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預約合同違約法律責任
① 預約合同的立法例
在羅馬法上,雖有要物契約與諾成契約之別,但並無預約合同的觀念。立法上最早確認預約合同的,始於1804年的《拿破崙民法典》。該法典第1589條對買賣預約(promessedevente)作出了規定,認為「雙方當事人就標的物及其價金相互同意時,買賣預約即轉化為買賣」;法典同時承認了買賣預約中設立定金擔保的效力。在此之後的《德國民法典》第610條規定:「合同另一方的財產狀況明顯受損害而危及返還請求權的,在發生疑問時,約定貸款的人可以撤回其約定。」從中推論,該法典承認了消費借貸預約。而《日本民法典》則吸收了法、德兩國民法典的經驗,既規定了買賣預約,又規定了消費借貸預約。中國台灣地區民法債編在1999年修正時,對使用借貸和消費借貸兩項要物契約作出了修改,增加了預約的規定。之所以作這樣的修改,其立法理由書認為:「預約……,通常在要式契約或要物契約始有其存在價值。」
不難看出,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立法例,是將預約合同限制在了買賣或者要物契約等個別契約的范圍內。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民法結構中,似乎羅馬法上的要物契約(尤其是消費借貸),有其邏輯上的必要性及概念上的說服力,因而都沒有在債法總則編中對預約合同作出一般規定,但鑒於過分強調要物契約的剛性,可能導致締約當事人的誤解,因此,對於要物契約(如消費借貸、使用借貸)規定了預約,以緩和其要物性。
而另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則採取了不同的立法例。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民法承認了預約具有一般契約的屬性,在立法上將預約編排在債編總則中,規定了預約的一般條款。如《俄羅斯聯邦民法典》 、《葡萄牙民法典》 、《秘魯民法典》、《墨西哥民法典》以及《瑞士債務法》等。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法典》也採取了這一立法例,在債法卷的「債之通則」中對預約合同作出了一般規定。這一立法例無疑承認了所有的契約均可訂立預約合同。
縱觀兩種立法例,預約合同的本質仍是契約,除因其特性而不能適用於預約合同的以外,應適用關於一般契約的規定。既然是一種契約,法律上應尊重當事人之間所形成的合意,賦予其相當於法律一樣的效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將預約合同作為一般條款規定的立法例,似乎更具充分的立法理由。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預約合同不能作為典型合同規定在債法分論中,因為所有的典型合同,都是人類的類型化的交易形式,而預約合同不具有類型化交易形式的性質,它是與所有的典型合同相關的訂約程序。如果這樣理解預約合同,那麼它必須被規定在債法總論中。」盡管將預約合同理解為訂約程序,有待進一步商榷,但預約合同非類型化的觀點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