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署辦公法律責任
㈠ 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合署機構(監察部)
國務院領導下的國家行政監察部門。建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曾設有人民監察委員會。1954年9月,人民監察委員會改為監督部,1959年4月撤銷。1986年12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18次會議決定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國家監察部由部長、副部長組成部務會議,討論決定國家監察部的重大事項。
1993年,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定,中央紀委、監察部從1993年開始合署辦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履行黨的紀律檢查和行政監督兩項職能的體制。與中紀委合署辦公後的監察部,依照憲法規定仍然屬於國務院序列,接受國務院領導。地方各級監察機關在合署後,繼續實行由所在地政府和上級紀檢監察機關領導的雙重領導體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規定的職責、許可權和監察工作程序開展工作。
目前為止全國唯一一個紀委和監察局沒有合署辦公的城市:深圳市。深圳市監察局成立於1987年5月9日,是全國恢復行政監察體制後最早成立的地方性監察機關,也是全國唯一沒有與紀委合署辦公的監察機關。
主要職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規定,監察部主管全國監察工作,對國務院各部門及其公務員、國務院及國務院各部門任命的其他人員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領導人員實施監察。
監察部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第十八條等規定履行職責。根據該法第十八條規定,監察機關為行使監察職能,履行下列職責:
1、檢查國家行政機關在遵守和執行法律、法規和人民政府的決定、命令中的問題;
2、受理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違反行政紀律行為的控告、檢舉;
3、調查處理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違反行政紀律的行為;
4、受理國家行政機關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不服主管行政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決定的申訴,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由監察機關受理的申訴;
5、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監察機關履行的其他職責。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第十七條規定,監察部可以辦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監察機關管轄范圍內的監察事項,必要時也可以辦理各級監察機關管轄范圍內的監察事項。
主要許可權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監察部享有檢查權、調查權、建議權和行政處分權。
1、檢查權。是指對監察對象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情況,以及違反行政紀律的行為進行檢查。
2、調查權。是指對監察對象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行為,以及違反行政紀律的行為進行調查。
3、建議權。是指監察機關可以對國家行政機關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行為,向有處理權的機關提出處理建議;可以對如何提高行政工作效能提出建議;對監察對象模範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和遵守行政紀律的行為,對同監察對象的違紀違法行為進行堅決斗爭,作出顯著貢獻的個人或單位,向有處理權的機關提出獎勵的建議。
4、行政處分權。監察部根據檢查、調查的結果,對拒不執行法律、法規或者違反法律、法規以及人民政府決定、命令的行為,對違反行政紀律的監察對象,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監察建議,予以糾正和處理;也可以作出監察決定,直接給予責任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㈡ 政法委的職責
一,縣委政法委的主要職責是:
(一)根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省、州黨委的部署,統一政法各部門的思想和行動;對全縣政法工作做出全局性部署,並督促貫徹落實,不斷加強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
(二)組織和指導全縣政法部門的領導班子建設和政法幹部隊伍建設;協助縣委及組織部門考察、管理政法部門的領導幹部。
(三)組織、協調和指導全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檢查督促全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和工作任務的落實。
(四)組織、協調和指導全縣維護社會穩定工作。
(五)檢查政法部門執行法律法規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情況,研究制定完善嚴肅執法、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的具體措施。
(六)支持和監督政法各部門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嚴格執法,秉公辦案;組織研究和協調有爭議的重大疑難案件,督促和推動大案要案的查處工作,負責對政法部門執法監督工作的黨內監督。
(七)組織推動政法戰線的調查研究工作,針對政法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對策。
(八)指導檢查鄉(鎮)及各部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負責管理下派掛職的政法副書記、副鄉(鎮)長。
(九)辦理省、州黨委政法委、縣委及縣委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二,國家政法委的職責有十個方面,具體職責如下:
(一)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推動完善和落實政治輪訓和政治督察制度。
(二)貫徹黨中央以及上級黨組織決定,研究協調政法單位之間、政法單位和有關部門、地方之間有關重大事項,統一政法單位思想和行動。
(三)加強對政法領域重大實踐和理論問題調查研究,提出重大決策部署和改革措施的意見和建議,協助黨委決策和統籌推進政法改革等各項工作。
(四)了解掌握和分析研判社會穩定形勢、政法工作情況動態,創新完善多部門參與的平安建設工作協調機制,協調推動預防、化解影響穩定的社會矛盾和風險,協調應對和妥善處置重大突發事件,協調指導政法單位和相關部門做好反邪教、反暴恐工作。
(五)加強對政法工作的督查,統籌協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反邪教、反暴恐等有關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實施工作。
(六)支持和監督政法單位依法行使職權,檢查政法單位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國家法律法規的情況,指導和協調政法單位密切配合,完善與紀檢監察機關工作銜接和協作配合機制,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七)指導和推動政法單位黨的建設和政法隊伍建設,協助黨委及其組織部門加強政法單位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協助黨委和紀檢監察機關做好監督檢查、審查調查工作,派員列席同級政法單位黨組(黨委)民主生活會。
(八)落實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安全領導機構、全面依法治國領導機構的決策部署,支持配合其辦事機構工作;指導政法單位加強國家政治安全戰略研究、法治中國建設重大問題研究,提出建議和工作意見,指導和協調政法單位維護政治安全工作和執法司法相關工作。
(九)掌握分析政法輿情動態,指導和協調政法單位和有關部門做好依法辦理、宣傳報道和輿論引導等相關工作。
(十)完成黨委和上級黨委政法委員會交辦的其他任務。
(2)合署辦公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政法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宏觀指導、協調、監督、檢查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部門開展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中央、省、地、縣四級與各鐵路局(地級)均相應設置,基層鄉鎮(街道)一般設政法委員。在中共中央設有中央政法委員會,負責宏觀指導全國政法機關工作。省部級以上黨委政法委員會領導設書記、副書記、委員、秘書長、副秘書長。
政法委書記一般由同級黨委副書記或常委兼任,中央政法委書記一般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或委員擔任。
政法委員會是解放後才始置,1949年10月至1956年7月,從中央到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市)三級人民政府都設立政治法律委員會(簡稱政法委),共經歷近7年。
其中,1954年11月1日,國務院政法委員會撤銷,成立國務院第一辦公室(政法辦公室),下設內務、司法、監察、秘書室四個單位。
這個辦公室一直延續至1960年1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文件,改變政法部門體制,撤銷國務院政法辦公室。
1956年7月至1980年1月,黨中央先是設立中共中央法律委員會,後改為中央政法小組。地方黨委也有類似機構。這次把政法委員會機構設在黨委,是黨委的綜合研究、指導、協調機構,沒有明確其領導職能職權,辦公室的級別是副部級,內設機構和人員較少。共經歷了24年。
1980年1月至1990年3月,黨中央開始設立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1988年,國家進行機構改革,實行黨政分開。
1988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中央政法委員會,成立中央政法領導小組。而大多數省級以下黨委政法委員會並未隨之撤銷。到1990年中央決定恢復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
從1990年3月,中共中央恢復設立中央政法委員會,各級黨委政法委員會也進一步加強完善。
1991年2月,中央、省、地、縣級均成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與政法委員會合署辦公。
1999年7月,根據工作需要成立黨委610辦公室(對外稱人民政府防範與處理邪教辦公室),與政法委員會合署辦公。同時,還有維護穩定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也與政法委員會合署辦公。
2018年3月份,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方案》規定,不再設立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及其辦公室,有關職責交由中央政法委員會承擔。
不再設立中央維護穩定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有關職責交由中央政法委員會承擔。將中央防範和處理邪教問題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職責劃歸中央政法委員會、公安部。
參考資料:網路——政法委員會
㈢ 我國法律實施的監督體系包括
法律監督體系包括以下幾種組成部分:
(1)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尤其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2)行政機關的監督;
(3)司法機關的監督(包括審判機關的監督和檢察機關的監督);
(4)社會監督(包括社會組織的監督,社會輿論的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
(5)黨的監督。
(3)合署辦公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涉及各級各類監督主體、監督制度,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部署,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上來,堅持穩中求進、統籌推進,不斷增強監督嚴肅性、協同性、有效性。
(一)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度。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必須推進黨的建設,壓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強化日常監督,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
各級黨委(黨組)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強化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監督作用,強化對下級黨組織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把管理和監督寓於實施領導全過程。黨委(黨組)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必須把責任記在心裡、扛在肩上,堅定斗爭意志,把握斗爭方向。
明確斗爭任務,掌握斗爭規律,講求斗爭方法,增強斗爭本領,通過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把每條戰線、每個領域、每個環節的監督工作抓具體、抓深入。
要堅持權責統一,抓好問責條例貫徹落實,以精準規范有力問責,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牢記初心使命、增強政治擔當,主動開展和自覺接受監督,推動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健康發展。
(二)發揮黨內監督主導作用。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黨內監督有力有效,其他監督才能發揮作用。要突出黨內監督政治屬性,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和常態化。
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加強政治建設、做到「兩個維護」,堅守職能定位、踐行職責使命,全面從嚴治黨、正風肅紀反腐,健全制度機制、提高治理能力,確保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要補齊日常監督短板,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貫穿始終,綜合運用平時觀察、談心談話、檢查抽查、列席民主生活會、受理信訪舉報、督促巡視巡察整改、提出紀檢監察建議等形式,把日常監督實實在在做起來,抓早抓小、防微杜漸。
要全面貫徹中央巡視工作方針,深化政治巡視,完善巡視巡察上下聯動格局,建立健全整改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充分彰顯巡視監督嚴肅性和公信力。要完善督察落實情況報告制度,提高發現和處置問題能力。
上級監督必須加強、同級監督不可偏廢、下級監督必須支持,這三點做好了,「關鍵少數」就能盯緊盯牢。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完善對高級幹部、各級主要領導幹部監督制度,完善領導班子內部監督制度。
加強紀委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委員履行職責、行使權力情況的監督,推動主要領導幹部決策和用人情況等在適當范圍內公開,確保權力受到嚴格約束。
(三)強化紀委監委專責監督。紀檢監察機關是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專責機關,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處於主幹位置、發揮保障作用,必須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統籌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紀檢監察機構改革。
在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不斷提升履職盡責水平。加強上級紀委監委對下級紀委監委的領導,堅持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監委領導為主、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提名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推進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
發揮紀委監委合署辦公優勢,健全統一決策、一體運行的工作機制,堅持紀在法前、紀嚴於法,推動執紀執法貫通、有效銜接司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能力。完善派駐監督體制機制,加強對派駐機構的直接領導和統一管理,實行派駐機構履職考核以上級紀委為主。
深化垂直管理單位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推動紀檢監察工作向基層延伸,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認真落實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和監察機關監督執法工作規定,強化紀法思維、程序意識,嚴格工作規程,健全內控機制。
對紀檢監察幹部違紀違法行為「零容忍」,把依規依紀依法體現在各方面各環節,推進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
(四)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已由前期的夯基壘台、立柱架梁,中期的全面推進、積厚成勢,進入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
各領域各環節監督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每一種監督都會對其他監督產生重要影響,也都需要其他監督協同配合,必須上下統籌、聯動推進。要緊緊圍繞構建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著力加強黨對監督體系建設的統一領導,牢牢掌握主導權。
著力消除對公權力行使的監督空白和盲區,把所有黨員幹部及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置於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監督之下;著力健全協作配合機制,形成配置科學、權責協同、運行高效的監督網。要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統籌銜接。
加強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檢查部門、派駐紀檢監察組、巡視巡察機構之間的信息互通、監督互動,匯聚監督合力。要健全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制度,發揮審計監督、統計監督職能作用。
健全信息溝通、線索移送、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工作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形成合力。
㈣ 政府掛牌機構和政府組成部門的區別
政府掛牌機構和政府組成部門的區別如下:
1、地位不同:
掛牌機構中,掛牌的行政地位低於政府內的各部、委,與主體機構是從屬關系。政府掛牌機構不是國務院的組成部門,因此它們的行政首長,除有特別需要時,不能參加國務院會議。
掛牌機構,是指兩個同性質的機構整合在一起,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管理方式,掛牌機構的職能由主體機構完全承擔,可以在機關內設相關科室,也可以完全整合到主體職能之中。
保留牌子的目的,是可以保留牌子和印章,保持對上、對外聯系,方便專業職能發揮。
2、部門行政首長的任命方式不同:
政府組成部門的部長、副部長等職位的任免必須經過人大及其常委會。中央政府(即國務院)有權根據需要自行決定政府直屬機構機構的設立及其首長人事任免事務等事項,無需經過人大及其常委會。
「掛牌子」機構根據性質不同,部門首長可以不必通過人大選舉的方式任命。
3、職能不同:
政府組成部門必須另設下屬部門完成相應的行政任務,如國家海洋局(國土資源部管理)。
「掛牌子」機構是一個實體單位用多個名稱、多個印章。領導班子只按一套配備,有關成員可以兼「掛牌子」單位的職務。
比如:如教育部對外保留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牌子。科學技術部對外保留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保留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牌子。自然資源部對外保留國家海洋局牌子。生態環境部對外保留國家核安全局牌子。
(4)合署辦公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黨政機構整合,掛牌、內設、合並、合署辦公的區別:
新一輪黨政機構改革中,省市縣黨政機構,都有限額設置。省級黨政機構不超過60個,省會城市55個,大城市50個,中等城市47個,縣級市、小城市、大縣37個,中縣35個,小縣33個。市縣基層黨政部門不要求與上級政府部門一一對應,可以多對一。
而且市縣不允許設立部門管理機關和「事業局」,因此,一些不能單獨設立、職責較為重要的機構,就只能採取掛牌、內設、合署辦公,甚至整合、合並的方式,將其承擔的職能由職能相近的部門承擔。
例如,承擔行政職能較多的畜牧獸醫局,可以在農業農村局掛牌,也可以內設,也可以合署辦公,也可以直接整合到農業農村局機關。雖然都是由農業農村局機關承擔原畜牧獸醫局職責,卻又分為不同的設置方式,其區別如下:
1、掛牌機構、合署辦公:掛牌機構,是指兩個同性質的機構整合在一起,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管理方式,掛牌機構的職能由主體機構完全承擔,可以在機關內設相關科室,也可以完全整合到主體職能之中。
保留牌子的目的,是可以保留牌子和印章,保持對上、對外聯系,方便專業職能發揮。合署辦公和掛牌機構類似,原來合署辦公機構和掛牌機構的唯一區別,是可以多設置一個專職領導,如今已經沒有了這個特權,合署辦公和掛牌一樣,已經不被單獨提起了。
2、內設機構:內設機構也是同性質機構整合的一種方式,和掛牌機構的區別,除了不再保留原單位的牌子外,內設機構級別規格原則上低於主體機構,
例如市級農業農村局為正處級,畜牧獸醫如果設置為農業農村局的內設機構,只能為正科級;縣級農業農村局為正科級,內設機構只能為股級。縣級內設機構一般不保留單獨對外的權利,也不保留印章。
3、合並:合並則是將職能完全整合到局機關,不僅不保留牌子,也不保留單獨對外的權利和印章。
機構整合,只能整合機構性質相同的機構。畜牧獸醫局整合到農業農村局,不管是徹底合並,還是掛牌、內設,都是剝離出畜牧獸醫局的行政職能進行整合,而不是行政、事業職能混雜整合。
畜牧獸醫局剝離出來的行政執法職能整合到農業農村執法中心,公益服務職能整合到農業農村局下屬事業單位。
其他機構類似,例如機要、保密、檔案局在黨委辦公室掛牌,規劃局整合到自然資源局,文化、旅遊、體育、廣電整合成立體育和文化旅遊廣電部門,都是行政部門之間,或者是以行政部門為主、整合事業單位的行政職能,不同的整合方式。
㈤ 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十六個直屬機構之一)與中央文史研究館(應該是黨領導的吧)是合署辦公
合署辦公是中國黨政機構一種編制組織形式。兩個具有不同編制、職責的黨政機構由於工作對象、工作性質相近或其它原因而在同一地點辦公,兩個機構的人員、資源可在上級統一指揮調度下視工作需要而靈活運用。 如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就是合署辦公。監察部部長一般兼任中紀委副書極。
國務院參事室是國務院直屬機構,是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自倡議下,於1949年11月設立的。國務院參事室具有統戰性和咨詢性,主要職責是調查研究、建言獻策、咨詢國是。
國務院參事由國務院總理聘任。自成立以來先後共有參事191位,現任參事41位。他們大多是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也有中共的專家、學者和富有宏觀管理經驗的領導幹部。參事們熱愛祖國,學識淵博,人生閱歷豐富,社會責任感強。他們以深入實際、聯系群眾,客觀公正地反映社情民意,直接向國務院領導提出意見和建議,作為自己的職責。政府參事工作制度是人民依照法律管理國家事務的一種渠道和形式。
除國務院設立參事室外,省級人民政府和許多省轄市人民政府也都設有政府參事室。目前全國共有參事900多位。
中央文史研究館與國務院參事室合署辦公。文史研究館是1951年7月由毛澤東同志親自倡議設立的,是具有統戰性、榮譽性的機構,其宗旨是敬老崇文,主要職責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館長和館員由國務院總理聘任,以黨外人士為主。歷史上著名的館長和館員有:符定一、章士釗、柳亞子、葉公綽、齊白石、徐森玉、陳寅恪、沈尹默、謝無量、朱啟鈐、商衍鎏、葉聖陶、張恨水、張伯駒、蕭乾、啟功、朱家溍等。現任館長是北京大學著名教授袁行霈,現有館員44位。參事室和文史研究館同屬一個中共黨組。
凡設立參事室的地方政府,大都設有文史研究館。地方文史研究館的館長和館員亦由地方政府首長聘任。
中央文史研究館概況
中央文史研究館是黨和政府為團結和安排老年知識分子而設立的、具有統戰性和榮譽性的文史研究機構。它的宗旨是「敬老崇文」。館長、副館長、館員由國務院總理聘任。受聘者都是耆年碩學之士、社會名流和專家學者。
中央文史研究館是毛澤東同志親自倡議設立的。北京解放前夕,毛澤東同志在石家莊對他的師長符定一先生說過,共產黨對德高望重、生活困難的老學者的生活應有一個安排, 要設一個機構。1949年12月2日,毛澤東同志致柳亞子先生信中又提到「文史機關事」已交周恩來總理辦理,「便當詢之」。嗣後,毛澤東、周恩來請符定一、柳亞子、章士釗諸位先生參加籌劃事宜,並指定林伯渠、齊燕銘同志負責辦理此事。1951年7月29日,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鄭重宣告「政務院文史研究館成立」。符定一為第一任館長,葉恭綽、柳亞子、章士釗為副館長。1958年符定一館長逝世後,由章士釗繼任第二任館長,又增聘各地名流徐森玉、陳寅恪、沈尹默、邢贊亭、謝無量、商衍鎏為副館長。1974年楊東蒓繼任第三任館長。1980年葉聖陶繼任第四任館長。1989年蕭乾繼任第五任館長。1999年啟功繼任第六任館長。副館長一職,自1986年至今,先後由蕭乾、吳空、啟功、王楚光、袁行霈相繼擔任。現有館員29人,平均年齡79.2歲。
中央文史研究館建館五十年來,先後聘任了館長、副館長20位,館員237位。其中包括符定一、葉恭綽,柳亞子、章士釗、徐森玉、陳寅恪、沈尹默、謝無量、邢贊亭、楊東蒓、商衍鎏、齊白石、陳半丁、朱啟鈐、蕭龍友、張伯駒、張恨水等文化界的耆年碩學之士,或是全國知名,或為一方之望。老先生們入館後老有所養,喜見政治清明,煥發了生命的青春,他們或修史編志,或著書立說,或潛心書畫,或詩詞唱和,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館員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為社會服務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文史研究和文學藝術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有的出版全集,有的舉辦個展,有的專著問世,有的走上國際講壇。比如,已故館長章士釗的《章士釗全集》出版,我館舉辦了首發式;蕭乾館長的《蕭乾文集》出版,朱鎔基總理親自寫信祝賀。近年來,王世襄先生的《錦灰堆》在兩年內五次再版;朱家溍先生的《故宮退食錄》深受文史界的喜愛;吳小如、袁行霈先生均在當代中國學者文庫中立卷;孫天牧、秦嶺雲、盧光照、黃均、郁風、許麟廬、馮忠蓮、楊萱庭、孫瑛、侯及名、劉繼瑛等館員,出版了畫冊或舉辦了個展。另外,程莘農等館員也在各自的領域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領導簡介
國務院參事室主任、黨組書記:陳進玉
陳進玉,漢族,1946年3月生,浙江蒼南人,編審。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歷任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主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國務院副秘書長等職務。從2008年3月起,任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書記、主任。是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
袁行霈,漢族,1936年4月出生於山東濟南,原籍江蘇武進。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晉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導師資格。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任日本東京大學外國人教師;1992年7月至1993年9月以及1998年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客座教授;1997年9月至12月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研究學者。2004年9月至11月任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2005年9月開始兼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與北大聯聘);2006年1月18日,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此外,還先後在日本愛知大學,美國哈佛、耶魯、哥倫比亞、華盛頓、夏威夷等大學,以及香港大學、台灣大學講學。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站內搜索
辦公室
現有在編人員31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其主要職責是:(1)協助院領導處理司法公務;(2)負責內外聯系與綜合協調工作;(3)負責綜合性文件、報告的起草;(4)負責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聯絡工作,督辦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來信;(5)負責信息、文秘、檔案、保密等項工作。
組織人事處
組織人事處主要職責是:(1)協同設區市黨委管理中級人民法院領導班子和隊伍建設;(2)協同有關部門管理專門人民法院領導班子和隊伍建設;(3)負責院機關和下屬單位的機構編制、幹部人事工作;(4)指導和協管下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機構編制、幹部人事工作;(5)負責政治部的綜合工作。
法官教育管理處
法官教育管理處主要職責是:(1)承辦省高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法官職務的任免和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考評委員會的日常工作;(2)負責法官等級評定、變動以及日常管理工作;(3)協助實施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工作;(4)負責組織爭先創優、表彰獎勵、教育培訓、法官管理調研等工作。
立案庭
立案庭主要職責是:對省高級人民法院辦理的各類案件(除減刑、假釋和賠償案件外)進行立案,依法審查不服高級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各類申訴和申請再審案件,依法審查不服下級人民法院生效裁判和復查駁回的刑事、民事(不含知識產權)、行政申訴和申請再審案件,認為申訴無理的,予以駁回;符合立案條件的,移送審判監督庭審查處理;處理來信、來訪;依法審理管轄爭議案件;處理司法救助事宜;對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各類案件進行審限流程管理。
刑事審判第一庭
刑事審判第一庭主要職責是:依法審查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危害國防利益和第一、二審案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授權依法核准相關死刑案件和復核相關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案件;依法審理相關的因特殊關系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的復核案件和由省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減刑、假釋案件;依法審理因特殊情況假釋的復審案件;審批下級人民法院相關案件的延長審限申請。
刑事審判第二庭
刑事審判第二庭主要職責是:依法審查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侵犯財產、貪污賄賂、瀆職罪的第一、二審案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授權依法核准相關死刑案件和復核相關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案件;依法審理相關因特殊關系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的復核案件;審批下級人民法院相關案件的延長審限申請。 刑事審判第三庭 刑事審判第三庭主要職責是:依法審查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危害國防利益和第一、二審案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授權依法核准相關死刑案件和復核相關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案件;依法審理相關的因特殊關系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的復核案件和由省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減刑、假釋案件;依法審理因特殊情況假釋的復審案件;審批下級人民法院相關案件的延長審限申請。
民事審判第一庭
民事審判第一庭主要職責是:依法審判第一、二審有關婚姻家庭、勞動爭議、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等傳統民事案件、房地產案件、不動產相鄰關系案件、鄰地利用權案件以及其他不動產案件、農村承包合同案件、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合同、侵權案件;依法審理申請撤消相關仲裁的案件和適用特別程序的案件;辦理相關的申請復議案件;審批下級人民法院相關案件延長審限的申請;指導人民法庭工作。
民事審判第二庭
辦民事審判第二庭主要職責是:依法審判第一、二審國內法人之間、法人與其他組織之間的合同糾紛和侵權糾紛案件;依法審判第一、二審國內證券、期貨、票據、公司、破產等案件;依法審理申請撤消國內仲裁的案件;辦理相關的申請復議案件;審批下級人民法院相關案件延長審限的申請。
民事審判第三庭
民事審判第三庭主要職責是:依法審判第一、二審知識產權案件;審查處理不服中級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知識產權申請再審案件;辦理知識產權申請復議案件;審批下級人民法院相關案件延長審限的申請。
民事審判第四庭
民事審判第四庭主要職責是:依法審判第一、二審法人之間、法人與其他組織之間的涉外、涉港澳台合同和侵權案件;依法審判第一、二審證券、期貨、票據、公司、破產等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審判第一、二審信用證案件;審查申請撤消、承認和強制執行國際仲裁判決、外國法院判決的案件;審查有關涉外仲裁條款效力的案件;審批下級人民法院相關案件延長審限的申請。
行政審判庭(國家賠償委員會辦公室)
行政審判(國家賠償委員會辦公室)主要職責是:依法審判第一、二審行政案件和行政賠償案件;審查處理立案庭移送的不服已生效裁判的行政申訴案件;依法審判省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行政抗訴案件;審查行政機關申請強制執行案件;審批下級人民法院行政案件延長審限的申請。依法辦理國家賠償案件;審查處理不服下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決定的賠償申訴案件;承擔國家賠償委員會日常工作。
審判監督庭
審判監督庭主要職責是:審查處理經省高級人民法院立案庭審查認為應當按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各類再審案件(民三庭、行政庭審查處理的除外);審判江西省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的刑事、民事(不含知識產權)再審案件;審查處理最高人民法院等領導機關交辦的其他案件;
執行局
執行局主要職責是:執行省高級人民法院為第一審的生效法律文書及法律規定應當由省高級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對全省法院執行工作實施統一管理和協調;組織、協調、監督下級人民法院執行工作;協調處理法院之間以及與其他有關部門在執行過程中發生爭議的案件。
研究室
研究室主要職責是:負責辦理審判委員會會務、開展總結審判經驗的調研及辦理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事項;參與地方立法活動,組織、研究、匯總對法律、法規、規章草案的意見;負責司法統計、宏觀調查研究、適用法律政策的請示;負責有關審判工作規范性、綜合性文件的起草。
司法警察總隊
司法警察總隊主要職責是:負責全省法院司法警察的事務、教育培訓和警銜呈報審核工作;組織和參與對死刑罪犯的執行;參與有關審判庭和執行局的執行事項;負責警衛法庭、看管押解刑事被告人和罪犯、送達法律等工作。
宣傳處
宣傳處主要職責是:負責全省法院的新聞報道、法制宣傳工作;指導《人民法院報》江西記者站的工作。
司法技術處
司法技術處主要職責是:規劃、指導、協調下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司法技術工作;負責全省法院計算機網路、通信網路等專門性技術工作;承擔全省法院審判案件涉及的司法鑒定工作;接受有關單位委託依法作出司法鑒定。
司法行政裝備管理處
司法行政裝備管理處主要職責是:指導下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計劃財務、審計工作;負責全省法院專項物資裝備的計劃、管理及分配工作;指導、監督下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訴訟費的收繳、使用、管理工作;負責省高級人民法院職工的工資和福利發放工作。
機關黨委
機關黨委主要職責是:負責省高級人民法院機關及下屬單位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領導院機關及下屬單位工、青、婦等工作;
老幹部處
老幹部處主要職責是:負責離退休人員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紀檢組(監察室)
紀檢組、監察室(與紀檢組合署辦公)主要職責是:主管全省法院的監察工作;監督、檢查全省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及工作紀律的情況;受理對全省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違紀行為的檢舉、控告;負責全省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追究工作;受理全省法院工作人員不服政紀處分的申訴。
機關後勤服務中心
機關後勤服務中心主要職責是:承擔院機關後勤服務工作
江西省法官培訓學院
法官培訓學院主要職能是:承擔全省法院續職晉級資格培訓;與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等院校聯合舉辦法學專升本學歷教育;組織學術研討工作等。
山東高院網站太差了。但是各地高院差不多。給你發江西的。你參考一下
㈦ 政府法律顧問職責有哪些
法律顧問室與政府法制辦公室合署辦公,是政府的法律顧問機構,受政內府委託(容委派),負責承辦市政府法律事務。
履行下列職責:
(一)對政府重大民商事行為、行政行為決策及實施進行法律論證;
(二)辦理涉及政府的民商事訴訟、仲裁及執行案件;
(三)參與政府重大招商引資、項目投資、政府采購等合同(協議)的洽談和其他重大經濟貿易洽談,起草、審查、修改重要的合同(協議)以及其他有關法律事務文件;
(四)對重大涉法涉訴社會熱點問題、突發事件善後處置方案進行法律論證;
(五)指導、協調政府部門和下屬政府法律事務;
(六)指導、協調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重大法律事務;
(七)承辦政府領導交辦的其他法律事務。
㈧ 法院辦案人員職位劃分辦公室的職能定位
法院里各個職位的職責:
(一)辦公室
下設秘書科、綜合科、檔案科、辦公自動化科。
協助院領導組織、協調、處理有關司法政務;負責本院審判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督辦院黨組會議、院長辦公會議決定事項、院年度中心工作分解立項事項,承辦經院領導批辦的有關部門轉交的事項,督辦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市政協委員提案;負責與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的聯絡工作;負責院文秘、檔案、保密及印章管理工作;起草各類綜合性材料;負責全市法院計算機網路、辦公現代化規劃、管理工作;負責全市法院外事工作;負責死刑執行的協調工作,撰寫布告。
(二)立案庭
負責市法院各類案件的立案和審判流程管理;審查不服市法院生效裁判的各類申訴和再審申請,不服基層法院復查駁回、再審改判的或未經復查、再審的申訴和再審申請,決定是否立案;審查訴前及立案階段的財產、證據保全申請並作出裁定,執行財產、證據保全栽定;收轉各類訴訟資料,送達相關的法律文書;審理管轄異議、管轄權爭議、對不予受理裁定不服的上訴及其他程序性案件;審查當事人對仲裁協議效力有異議而請求法院作出裁定的案件;核算訴訟費,辦理訴訟費的緩、減、免手續;負責信訪和司法救助申請事宜。
(三)刑事審判第一庭
審判第一、二審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等案件;審判《刑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的案件;審判一、二審被告人未滿18周歲的刑事案件;參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綜
合治理工作;審判與本庭業務相關的請求案件。
(四)刑事審判第二庭
審判第一、二審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財產罪、食污賄賂罪、瀆職罪等案件;審理涉外刑事案件;審理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的復核案件。
(五)民事審判第一庭
審判第一、二審有關人身關系的婚姻家庭、繼承等民事案件;審判勞動爭議案件;審判自然人(包括個體工商戶)之間、自然人與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合同、侵權案件和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等民事案件;審理申請撤銷相關仲裁的案件和適用特別程序的案件;審理申請承認外
國法院離婚判決和認可台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案件;審批基層人民法院相關案件延長審限的申請;辦理相關的申請復議案件;指導人民法庭審判工作。
(六)民事審判第二庭
審判第一、二審國內法人之間、法人與其他組織之間的民事合同糾紛、民事侵權糾紛和農村承句合同糾紛案件;審判第一、二審國內證券、期貨、票據、股權、公司、破產等案件;審理申請撤銷國內仲裁的案件;辦理相關的申請復議案件;審批基層人民法院相關案件延長審限
的申請。
(七)民事審判第三庭
審判第一審著作權(包括計算機軟體)及著作鄰接權、商標權、專利權、技術合同、不正當競爭以及科技成果權、植物新品種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糾紛、計算機網路域名糾紛等知識產權案件;審判第一、二審法人之間、法人與其他組織之間的涉外、涉港澳台合同和侵權案件,
證券、期貨、票據、公司、股權、破產等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及信用證案件;審查申請撤銷、承認和強制執行國際仲裁裁決、外國法院判決的案件;審查有關涉外仲裁條款效力的案件;辦理相關復議案件;審理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法院的二審涉外案件;審理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定的其他區域的涉外民事案件;審批基層人民法院相關案件延長審限的申請。
(八)民事審判第四庭
審判第一、二審法人之間、法人與其他組織之間的涉外、涉港澳台合同和侵權糾紛案件;信用證糾紛案件;審查申請撤銷、承認和強制執行國際仲裁裁決的案件;審查有關涉外民商事仲裁條款效力的案件以及承認和強制執行外國法院民商事判決、裁決的案件;審理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定的其他區域的涉外民商事案件;辦理相關復議案件;審批基層人民法院相關案件延長審限的申請.
(九)民事審判第五庭
審判一、二審房地產案件(包括房屋買賣、贈與、租賃、預售、按揭、直接向法院起訴或不履行合同而引起的征地拆遷、回遷、開發合同案件,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合同案件,建築工程承包合同等案件),不動產相鄰關系案件,鄰地利用權案件以及其他不動產案件(包括水利、草原、灘塗、鐵路、機場、公路、橋梁、港口、堤壩等不動產引起的案件),物業管理糾紛案件。
審判第一、二審行政案件和行政賠償案件;負責對非訴行政執行案件進行合法性審查,並作出是否准予強制執行的裁定;辦理基層人民法院有關請示的案件;辦理相關的復議案件;依法辦理應由本院賠償委員會受理的刑事和非刑事司法賠償案件;負責賠償委員會日常事務,執行賠償委員會決定事項。
(十)審判監督庭
審判廣東省人民檢察院對本院各類生效裁判提出抗訴的案件;審判上級法院指令對本院各類生效裁判再審的案件3審查不服基層法院確認決定的申訴案件和有期徒刑罪犯的減刑、假釋案件;負責市法院國家賠償的確認工作;審查處理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經審查符合立案條件的各類審判監督案件;審查處理經基層法院復查駁回或者再審改判仍繼續向本院申訴、申請再審,經審查符合立案條件的刑事、民事、行政審判監督案件;審查處理雖未經基層法院復查、但符合立案條件的刑事、民事、行政審判監督案件;檢查評查案件;審查處理院領導、上級領導機關交辦的、不服生效裁判的刑事、民事、行政審判監督案件。
執行局
協助省法院統一管理和協調全市法院執行工作。管理執行一庭、執行二庭、執行三庭。
(十一)執行一庭
研究提出全市法院執行工作總體部署,掌握全市法院執行工作動態;負責執行局文秘、會議、調研、信訪、檔案等工作;負責執行案件的司法統計;負責執行案件的異議審查,研究答復執行工作中適用法律問題;配合幹部管理部門協助管理基層人民法院執行局局長。
(十二)執行二庭
負責執行本院已生效的民事、行政一審案件,受委託執行案件和非訴行政執行案件;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裁定和國際仲裁裁決的案件;審查受理非訴訟案件的申請強制執行;統一調配全市法院執行力量和裝備,統一組織全市法院執行和專項執行行動;處理執行中群體性和突發性事件。
(十三)執行三庭
管理本市與外地法院之間委託執行的案件,負責協調本市與外地法院之間、本市法院之間執行爭議案件;負責協調地方各部門及有協助執行義務單位對案件執行的意見分歧或爭議;督促、催辦有關執行案件及下級法院久拖未執結的案件;糾正下級法院違法執行和錯誤執行的案件;根據實際需要,指定執行本院和下級法院的執行案件;提出並組織實施需要提級執行的案件。
(十四)書記員處
負責本院書記員的管理;負責本院書記員各項工作的統一安排;負責書記員的業務培訓和考核。
(十五)研究室
負責本院重大工作部署的調查研究工作和指導下級法院的調研工作;研究、徵集對法律、法規、規章草案的意見;就法律適用問題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請示;編輯市法院調研刊物;採集整理歷史資料,組織編纂市法院院志、年鑒等;負責司法統計和法制宣傳工作,指導基層法院的法制宣傳工作。
(十六)教育培訓處
研究、制訂全市法院各類人員的培訓規劃、計劃和相關規章制度,組織法官在職進修培訓;負責院的普法教育;負責全市法院人員學歷班、課程班的招生和管理事項。
(十七)司法行政裝備管理處
管理院的各項經費和國有資產,負責院機關有關行政事務管理,監督直屬事業單位的財務和國有資產的管理;指導下級法院財務、裝備、訴訟費管理和審判法庭和人民法庭建設等方面的工作;負責院(含事業單位)的基本建設規劃、項目申請和組織、協調、實施工作;負責對通訊(電台、電話)、攝影、攝像、錄音等技術設施使用的管理工作;負責全市法院系統司法技術鑒定工作;監督和指導機關服務中心的有關工作。
下設財務科、裝備料、技術科、司法鑒定科。
(十八)監察室
負責紀檢組的具體工作,指導全市法院系統的紀檢、監察工作;監督、檢查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及工作紀律的情況;受理對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違法違紀行為的檢舉、控告:負責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追究工作;查處法院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受理法院工作人員不服政紀處分的申訴;負責與司法監督員的聯絡和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的接訪工作;檢查、督辦案件。
政治部
主管全市法院思想政治工作和隊伍建設。管理幹部處、組織處、離退休幹部管理處。
(十九)幹部處
負責各類人員的考錄、調配、考核、任免、工資福利、計劃生育、出國政審、退休等工作;管理人事檔案,採集分析人事信息,組織落實各項組織人事制度;負責全市法院系統的機構編制管理工作;負責法官等級評定的管理工作;協助區、縣級市黨委考察協管幹部,加強法院領導班子和隊伍建設3組織落實基層法院法官以及其他人員管理的規章制度3負責全市法院司法警察警銜工作。
(二十)組織處(機關黨委辦公室與其合署辦公)
負責全市法院隊伍的思想政治、宣傳教育工作,組織法院系統評先創優、表彰獎勵活動;負責機關黨建工作,指導工、青、婦等群眾組織的工作。
離退休幹部管理處
貫徹上級有關離退休幹部工作的方針、政策;組織離退休幹部學習文件和參加政治活動;負責離退休幹部的醫療保健、生活福利、休養和用車等服務約安排;會同有關部門辦理離退休幹部的喪葬和善後處理事宜;承辦上級交辦的其他有關離退休幹部工作的事宜。
(另外)司法警察支隊(直屬行政單位)
負責組織落實司法警察工作的條例、規定、辦法;組織實施司法警察管理的規章制度;指導、監督下級法院司法警察的業務工作;檢查、監督司法警察執行法律、法規的情況;協調轄區內或跨地區的重大警務活動;負責送達有關法律文書、押解人犯、開庭審判值庭和參與執行等工作;負責檢查、監督全市法院槍支、彈葯、械具的使用;負責院機關的安全保衛和防火工作。
下設警務保衛科、法警一大隊、法警二大隊、法警三大隊。
㈨ 行政復議對非法變更可以追刑事責任了。
行政復議對非法變更是可以追究刑事責任的。
【法律依據】
《行政復議條例》內容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防止和糾正違法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可以依照本條例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
第三條 復議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不受其他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非法干預。
第四條 本條例所稱復議機關,是指受理復議申請,依法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行政機關。
本條例所稱復議機構,是指復議機關內設的負責有關復議工作的機構。
第五條 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外,行政復議實行一級復議制。
第六條 行政復議遵循合法、及時、准確和便民的原則。
第七條 復議機關依法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和適當進行審查。
第八條 復議機關審理復議案件,不適用調解。
《行政復議條例》 - 第二章 申請復議范圍第九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法規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或者可以申請復議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
第十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不服,不能依照本條例申請復議:
(一)對行政法規、規章或者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不服的;
(二)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不服的;
(三)對民事糾紛的仲裁、調解或者處理不服的,但是,行政機關對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的處理決定除外;
(四)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不服的。
《行政復議條例》 - 第三章 復議管轄第十一條 對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主管部門管轄。但是,法律、法規規定由本級人民政府管轄的,從期規定;法律規定由上一級主管部門管轄的,從其規定。
對國務院各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部門管轄。
第十二條 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管轄。
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管轄。
第十三條 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以共同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它們的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管轄。
第十四條 對縣級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設立該派出機關的人民政府管轄。
對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設立的派出機構根據法律、法規的規章規定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設立該派出機構的部門管轄。
第十五條 對法律、法規和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直接主管該組織的行政機關管轄。
對受委託的組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委託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管轄。
第十六條 對法律、法規規定需要上級批準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最終批準的行政機關管轄。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七條 對被撤銷的行政機關在其被撤銷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管轄。
第十八條 復議機關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復議機關,受移交的復議機關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十九條 行政機關因復議管轄發生爭議,爭議雙方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它們的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
第二十條 申請人向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由最先收到復議申請書的行政機關管轄。
第二十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法定申請復議期限內向信防部門申訴的,信防部門應當及時告知申訴人向有復議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
第二十二條 其他復議管轄,依照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
《行政復議條例》 - 第四章 復議機構第二十三條 復議機關應當根據工作需要,確立本機關的復議機構或者專職復議人員。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復議機構,應當設在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內或者與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合署辦公。
第二十五條 復議機構或者專職復議機關的領導下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審查復議申請是否符合法定條件;
(二)向爭議雙方、有關單位及有關人員調查取證、查閱文件和資料;
(三)組織審查復議案件;
(四)擬訂復議決定;
(五)受復議機關法定代表人的委託出庭應訴;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