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效力理論
『壹』 最長訴訟時效的法律效力
最長訴訟時效是民事訴訟案件一般訴訟時效普遍適用的期間,這已為人們所熟知,但此期間屬可變期間,《民法通則》第139條、第140條分別對因法定事由而致此期間中止、中斷作出了規定。關於中止的適用,法律規定的較明確和嚴謹。
舉一例,A於1997年欠B借款3萬元,直到2004年3月A才起訴要求B還款,庭審中,B辯稱A從未向其索要過,故超過了2年的訴訟時效,而A則稱一直催要了,並提供了證據證明了其每年都要過的事實,於是法院便認定該案未過訴訟時效。從本案來看,由於A一直在主張自已的權利,且每次主張的時間間隔均未超過2年,故該索要行為所致的訴訟時效中斷後重新計算的時效期間未過2年,所以,A的起訴沒過訴訟時效。就此案例而言,若A的索要行為每次中間都超過了2年,也即,若A於1998年1月第一次索要,產生時效中斷,可其第二次直到2001年才索要,如果B 以時效超過來抗辯的話,A起訴的訴訟時效就超過了。
由此,反映了時效中斷的連續性,即每次的時效中斷中間的時間間隔不得超過2年,否則,後來的中斷將不產生中斷的法律效力。 理論上講,侵害身體權和侵害生命權的侵權行為,應當按照一般訴訟時效的規定執行。而《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是對侵害健康權行為的賠償請求訴訟時效,應當適用1年的規定。現在還沒有對侵害精神性人格權適用最長訴訟時效的規定,因此只能適用一般訴訟時效的規定。如果在適用《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在提出生命健康權的財產損失賠償的同時提出精神撫慰金的賠償,則隨同受到特殊訴訟時效的限制。侵權普通法與侵權特別訴訟時效適用不同,對於特別法應當一律按特別法的規定,如《國家賠償法》訴訟時效規定為2年(第32條第1款);《產品質量法》訴訟時效規定一律為2年(第45條第1 款);《環境保護法》訴訟時效規定一律為3年(第42條);按照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法律適用原則,不能完全適用《民法通則》特殊時效的規定,保護請求權。
『貳』 結合民法學理論,根據民法總則,比較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撤銷民事行為。
可撤銷民事行為與無效民事行為的不同:
1、可撤銷行為大多屬於意表示瑕疵,專無效民事行為,屬既有意思表示瑕疵,也有主體不合格的,還有違法的,
2、可撤銷民事行為之撤銷,須以訴為之,無效民事行為是當然確定的無效,無須宣告。
3、效力不同,無效的民事行為屬於自始無效和絕對無效,而可撤銷民事行為在審判或仲裁後,才屬無效,在當事人不申請變更撤銷或未作出裁判前,還具有效力。是相對無效行為。效力未定民事行為與可撤銷民事行為不同可撤銷行為在撤銷前是有效的民事行為,只有在撤銷後溯及開始發生無效後果,其效力「有效」或「無效」有待表意人定奪;而效力未定行為的法律效力處於不確定狀態,在確定前既非有效亦非無效,究竟有效或無效有待第三人定奪。效力未定民事行為與無效民事行為不同無效民事行為自始無效,不可能起死回生,而效力未定行為,效力既可能向有效發展,也可能歸於無效。
『叄』 民事法律行為有什麼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有效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以及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肆』 凱爾森的法律效力理論
規范立法等級效力、統一法律體系。位階高的法律優於未接地的法律,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國際法由於國內法。當前我國立法還存在法律規范沖突、效力等級混亂等問題。凱爾森的理論對於建立一個結構嚴謹等級分明的法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其次,提高立法技術實現科學立法。我們應注意提高立法的技術水平,准確定位效力的來源和流向,審審賦予法律以效力,實現法律效力的有效傳遞,具備明確效力的法律規范,有利於執法司法和守法。
『伍』 法律效力與約束力
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是約束力中的一種,是有法律強制力作保版障的,而約束力包括權很多種,如:法律約束力、宗教規范的約束力、道德規范的約束力、某些行業內部制定規范的約束力等,除了法律約束力外,其他規范,因沒有法律強制力作保障,所以有本質的區別!!
『陸』 民事訴訟自認的構成要素有哪些其法律效力如何
一、自認須具備以下要件:
1、自認必須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基於自認是否在法院審理過程中作出,可以將自認分為訴訟上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自認要具有法律約束力,必須是訴訟上的自認,其要求自認必須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作出,包括開庭審理前的准備階段及開庭審理的過程。
訴訟外的自認不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其對法院也不發生訴訟中自認的效力,它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可以把訴訟外的自認作為證據來使用。
2、自認必須是當事人對事實的陳述。自認只能是對單純的案件事實的陳述,不包括由經驗法則或事實連鎖而為的判斷,以及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主張。對法律判斷和經驗法則,即使雙方當事人的陳述相一致,也不能約束法院。
3、自認必須與對方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致。自認人所承認的事實與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通常表現為自認人對對方主張的於已不利的事實的明示承認。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第八條第二項明確指出: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這樣就為自認的成立條件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即使一方當事人自認在前,對方當事人主張在後,即自認人先在程序中陳述了對自己不利的事實,而後對方當事人在程序中引用了該承認,只要雙方當事人主張一致,即可構成自認。
4、自認是一種於已不利的陳述。關於判斷「於已不利」的標准,有不同觀點。敗訴可能性說認為是否系不利的事實,應當從是否導致敗訴(全部敗訴或一部分敗訴)的可能性來考察。
而證明責任說將不利與證明的負擔聯系起來,所謂「不利的陳述」就是關於應由對方加以證明的事實的陳述,這樣一來,證明責任的分配就成了左右自認成立的前提條件,而證明責任分配的復雜必然使人們難以把握自認的成立要件。
因此,至於是否為不利益,因當根據客觀情況而定,自認者方面知悉與否,在所不問。中國有關自認的規定中,沒有涉及「於已不利」這一要件。
二、自認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對於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於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後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實際上自認也就成為證據的第五種類型——當事人的陳述。
對於對方當事人而言,自認則免除了其對該事實的舉證責任。因為,自已提出的對對方不利的事實已經得到了對方的承認,對於雙方當事人不存在爭議的事實,無需舉證
2、自認對法院的效力。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
法院在適用法律時,應當以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為基礎,法院沒有必要對雙方一致認定的事實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而且也不得作出與該自認事實相反的認定。自認對法院的效力不僅拘束一審法院,而且對二審法院也具有約束力。
法院在一審中以當事人承認的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決後,承認該事實的當事人在第二審中,不能在無正當理由時以證據推翻承認,二審法院仍然應當以一審承認事實為依據作出裁判。
(6)民事法律效力理論擴展閱讀
自認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訴訟案件中極大,但在若乾性質特別的案件或者特別訴訟程序中,則受到限制。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雖然對自認有所規定,但對自認的效力卻沒有詳盡規定,尤其是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沒有規定。
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可以完全拋開當事人的自認而以其他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自認僅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後果,但因具有不可撤銷性,使自認的當事人無法為反對的主張,亦無提出反證的可能性,其拘束力可以說是絕對的。
自認不但對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拘束力,也對法院發生拘束力。因為自認的結果使雙方當事人的主張趨於一致,法院即應以該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無需另行調查證據。也就是說自認的效力雖直接拘束為自認的當事人,也間接拘束法院。
自認的基本功能在於通過當事人對對方主張事實的承認,免除了當事人對主張事實的證明責任。這樣,原本必須進行的當事人舉證、法院調查證據、質證、認證等環節被簡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證明的環節和費用,縮短了訴訟的周期,降低了當事人和法院在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同時也提高了訴訟效率。
『柒』 民事判決書有什麼法律效力
生效後,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發生法律效力專的民事判決、裁定,屬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捌』 法律效力級別
法律的效力有憲法規定,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只有這個才有權決定,但是憲法是抽象的,它規定的只是抽象的東西。因此,我國根據憲法的授權,制定立法法,對法律法規等的效力進行具體規定。
『玖』 民事判決的法律效力
民事判決視來情況而定。
如果是一審判決,除自了特殊的案件;例如小額訴訟實行一審終審外,其他案件一審判決下來後,看15天內原被告雙方是否上訴。如果上訴,進入二審程序。
如果不上訴,一審判決生效,案件進入到執行程序。被告必須履行給付義務,否則原告有權申請法院執行局強制執行。
被告有給付能力卻不給付的,進入黑名單,限制乘坐飛機,動車一等票等,不能抵貸款
『拾』 民事判決具有什麼樣的法律效力
民事判決的效力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民事判決生效的時間;二是生效民事判決產生的法律效果(也稱法律後果)。
(一)民事判決生效的時間
我國民事訴訟法所謂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有時也稱生效判決。民事判決生效時間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上訴期屆滿當事人未上訴的判決。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法律允許上訴的一審判決,在上訴期內當事人沒有上訴的,上訴期屆滿,判決即發生法律效力。
2、不能上訴的判決。這類判決包括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所作的二審判決,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審判決,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不準上訴的一審判決,如適用特別程序作出的判決和適用公示催告程序作出的除權判決。上述判決一經送達立即發生法律效力。
(二)生效民事判決產生的法律後果
一般認為,民事判決生效後產生以下三個方面的法律後果:
1、拘束力
無論是一審判決還是上訴審判決,在其宣告或者送達後,就發生一定的形式效力。即作出該判決的法院,自判決成立後,即受其拘束;以後該法院在同一審級內不得自行撤銷或者變更其判決,即使當事人同意撤銷或者變更時,也不能變更或者撤銷該判決。
判決對法院的拘束力是判決的內在屬性。為此,各國民事訴訟法都認為,判決成立之後就產生拘束力。
2、既判力
既判力又稱實質上的確定力(也有人稱為對事的確定力),是指確定的終局判決所裁判的訴訟標的對當事人和法院的強制性適用力。
3、執行力
執行力是指給付判決可以作為執行根據,判決中的權利人在義務人不履行生效判決確定的義務時,有權請求法院予以強制執行。
(10)民事法律效力理論擴展閱讀:
民事判決種類
1、根據其所解決爭議的性質不同,民事判決可以分為訴訟案件的判決和非訴訟案件的判決。
訴訟案件的判決,是解決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益爭議,確認爭議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判決。非訴訟案件的判決,是指對申請人要求確認的法律事實,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決。
2、根據其所解決爭議的方式不同,民事判決可以分為給付判決、確認判決和變更判決。
給付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製作的責令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履行一定義務或者給付一定金錢、財物的判決。
確認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製作的確認當事人間存在或者不存在某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或者某項法律事實的判決。
變更判決是指人民法院製作的變更或者消滅當事人之間原來存在的無爭議的民事法律關系之判決。
3、根據其所依據的審級和審判程序不同,民事判決可以分為一審判決、二審判決和再審判決。
一審判決,是一審法院適用第一審程序對案件進行審理後作出的判決,它包括適用普通程序、簡易程序和特別程序作出的判決。
二審判決,是二審法院依照第二審程序對上訴案件進行審理後,依法作出的判決。二審判決是終審判決,判決書在宣告或者送達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對此不得上訴。
再審判決,是人民法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適用再審程序,對案件再行審理後作出的判決。
4、根據其是否生效,民事判決可以分為生效判決和未生效判決。
生效判決,是指已經發生法律效力,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更改的判決,包括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已過法定期限沒有上訴或者依法不能上訴的一審判決,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審判決以及所有的二審判決。
未生效判決,是指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例如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所作的未過上訴期的一審判決。
5、根據其是終結案件的全部還是一部,民事判決可以分為全部判決和部分判決。
全部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全部審理結束時所作出的判決。全部判決作出後,該案的訴訟程序即宣告結束。
部分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對那些案情比較復雜、全部案件事實難以在短期內查清的案件,為及時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已查清的部分事實所作出的判決。
6、根據雙方當事人是否都出庭,民事判決可以分為對席判決和缺席判決。
對席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自始至終都參加訴訟活動的情況下所作出的判決。缺席判決,是在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情況下,法院所作出的判決。
7、根據其作出的先後時間,民事判決可以分為原判決和補充判決。
原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對一個案件審理後首次作出的判決。補充判決,是指在原判決宣告後,人民法院在原判決主文不明難以執行或者有遺漏錯誤的情況下,針對原判決所作的更正、解釋或者補充的判決。補充判決與原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