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施工資質承擔連帶法律責任嗎
⑴ 借用別人的資質,具有資質的單位要負法律責任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第六十六條規定:建築施工企業轉讓、出借資質證書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許他人以本企業的名義承攬工程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對因該項承攬工程不符合規定的質量標准造成的損失,建築施工企業與使用本企業名義的單位或者個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l)責令改正。這里講的「責令改正」,是指有關行政執法機關責令建築施工企業收回其轉讓、出借的資質證書;對使用該企業名義承攬工程的單位和個人責令停止工程施工,已簽訂的工程建築合同應屬無效,由此造成的損失按照《民法通則》和《經濟合同法》的規定處理。
(2)沒收違法所得。這里講的「違法所得」,是指建築施工企業轉讓、出借資質證書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許他人以本企業的名義承攬工程的所取得的全部收入。
(3)並處罰款。行政執法機關在對建築施工企業沒收違法所得的同時,還要對其處以罰款。
(4)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有關行政執法機關根據違法行為情節輕重、影響大小等因素,可以給予建築施工企業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的處罰。
(5)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
(6)對因該項承攬工程不符合規定的質量標准造成的損失,由建築施工企業與使用本企業名義的單位或者個人承擔連帶賠償的民事責任,即兩者對因該項承攬工程不符合規定的質量標准造成的損失均須全面承擔清償的責任,損失方得部分或者全部地向任一債務人要求清償債務,任一債務人在債務未清償之前均負有全部清償責任。
⑵ 違法出借資質是否承擔連帶責任
法律分析:違法出借資質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相關法律規定,缺乏資質的單位或者個人借用有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名義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發包人請求出借方與借用方對建設工程質量不合格等因出借資質造成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 第四條 缺乏資質的單位或者個人借用有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名義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發包人請求出借方與借用方對建設工程質量不合格等因出借資質造成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⑶ 借用資質承包工程,實際施工人如何對外
法律分析:借用資質承包工程,因該項承攬工程不符合規定的質量標准造成的損失,建築施工企業與使用本企業名義的單位或者個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 第六十六條 建築施工企業轉讓、出借資質證書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許他人以本企業的名義承攬工程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對因該項承攬工程不符合規定的質量標准造成的損失,建築施工企業與使用本企業名義的單位或者個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⑷ 借用資質(掛靠施工)的法律責任如何判斷
《建築法》規定:「禁止建築施工企業以任何形式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使用本企業專的資質證書、營業執照,屬以本企業的名義承攬工程。建築施工企業轉讓、出借資質證書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許他人以本企業的名義承攬工程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
對因該項承攬工程不符合規定的質量標准造成的損失,建築施工企業與使用本企業名義的單位或者個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連帶責任是我國民事立法中的一項重要民事責任制度。連帶責任是指兩個以上的債務人,共同負責履行清償同一債務的行為。在連帶責任關系中,債權人有權要求負連帶債務的人中的全體、部分或任何一個人清償全部或部分債務;負有連帶責任的每一個債務人,都負有清償全部責任的義務。履行了義務的人,有權要求其他負有連帶責任的人償負他應承擔的份額。
由於被掛靠企業的償債能力一般都遠大於掛靠的單位或個人,掛靠的單位或個人又極易轉移和隱匿資產,所以在掛靠連帶賠償的實踐中,被掛靠企業往往首先承擔了全部賠償責任,但卻難以向掛靠企業或個人追償其應承擔的份額。
⑸ 承擔出借資質行為的法律責任
出借資質的法律責任:建築施工企業轉讓、出借資質證書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許他人以本企業的名義承攬工程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
【法律依據】
《建築法》第六十六條
建築施工企業轉讓、出借資質證書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許他人以本企業的名義承攬工程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對因該項承攬工程不符合規定的質量標准造成的損失,建築施工企業與使用本企業名義的單位或者個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⑹ 借用資質承包工程,實際施工人如何對外民事活動承擔責任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中,存在實際施工人(掛靠人)不具備施工資質,而借用有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被掛靠人)資質承包工程並進行實際施工,由實際施工人向企業交納管理費的行為屬於掛靠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第六十六規定:「建築施工企業轉讓、出借資質證書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許他人以本企業的名義承攬工程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對因該項承攬工程不符合規定的質量標准造成的損失,建築施工企業與使用本企業名義的單位或者個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該法律條文僅對建築工程存在質量造成損失時,建築施工企業需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而對於實際施工人在建設施工過程中與第三方進行的民事活動,比如購買建築材料發生的買賣合同糾紛,在該種情況下,施工企業是否需要承擔責任、承擔何種責任,法律並無明確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對此主要存在以下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由實際施工人承擔責任。理由:因為合同具有相對性,實際施工人對外與第三方發生合同關系,應由其獨自承擔責任。
第二種意見:由施工企業承擔責任。理由:實際施工人的行為構成表見代理。
第三種意見:由實際施工人與施工企業承擔連帶責任。理由:實際施工人借用施工企業以其信用、資質作為其從事民事活動的基礎,擔保實際施工人對外義務的履行,其從中得到了利益,理應承擔相應風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第六十六規定建築施工企業轉讓、出借資質證書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許他人以本企業的名義承攬工程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對因該項承攬工程不符合規定的質量標准造成的損失,建築施工企業與使用本企業名義的單位或者個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⑺ 借用資質的法律後果
《民法典》第七百九十一條【建設工程的發包、承包、分包】發包人可以與總承包人訂立建設工程合同,也可以分別與勘察人、設計人、施工人訂立勘察、設計、施工承包合同。發包人不得將應當由一個承包人完成的建設工程支解成若幹部分發包給數個承包人。
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經發包人同意,可以將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與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向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承包人不得將其承包的全部建設工程轉包給第三人或者將其承包的全部建設工程支解以後以分包的名義分別轉包給第三人。
禁止承包人將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禁止分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建設工程主體結構的施工必須由承包人自行完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第二十六條:「承包建築工程的單位應當持有依法取得的資質證書,並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業務范圍內承攬工程。」「禁止建築施工企業超越本企業資質等級許可的業務范圍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築施工企業的名義承攬工程。禁止建築施工企業以任何形式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使用本企業的資質證書、營業執照,以本企業的名義承攬工程。」
第二十八條:「禁止承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全部建築工程轉包給他人,禁止承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全部建築工程肢解以後以分包的名義分別轉包給他人。」
第二十九條第三款:「禁止總承包單位將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禁止分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三)《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禁止施工單位超越本單位資質等級許可的業務范圍或者以其他施工單位的名義承攬工程。禁止施工單位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以本單位的名義承攬工程。」第三款:「施工單位不得轉包或者違法分包工程。」
第七十八條:「本條例所稱違法分包,是指下列行為:(一)總承包單位將建設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的;(二)建設工程總承包合同中未有約定,又未經建設單位認可,承包單位將其承包的部分建設工程交由其他單位完成的;(三)施工總承包單位將建設工程主體結構的施工分包給其他單位的;(四)分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建設工程再分包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承包人非法轉包、違法分包建設工程或者沒有資質的實際施工人借用有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名義與他人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行為無效。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收繳當事人已經取得的非法所得。」
第二十六條規定:「實際施工人以轉包人、違法分包人為被告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實際施工人以發包人為被告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轉包人或者違法分包人為本案當事人。發包人只在欠付工程價款范圍內對實際施工人承擔責任。」
⑻ 出借施工資質是否承擔連帶責任
法律分析:出借施工資質,造成工程質量不合格等損失的,出借方與借用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缺乏資質的單位或者個人借用有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名義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發包人請求出借方與借用方對建設工程質量不合格等因出借資質造成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