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合同法律效力嗎
❶ 自己簽的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個人簽的協議只要是雙方真實合法的意思表示就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❷ 協議合同法律效力一樣嗎
法律分析:一樣。合同就是一種協議,所以依法成立的合同和協議是具有同樣法律效力的,對雙方當事人都具有約束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第八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❸ 協議和合同的法律效力有區別嗎
法律分析:1、雙方的意思都表示一致而達成的一種契約。簡單地說,就是你情我願,然後我們把大家都同意的事情固定下來,說明白,說清楚,那麼我們達成一致的這個事項就是協議,在法律上就叫合同。
2、一般來說,生效的合同和協議法律效力就是相同的.除非沒有生效或因為一些條件而失效。比如:合同或協議的一方是個7歲的小孩,這樣的合同就沒有效力。
3、需要公證的合同或協議只是把合同或協議的效力固定並強化,如果法律沒有要求,合同,協議的當事人也沒有約定,是不需要特別的公證的。 合同或協議一般兩份就夠了。合同當事人各持一份,如有第三份,很可能是給見證人或第三人,這個作用也是為了強化合同或協議的效力,由雙方當事人約定的。
4、合同或協議一般只是名稱,叫法的不同。只要不違反法律和道德風俗,當事人可以任意約定合同或協議的名稱,內容,形式,都是有效的。
5、所謂協議是指有關國家、政黨、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個人,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訂立的一種具有政治、經濟或其他關系的契約。協議,在其所表示的意義、作用、格式、形式等方面基本上與合同是相同的。經濟合同和以經濟為內容的協議,都可以稱為契約,兩者都是確立當事人雙方法律關系的法律文書。
6、合同與協議雖然有其共同之處,但兩者也有其明顯區別。合同的特點是明確、詳細、具體,並規定有違約責任;而協議的特點是沒有具體標的、簡單、概括、原則,不涉及違約責任。從其區別角度來說,協議是簽訂合同的基礎,合同又是協議的具體化。
7、合同與協議是兩個既有共同點又有區別的概念,不能只從名稱上來區分,而應該根據其實質內容來確定。如果協議的內容寫得比較明確、具體、詳細、齊全,並涉及到違約責任,即使其名稱寫的是協議,也是合同;如果合同的內容寫得比較概括、原則、很不具體,也不涉及違約責任,即使其名稱寫的是合同,也不能稱其為合同,而是協議。
8、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從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合同就是協議。但根據邏輯學的原理,協議是合同的以種概念,即所有的合同都是協議,但並非所有的協議都是合同,所以說合同是具有特定內容的協議。
9、合同的特點是明確、詳細、具體,而協議的特點是簡單、概括、原則。實踐中,合同可以以不同的名稱出現,如合同,合同書,協議,協議書,名字並不重要,關鍵是看其內容。根據其實質內容來看如果協議的內容寫得比較明確、具體、詳細、齊全,並涉及到違約責任,即使其名稱寫的是協議,也是合同;如果合同的內容寫得比較概括、原則、很不具體,也不涉及違約責任,即使其名稱寫的是合同,也不能稱其為合同,而是協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的定義和身份關系協議的法律適用】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❹ 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雙方簽訂的合同,一般是有法律效力,除非雙方簽訂的是無效合同。根據相關規定,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合同無效:(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四十七條 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條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❺ 雙方簽訂的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股東之間的轉讓協議,如果沒有違反法律規定的,一般是有法律效力。法律依據:《公司法》第七十一條 股權轉讓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 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 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❻ 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嗎
合同如果依法成立的有法律效力。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合同成立後,當事人應當遵循全面履行原則履行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❼ 網上簽定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嗎
電子合同與紙質合同具備同等法律效力,關鍵是要有技術保障合同的真實可靠!
電子合同的技術支撐
電子合同是以電子數字簽名(加密)的形式,證明合同的成立,而且僅僅簽名有效還不夠,合同還需要證明未被篡改過。
只要經過國家電子商務認證中心(CA)、電子數據交換(EDI)服務中心的認證、防火牆的技術處理,辨別真偽後,電子合同計算機記錄也就是電子證據可以作為合法的證據來認定事實、定性處理。
電子合同行業現狀
當前合法電子合同,幾乎都是採用區塊鏈加密傳輸存儲,確保合同的內容不會被篡改。除了合同本身的存證以外,就是電子簽名簽章的技術有不同。
電子簽名方式主要有兩大類:數字證書方式和生物特徵識別方式。
前者需要U盾、證書等物理介質來實現身份識別,應用場景有所局限,在不特定人群面對面簽署場景以及需要留下文書類證據的場景中,數字證書方式並不能很好的實現其無紙化簽署目的,同時對於U盾等物理硬體的依賴增加使用了成本。
靜態的身份識別不能表達意願
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主要分為兩類,靜態生物識別方式以指紋、面部識別為代表,因其客觀存在的屬性,能夠表達「簽到」的行為而無法表達「確認」的行為;
而筆跡作為一種動態行為生物特徵,具有主動意願表達優勢,從而成為電子簽名生物特徵身份識別及行為確認的理想方式。對應到電子簽名法,就是能表達簽名只由本人控制的。
手寫原筆跡電子簽名
基於傳統簽名的原理,結合電子設備採集留樣保存數據的優點,提出的簽名電子化應用方案。
相比傳統筆跡鑒定,強調筆跡特徵,電子簽名受書寫載體、書寫的工具的影響,很多筆跡特徵會發生變化。從鑒定角度來講,手寫的筆跡數據尤為重要,在司法層面更有價值。
哪些因素會導致電子合同無效?
一、合同內容不合法
我國的《民法通則》第55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以下幾個要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是指電子合同的內容合法。合同有效不僅要符合法律的規定,而且在合同的內容上不得違反社會公共利益。
二、合同簽約方式不合法
《電子簽名法》第十三條:電子簽名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視為可靠的電子簽名。
1、真實身份: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用於電子簽名時,屬於電子簽名人專有;
2、真實意願:簽署時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
3、合同未改:簽署後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4、簽名未改:簽署後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當事人也可以選擇使用符合其約定的可靠條件的電子簽名。反之,不符合條件的合同就是無效的。
❽ 合同是簽了字就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合同僅簽字是否生效,看簽署合同的主體是否有約定僅以簽字為生效條件,如果雙方約定合同字簽字之日起生效,該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