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年齡法律責任
Ⅰ 多大年齡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8歲至18歲,為限制性行為能力人,需要承擔法律責任,18歲以上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承擔法律責任。
限制性行為能力人以教育為主,處罰為輔。
Ⅱ 我國法律規定青少年到多大年齡應付法律責任
對於民事法律責任,沒有年齡限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對於行政責任: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對於刑事責任:
1、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按照我國刑法典第17條的規定,不滿14周歲,是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一般地說,不滿14周歲的人尚處於幼年時期,還不具備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不具備責任能力。因此法律規定,對不滿14周歲的人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概不追究刑事責任;但必要時可依法責令其家長或監護人加以管教,也可視需要對接近14周歲,如12~13周歲的人由政府收容教養。
2、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按照我國刑法典第17條第2款的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也稱相對無刑事責任階段。達到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辨別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為的能力,即對某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具備一定的辨認和控制能力。因此,法律要求他們對自己實施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即「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負刑事責任。
3、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按照我國刑法典第17條第1款的明文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進入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由於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的體力和智力已有相當的發展,具有了一定的社會知識,是非觀念和法制觀念的增長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一般已能夠根據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來約束自己,因而他們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我國刑法認定已滿16周歲的人可以構成刑法中所有的犯罪,要求他們對自己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為負擔刑事責任。
Ⅲ 對於青少年的違法犯罪,多大年齡才追究法律責任
按照法律規定,年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就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Ⅳ 現在青少年幾歲開始要承擔法律責任
年滿16周歲。
一、十四歲以下如果犯罪不負任何刑事責任,但要負內民事責任。
二、十四至十六周,容只負八種刑事責任,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搶劫,強奸,等八大型。只有犯這幾種才負刑事責任。
三、十六周歲以上一般刑事責任都負,但不滿十八周歲沒有死刑。
Ⅳ 法律責任年齡是什麼
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年齡。
Ⅵ 青少年多少歲要負法律
年滿14周歲負刑事責任
Ⅶ 14歲要負的法律責任
不滿周歲的(含14周歲生日當天),對任何犯罪不負刑事責任。
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14周歲生日的第二天到16周歲生日當天),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是並不是僅限於這類罪名,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答復: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
對於刑法第十七條中規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才負刑事責任,綁架撕票的,不負刑事責任。
對於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綁架人質後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者死亡的行為,依照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
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減輕處罰並不得適用死刑。
(7)青少年年齡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Ⅷ 你認為青少年多大年齡開始承擔刑事責任最為合適
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現在青少年攝入的信息渠道也多種多樣,加上現在的孩子都比較早熟,所以青少年犯罪越來越低齡化。當一些重大案件的嫌疑人居然只是10多歲的孩子時,不免讓人細思極恐。都說少年強則國強,如果少年們都仗著自己沒有達到可以判刑的年齡,而去為所欲為的話,那麼這個社會將會越來越動盪不安。
我國對於未成年人的保護做的也挺好的,但是如果在未成年人犯下了大錯的時候,盲目的利用年齡去界定是否該對他們進行刑事懲罰,可能會出現很多漏網之魚,讓這些孩子因為不用負責任而更加的亂來。所以我認為,應該把孩子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提前到15歲左右。
Ⅸ 法律規定青少年的年齡是幾歲
1、首先,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條上,對犯罪主體的界定中,還沒有「少年」和「青年」的稱謂,而只有未成年人之說。少年是未成年人,這是很明顯的。目前共青團規定團員的年齡為14—28歲。考慮到我國的具體國情,將青少年界定為14-28歲。
2、界定青少年的概念。在學術界因對青少年的概念的不同解釋對青少年的年齡段各有不同的劃分標准。心理學界根據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一般把青年界定為13歲—25歲之間,並將這一階段稱為青年期。人口學是以人在青春期生理發育的正態曲線分布為基礎,把15—25歲確定為青年,並據此進行人口統計。法學是以完全承擔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為標准,把18歲作為劃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界限。社會學界從社會化角度看青少年,將其視為人社會化的一個必經階段,他們認為,中年與青少年期是以「獲得職業、經濟自立、建立家庭」為標志的,「青年是從依賴成人的童年到能進行獨立的、負責的成人活動的過渡」。
3、刑法第17條第1款的明文規定,意指已滿16周歲的人對一切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刑法理論通常稱這一時期為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也可以稱為完全有犯罪能力時期)。已滿16周歲的人,已接受了較多的教育,身心發育比較成熟,對什麼行為是犯罪、什麼行為不是犯罪,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也能夠控制自己是否實施犯罪行為,具有辨認控制能力,故應對一切犯罪承擔刑事責任。
4、刑法第17條第4款還規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