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物權法定原則的法律效力

物權法定原則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2-04-01 02:45:43

Ⅰ 物權法為何實行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第5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該條即是關於物權法定原則的規定。
物權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如下:
1、物權的種類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創設,學說稱為「類型強制」
根據物權法定主義,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必須符合現行法律的明確規定,如果法律無明文規定物權種類時,除我國《物權法》規定的物權種類外,法律不允許當事人自由設定,法律禁止當事人創設此種物權。
2、物權的內容法定,禁止當事人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學說稱為「類型固定」。
當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物權內容的界限,改變法律明文規定的物權內容。
3、物權的效力法定,當事人不得協議變更。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強制性作用力,是合法行為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保障力。物權為絕對權、對世權,具有對抗一般人的效力,關涉國家、社會和第三人的利益,影響物權的流轉和交易安全。因此物權具有的排他、優先及追及效力,都應當由法律明確規定,不容當事人通過協議隨意改變。例如,根據我國物權法的規定,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物優先受償,如果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不具有優先受償性的抵押權,這種約定應歸於無效。
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確定。
關於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世界各國的通例為:動產公示以交付(佔有)為原則,以登記為例外;不動產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法律對物權變動時的公示方式均有明確規定,非以法定方式予以公示,物權的變動或者無效,或者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不得協商不經公示的所有權轉移。例如,當事人在房屋買賣合同中,約定房屋不通過登記而發生所有權的轉移,這一約定,因為違反了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要件而無效。如果該房屋在未交付前又出賣給第三人,並且第三人已經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則第三人取得房屋所有權。
對著上面說的在物權法里找一找法條附在後面即可,自己動動手也是有收獲的。字數應該差不多了,如果不夠你自己再隨便添加幾句。

Ⅱ 什麼是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第五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物權法定原則,指的是能設立哪些種類的物權,各種物權有哪些基本內容,只能由法律規定,當事人之間不能創立。

Ⅲ 物權法定原則在物權法中的體現

物權種類法定、物權內容法定。物權種類法定是指物權的種類由法律規定,不得由當事人超越物權法擅自創設,物權法規定的就那麼幾種物權,都是明文給出的,你說你非要超越物權法,搞出個地役所有權這種類似的大家都沒聽說過的種類來,是沒用的,即使簽了合同也不能實現,合同有效的話還得承擔違約責任。物權內容法定同上,比如宅基地使用權你就不能拿它來搞房地產開發,因為你取得的物權內容里要求按照法律所規定的用途使用,再比如你租來的房子就不能擅自轉賣給他人,因為你取得的物權內容里沒有處分權。

Ⅳ 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亦稱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的種類與內容只能由法律來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

物權法定主義最早起源於羅馬法。在羅馬法中,承認所有權、地上權、永佃權、役權、質權等具有物權屬性。

物權法定原則包括以下內容:

1、物權的種類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創設,學說稱為「類型強制」。

2、物權的內容法定,禁止當事人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學說稱為「類型固定」。

3、物權的效力法定,當事人不得協議變更。

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確定。

(4)物權法定原則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物權法定主要內容

至於物權的取得方法、變動方法、效力、保護方法等,不屬於物權法定原則的內容,它們本身是可以通過協商約定的。而所謂物權的種類,其實就表現在物權的名稱上,當事人創設法律沒有規定的物權種類。

其實就是自主創造一個新的物權名稱,比如我國法律目前沒有典權的規定,而當事人通過約定設典,一方當事人通過約定取得「典權」,此即創設物權種類,其方式是通過創設新的物權名稱而創設物權種類。所謂物權的內容,即物權的權能。

包括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每一項物權在此方面的內容都是法律直接規定的,當事人不得自由創設或改變,如買賣合同中當事人約定買受人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但該所有權不包含處分權。

此即創設物權的內容,又如當事人通過抵押合同約定抵押權人享有抵押物的佔有權和收益權,而依法律規定抵押權人並不享有這些權利內容。

此外,物權法定之「法」當以民商事法律為限,不包括其他法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權法定

Ⅳ 物權法定原則的影響

法律產生於社會物質生活的需要,必須追隨社會變遷而與時俱進,才能永葆其發展的生命力。立法是各個具體時代的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生活日新月異的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而法律則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滯後性,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新需要,使物權法定主義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源於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與客觀物質世界變化發展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沖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立法作為一項探求真理的認識活動,必然要受立法者認識能力的限制。每一個以至每一代人,由於受到客觀事物及其本質暴露的程度、社會歷史(生產狀況、科學技術狀況)的實踐水平、主觀的條件(個人的經歷、受教育程度、立場觀點和思維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其思維是非至上的。因此,指望立法者於立法之初即為未來社會預定一個一勞永逸的物權制度體系,無異於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殆不可能。
此外,物權法本質上為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固有法」、「土著法」,往往帶有立法者民族傳統的氣息,雖大都適宜於當時的社會需要,但隨著社會情勢的變易,他們又往往發生與社會的需要脫節、齟齬的現象,並為社會所不容,如中國台灣地區民法典上的永佃權制度,曾對調和土地的「所有」與「利用」發揮重要機能,但由於其在現代社會已不具資源使用的效率,已隨社會的變遷而式微消逝,便是明證。如何克服物權法定主義之局限,如何協調「於社會生活之長久醞釀,習慣之反復踐行」所生的新物權與物權法定主義之沖突乃成為一重要課題。

Ⅵ 物權法定原則的存在意義

近現代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在採用物權法定原則上,盡管各自依據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在立法理由採用上,法國傾向於不得違背公序,著重保護近代物權不受侵害;而德國則注重於保護交易安全」,但基本上都基於以下理由:
(一)整理舊物權,適應社會需要的歷史產物
物權法定原則源於羅馬法,但正式確立於近代資本主義民法。近代資產階級政權是在封建專制王權的廢墟上締造的,資產階級在制定民法並建立物權制度時,面臨著如何清理封建時代的舊物權及防止封建制物權復活的問題。封建時代的物權尤其是其土地所有權具有強烈的人身依附屬性,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源,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如果不對其予以清除,物權不能作為真正的產權存在,資本主義市場所要求的自由的所有權制度就不能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從根本上難以存在和發展。如法國大革命的首要任務是使所有權財產化、私人化、神聖化,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作為革命成果之一,便是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了私人所有權神聖原則,《法國民法典》第544條對所有權下了著名的定義:「所有權是對於物所享有的絕對物限制的用益、處分的權利。」這一規定的政治目的便在於鞏固所沒收的外逃貴族和教會財產的獲得者通過大革命而已經取得的權利,為物權法定原則奠定了基礎。
較之法國民法,德、日等國民法更為鮮明地確定了物權法定原則。德國繼受羅馬法,對物權種類加以限制,與農地改革有關。日本民法明確規定物權法定,是「為了有關土地權利的單純化,廢除土地上存在的舊時代復雜的封建制度式的權利,除單純明了、自由的所有權外,僅僅承認限制物權,則最合乎近代法的理想」。中國台灣地區民法典明定物權法定原則,也是為了整理舊物權,防止封建物權的復辟。「封建時代之物權制度系與身份制度相結合,……不僅在同一土地上,因各自身份特權之不同需求,成立重疊之所有權,如前述之上下級分割所有權,致有礙物權絕對性之確保。且挾身分特權之威脅,使物權變成為對人之支配,此尤為近代人權思想所不容,故舊物權制度自須加以整理,使物權脫離身分之支配,成為純然之財產權,即所謂自由之所有權。舊物權整理既畢,乃以法律規定,並禁止任意創設,以防止封建時代之物權制度死灰復燃。」
(二)物權絕對性、直接支配性的邏輯必然
物權與債權,為近代民法兩項並駕齊驅的財產權,根據其內在性質不同,物權采法定主義,債權采契約自由原則。物權與債權的區別在於其具有直接支配性與保護的絕對性,物權因系權利人直接支配標的物的權利,具有不可侵性,可以排除其他任何人對其行使權利的干涉。任何人侵害物權時,物權人得行使物上請求權,以排除他人的侵害並恢復物權應有的圓滿支配狀態,故物權的保護具有絕對性,乃對世權、絕對權,具有極強的效力,得對抗一般之人,如許其以契約或習慣創設,則有害於公益。例如,當事人隨意創設一種法律沒有規定的擔保物權,如果一方對提供擔保的財產直接行使優先受償權,則會嚴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債權則不同,債權屬於請求權,具有相對性,只在締約當事人之間具有約束力。根據契約自由原則,當事人簽定的合同只要其內容不違背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共利益,法律就承認其有效。因此,對於合同當事人來說,法律沒有必要干涉其私事,從而債權無須實行法定主義,而任當事人自由創設。
(三)便於物權公示,降低交易成本,確保交易安全的客觀需要
物權的作用在於確定財產的歸屬、支配和利用,因物權的效力所使然,物權的存在及變動不應僅僅存在於當事人的觀念中,物權的歸屬及內容,即物權的現狀如何,應有能從外部加以認識的表徵,使物權關系據此得以透明。特別是在交易繁盛、物權變動頻繁的現今社會,要使交易便捷,就必須使其種類和內容為一切人所知曉,因此物權具有公示的必要。從立法技術言,物權只有法定才便於公示,因此可以說物權法定主義的產生,為物權變動的公示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誠如鄭玉波先生所言:「此為物權公示原則的需要。倘物權種類許當事人任意創設,則僅依佔有而為表象,既不可能,而依登記以為公示,於技術上又困難殊多,故法律為整齊劃一,以便於公示計,不能不將物權的種類予以明定,而僅承認當事人在法定的物權內,有選用的自由,並無創設的自由」。物權的種類和內容既已法定而且已予以公示,交易當事人對其通過交易欲設定或取得的物權則無須反復調查即知其內容,這樣,有助於建立交易信用,減少財產關系中的信息成本,使交易在一個完全開放的物權體制下高效率地進行。同時,由於物權內容明確,就易於確定權利移轉中的風險值,降低交易的締約成本,從而最終確保交易便捷與安全。
(四)維系一國經濟、政治制度的當然選擇
「物權制度有關一國的經濟,勢不能不採取一貫的政策,以為社會的准繩,此物權的種類所必須法定也。」[物權具有「固有法性」,因國家、民族、歷史傳統及國民性等不同而有所不同。物權法以對財產的支配為中心,以對財產的佔有為起點,表達的是社會財富的一種分配方式。不同的國家,相同國家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價值觀念等等,都決定了以所有權為中心的物權制度的不同。
從經濟的角度看,物權特別是所有權制度是一定社會所有制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與其他法律制度相比,物權制度最直接地反映了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是一定社會之基本經濟制度在法律上的表達和描述。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建立在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之上,在經濟上實行以私人所有權為基礎的經濟上的自由主義,允許人們最大限度地追求財產利益,因此,在物權制度的設計上,即以土地等生產資料的私的所有為中心。而在資本主義國家,由於競爭的加劇,壟斷的盛行,資本越來越集聚在少數經濟上擁有實力的大壟斷資產階級手中,廣大的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少有甚至沒有生產資料,只有靠出賣勞動力維持生計。因而建立在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基礎之上的國家,必然是大壟斷財團把持的資產階級政權。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土地等重要的生產資料實行國有或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在經濟上建立起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全不同的所有權制度,采與西方不同的經濟模式。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制度上,必然採取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模式。由此可見,不同的所有權的選擇,體現的正是不同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的選擇。而「物權法定原則,則是保證一國之基本經濟制度所導致的物權制度設計方案不可由私人意志加以改變的必須。」

Ⅶ 7、 論述《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莫非你也是重慶工商大學的?呵呵...下面是我找到的答案,希望是對的。

通說認為,物權法基本原則包括物權法定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公示公信原則。筆者認為,三者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其作為物權法基本原則這一統一的整體,在確保物權法立法宗旨和社會功能的實現中的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內在一致上,體現在規定物權法符合經濟要求中的各負其責、分工協作上。因而研究三者之間的關系不能脫離物權法的本質要求及「三大原則」的內涵和法理意義,而應從該三個基本原則的立法基礎方面入手,分析三者在立法基礎上的聯系,從而從原理上把握其在整個物權法體繫上的相互關系。
一、 物權法定原則的立法基礎
物權法定原則的必要性在於物權自身的本質特徵和社會經濟有序發展的要求。物權是支配型財產權,它的種類、內容、變動等與他人、社會和國家都有直接關系,只有通過物權法定,才能使物權歸屬明確化,使物權變動公開化,從而既保障了物權人的利益,也保障了社會其他成員和整個社會的利益,並使財產秩序透明化,從而保障交易的安全與便捷,有利於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二、 一物一權原則的立法基礎
一物一權原則以確保物權支配內容的實現為其存在基礎。物權是對物的直接支配權,為使這種對物的直接支配在事實上得以圓滿實現,在法律上國家必須使其支配的客體的范圍在客觀上得以確定,並使其支配的外部范圍明確化。一物一權使得物的權屬確定明晰,簡化了物權關系,抑制了紛爭的發生,從法律上規范了對物的利用,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及交易風險,保障交易安全。
三、 公示公信原則的立法基礎
物權是對世權,其變動涉及的范圍大,不公示不足以明確物權的歸屬,不利於保護權利人。對那些不伴有外部表徵的物權變動來說,若不公示,對利害關系人尤為不利,因此,物權變動的公示不僅涉及到物權人自身的安全,也是維護第三人利益的需要。而公信則賦予公示以法律效力,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得到保障,從而堅定了交易當事人對交易成功的信心,使交易安全得到保障,同時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客觀上刺激了經濟活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 結論
由上述分析可見,物權法「三大基本原則」在立法基礎上是相通的,三者在立法上有共同的目的,都是要保障商品經濟中財物的安全利用和交易安全、便捷。在此框架下,三者相互呼應,分工協作,共同保障物權法主要任務的實現。
物權法定原則使物權類型、內容明確化、法定化,從而規范了一物一權的內容及公示公信的內容、公示的方法,同時物權法定原則也為一物一權、公示公信在實踐中的有效實施奠定了基礎。如果物權的種類、內容沒有由國家法律明確規定,則一物一權、公示公信的權利內容會陷於不確定中,如此則一物一權之「權」者為何、公示公信之示「誰」信「誰」,都成為未定之數,一物一權、公示公信則實際成為空談,物權關系即變得混亂無章。正是物權法定才使一物一權、公示公信在操作上成為可能;正是物權法定才使一物一權有了法律上的根源,使公示公信的內容趨於統一,使物權便於公示,並使公示公信的效力得到了保障。
一物一權原則保證了財物權屬的明晰化,從根源上減少了紛爭發生的可能,使物權法定的效力得以落實,同時確保了公示公信的可靠,並使物權便於公示,規范了財物使用、流轉秩序。若一物上有若干相沖突的權利,或者一權及於數物,則物權法定之法定功能弱化,從而失去了其原本意義及效力,公示也會陷於不穩定中,遑論公信。
公示公信原則使物權法定、一物一權在財物流轉中得以充分貫徹,使二者的效力、影響深及於財物流轉中,使二者充分發揮其對商品經濟活躍的交易行為的穩定作用。公示公信的內容即物權法定所「法定」的內容,並以一物一權為基礎,確保了物權法定、一物一權效力的實現。由於公示公信往往體現在財物交易過程中,因而在交易中物權的公示公信使物權法定、一物一權始終處於社會的監督之下,從而對物權法定、一物一權起到動態調節作用,使之不致在運行中背離其初衷。
三者相輔相成,共同保障對財物的安全利用、安全交易,確保交易快速便捷,從而有效保障物權法功能的實現,促進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

Ⅷ 什麼是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又稱為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只能依據法律設定,禁止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也不得變更物權的種類、內容、效力和公示方法。
物權法定原則是物權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被認為是物權法構造重要支柱之一。
物權法定原則的內容包括:
1、物權的種類法定;
2、物權的內容法定;
3、權的效力法定;
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六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Ⅸ 試述物權法定原則

所謂物權法定原則,亦稱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的種類與內容只能由法律來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
物權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如下:
1、物權的種類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創設,學說稱為「類型強制」(Typenzwang)。
根據物權法定主義,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必須符合現行法律的明確規定,即「只允許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的物權秩序確定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法律無明文規定物權種類時,則不能解釋為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設定,只可解釋為法律禁止當事人創設此種物權,例如,設定不移轉佔有的動產質權;約定 物權法定原則租賃權為用益性質的他物權等,都因缺乏法律依據,違反了物權種類法定的強制性規定而無效。
2、物權的內容法定,禁止當事人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學說稱為「類型固定」(Typenfixierung)。
當事人不得逾越法律規定的物權內容的界限,改變法律明文規定的物權內容,如約定永久性地限制所有人對其所有物的處分權,亦即取消所有權中的處分權能。由於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所有物於法令限制范圍內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無論設定用益物權還是擔保物權,都不能對物權人處分權設定永久的期限限制,否則將使所有權有名無實。 3、物權的效力法定,當事人不得協議變更。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強制性作用力,是合法行為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保障力。物權為絕對權、對世權,具有對抗一般人的效力,關涉國家、社會和第三人的利益,影響物權的流轉和交易安全。因此物權具有的排他、優先及追及效力,都應當由法律明確規定,不容當事人通過協議隨意改變。例如,根據中國《擔保法》的規定,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物優先受償,如果當事人通過協議設定不具有優先受償性的抵押權,這種約定應歸於無效。
4、物權的公示方式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確定。
關於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世界各國的通例為:動產公示以交付(佔有)為原則,以登記為例外;不動產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法律對物權變動時的公示方式均有明確規定,非以法定方式予以公示,物權的變動或者無效,或者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不得協商不經公示的所有權轉移。例如,當事人在房屋買賣合同中,約定房屋不通過登記而發生所有權的轉移,這一約定,因為違反了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要件而無效。如果該房屋在未交付前又出賣給第三人,並且第三人已經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則第三人取得房屋所有權。

Ⅹ 什麼是物權法定原則物權法為什麼要實行物權法定原則違法物權法定原則的民事

《物權法》第5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此即物權法定原則。即物權的種類與內容只能由法律來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由於物權是支配權具有,排他效力、優先效力和追及效力,為了維護交易安全,故適用法定原則。


一、確立物權法定原則的立法理由:

1、物權具有絕對性,任意創設物權將會妨礙不特定第三人的自由;

2、整理物權類型,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3、促進物盡其用;

4、物權法定原則可保障完全的合同自由;

5、物權法定有利於物權的公示,確保交易的安全與便捷;

二、物權法定,包括種類、內容法定。還包括效力法定與公示方法法定。

1、種類法定。又稱「類型強制」

是指哪些權利屬於物權,只能由《物權法》或其他法律作出規定。違反物權法定創設的所謂「物權」,不具有物權的效力。比如:地方人大不得通過立法承認「居住權」為用益物權;法院不得在判決中承認「讓與擔保」為擔保物權;當事人約定創設的法律沒有規定的「物權」,不具有物權的效力,頂多具有合同效力。

2、內容法定。又稱「類型固定」,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①物權的內容由法律確定,當事人不得約定與物權的法定內容不相符合的權能內容。例如,當事人不得約定某一所有權不具有處分效力。

②當事人不得通過約定違反物權法關於物權內容的強行性規定。例如,當事人不得約定「流質契約」。

3、效力法定。《物權法》未設明文。

效力法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當事人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效力來確定物權的效力。例如:《物權法》第158條規定,未登記的地役權不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當事人如果約定未登記的地役權具有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則當事人的約定對於善意第三人「不算數」。

(2)當事人不得改變法律關於物權效力的規定。例如:《物權法》第202條,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如果抵押人與抵押權人約定,抵押權人可以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完成後兩年內行使抵押權,則抵押權的效力必須「縮短至」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內。

4、公示方法法定。《物權法》未設明文。

物權法定原則應當包含公示方法法定。例如,《物權法》第228條規定,以應收賬款質押的,登記機關為信貸徵信機構,如果當事人在「公證機關」進行出質登記,則權利質權「未設立」。

熱點內容
政府信息公開法律服務項目 發布:2025-05-05 06:19:18 瀏覽:412
深圳正規勞動法3天不上班算自離嗎 發布:2025-05-05 06:17:39 瀏覽:638
民法典深入人心 發布:2025-05-05 06:12:39 瀏覽:499
刑法基本理論 發布:2025-05-05 06:12:02 瀏覽:226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派遣的規定 發布:2025-05-05 06:01:33 瀏覽:543
2019年新婚姻法離婚財產如何分割 發布:2025-05-05 06:01:33 瀏覽:861
教牧法規 發布:2025-05-05 05:45:40 瀏覽:699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頒布的 發布:2025-05-05 05:45:39 瀏覽:145
交善人者道德成 發布:2025-05-05 05:37:13 瀏覽:542
合作社會法 發布:2025-05-05 05:25:32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