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追究當事人法律責任的前提和依據
1. 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承擔違約責任的依據及辦法是什麼
對這一問題,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六條作了規定,即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承擔違約責任。
依法成立的合同,對雙方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如果不履行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怎麼辦?要承擔違約責任。違約責任,是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約定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違約責任制度,是保證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的重要措施,有利於促進合同的履行和彌補違約造成的損失,對合同當事人和整個社會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土地承包合同與其他合同一樣,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同樣會給另一方當事人造成損失,違約方就應當承擔因違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損失,即承擔違約責任。
構成法律責任的要件,一般包括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兩個方面。那麼承擔違約責任的要件是什麼?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違約。也就是說,不管合同3事人主觀h是否有過錯,除不可抗力可以免責外,只要違約都要承擔違約責任。農村土地承包法這條規定還明確了違約分為兩種情況,即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無論哪一種情況,違約方因違約行為給對方造成的損失,都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的依據是什麼?即關於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損失賠償額的確定、違約金、違約金與定金的選擇適用、違約責任的免除、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等內容,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依照合同法的規定承擔違約責任。合同法設專章規定了違約責任,共十六條。規定了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有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賠償損失等。是否繼續履行,由沒有違約的一方當事人選擇,如可以要求違約方繼續支付合同約定的而違約方未支付的價款或者報酬,還可以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提供生產、技術、信息等非金錢債務。關於採取補救措施,例如發包方提供的農用工具不符合合同約定的質量,承包方可以根據發包方供給的農用工具的具體情況及損失的大小,合理選擇要求發包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違約方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是承擔違約責任的最基本的方式。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合同法規定,當事人一方因另一方違反合同受到損失的,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無權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以上是關於當事人沒有在合同中約定違約責任條款的情況下,法律規定的違約責任。如果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違約責任條款,違約發生後,首先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辦理。例如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一方違約,由違約方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或者約定了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則按此約定辦理。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如果當事人既約定了違約金,又約定了定金,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此外,合同法還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2. 根據我國《會計法》規定,應當追究當事人法律責任的行為有哪些
根據我國《會來計法》的規定自,下列各項中。應當追究當事人法律責任的行為有:
1.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檔案;
2.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
3.隱匿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
4.在法定會計賬簿之外私設會計賬簿。
3. 追究法律責任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暫時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追究責任,但不排除以後可以提起訴訟追究責任的權利。這句話並不屬於法律專業術語,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行為人現在所實施的行為,不意味自己已經放棄對被開除者繼續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民事責任的權利。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法律責任的特點: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依據: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4. 追究事故責任人的法律責任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安全生產法》條款釋義 第十三條 國家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追究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釋義】本條是關於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的規定。
依法嚴肅追究生產安全事故有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對於懲罰和教育責任者本人、促使有關人員提高責任心,保證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得到遵守,保障安全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這是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宣布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這就意味著,任何生產安全事故的責任人都必須受到相應的責任追究。在實施責任追究制度時,必須貫徹「責任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堅決克服因人施罰的思想,無論什麼人,只要違反了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造成了生產安全事故,就必須堅決予以追究,決不應姑息遷就,不了了之。
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員,既包括生產經營單位中對造成事故負有直接責任的人員,也包括生產經營單位中對安全生產負有領導責任的單位負責人,還包括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負有領導責任或者有失職、瀆職情形的有關人員。
正確貫徹這一制度應當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1. 客觀上必須有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有無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是追究有關責任人法律責任的前提,如果離開了這一前提,責任追究將無從談起。事故是否發生或者是否構成安全事故,國家已有明確的規定。1989年國務院發布的《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規定:「本規定所稱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別重大人身傷亡或者巨大經濟損失以及性質特別嚴重、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故。」1991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規定,本規定所稱傷亡事故,是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在判定生產安全事故時,必須依法辦事,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不得主觀臆斷。
2. 承擔責任的主體必須是事故責任人。分清事故責任,確定事故責任人,是追究法律責任的前提。這就要求,必須在事故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每個單位、每個人員的崗位和職責,對事故責任加以認真分析判斷,尋找出真正的事故責任人,使其受到應有的法律追究。凡是對生產安全事故負有責任的人員,都必須承擔責任;反之,就不應承擔責任。這是「責任自負」的法制原則在責任追究制度中的具體體現。
3. 必須依法追究責任。責任追究制度的關鍵在於責任落實和追究。當然,強調追究責任的重要性並不等於可以任意追究責任,想追究誰的責任就追究誰的責任,想追究什麼責任就追究什麼責任。相反,追究責任必須依法進行。目前,關於追究生產安全事故責任的法律、行政法規,除安全生產法外,還包裝煤炭法、礦山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建築法、煤礦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督暫行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以及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等。此外,一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也對責任追究作了相應的規定。在法律責任種類上,不僅包括行政責任,而且包括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在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時,必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責任的種類和幅度執行,該重則重,該輕則輕。
5. 追究違約責任的前提是合同成立還是合同生效依據是什麼追究違約責任合同有效成立還是合同生效
違約責任是合同當事人違反合同義務所產生的責任,其意思是:1:違約責任產生的基礎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若當事人之間不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則無違約責任可言;2:違約責任是以違反合同義務為前提,沒有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便沒有違約責任。從上可以看出:追究違約責任是在合同生效後;有些合同的成立與生效是同時的,如: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這就是所謂的「合同有效成立」,即同時符合合同成立與生效的要件);
6.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6)是追究當事人法律責任的前提和依據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
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7. 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
一、法律責任相關概念
1.法律責任指行為人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的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是法律。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
2.違法行為不一定會導致法律責任產生,因為即使違法,也可能存在責任的阻卻事由,從而不承擔法律責任。但是法律責任並不僅僅因為違法行為而產生。
3.歸責的原則有:
(1)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2)公正原則要求:
①對任何違法、違約的行為都應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
②責任與違法或損害相均衡;
③要綜合考慮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多種因素,做到合理地區別對待;
④要依據法律程序追究法律責任;
⑤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追究法律責任要從效益角度出發,分析成本與所得,努力以較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
(4)追究法律責任時要考慮人們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努力使法律責任的承擔符合社會倫理、公序良俗。
4.免責:免責的前提條件是存在法律責任。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屬於違法性的阻卻事由,故法理學中不以其為免責事由。免責有全部免除和部分免除之分。我國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有:
(1)時效免責,法律責任經過了一定期限後而免除,其意義在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督促法律關系主體及時行使權利、結清權利義務關系,提高司法機關的工作效率,穩定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2)不訴及協議免責,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實際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同意的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是指對那些違法之後有立功表現的人,免除其部分和全部的法律責任。這是一種將功抵過的免責形式。
(4)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即在財產責任中,在責任人確實沒有能力履行或沒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責任。
5.法律責任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的懲罰措施。法律責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結果或體現。但法律責任不等於法律制裁,有法律責任不等於一定有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相對應,法律制裁有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違憲制裁。
8. 簽訂和解協議後還可以保留追究當事人法律責任的權利嗎
如果是民事案件,你們之間簽訂了和解協議的,是不能再追究對方法律責任的。如果是刑事公訴案件,雙方和解,仍然要追究對方刑事責任的,只是簽訂了和解協議以後,刑事量刑方面可以酌情從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