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是

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是

發布時間: 2022-04-02 08:25:14

Ⅰ 國際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Ⅱ 簡述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

1、終止不當行為:當不當行為是一個持續行為時,責任國首先應當停止該不當行為。

2、恢復原狀:恢復原狀是要求把被侵害的事物恢復到不當行為發生前存在的狀態。

3、別國或國際組織交與一國支配的機關的行為。一國或國際組織將某個機構交與另一國支配,則在行使該支配權范圍內的行為,視為該支配國的國家行為。

4、上述可歸因於國家行為的國家機關和國家授權人員的行為,一般地也包括他們以此種資格執行職務內事項時的越權或不法行為。

5、叛亂運動機關的行為。在一國領土上的被承認為叛亂運動的機關自身的行為,根據國際法不視為該國的國家行為。已經和正在組成新國家叛亂運動的行為,被視為已經或正在形成的新國家的行為。

6、一個行為可以歸因於幾個國家時,相關國家對於其各自相關的行為承擔單獨或共同的責任。

(2)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是擴展閱讀:

國際法律責任的發展: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發生了變化。近代國際法只確認國家是國際法主體,因而國家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唯一主體。在現代,國際法主體不僅是國家,還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從而,使得國際法責任的主體也從國家擴展到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

國際法律責任的范圍和內容發生了變化。近代國際滇池中,國際法律責任多指國家違反對外國人待遇方面的義務的後果。

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也擴大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定義一般表述為:國家對其國際不法行為所承擔的責任這一定義強高了不當行為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唯一根據。

最後,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和方法也發展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或方法有限制主權、恢復原狀、賠償和道歉等,在現代國際法中,除保留了對國際滇池中合理的追究責任的措施外,雙確定了對國家的國際犯罪行為和負有責任的國家領導人和團體機關的國際犯罪行為追究國際刑事責任制度。

Ⅲ 國際法律責任的概念 國際法律責任的概念

國際法律責任是國際法主體對國際不法行為或損害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國際法律責任又包括了國際法主體對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和損害責任。

Ⅳ 國際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一般是過錯責任原則。

Ⅳ 多選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有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與國際法的主體基本上是相同的。個人雖不是國際法的主體,但可以成為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
國際法主體的范圍
1、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國家被認為是國際法的唯一主體,至今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最主要和基本的構成單位,也是國際法最主要的主體。國家也被稱為原始和完全的國際法主體。當代國際法是以規范國家關系作為主要對象的。
2、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主體的國際組織主要是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二戰以後,國際組織大量的出現和其在當代國際關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使其被接受為國際法的主體。但國際組織作為國際法的主體是派生性的,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由成員國通過作為國際組織章程的國際協定賦予和限定的。它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只能在此限度之內。
3、其他。某些特定的民族解放組織或民族解放運動,是在殖民地民族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作為其未來民族國家的過渡性實體,參與某些國際關系,從而被國際社會接受為國際法的主體。但是其作為國際法主體,是有條件和不完全的。並且,隨著全球非殖民化的基本完成,現在這樣的實體已為數較少。
4、關於個人是否為國際法主體的問題。關於個人是否為國際法主體是一個存在爭論的問題。典型的觀點有三種:
第一種認為個人是國際法的唯一主體;
第二種認為個人是國際法的主體之一;
第三種認為個人不是國際法的主體。
現在大多數學者持後兩種觀點。認為個人已經是國際法主體的根據主要在於:在現代國際法中,個人可以享有國際法上的權利或承擔某些。義務或責任。比如國家元首或外交代表享有的特權與豁免、國際法對從事國際罪行個人責任的直接追究、個人在某些國際司法機構有出訴權及有些國際人權公約對個人權利的直接規定。但是,依靠這些證明個人為國際法主體的觀點是不能完全成立的。
首先,國際法確定的外交代表或國家元首的特權與豁免實質上是賦予國家的,上述個人是代表其國家享有這種權利。
其次,在國際罪行的懲處方面,國際法規定的是國家承擔合作和懲處犯罪的義務和權利,個人在此僅僅是被國家懲處的對象而不是主體。
最後,個人在國際機構的出訴權,僅僅存在於個別區域內並針對特定事項,不具有普遍的意義;而國際人權公約雖然有對個人權利的規定,但實質仍是國家承擔保障和促進的義務,個人的權利是通過國家的國內法才能享有的。此時,在國際法上權利和義務的主體仍然是國家而不是個人。
綜上所述,國際社會的普遍情況中,個人尚不是完全的國際法主體。

Ⅵ 國際法的效力依據是什麼

關於國際法的淵源的權威論述見於《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之規定。

一、法院對於陳述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

1、不論普遍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

2、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

3、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

4、在第59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

二、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國際法的淵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條約;

2、國際習慣法;

3、一般法律原則;

4、司法判例及學說。

(6)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是擴展閱讀:

《國際法》的效力的作用:

1、它規范國家行為,並在國家之間因經濟、政治等利益發生沖突時進行糾紛解決。

2、明確國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肯定國家依國際法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求其善意履行相應國際義務。在一國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時,國際法也為其提供應有的法律救濟。

3、在國家間建立平等關系,要求國家不分大小強弱,相互尊重,不容許以任何方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國,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和發展國家間的正常關系提供強大武器。

4、建立起相對有效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並針對國際法破壞者的不法行為,建立責任追究機制,維護國際秩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法

Ⅶ 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什麼

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是國際法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即國際法依據什麼對國際法主體有拘束力。對於這個問題,國際法學者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形成了不同的學派。早期,國際法學家對於這個基本理論問題,主要分為兩大派別:自然法學派和實在法學派。後來,在這兩個學派之間又出現了所謂折衷法學派,即格老秀斯法學派。(1)自然法學派。自然法學派是西方法學史上最早的法學流派,17至18世紀盛行於歐洲。國際法上最早的自然法學派的代表是西班牙的維多利亞和蘇亞利茲,而後是德國的普芬道夫。維多利亞認為國際法是從自然法派生而來的。而蘇亞利茲認為國際法的基礎是整個人類根據相互之間博愛和寬恕的自然戒律而組成的道義和政治上的「聯合」,這個「聯合」就是自然法。換言之,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普芬道夫是17世紀自然法學派在國際法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完全否認實在法的存在,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國際法是自然法的組成部分;國際法之所以對國家有拘束力是由於它來源於自然法。自然法學派不僅於17至18世紀盛行於歐洲,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法學界還有復興的趨勢。如在西方法學界出現的「社會連帶法學派」以及「規范法學派」。社會連帶法學派認為一切法律的根據在於社會連帶關系,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在於從國際社會連帶關系所產生的「各民族的法律良知」。規范法學派認為一切法律無論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屬於同一個法律體系,其中的法律規范有不同等級,每一級規范效力的根據在於上一級規范。而整個法律體系的最上級是國際規范,它的效力來源於一個「最高規范」或稱「原始規范」。這個最高規范既是法律規范又是倫理規范,也就是從所謂人類的「正義感」或「法律良知」所產生的規范。其實,無論是社會連帶法學派,還是規范法學派他們完全抽掉了法律的社會內容,而把法律變成了一種與社會現實無關的「純粹法律規范」,當然不可能找到國際法效力的真正根據,最終又回到了舊自然法學派所主張的「人類良知」、「人類理性」、「人類法律意識」等結論上。(2)實在法學派。19世紀,實在法學派興起並取代了自然法學派在西方法學界中的統治地位。實在法學派的發起人是英國的邊泌,奧斯汀繼承並發展了邊泌的思想。他們否定從自然抽出來的抽象概念作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否定自然法學派關於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自然法,國際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的觀點;認為在現實世界中起作用的是國家的意志,從而國家的意志是國際法效力的依據。他們設想各國的意志可以合成為「共同意志」,或者強調每個國家的意志是國際法效力的決定因素。這個學派雖然遭到了批評,但還是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在新自然法學派出現的同時,也出現了新實在法學派。新實在法學派之中有一種學說——權力政治學說,認為國際政治支配著國際法,而國際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權力。在他們看來,國際法效力的依據是各國權力的均衡,即所謂「勢力均衡」。在國際法學界,更有影響的是所謂「政策定向」學說。這個學說把國際法視為國家對外政策的表現,國際法的效力取決於國家對外政策,而在國際關系中有些國家的政策處於支配的地位,從而在國際法的效力上起了主要的作用。(3)格老秀斯法學派。格老秀斯法學派又被稱為「折衷法學派」,因為這個法學派介於自然法學派和實在法學派之間。以格老秀斯為代表的這一學派一方面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另一方面又承認國家的同意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但總的來說,格老秀斯更傾向於自然法。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德國的沃爾夫和瑞士的瓦特爾。這個學派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是拘束國家的最高法律,自然理性是檢驗國家行為的標准;但又認為國家的共同同意也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這個學派承認國家的同意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這是應該肯定的,但它採取了折衷主義立場,結果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問題。關於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論,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國際法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國家受國際法的拘束,同時又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在於國家本身,即在於國家的意志。當然,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在於所謂國家的意志,並不是指個別國家的意志,也不能說各國之間有「共同意志」,而所指的是各國的意志之間的協議。條約之所以對國家有拘束的效力,是因為條約是國家之間的協議;國際習慣的效力拘束的效力在於它既是各國的重復類似的行為,而且是被各國所認為具有法律拘束力;即使是作為國際法淵源的一般法律原則也是「文明各國所承認者」(《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第一項)。事實證明,即使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之間,也是可以達成協議而受拘束的。因此,各國之間的協議,或者說各國的意志之間的協議,構成了國際法效力的根據。

Ⅷ 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

一、法律責任相關概念



1.法律責任指行為人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的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是法律。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

2.違法行為不一定會導致法律責任產生,因為即使違法,也可能存在責任的阻卻事由,從而不承擔法律責任。但是法律責任並不僅僅因為違法行為而產生。

3.歸責的原則有:



(1)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2)公正原則要求:

①對任何違法、違約的行為都應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

②責任與違法或損害相均衡;

③要綜合考慮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多種因素,做到合理地區別對待;

④要依據法律程序追究法律責任;

⑤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追究法律責任要從效益角度出發,分析成本與所得,努力以較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

(4)追究法律責任時要考慮人們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努力使法律責任的承擔符合社會倫理、公序良俗。

4.免責:免責的前提條件是存在法律責任。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屬於違法性的阻卻事由,故法理學中不以其為免責事由。免責有全部免除和部分免除之分。我國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有:

(1)時效免責,法律責任經過了一定期限後而免除,其意義在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督促法律關系主體及時行使權利、結清權利義務關系,提高司法機關的工作效率,穩定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2)不訴及協議免責,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實際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同意的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是指對那些違法之後有立功表現的人,免除其部分和全部的法律責任。這是一種將功抵過的免責形式。

(4)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即在財產責任中,在責任人確實沒有能力履行或沒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責任。

5.法律責任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的懲罰措施。法律責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結果或體現。但法律責任不等於法律制裁,有法律責任不等於一定有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相對應,法律制裁有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違憲制裁。

Ⅸ 國際法律責任的特徵

法律分析:國際法律責任的特徵為:1.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是國際法主體;2.國際法律責任的起因是國際不當行為或損害行為;3.國家不法行為及其構成要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第十七條之一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Ⅹ 國際法律責任的種類(是國際法律

1 終止不法行為
2 賠償
3 恢復原狀
4 補償
5 滿足
6 限制主權和刑事制裁
7 保證不再重犯

熱點內容
民法典草案著作權 發布:2025-05-04 15:44:36 瀏覽:344
廣告法規與管理的答案 發布:2025-05-04 15:42:02 瀏覽:187
重慶市房地產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04 15:37:48 瀏覽:462
戴笠的刑法 發布:2025-05-04 15:36:11 瀏覽:479
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4 15:32:04 瀏覽:86
人民警察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發布:2025-05-04 15:22:59 瀏覽:502
上海市勞動法2018醫療期 發布:2025-05-04 15:20:00 瀏覽:907
代簽文件要不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4 15:17:38 瀏覽:598
依法治國人民 發布:2025-05-04 15:17:27 瀏覽:205
永居條例中國 發布:2025-05-04 15:13:07 瀏覽: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