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的法律效力
⑴ 重整制度的目的,功能和法律效力
你講的是破產法上的重整制度么?如果是的話就是指對已經具備或者可能具備破產條件而又有再生希望的債務人,保護其繼續營業並挽救其生存的程序。破產重整制度意義在於為瀕臨破產的企業增加一次恢復生機的機會,減少債權人的損失以及投資於債務人的股東的損失。同時,他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社會財富的損失和因債務人破產而轉為失業人口的數量,保持社會穩定。
較之破產清算制度與破產和解制度,破產重整制度的主要特點包括:
1、重整申請人的范圍更為廣泛,擴展至債務人的股東。
新破產法第70條第1款規定:「債務人或者債權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對債務人進行重整。」一般情況下,重整申請為債務人或者其債權人,該申請無前置程序可直接向法院提出。新破產法第70條第2款規定:「債權人申請對債務人進行破產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宣告債務人破產前,債務人或者出資額占債務人注冊資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資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重整。」該規定則將重整申請人的范圍擴展至債務人的出資人(股東)。根據這一規定,債務人的出資人提出重整申請受到兩點限制:一是出資額必須占債務人注冊資本額的十分之一以上;二是債權人對債務人提出破產清算申請並為法院受理後,且法院尚未宣告債務人破產前,才能提出重整申請。
一般來講,債務人是否提出重整申請,由其權力機構(如股東會、董事會等)以會議決議的形式做出意思表示。新破產法為何將重整申請權賦予債務人的股東?因為在實踐中,可能出現債務人的部分出資人希望申請企業重整,而在其他出資人控制下的債務人權力機構卻堅持不申請重整的現象。為協調出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保護少數出資人的權益,新破產法做出了持有注冊資本額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資人可提出重整申請的規定。
2、債務人有機會自行管理企業財產及營業事務。新破產設置了管理人制度,一般情況下,在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破產清算、破產重整、和解申請)時,由法院指定管理人進駐企業,全面接管債務人的各項財產及營業事務。從某種角度看,在破產程序中,管理人的角色和地位類似於企業正常運作時的董事會。此時,債務人則喪失了對企業所有財產和業務的控制權。破產重整程序則屬於例外,因為在此程序中,債務人有機會自行管理企業,這無疑給債務人的重生增加了便利,也提升了重整成功的可能性。新破產法第73條第1款規定:「在重整期間,經債務人申請,人民法院批准,債務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監督下自行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該規定說明,一方面債務人自行管理企業需要向法院提出申請,由法院根據債務人的綜合情況決定是否批准,另一方面即便由其自行管理企業也需要接受對法院及債權人負責的管理人的監督。
3、擔保物權暫停行使。在重整制度的安排上,既要考慮尊重擔保債權人的權益,也要考慮有利於實現重整的目標。如果允許有財產擔保的債權人不受限制地行使其權利,可能不利於實現重整的目標,尤其是在對債務人經營所必需的機器設備、設施等設定擔保的情況下。為了企業的復興和債權人的共同利益,新破產法第75條規定:「在重整其間,對債務人的特定財產享有的擔保權暫停行使。但是,擔保物有損壞或者價值明顯減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擔保權人權利的,擔保權人可以向法院請求恢復行使擔保權。在重整期間,債務人或者管理人為繼續營業而借款的,可以為該借款設定擔保。」
另外,在重整期間,為保證繼續營業所需的資金,債務人可能需要向他人借款。然而,重整企業處於瀕臨破產的狀態,缺乏充分的信用基礎,難以獲得借款。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強化對新債權的保障,賦予其優先清償的地位或者提供財產擔保。根據新破產法第42條的規定,為債務人繼續營業而負擔的債務為共益債務,可以得到優先清償。此外,出借人還可以根據本條規定,要求債務人或者管理人為該債權設定擔保,為債權人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4、重整計劃的多樣性。重整計劃是有關債務人重建的具體方案,是債務人再生的宣言書。它包括有關各類債權人、擔保權人、股東的全部或者部分權利的變更;公司營業或財產的轉讓、產權變更、資本減少或新股、債券的發行、兼並、分立,公司的新設等措施。
重整計劃需要得到債權人會議的表決通過,並由法院裁定批准,未經上述程序前,「重整計劃」只能被稱為「重整計劃草案」。新破產法第81條規定了重整計劃草案應當包括:(一)債務人的經營方案;(二)債權分類;(三)債權調整方案;(四)債權受償方案;(五)重整計劃的執行期限;(六)重整計劃執行的監督期限;(七)有利於債務人重整的其他方案。
5、重整計劃具有強制性,包括重整計劃的強制批准和強制執行。新破產法82條規定,債權人會議對重整計劃草案的表決按照擔保債權人、勞動債權人、稅款債權人和普通債權人的分類實行分組表決。如果重整計劃草案涉及出資人權益的調整,還將另設出資人組。一般情況下,表決組的債權人過半數同意重整計劃草案,並且其所代表的債權額占改組債權的三分之二以上,即為該組通過重整計劃草案。所有表決組均通過重整計劃草案,則重整計劃即為通過,最後由法院決定是否予以裁定批准。顯然,重整計劃草案的通過條件較為苛刻,有可能一份對債務人重生十分有利的重整計劃草案因某一表決組的拒絕而無法通過。此種情況下,依據87條之規定,法院可以直接以裁定的方式強制批准該重整計劃。重整計劃一旦被裁定批准,對債務人和全體債權人均具有約束力,各方當事人必須遵照執行。
該制度無論對參與重整程序的各參加人,還是對整個社會而言,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一,對被重整的債務人而言,債務人重整的直接目的是挽救財務狀況惡劣或已暫停營業及有停業危險的公司,因其有繼續經營的價值、重整的可能和必要,從而予以重整使其免予解體或破產,並能夠清償到期債務,使瀕臨破產或已達到破產界限的債務人起死回生;
其二,對債務人的債權人而言,若債務人重整成功,將有效避免一旦其進入破產清算所導致的債權清償比例過低這一現象的產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最差局面的發生,有機會挽回損失。
其三,對社會整體利益而言的,因債務人重整的間接目的也是為保護債權人以及社會部分公眾的整體利益,其中包括了職工利益,故債務人的重整成功也有利於社會經濟的安定與發展。
另外,從全球范圍看,破產法發展的方向是更加註重企業法人特別是上市公司這樣的大型公司通過重整的方式獲得新生。作為一種再建型的債務清償程序,在促進債務人復興的立法目的指導下構建的重整制度,是一個國際化的潮流。它使得陷入困境的債務人在提出破產申請後,仍然有可能通過有效的重整避免破產。
正常終結
重整計劃執行 完畢,能夠打到重整計劃目標,則破產重整計劃程序借宿,破產程序亦終結,企業恢復正常經營。這種情況屬於重整的正常終結。
非正常終結
在重整期間,有下列慶幸之一的,經管理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請求人民法院應該裁定提前終止重整程序,並宣告債務人破產:(1)債務人不能執行或者不執行重整計劃的;(2)債務人的經營狀況和財產情況繼續惡化,缺乏挽救的可能性;(3)債務人有欺詐、惡意減少債務人財產或者其他按住不利於債務人的行為;(4)由於債務人的行為使管理人無法執行職務。
⑵ 與某公司破產重組期間簽訂的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
公司破產重組期間,是法人資格是不完全的。
協議只有在破產重組期間的公司可以進行的事務中,才是有效的。
如果是關於重組後公司的事務,等重組後也是有效的。
⑶ 關於變更公司的法律效力
公司變更的法律效力是,如果公司是依法申請變更登記,並經登記機關登記的,則變更後的事項對公司、董監高人員、股東等產生法律效力。如果公司擅自變更,未經登記的,不產生登記和公示的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
公司申請變更登記,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簽署的變更登記申請書;
(二)依照《公司法》作出的變更決議或者決定;
(三)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規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公司變更登記事項涉及修改公司章程的,應當提交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簽署的修改後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
變更登記事項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規定在登記前須經批準的,還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有關批准文件。
第三十三條
公司變更類型的,應當按照擬變更的公司類型的設立條件,在規定的期限內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並提交有關文件。
⑷ 重整計劃執行期間簽訂的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18
⑸ 人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所產生的法律效力都有哪些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所產生的法律效力或後果在《企業破產法》第十五條至第二十一條有明文規定:
第十五條自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的裁定送達債務人之日起至破產程序終結之日,債務人的有關人員承擔下列義務:
(一)妥善保管其佔有和管理的財產、印章和賬簿、文書等資料;
(二)根據人民法院、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並如實回答詢問;
(三)列席債權人會議並如實回答債權人的詢問;
(四)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不得離開住所地;
(五)不得新任其他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前款所稱有關人員,是指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經人民法院決定,可以包括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
第十六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對個別債權人的債務清償無效。
第十七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應當向管理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
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故意違反前款規定向債務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使債權人受到損失的,不免除其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的義務。
第十八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管理人對破產申請受理前成立而債務人和對方當事人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有權決定解除或者繼續履行,並通知對方當事人。管理人自破產申請受理之日起二個月內未通知對方當事人,或者自收到對方當事人催告之日起三十日內未答復的,視為解除合同。
管理人決定繼續履行合同的,對方當事人應當履行;但是,對方當事人有權要求管理人提供擔保。管理人不提供擔保的,視為解除合同。
第十九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有關債務人財產的保全措施應當解除,執行程序應當中止。
第二十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已經開始而尚未終結的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或者仲裁應當中止;在管理人接管債務人的財產後,該訴訟或者仲裁繼續進行。
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只能向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