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考慮能力

法律責任考慮能力

發布時間: 2022-04-03 03:58:19

『壹』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版意權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貳』 限制責任能力能不負法律責任嗎

法律分析:限制責任能力人一般是指未未成年人或者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限制責任能力人對法律責任的承擔是有一定限制,,但行使民事行為能力也受到限制,限制責任能力人如果年滿14周歲的,可以給予治安管理處罰,但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如果不滿14周歲的,不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十二條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十四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第十九條 違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減輕處罰或者不予處罰:(一)情節特別輕微的;(二)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後果,並取得被侵害人諒解的;(三)出於他人脅迫或者誘騙的;(四)主動投案,向公安機關如實陳述自己的違法行為的;(五)有立功表現的。

『叄』 民事責任能力的與法律責任的關系

法律責任和民事責任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責任能力是責任的構成要件;另一方面,法律責任的價值目標又決定著責任能力的內容。因此,責任能力被涵蓋在法律責任之中,責任能力在社會價值上亦被體現為法律責任的社會價值。

『肆』 法律責任的規則要堅持的原則有哪些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編輯本段懲罰性責任與補償性責任
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伍』 實驗室認可的原則中要求實驗 :「具有明確的法律地位,具備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如何理解

"明確的法律地位"包括兩種情況;1、是獨立法人;2、是獨立法人的一部分。
只要具備其中之一,均具備承擔法律責任的權利。

『陸』 論述權利能力,行為能力,責任能力,法律責任之間的邏輯關系 急求

我來解答你的問題,首先,先給出這幾個名詞的定義:1權利能力,是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2行為能力是指能夠以自己的行為依法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3責任能力是反映行為人對自己的違法行為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4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 它們之間存在著統一互補前為因後為果的邏輯辯論關系。權利能力是行為能力的行使條件,行為能力是行使權利能力的行為保障,也就是說具有行為能力的人必須首先具有權利能力,但具有權利能力的人不一定都有行為能力。而享有權利能力的人也不是都能去親身行使行為能力,比方說老弱病殘幼小智障等等。而責任能力是行為能力在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特殊表現形式,與行為能力是一致的。而法律責任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承擔法律責任需要相應的責任能力,比方說,未滿14周歲的青年將只對殺人罪等8類嚴重犯罪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他們不會成為行賄罪的主體,因為他們不具備相應的責任能力。 好了,就此擱筆,有什麼疑問可以和我討論交流。

『柒』 限制行為能力或者無行為能力人的法律責任問題

1、從民事責任的角度而言,「未成年」這個概念包含多種情況: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國家、集體或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十六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民法通則第12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10周歲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但是,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所以:
對於樓主的問題
(1)一般情況下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除了「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
(2)承擔了法律責任當然就意味著要賠償,而且不限於賠償,包括其他的一些可能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例如賠禮道歉等。
該未成年人如果有財產,在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況下也不是必然從他的財產中賠償——因為他的民事責任不由他承擔。
(3)如果未成年人無財產,監護人承擔賠償,這兩者是不是同一主體。

2、有賠償義務,不可以拒絕。
未成年人在實施損壞他人財產或傷害他人人身的行為時還不到十八周歲,但在受害人到法院告未成年人或其監護人、要求他們進行賠償的時候,未成年人已經滿十八周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未成年人有經濟能力進行賠償,就由未成年人來賠償;如果未成年人沒有經濟能力進行賠償,則仍然由其原來的監護人來賠償。監護人不可以以未成年人已滿十八周歲應當自己承擔責任而拒絕賠償。
參考法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六十一條。
3、我國立法上認為民事責任能力與年齡、心智有關;當然學術界有多種學說。
民事主體有財產,他就要承擔一部分法律責任呢?這個不是必然的,參考1(2)中的回答。

我國的《民法通則》中,於第二章"公民(自然人"規定了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對作為行為能力之基礎的意思能力的認定,採行了各國立法上通行的"年齡主義+有條件的個案審查"標准,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的作用在於確定自然人之行為的效力,並不涉及民事責任能力及責任的承擔問題。而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則集中於第六章"民事責任"中規定,該章中雖未出現民事責任能力的字樣,但從其關於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時的責任承擔(第133條)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第134條)等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精神分析,我國法律上在自然人致人損害的責任承擔資格上顯然採行了與民事行為能力有所不同的標准,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有財產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亦得被判令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

『捌』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8)法律責任考慮能力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

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玖』 管委會能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

看其是否有法規授權。具體你要把這個管委會是基於什麼理由設立,主管什麼等問題說清。這涉及到行政機構相關問題,很難靠你這樣一行字予以判斷。

熱點內容
江西省生育保險條例 發布:2025-05-03 20:40:01 瀏覽:476
不良債權合同法 發布:2025-05-03 20:38:54 瀏覽:300
15年中級會計經濟法考試真題 發布:2025-05-03 20:38:52 瀏覽:618
國家成就法治 發布:2025-05-03 20:38:12 瀏覽:582
經濟法的基本特徵 發布:2025-05-03 20:32:15 瀏覽:228
摩托車轉讓協議有法律效力沒 發布:2025-05-03 20:31:39 瀏覽:751
民事訴訟法筆誤 發布:2025-05-03 20:23:44 瀏覽:181
初級經濟法知識點歸納 發布:2025-05-03 20:22:11 瀏覽:542
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5-03 20:21:30 瀏覽:202
永州市那裡可以找到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03 20:19:52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