為人犯錯誤是一種客觀存在。「任何一個正常的人,每天都在犯
錯誤。從社會角度出發,讓有過失之人承擔責任似乎並不能讓人信服,因為「大多數侵
權行為從道德角度講是無辜的。吻詹姆斯也指出:「招致侵權事故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大
量的交通事故是工業化社會不可缺少的副產品,把這樣的責任歸咎於個人是毫無意義
的。」再從過錯歸責的歸宿點來說,其本意是通過懲罰有過錯之人以減少或避免過錯行
為的發生。但從法國民法典到今天為止的近兩個世紀里,人犯錯誤的行為一點也沒有得
到避免和減少。理由很簡單,那就是人犯錯誤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根本就沒有必然的
直接聯系。「當一個小心的司機造成交通事故時,另一個醉酒的、大意的司機可能很幸運
地安全行駛到目的地。」「侵權行為人過錯的承擔程度與造成損害的程度無關,因此,與
民事責任也無任何關系。這並不是在為有過失之人尋找法理上的免責事由。過錯歸責原則的反面是無過錯便無責任,「意味著大多數事故受害者必須自己承擔它們的損失,而不問他們是否有過
錯。」即如果不讓造成他人損害的無過錯或不能證明其有過錯的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其實質便是有時讓無辜之受害人承擔了全部損害後果,這更不符合法律之本意與社會常
情。我們所要做的不是談論要不要由加害人承擔責任,而是怎樣合理分擔受害人的損失。
民事法律責任之本意亦應是如何合理分配不幸損失,而不是如何企圖制裁和消滅侵權和
違約行為。從對過錯歸責原則的檢討中,也說明了對責任之本質重新理解的必要性,即
應回歸到對受害人補救的目的上來。現代意義的歸責原則應以填補受害人的損害為原則。
這也不是又回到結果責任上來了。因為在填補受害人的損害時必然要考慮諸多因素,
如加害人有無免責事由,受害人有無過錯等。如果要對我所理解的民事責任用簡短的術
語概括,可概述為「填補損害,免責除外」歸責原則。
三、「填補損害,免責除外」歸責原則的具體理解
「填補損害,免責除外」歸責原則首先意味著以損害的發生作為責任的唯一構成要件。
加害人只要給他人造成損害就應承擔責任,受害人只要無辜受損就應該得到填補。同時
該原則下加害人也有特定的免責事由存在,但他必須負舉證義務。免責事由的確定沒有
公式性的規則,只能具體案例具體分析。有以下幾點須強調指出:
1.為了保護在佔有信息、掌握科技、控制財力等方面處於事實地位不平等的弱者一
方當事人的利益,主要是指與廠礦企業相對應的單純的自然人(消費者個體)而言,法
律明確規定只要消費者個體受有損害,就應獲得賠償。此即傳統意義上大陸法系的無過
錯責任和英美法系的嚴格責任形態。該情形下,一般沒有免責事由。
2.一般情況下,加害人只要舉證不出免責事由都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要根據侵
權或者違約的具體情形如有無不可抗力、意外事故、當事人的主觀過錯、因果關系等因
素來確定加害人的具體賠償范圍。該歸責原則並沒有取消過錯、因果關系等要素的作用,
只是認為其作用不應體現在判斷責任的是否成立上,而應被用來判斷損害賠償范圍的大
小上。實踐中,如果加害人舉證不出免責事由,受害人對其損害無任何過錯,加害人就
應負全部賠償責任;受害人對其損害有過錯,可相應減少加害人的部分賠償責任。如果
加害人盡管舉證不出免責事由,但能證明其對加害無過錯如損害是因不可抗力引起,而
受害人亦無過錯的,由雙方當事人依具體情形分擔損失,受害人有過錯的,由受害人承
擔主要損失。至於損害賠償的具體范圍,主要應把過錯和因果關系結合起來考慮。筆者
以後對此會有專文論述。
3.在該歸責原則下,如果損害是因加害人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則不存在任
何免責事由。因為任何法律制度之本質都是保護善意之人,懲誡惡意之人。如果損害是
因受害人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該原因則是一切損害的免責事由。因為任何法律
制度都不保護惡意之人。
這一歸責原則使責任承擔(損害賠償)的價值取向完成了從「使加害人不得利」到
「使受害人無辜不受損」的轉變,使得加害人在通常情形下的責任承擔具有了嚴格性。在
這一歸責原則下,加害人想免除責任很困難,因為他要尋找一個令法官信服的免責事由
並不容易。但該原則的確立卻是符合社會常情、法律及社會發展趨勢的。
受害人受到損害理應獲得賠償,這是自明之理。如果加害人找不到免責事由而承擔
賠償責任,對其也沒什麼不公平。所以該歸責原則易於被人們理解和接受。何況從社會
實證考慮,在受害人提出的侵權或違約訴訟中,只要受害人不是故意受損,得不到保護
的案例很少。這是該原則符合社會常情之處。
該原則的確立又符合了法律發展趨勢。現代私法領域關於責任歸責,已有從淡化考
慮當事人的主觀因素轉向著重考慮損害事實因素的趨勢。「幾十年來,技術進步造成的危
險有必要免除侵權行為請求權的主觀要件。』,在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合同法廣泛採用
嚴格責任制度就是明證。在侵權責任中,也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侵權賠償的根
據是補償,而不是過失。」
新歸責原則側重對受害人補償而非對加害人懲罰的價值取向,也促成了責任(損
害)向社會轉化和社會保障(保險)制度配合法律制度的良性互動。由於該原則使加害
人很難逃避賠償責任,他如果要減輕賠償責任的話,最好的途徑就是通過投保的方式把
責任向社會轉化。正是法律責任制度才促成了保險制度的豐富和發展,沒有民事責任制
度諸如責任險、交通事故險等社會保障制度根本不可能出現。同時也是法律制度保障著
保險制度實現其基本價值。反過來,又是社會保險制度的出現使新的法律歸責原則有了
堅實的基礎和保障。如果嚴格貫徹新的歸責原則,當加害人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時,該
歸責原則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但當加害人就此相關項目投了保時,對受害人來說就加強
了保護祛碼。還有,該歸責原則本身由於加重了加害人的賠償責任,所以社會保障制度
的配合對加害人來說多了一條保護途徑,對受害人來說也增加了獲得完全賠償的可能。最
後但又是最重要的一點,社會保障制度的出現產生的新理念—風險不僅存在於人之外,人自身也存在風險,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轉嫁自己風險和承擔他人風險是現代社會
健康有益的機制。這種新理念促進了人們對新的歸責原則的理解和接受,因為在新的歸
責原則下,由於多數情態下民事責任關心的是對受害人的補償,而不再關心最後由誰實
際承擔賠償,最後即使由保險公司承擔了完全賠償,人們也不會對加害人逍遙法外有什
么憤憤不平。這樣被學者譽為「人類文化史上史無前例法律制度之創舉」的紐西蘭「意
外損害賠償法"(TheAeeidentCompensationAet.1972)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和不足
為奇了。依該法規定,「任何謀生者(Earner)因意外災害而遭受身體傷害,不論其發生
地點、時間及原因為何,及任何在紐西蘭因機動車車禍而受傷者,均得依法定程序向意
外事故補償委員會()請求支付一定金額。」
責任承擔向社會的轉化,或者說社會保障制度承擔了損害賠償責任,並不會出現有
些學者擔心的這會對「傳統侵權法予以致命打擊』,或者其「生存正受到威脅的現象。其
實,正是由於民事責任制度的存在,社會保障制度才得以豐富和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
出現確實對傳統的民事責任制度產生了沖擊,但這恰恰是民事責任制度發生變革和進化
以適應新的社會形勢的契機。我們所提出的新的歸責原則,就順應了這一新的社會發展
趨勢。
社會保障制度是新的歸責原則得以實現其基本價值的後盾和基石;新的歸責原則又
是保險制度得以豐富和發展的推動力。這一價值就是該歸責原則的生命力和現代性之體
現。

② 試述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和免責條件

1、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就是關於歸責原則的闡述。在我國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體系專是由:過錯責任屬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所構成。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
(一)過錯責任原則是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要件的歸責原則。無過錯即無責任。《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它是根據損害事實的發生推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主要行為人證明自己確無過錯時,才能免除責任。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以過錯的存在判斷行為人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
(三)公平責任原則是在法律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顯失公平時,依公平原則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害的歸責原則。
2、民事責任的免除需要具備三種特徵,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三是符合一定約定或者法律免責條件的。

③ 審計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

1、 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一種主觀歸責原則,它以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作為確定和追究責任的依據,即「有過錯方有責任」,「無過錯即無責任」。過錯責任原則體現了民法上的公平原則,有過錯方承擔民事責任,過錯大小決定責任輕重。長期以來,對於專業人士的法律責任基本上都採取了過錯責任原則,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當然也不例外。
雖然注冊會計師審計具有鑒證職能,但它只是公允性審計,會計師對會計報表反映的會計信息給予「合理保證」,允許會計師審計後的會計報表反映的內容與實際情況有適度偏離。因為審計工作的性質本身就有局限性,會計師並不能保證己審計的會計報表不存在任何的錯誤或漏報。一般來說,審計工作越細,發現錯弊的概率越大,但是它同時意味著委託人所要支付的審計費用也越高。審計作為現代公司制度的產物,本來就是用來降低代理成本的,如果審計不但不能降低代理成本,反而提升代理成本,則審計變得得不償失。這就是會計師承擔合理保證的理論基礎,是基於委託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的。考慮到成本效益的原則,審計風險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委託人基於利益最大化的考慮,不要求會計師查出所有的錯弊,所以,允許會計師存在一定的審計失敗。只要會計師在從事會計審計活動時,盡到了應有的職業關注,即使出具了虛假的財務報告,也不應承擔民事責任。
2、 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不以行為人的過錯為責任要件而依法律的特別規定承擔的責任原則。按照無過錯責任原則,會計師的審計責任並非一種「合理的保證」責任,而是通常意義上的「保證」責任。即只要審計報告與被審計單位實際財務狀況不符,即只要存在虛假報告,不管會計師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應承擔責任。
3、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一般的過錯責任原則要求「誰主張,誰舉證」,即受害人必須證明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有故意或者過失的存在才能夠勝訴。由於會計師從產生之日起就是以專家的特殊身份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因此,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屬於專家責任的范疇。獨立審計屬於一種專家職業,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會計師相對於報表使用人而言通常處於知識優勢地位,後者很難從會計師最終出具的專業成果中辨析專業服務的質量,更難以證實過錯的存在。而且作為證據的審計工作底稿所有權屬於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對工作底稿實行保密原則,因此,受害者要主張會計師有過錯,將面臨兩個難題:
一是審計工作底稿無法取得;
二是即使取得審計工作底稿,由於專業知識的欠缺,也無法證明會計師是否有過失。
如單純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將會使受害人在提起訴訟後在舉證方面遇到嚴重的困難。因為會計師報告不實的事實是可以證明的,從這些事實中可以證明其客觀上確有過錯,但要求受害人必須證明會計師主觀上有過錯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會計師可以以各種理由證明其所做的報告已經嚴格遵循了相關執業規則,從而可以免於承擔責任,這顯然不利於保護投資者等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
4、 中國現行法規中對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歸責原則的規定
目前為止,中國法律未就注冊會計師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做出明確的規定,但是從相關法律法規中能夠推斷適用的是過錯原則。中國1993年頒布的 《注冊會計師法》第42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只有注冊會計師在執業中存在違反《注冊會計師法》的規定亦即存在「過錯」的行為,才可以考慮事務所承擔民事責任問題。
因此,《注冊會計師法》對會計師的專業判斷提出了「明知」和「應知」的要求。如果會計師「明知」違法而為之,或者「應知」違法而為之,都屬於第42條規定的「違反本法規定」,從而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會計師嚴格遵循審計准則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為真實的審計報告,即使出具的審計意見與實際不符,也不影響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只有注冊會計師沒有遵循或沒有嚴格遵循獨立審計准則,未盡應有的職業謹慎或注意義務,主觀上故意或過失地出具了與實際不相符的審計報告,會計師事務所才對此承擔責任。
「換言之,以是否嚴格遵循了獨立審計准則為判斷注冊會計師主觀有無過錯的標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為前提條件,其歸責原則應為過錯責任。」《注冊會計師法》 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第70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故意或者過失出具不實或者不當的業務報告,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表明立法者已經考慮將過錯原則寫進 《注冊會計師法》 ,這樣受害人向注冊會計師索賠必須證明後者主觀上有過錯。
由此可見,中國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採取過錯責任原則。本人認為,在剛導入審計法律責任制度時,應統一實行過錯責任原則,等時機成熟,再修改法律,統一實行過錯推定原則。畢竟在中國,會計職業發展時間還不長,會計師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目前還不能盲目與國際接軌。由於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特性及其利害關系人的廣泛性,注冊會計師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較為復雜,未來中國還可建立以推定過錯責任為主,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為輔的歸責原則體系。

④ 侵權責任構成要件與歸責原則的關系是什麼

1、首先抄,歸責原則是立法者根襲據社會實際需要而確定的責任由誰承擔的標准,而構成要件則是在歸責原則的指導下產生的認定侵權行為的條件。因此,歸責原則是構成要件的基礎和前提,構成要件是歸責原則的具體體現,其目的在於實現歸責原則的功能和價值。
2、其次,歸責原則是抽象的,普遍的法律規則,是對侵權行為法基本規范的高度概括,因而它只是認定責任的一般性規則,而構成要件則是明確的、具體的法律依據,是審判人員在具體案件中確定責任是否成立的直接法律依據。
3、再次,歸責原則決定了構成要件的內容,不同的歸責原則其構成要件不同。

⑤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責原則包括

法律責任認定的原則包括:一般原則和特別原則。
歸責原則主要包括:責任法定原則、因果聯系原則、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
責任自負原則。

⑥ 論述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和免責條件

1、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就是關於歸責原則的闡述。在我國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內體系是由:過錯責任原則、無容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所構成。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
(一)過錯責任原則是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要件的歸責原則。無過錯即無責任。《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它是根據損害事實的發生推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主要行為人證明自己確無過錯時,才能免除責任。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以過錯的存在判斷行為人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
(三)公平責任原則是在法律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顯失公平時,依公平原則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害的歸責原則。
2、民事責任的免除需要具備三種特徵,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三是符合一定約定或者法律免責條件的。

⑦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包括什麼

法律分析: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責任相稱原則、因果聯系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⑧ 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和歸責原則形式和免責事由

民事責任構成要件為:
(1)損害事實;(2)損害事實與行為人的行為有因果關系;(3)行為人有過錯;(4)行為人的行為具有違法性。

「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含義:
所謂原則是指從某類問題中抽象出來並對解決該類問題普遍適用的基本准則。
歸責(imputatio/imputation)即確認和追究侵僅行為人的民事責任。歸責亦即責任的歸結或歸屬。
歸責原則(criterion of liability)是指以何種根據來確認和追究侵權行為人的民事責任,它解決的是侵權的民事責任之基礎問題(即歸責基礎)。它也是解決侵權的民事責任時普遍適用的基本准則。由此可見,普遍適用性是其基本特徵。
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即指在民事責任的歸屬與承擔方面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基本准則。
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分為三種:過錯歸責原則、無過錯歸責原則、公平原則。

免除民事責任的條件:
在民法理論中,免除民事責任是指在有損害事實存在的情況下,行為人或者相關人依法不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它並不意味著行為人或者相關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而予以「豁免」。根據我國民法規定,免除民事責任的情形有以下幾種:
一、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權利損害的
不可抗力的法律含義,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它包括自然現象(如地震、風災、旱災、等自然災害)和社會現象如戰爭等意外事件)。
二、因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過失,使合同不能履行或造成自己權利損害的
如果損害的發生完全是由於受害人自己的過錯所造成,則不能由行為人或者相關人對此承擔民事責任。
三、因正當防衛、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害而無不當或未超過必要限度的
致害行為合法的,行為人也不承擔民事責任。合法的致害行為主要有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正當執行職務等。

⑨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有哪些

1、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即行為人的侵權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害,須行為人在主觀上存在過錯才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過錯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除法律法規規定的特別侵權行為外,一般侵權行為均適用過錯歸責原則。

2、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推定加害人存在過錯而應承擔侵權責任,加害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主要情形有:

(1)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駕駛者適用過錯推定;

(2)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致人損害,堆放物致人損害,適用過錯推定;

(3)林木折斷造成他人損害,對林木所有人或管理人適用過錯推定;

(4)動物園發生動物致人損害時,對動物園適用過錯推定;

(5)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因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致在其學習、生活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人身損害,教育機構應承擔相應責任,除非教育機構能證明其已盡管理職責。

3、無過錯責任原則

又稱嚴格責任原則,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受害人能夠證明損害是加害人的行為或者物件所致,加害人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而不論其是否存在主觀上的過錯,除非加害人能夠證明存在法定抗辯事由。

目前法律規定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形主要由:

(1)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2)用人單位對工作人員的行為侵害他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3)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

(4)產品缺陷致人損害時,生產者承擔無過錯責任;

(5)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害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6)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排污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

(7)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飼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4、公平責任原則

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對造成的損害事實均沒有過錯,而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支付能力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由雙方分擔損失。

熱點內容
曾春亮法院 發布:2025-05-07 23:33:15 瀏覽:25
陳丹虹律師 發布:2025-05-07 23:32:40 瀏覽:848
和田法院院長 發布:2025-05-07 23:24:20 瀏覽:458
東莞地基不均勻沉降法律咨詢 發布:2025-05-07 23:18:57 瀏覽:838
非教師道德 發布:2025-05-07 23:01:36 瀏覽:855
刑法第232條規定 發布:2025-05-07 22:54:58 瀏覽:870
司法考試柏浪濤 發布:2025-05-07 22:54:00 瀏覽:257
戶口本條例 發布:2025-05-07 22:38:58 瀏覽:764
哪些行為違反了行政法 發布:2025-05-07 22:34:28 瀏覽:31
2015民事訴訟法當事人程序選擇權 發布:2025-05-07 22:12:54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