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死亡賠償法律責任
A. 工傷死亡賠償金由誰支付
事有湊巧,一僱工在送貨時遭遇車禍死亡後,僱主因債台高築而自殺,而僱主又沒為這個車禍死亡的僱工辦理綜合保險,那麼?前不久,上海閔行區法院對這起工傷死亡賠償案給出答案,僱主的妻兒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車禍死亡的僱工名叫張勤,是一個外地來滬打工者,他在凌某開設的裝潢店內工作。一天傍晚,他駕駛店裡一輛有動力裝置的無證三輪車外出送貨。返回途中行駛至蓮花路時,與一輛小客車相撞不幸死亡。 交通管理部門認定,事故雙方存在相等的過錯行為,小客車司機未按照操作規范安全駕駛,而張勤駕駛的動力三輪車無牌無證,雙方對這起交通死亡事故負同等責任。因小客車是投保車輛,保險公司承擔了份內的理賠款,另外的20萬余元由司機賠償給死者家屬。 ?按照工傷死亡賠償標准,死者家屬還應得到10萬余元。正當死者家屬向僱主索取時,僱主凌某因債台高築割脈自殺。為得到賠償金,死者家屬將僱主的妻兒告上法庭。原告認為,張勤工作途中車禍身亡,屬於工傷,應得到全部賠償。現僱主死亡,留下的裝潢店由其妻兒繼續經營,其遺產也由他們繼承,故他們應承擔賠償責任。 被告妻兒倆認為,首先他們不是張勤的僱主,無須承擔張勤工傷死亡的賠償責任,況且由於經濟困難,也無力承擔賠償責任;再次,張勤明知其駕駛的車輛無牌無證,仍違法上路,應對事故的發生自擔其責。 經審理查明,張勤受雇於凌某,事發時受凌某指令為客戶送貨,其駕駛的出事車輛也是凌某提供的。有鑒於此,法院認定僱主凌某應承擔10萬余元賠償責任。法院指出,雖然凌某已經死亡,但依照法律規定,其賠償責任應屬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共同債務,凌某之妻負有清償責任,鑒於凌某之子是法定繼承人,故認定其在范圍內與母親承擔共同清償責任。
B. 工傷死亡與工作期間因疾病死亡有什麼賠償的區別有相關法律條文可以參考嗎謝謝!
這個都屬於是工傷,沒有什麼區別。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能夠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二條規定,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准支付費用。
工傷認定范圍
工傷是指職工在工作過程中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2、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3、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4、患職業病的;
5、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同時,根據本條例第十五條的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2、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3、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2)工傷死亡賠償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工傷死亡賠償金的賠付方式
1、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的,喪葬補助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及供養親屬撫恤金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2、用人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的,喪葬補助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及供養親屬撫恤金由用人單位支付;
3、根據各省安全生產條例,除上述工傷保險待遇外的死亡賠償金,由用人單位支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傷保險條例
C. 工傷死亡賠償金由誰支付
事有湊巧,一僱工在送貨時遭遇車禍死亡後,僱主因債台高築而自殺,而僱主又沒為這個車禍死亡的僱工辦理綜合保險,那麼前不久,上海閔行區法院對這起工傷死亡賠償案給出答案,僱主的妻兒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車禍死亡的僱工名叫張勤,是一個外地來滬打工者,他在凌某開設的裝潢店內工作。一天傍晚,他駕駛店裡一輛有動力裝置的無證三輪車外出送貨。返回途中行駛至蓮花路時,與一輛小客車相撞不幸死亡。 交通管理部門認定,事故雙方存在相等的過錯行為,小客車司機未按照操作規范安全駕駛,而張勤駕駛的動力三輪車無牌無證,雙方對這起交通死亡事故負同等責任。因小客車是投保車輛, 保險公司承擔了份內的理賠款,另外的20萬余元由司機賠償給死者家屬。 按照 工傷死亡賠償標准 ,死者家屬還應得到10萬余元。正當死者家屬向僱主索取時,僱主凌某因債台高築割脈自殺。為得到賠償金,死者家屬將僱主的妻兒告上法庭。原告認為,張勤工作途中車禍身亡,屬於工傷,應得到全部賠償。現僱主死亡,留下的裝潢店由其妻兒繼續經營,其遺產也由他們繼承 ,故他們應承擔賠償責任。 被告妻兒倆認為,首先他們不是張勤的僱主,無須承擔張勤工傷死亡的賠償責任,況且由於經濟困難,也無力承擔賠償責任;再次,張勤明知其駕駛的車輛無牌無證,仍違法上路,應對事故的發生自擔其責。 經審理查明,張勤受雇於凌某,事發時受凌某指令為客戶送貨,其駕駛的出事車輛也是凌某提供的。有鑒於此,法院認定僱主凌某應承擔10萬余元賠償責任。法院指出,雖然凌某已經死亡,但依照法律規定,其賠償責任應屬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共同債務 ,凌某之妻負有清償責任,鑒於凌某之子是法定繼承人 ,故認定其在范圍內與母親承擔共同清償責任。
D. 老公因工傷去世,其工傷死亡賠償金,法律上是如何規定的
有關於關工傷賠償的依據:《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2.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3.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4.患職業病的
5.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E. 工傷死亡賠償
去專門機構去鑒定
一般是在出院後三到六個月,建議先向勞動部門申報工傷認定,工傷認定書下達後才可以申請傷殘等級鑒定。
傷殘保險待遇
(一)傷殘補助金
1、標准:一級 24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級 22個月的本人工資 三級 20個月的本人工資 四級 18個月的本人工資
2、要求:(1)評定傷殘等級後,停發醫療待遇。(2)致殘被鑒定一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3)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一次性支付
(二)傷殘津貼
1、標准:一級 本人工資的90% ; 二級 本人工資的85% ;三級 本人工資的80% ;四級 本人工資的75%。
2、要求:(1)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按月支付;(2)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3)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4)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三)傷殘補助金
1、標准: 五級 16個月的本人工資 ;六級 14個月的本人工資。
2、要求: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一次性支付。
(四)傷殘津貼
1、標准:五級 本人工資的70% ;六級 本人工資的60%。
2、要求:(1)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2)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並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為其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3)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五)工傷醫療補助金及傷殘就業補助金
1、標准:五級、 六級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2、要求: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該職工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
(六)傷殘補助金
1、標准:七級 12個月的本人工資 ;八級 10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 8個月的本人工資 ;十級 6個月的本人工資。
2、要求: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按傷殘等級一次性支付
(七)醫療補助金及傷殘就業補助金
1、標准:七級、八級、九級、十級 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2、要求: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
F. 工傷死亡如何賠償
實踐中,大部分當事人在工傷賠償爭議發生之後會到勞動仲裁機構尋求解決,但也有部分當事人私下就爭議問題進行協商並達成協議並在協議中約定「從此之後雙方互不追究由此引起的一切責任」,在達成了協議之後,當事人又反悔,又到勞動仲裁機構申訴進而到法院起訴,此種情況下如何認定該種協議的效力呢?
工傷賠償當事人在達成了賠償協議之後,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否轉變為一般的債權債務關系?個人認為,對該問題的把握應以當事人的主張為依據,如果用人單位在簽訂賠償協議後,拒不按協議賠付,而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按照協議履行賠償義務時,此種糾紛即屬於一般的債權債務糾紛,該種糾紛可不經過勞動仲裁機關的仲裁而直接由法院以一般的債權債務糾紛予以受理。但是,如果在簽訂賠償協議後,當事人認為協議存在無效或可撤銷的情形而主張按有關勞動法律法規來處理他們之間的工傷賠償爭議,則該種糾紛則屬於勞動爭議,應按有關勞動爭議案件的程序處理,即先勞動仲裁然後再訴訟審理。
實踐中,大多都是勞動者主張賠償協議無效,且是以存在欺詐、協迫或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為由主張賠償協議無效。個人認為在工傷賠償案件中,勞動者之所以主張協議無效,一般都是因為該協議使他得到的賠償遠低於法定的賠償數額。其無論是以欺詐、協迫為理由主張賠償協議無效還是以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為理由主張協議無效,其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其應得的利益。所以,個人認為,在司法實踐中對該賠償協議是否認定為無效,都要看該協議的結果是否造成了當事人之間利益的明顯不公平,而不必去考慮是否存在欺詐、協迫或重大誤解的情形,而且,當事人對是否存在欺詐、協迫或重大誤解也難以舉證,法院也難以查清。如果是顯失公平的,也就是雙方協商的賠償數額明顯低於法定的賠償數額及項目,則應認定該協議無效;如果並非是顯失公平的,也就是數額相差不大的,則應如前文所述認定為有效,當事人之間的工傷賠償以此種協議為依據。至於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失衡達到何種程度才構成顯失公平,則是一個法院自由裁量的問題,法院應可按照一般的社會經驗及其內心良知進行判斷。
另,給你個視頻地址,是關於《工傷事故處理實務》的,有更詳細的解說。
http://you.video.sina.com.cn/a/4192674-1704596957.html
------------------------------------------------------------------------------------------------------------------
對方的人說如果不要這28萬,到最後一分錢也拿不到,作為家屬又想死者安息,我們又身在異地在某些方面很難堅持,但是基於工傷死亡賠償標准確實差了好大一截,如果法律是為了有錢人而設,那麼我們這些農民工又該如何得到應有的賠償,政府也說贏了官司到時候拿不到錢會後悔,農民工豈不是沒有保障,這些工傷標准又有何意義呢?
對方說這樣的話一點也不希奇,但如果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也說這種話就有些不合適了。
在處理工傷案件中,這樣的話我聽的多了,一般情況下,如果差額不大且勞動者同意的話,接受調解也不錯,畢竟馬上就能拿到現錢,如果差額太多的話我也會告訴勞動者不要相信什麼所謂的「你要是不接受,到最後你一分錢也拿不到」的鬼話。如果對數額不滿意的話,不要輕意讓步。
建議你們委託律師來處理,畢竟律師是專業法律人士,更懂得如何維護委託人的權益。
G. 工傷死亡賠償責任如何承擔
安全事故,先找責任。
及時向上級機關匯報,由安全生產管理部門調查事故原因,查找事故責任,按責任進行處理。
賠償責任應按責任劃分比例賠償。
沒有固定標准,甲乙丙丁各應負多少責任按安全生產法,建築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