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林森浩案件看法法律知識

林森浩案件看法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3-31 19:31:26

『壹』 從法律角度看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案

該案體現我國法律意識、規則教育淡薄。雖然我國大中學校課堂中,都有法律知識的教專育,但很多屬學生並沒有樹立法律意識,沒有遵守法律的意識和責任感。就像復旦投毒的學生,反復辯稱自己是開玩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嚴重犯罪。事實上,在中小學中,涉嫌違法犯罪的惡性惡作劇,也確實不少,比如,同學上課站起來回答教師問題,有同學悄悄把凳子移走,結果導致同學在坐下時嚴重摔傷。而對於這些惡作劇,往往都被學校從保護學生出發淡化處理。而實質上,這是嚴重傷害事故,應該追究當事學生的法律責任。由於沒有嚴肅追責,結果學生並沒有形成牢固的法律責任意識,也不把規則當回事。

『貳』 林森浩投毒案所涉及的法律問題

你這個命題有點大。涉及的法律問題多了,從現在開始說說到後天也不定談完。版
個人認為雖然證據權鏈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在當今的審判機制下,故意殺人罪既遂以及死刑的判決沒有太大問題,雖然最高法的復核可能有變數,但總的來講,並不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受輿論裹挾」。而恰恰是頂住了輿論的壓力,進行了相對公平的審判。

『叄』 林森浩投毒殺案件體現了我國法理學的什麼基本基本原理

最高法院核准了林森浩的死刑。這一結果在很多人意料之中,也在一些人意料之外。從此案案發起,一直有一部分人認為,對林森浩應網開一面,從輕處罰。原因有很多。有的認為林森浩是高學歷人才,其本人走到今天不易,且國家為培養其也花費了不少錢,故在量刑上應留有餘地。有的認為林森浩還很年輕,因不能正視同學之間的矛盾而報復投毒,區別於那些窮凶極惡的罪大惡極之人。還有的觀點認為林森浩的投毒行為我國教育政策失敗的表現,認為我們歷來重視應試教育,忽略素質教育和心理教育,導致越是高級別人才心理越不健康,因此國家應在這出悲劇中承擔一定的責任,而不應由林森浩一人承擔。我國有句俗語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刑法基本原則最形象和最樸素地詮釋。首先,犯罪離不開人。沒有人的行為,談不上犯罪行為的發生。在犯罪的懲罰方面,除了精神病人、未成年人等行為能力受限的人可以獲得寬恕或較輕的處罰外,其他人,無論身份、背景、成長經歷等有何不同,在刑罰面前都是同等對待的。其次,犯罪離不開社會。搶劫、搶奪、盜竊等財產型犯罪與貧富差距加大有關,集資詐騙、合同詐騙、貸款詐騙等經濟犯罪與經濟形勢下滑有關,殺人、綁架、爆炸等暴力性犯罪與社會矛盾激化有關。犯罪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問題,不能因社會問題的存在而影響對犯罪的懲罰。最後,決定對一個犯罪的人處以何種刑罰的基礎是其犯罪行為。林森浩因心存怨恨,故意投毒殺害同住室友,而且在被害室友搶救過程中始終保持緘默,拒不說出室友因何生病,導致室友不治而亡。在這一犯罪過程中,林森浩表現出的淡定和從容確實與其高學歷的身份相符,但也正是這種淡定和從容反映出其殘忍的心態。這種看著一個人因為自己的原因慢慢死去的行為與拿起刀子直接將人殺死相比,是更為殘忍的,對被害人親友的傷害也是更加沉重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無論是誰,只要是犯下罪行,等待他的都將是法律的公正裁判。

『肆』 結合林森浩案件談大學生為什麼要學法知法守法用法

從社會學角度講,我國正在融入法治社會。對置身於未來社會的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我們的現實社會關系中。這意味著,從個體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或法律技能。當我們以審思發展和關切生活的態度來判斷實踐視域時,自然會發現,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伍』 林森浩事件給我們的啟示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沒有了生命,也就沒有了一切。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不厭其煩地給孩子們講述這個道理——哪怕是一隻爬行的螞蟻,哪怕是一朵盛開的鮮花,我們(不管是自己還是別人)都無權剝奪他們的生命。

林森浩的辯護律師斯偉江說,林所反映出的「性格太直、情智太低、處世不成熟」等等,歸於一句話就是「缺乏人文滋養」,當時那個26歲的年輕人讀過的人文書籍僅僅只有《紅樓夢》、《圍城》和《論語》三本。

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作為家長,第一步就是言傳身教,只要你每天回家放下手機、游戲,陪著孩子一起閱讀一兩個小時,長期堅持,就能讓孩子保持閱讀的習慣。孩子在長期形成的閱讀習慣中,可以內化為氣質修養,豐盈心靈,潤澤生命。

(5)林森浩案件看法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林森浩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也是復旦大學學生投毒案的投毒者。

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森浩將其做實驗後剩餘並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至寢室,注入飲水機槽。

4月1日早上,黃洋起床後接水喝,飲用後便出現干嘔現象,最後因身體不適入院,並於16日下午經搶救無效去世。

同年4月19日,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殺人罪向檢察機關提請逮捕林森浩。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林森浩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宣判後,林森浩提出上訴。

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並依法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12月11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簽發的執行死刑命令,將罪犯林森浩執行死刑。

『陸』 復旦投毒案關於法律方面的反思

該案體現我國法律意識、規則教育淡薄。雖然我國大中學校課堂中,都有法律知識回的教育,答但很多學生並沒有樹立法律意識,沒有遵守法律的意識和責任感。就像復旦投毒的學生,反復辯稱自己是開玩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嚴重犯罪。事實上,在中小學中,涉嫌違法犯罪的惡性惡作劇,也確實不少,比如,同學上課站起來回答教師問題,有同學悄悄把凳子移走,結果導致同學在坐下時嚴重摔傷。而對於這些惡作劇,往往都被學校從保護學生出發淡化處理。而實質上,這是嚴重傷害事故,應該追究當事學生的法律責任。由於沒有嚴肅追責,結果學生並沒有形成牢固的法律責任意識,也不把規則當回事。

『柒』 結合人倫道德和法律知識談談對林森浩的看法

自私自利

『捌』 從林森浩事件中我們從法律方面分析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校風校德問題,有什麼樣的學校就出什麼樣的學生,都學會殺人了,學校什麼檔次不用多說了。

『玖』 「林浩森」事件的道德與法律的分析論文2000字

任何罪犯都有其深層次的犯罪根源和心理,對於林森浩來講也是如此。社會上有很多人對此案不理解,認為林的行為從投毒到為自己辯解都非常奇怪,難以解釋,從而產生各種疑問。我這里站在司法的角度簡單論述一下林的行為和司法結果。

本案在審訊中有三大疑點,第一投毒量:投毒量究竟是呂薇薇說的75ml,還是實驗結果50ml,還是林犯供述的20-30ml;第二動機:究竟是開玩笑,還是想毒死黃洋;第三接受采訪時為什麼突然出現新的說法:對另一個人干擾自己睡覺非常惱怒,正好黃洋想開玩笑,就弄了黃洋。

令人驚奇的是,這三個疑點都是和量刑密切相關的問題,為什麼獨獨在這些問題上有爭論,而在別的問題上一片和諧呢。在弄清這三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在林犯的精神鑒定上,有一句話「被鑒定人林森浩目前無精神異常,能夠配合案件審理並有自我保護能力」,什麼是自我保護能力,為什麼要提到自我保護能力。我們先明確一個基本點,那就是一個精神正常的犯罪嫌疑人在供述自己犯罪的行為中,或多或少的會在一些問題上為自己辯解,比如在動機上、兇殺案在對方的過錯上、在搶劫的金額上、在貪污的數量上。這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本能。我們將嫌疑人的自述和調查的結果對照,如果嫌疑人自述較調查結果輕或基本相當,我們可以認為嫌疑人的自我保護能力是存在的。嫌疑人可以有自己的說法,但是法院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認可嫌疑人的說法,當然也不完全認可受害者的說法,會按照刑偵實驗來推測(當然這個結果可能不是最準的)。正是因為這個自我保護能力或者說生存慾望,使得存在了這三大疑點。

疑點一出現了三個結論,其中一個是與本案利益無關的證人證言,一個是公安機關調查結論,一個是犯罪嫌疑人自述。哪個是可靠的呢?首先,犯罪嫌疑人的自述肯定是不可靠的,因為他一定會有這個自我保護的慾望,投毒量最大,他的罪行就越大,判決結果就會越重,他的損失就會越慘。所以犯罪嫌疑人肯定會說的少一些這是可以理解的。證人呂薇薇,博士畢業後在外地尋找了工作,與本案無任何的利益關系,她的證言是比較可靠的,而且對於毒物的存放她說有兩層密閉的蓋子封蓋好,然後再套上塑料袋,由於這是劇毒化學品,在存放上一定要求不能泄露至空氣中,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該瓶化學物基本上沒有揮發。公安調查結論在不同程度上會受到嫌疑人的影響,因為這個實驗是需要犯罪嫌疑人配合的,所以會在某種程度上較真實情況少一些。綜上,投毒量大約在60-70ml左右是客觀的。
疑點二出現了兩種種說法:開玩笑、殺死或者重傷黃洋。首先由於嫌疑人的自我保護能力起作用,他肯定會將兩人的關系說的親密一些,這樣可以隱藏他的犯罪動機,可以為他爭取到寬大處理,因為沒有犯罪動機則不存在預謀,沒有預謀則不存在故意殺人,這點是人人都能夠想到的。評判這類案件我們不會也不可能簡單地從口供來定性,一定會按照前後行為進行綜合評估。首先一個精神正常的碩士研究生,不可能用一種劇毒化學品來和舍友開玩笑;第二就算開了玩笑,發現後果嚴重一定會當場指出毒源(註:北大投毒案中,犯罪嫌疑人在發現受害者痛苦萬分,立即背著受害者前往醫院直接承認投毒並要求醫院使用解毒葯物針對性處理);第三就算想逃避承擔法律責任,也可以用各種方法暗中通知醫生,進行針對性治療。我們可以從結果推出,從黃洋不適到死亡,林森浩一天天看著黃洋的病情加重,卻沒有就挽回黃洋的生命做出過一點點的努力。說開玩笑,你信嗎?
疑點三:為何突出冒出林和另一人的矛盾遷怒黃洋。這點在以往警方和檢察院給出的動機中從未出現,一審開庭調查時,也有機會回答自己的動機,他也從未提及,為何在接受電視台采訪時突然說出這一動機。同樣,說明了林迫不及待的自保心情。林最先採用的是玩笑說,即用隱藏真實動機的方法來為自己開脫,從被警方調查到一審判決,他一直堅信這一理念——因為沒有動機,沒有怨恨,我就沒有理由故意殺人,但是在他得知一審判決時(可能已在看守所感覺到了,因為死刑犯和其他犯人在看守所的待遇是不一樣的),他覺得這個希望破滅了。但他還有強烈的求生慾望,所以他又找了一個借口——第三者影響了心情。這一說法何等的可笑又可悲啊,雞毛蒜皮的事情影響了你就能殺無辜的第三者?

我們再整體回顧一下林犯從犯罪開始到最後的整個過程和他行為帶來的司法後果。整個行為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投毒,認罪和判決後。第一階段:從林犯因某種原因怨恨黃洋和(或)第三人,於是實施投毒行為,產生嚴重後果後開始查閱各種資料企圖隱藏自己的卑劣行為,到被警方詢問未說出真相。這個階段中,林犯因為某些原因採取了投毒的行為,造成了受害者黃洋死亡的後果,並採取了各種方法掩蓋事實,拒不承認,這時候的林犯採取的一切行為歸納起來是:掩蓋事實,以期逃避法律懲罰。結果:動機卑劣,手段殘忍,社會危害極大。第二階段:從被警方刑事傳喚到一審判決結束,從被傳喚並且調取關鍵證物筆記本電腦開始,林犯開始覺察到自己行為已經無法掩蓋了,他採用了第二種策略,歸納起來是:主動承認犯罪過程,坦白流程,在關鍵問題中避重就輕,疑點一和疑點二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結果:認罪態度好,仍死刑,因為林犯一直不願剖開心底的陰暗面,法庭很難期待他能悔過。第三階段:林犯尋找了新的原因:第三人影響心情。這個階段中,林意識到玩笑說不被採納,為了保命,必須找出一個新的方法來為自己的錯誤辯解,於是找了一個新的借口,歸納起來就是:避實就虛、花樣頻出。結果:無論從法理上還是情理上都難以被認同,反而在側面暴露了想要投毒加害第三人的想法。

熱點內容
法官能為民主做什麼 發布:2025-05-05 07:35:42 瀏覽:630
行政訴訟法審理機關 發布:2025-05-05 07:20:52 瀏覽:61
個體工商戶勞動法主體 發布:2025-05-05 07:20:36 瀏覽:943
中國人命婚姻法 發布:2025-05-05 07:20:36 瀏覽:125
法官的愛稱 發布:2025-05-05 07:19:50 瀏覽:291
歷任江陰人民法院院閘 發布:2025-05-05 07:07:13 瀏覽:318
刑法九受賄量刑 發布:2025-05-05 07:06:17 瀏覽:796
新的行政法訴訟法缺點 發布:2025-05-05 06:48:09 瀏覽:980
雙城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5 06:43:53 瀏覽:207
老子與道德經原文 發布:2025-05-05 06:43:16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