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簡述雙方虛偽行為的法律效力

簡述雙方虛偽行為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2-03-31 16:08:43

① 意思表示有瑕疵的行為有沒有法律效力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隱匿其內心真意,而表示與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內示。
【原則上有效,如果真容意保留的事實為相對人所明知的,無效】
2,虛偽表示,指表意人與相對人同謀而為的虛假的意思表示。
【如果虛偽表示隱藏的行為不違反法律的規定有效】
3,重大誤解,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發生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
【可撤銷】
4,誤傳,指因意思表示傳達人之錯誤而導致的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
【可撤銷】
5,欺詐,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隱瞞證實情況,是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
【《民法》規定為無效;《合同法》規定為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的無效,否則可撤銷】
6,脅迫,指為達到非法的目的,採用某種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壓力或直接對他人肉體施加暴力強制的行為。
【《民法》規定為無效;《合同法》規定為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的無效,否則可撤銷】
7,乘人之危,指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為難處境,迫使其作出違背本意而接受於其非常不利條件的意思表示。
【《民法》規定為無效;《合同法》規定為可撤銷】

② 雙務法律行為和雙方法律行為的區別

你好。
雙務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雙方均負擔相應義務的法律行為,一方的義務也就是另一方的權利。
雙方法律行為指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為

③ 合同法上的通某虛偽表示行為的法律效力

按登記歸登記的產權人所有,除非趙某有充分證據證明房產其實歸其所有,只是登記在別人名下。但這較難。

④ 本協議不具備法律效力僅作為甲乙雙方行為之間的約束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呢。我是網路合作夥伴,擅長行政法.民法、刑法,合同法!我已經看到您的問題了,正在給您整理回復,您也可以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以便我更好給您解答呢

⑤ 試述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

行政行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為所發生的法律上的效果和作用。我國行政法學界多認為行政行為具有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四類型效力。

⑥ 法律行為的部分無效包括哪些情況

法律上當然無效並確定不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它和效力不確定的法律行為不同,在行為當時就確定不生效力,故不因事後情況的變更或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而使無效變為有效。所謂當然無效,即當事人和法院都不需要有任何行動,該行為即屬無效,所以又與得撤銷的法律行為必須經撤銷才喪失效力不同。但這並不妨礙當事人提起確認無效之訴,也不妨礙法院作出確認無效的裁決。無效的法律行為與法律行為不成立也有區別,它具備成立要件而缺乏有效條件,所以有的國家規定它雖不能發生法律行為本來應有的效力,卻無妨發生其他方面的效果。 無效的法律行為一般包括:①違反法律強制規定的行為和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或社會道德的行為,在有些國家中也包括不遵守法定形式的行為。②以逃避法律約束為目的的行為,即以合法形式出現而達到違法目的的行為。③當事人通謀的虛偽行為,即並無使其發生法律效力的意圖的行為。④行為人不合格,包括無行為能力人的行為,限制行為能力人(見自然人)依法不能實施的單獨行為,行為人在精神錯亂中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後果所為的行為,以及未經授權,又無義務,擅自代理他人的行為。 無效的法律行為的分類 ①就其效力來分,可分為絕對無效和相對無效。絕對無效系指法律行為無論對何人均為無效,無效的法律行為原則上都是絕對的;但虛偽行為在當事人間雖然無效,卻不能以此對抗善意第三人,這就是相對無效。也有些學者把得撤銷的法律行為稱為相對無效,而把無效的法律行為稱為絕對無效。②就無效的范圍來分,可分全部無效和一部無效。法律行為的內容全部無效的,當然完全無效;如一行為僅部分無效,其餘部分仍可成立的,根據羅馬法「有效部分不因無效部分而受損」的原則,其餘部分仍可有效,這就稱為一部無效。③就無效開始的時期來分,可分自始無效和嗣後無效。前者指法律行為成立時即存在無效的因素,因而使行為不能發生其效力;後者則為法律行為訂立時本屬有效,但因事後產生了無效的因素,因而使行為失效,例如在遺贈中,受遺贈人先於遺贈人死亡。嗣後無效有別於給付不能。如期貨買賣,在交付前,標的物變為不流通物的情況,為給付不能,而不是嗣後無效。 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 有些國家,如1896年《德國民法典》第140條規定,某一法律行為如按甲種法律行為的要求雖為無效,而具備乙種法律行為的要件時,並根據情況,可以認為當事人知道如甲種法律行為無效,就進行乙種法律行為的,則乙種法律行為仍為有效。例如不具備本票款式的票據,雖因法定條件的欠缺而無效,如果符合當事人的原意,仍可作為有效的普通債券,學者稱它為無效行為的轉換。 對無效法律行為的處理 無效的法律行為不能發生行為人所預期的法律後果,如尚未履行,就毋須履行;已履行的,就必須對其引起的財產後果進行處理,其處理辦法主要是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強制收購和收歸國庫。①無效行為的當事人,如曾因其行為而為全部或部分給付的,無過錯的雙方應負恢復原狀的義務;如不能恢復原狀或恢復顯有困難時,應返還其價金。②有過錯的一方並對受損失的他方負損害賠償的責任。③國家對違法情節較輕的行為,如私自買賣禁止流轉的物品等,可以按國家牌價,強制收購,甚或貶價收購,以示制裁。④對當事人嚴重違法的,應將雙方給付收歸國庫。如僅一方違法,他方並無過錯,則僅沒收違法一方向對方所為的給付。《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第16條規定,違反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如果雙方都是故意的,應追繳雙方已經取得或者約定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庫所有。

⑦ 隱藏行為與單獨虛偽表示.通謀虛偽表示的區別.要本質哦

如果是病毒的話。
木馬隱藏在文件裡面!用戶不能發現!他就在X種情況下發作!感染你的exe可執行文件!
單獨就是X種病毒通過X文件進入你的電腦`不會通知你
虛偽就是不太現實

⑧ 單方法律行為和雙方法律行為的區別,舉例說明一下,多謝!

單方法律行為就是基於一方意思表示即可生效的行為,如代理行為,屬於典型的單方法律行為,委託人單方作出委託的意思表示,受託人就可以取得代理權,而不需要代理人作出任何意思表示。雙方法律行為則需要雙方共同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夠生效的行為,如買賣行為,需要雙方同意才能生效。
法律分析
遺囑是單方法律行為,即遺囑是基於遺囑人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發生預期法律後果的法律行為,遺囑人必須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具有遺囑能力,不能設立遺囑,設立遺囑不能進行代理,遺囑的內容必須是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應由遺囑人本人親自作出,不能由他人代理。如是代書遺囑,也必須由本人在遺囑上簽名,緊急情況下,才能採用口頭形式,而且要求有兩個以上的見證人在場見證,危急情況解除後, 遺囑人能夠以書面形式或錄音形式立遺囑的,所立口頭遺囑因此失效,遺囑是遺囑人死亡時才發生法律效力的行為,因為遺囑是遺囑人生前以遺囑方式對其死亡後的財產歸屬問題所作的處分,死亡前還可以加以變更、撤銷,所以,遺囑必須以遺囑人的死亡作為生效的條件,如果遺囑人沒有事實死亡,而是在具備相關的法律條件下,經有關利害關系人的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後,遺囑也發生法律效力,利害關系人可以處分遺囑當事人的財產。如果在短期內遺囑人重新出現,那相應的財產可以退還遺囑人;如果時間較長,類如超過兩年以上以及財產出現了無法退還的情況,則受益人應當對遺囑人的基本生活在其受益的范圍內提供幫助,但法定義務人不受此限,有關遺囑是否有效的認定在法律上是非常明確的,符合遺囑有效要件的情況下,那麼該遺囑就是有效的,但如果遺囑的相關條款存在違法的情況,或者見證人不合法的,那麼就不具備法律效力,具體情況可以向司法機關提出訴訟來進行鑒定處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 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並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個人。自然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

⑨ 民法的隱藏行為如何解釋

隱藏行為,是指行為人與相對人將真意隱藏在虛假的意思表示中,所為的意思表示雖非出於真意,卻隱藏他項法律行為的真正效果,即在通謀的虛假意思表示中隱藏著他項法律行為。隱藏行為包含《民法通則》和《合同法》規定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但是還包含其他情形,其法律性質屬於意思表示不一致。隱藏行為包括主體的隱藏行為、客體的隱藏行為和權利義務內容的隱藏行為。對於隱藏行為,應當依照《民法總則》第146條第2款的規定,依照被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規定確定其效力,並適用法律

⑩ 欺詐和單方虛偽表示的區別是什麼在民法中。

區別是欺詐有故意使對方為有悖自己意思表示的行為,而單獨虛偽表示只是自己保留事實真相。欺詐是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者隱瞞事實情況使對方陷入錯誤,而為的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單獨虛偽表示又稱心中保留,是指表意人把真實意思保留在心中所做的行為並不反映其真實意思。
法律分析
虛偽表示,指表意人與相對人同謀而為的虛假的意思表示。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據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當事人對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虛偽通俗說就是雙方都知道彼此意圖明知道是虛假的還是表示同意,當然這些合同都必須建立在不違法不作假不損害任何公民的利益的前提下。民事欺詐的客體是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如欺詐方騙來的合同定金、預付款等,都是合同之債的表現物。民事欺詐行為人主觀目的是通過瞞、哄、誘導的方法,使受害人產生錯誤認識,做出對其不利而對欺詐行為人有利的行為,通過履行義務的合法形式,謀取非法利益,其實質是不法獲利,主觀故意是間接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熱點內容
法學cssci 發布:2025-05-05 09:13:26 瀏覽:473
安徽省保險條例 發布:2025-05-05 09:01:00 瀏覽:665
大餐飲法規 發布:2025-05-05 09:00:08 瀏覽:797
依法治區的 發布:2025-05-05 09:00:05 瀏覽:762
建築工程設計責任險適用法律 發布:2025-05-05 08:59:31 瀏覽:184
南開大學法律碩士導師 發布:2025-05-05 08:56:18 瀏覽:320
黨內監督條例規定黨的各級 發布:2025-05-05 08:44:03 瀏覽:229
社會與法逃了19年犯人 發布:2025-05-05 08:40:50 瀏覽:15
四川勞動法關於產假規定 發布:2025-05-05 08:40:11 瀏覽:848
2017經濟法概論自考試題 發布:2025-05-05 08:40:10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