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刑事法律責任
Ⅰ 免於刑事處罰、不以犯罪論處以及不負刑事責任三者間的區別與聯系
一、免予刑事處罰:指因某些原因犯下罪行,需要刑事處罰,但因為自首或其他情節,導致不用接受刑事處罰。我國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
實行這一原則,可以防止和及時糾正對不應追究刑事責任人的錯誤追究,可以節約司法資源,避免無效勞動。免於刑事處罰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指根據《刑法》規定,不構成犯罪的。這是罪與非罪的界限,對於不構成犯罪的,當然不能追究刑事責任。
2. 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我國《刑法》規定對於刑事犯罪的追訴期限,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 的,經過10年;
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等等。追訴時效具有法定約束力,超過追訴時 效的,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二、不以犯罪論處:就是行為不是刑法規定的行為,不構成追責條件。如:《刑法》
第十五條【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三、不負刑事責任:行為主體沒有達到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第一,關於自然人,刑法規定只有達到一定年齡並且精神正常的人,才能成為犯罪的主體。
第二,關於單位犯罪主體,是指為牟取單位的非法利益,由單位負責人或者經單位集體討論決定,實施了《刑法》明文規定的單位犯罪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其中包括法人單位和非法人單位。
《刑法》對單位犯罪基本上實行兩罰制,既處罰單位,比如判處罰金,又處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只有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才實行單罰制。
(1)論刑事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依據《刑法》
第一百九十條人民法院根據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他的監護人的申請,證實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原因已經消除的,應當作出新判決,撤銷原判決。
Ⅱ 論述題1.論漢朝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
以犯法時的律令論罪:《漢書孔光傳》:「令,犯法者各以法時律令論之,明有所訖也。」所謂「法時」即犯法之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處刑必須以犯法時的律令為依據,而不能以犯法以後頒布的法令為處刑的依據,即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老、幼、殘、婦犯罪減免刑罰:這一原則在我國西周時就有了,大體上講,八十以上算做老人,七歲以下為幼童,凡是老人、幼童犯一般罪行都可以減免刑罰:老、幼、殘、婦關押的時候可以不戴械具;此外對女犯還可以適用贖刑,叫做「女徒顧山」。
自告減免刑罰:自告,即自首,自首可以減免刑罰,漢朝法律規定的非常詳細,如果一人犯幾個罪行,只能減免自告之罪。
區分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漢朝稱故意犯罪「故」,過失犯罪稱「誤」,區分故意和過失的意義在於故意從重,過失從輕。
區分共同犯罪中的首犯與從犯:首犯在漢朝叫做「造意」,即倡首先言,或者說帶頭出謀劃策,造意犯從重處罰,從犯從輕處罰。
嚴懲誣告:漢朝仍然規定誣告反坐。
允許正當防衛:據《周禮》鄭玄注,漢朝有關於正當防衛的規定。
實行上請:這一刑法原則在中國法制的歷史上具有相當的影響,「上請」是指對一定的貴族、官僚及其家屬犯罪,或一定情況,一定年狀的百姓犯罪,須報請皇帝裁奪的制度。這一制度確立於西漢(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一直沿用到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沿用時間最長的法律制度。
親親得相首匿:是指一定范圍的親屬之間,對於彼此的犯罪可以互相首謀隱匿而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事責任的原則。這一原則確立於漢宣帝地節四年,其理論基礎是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思想,根據這一原則,子女首謀隱匿父母,妻子首謀隱匿丈夫,孫子女首謀隱匿祖父母,都不算犯罪;而父母首匿子女,丈夫首匿妻子,祖父母首匿孫子應受懲罰,但因此應處死刑的時候應通過廷尉,請皇帝裁奪。後世根據這一原則又確立了「同居有罪相為隱的」的原則。
Ⅲ 論犯罪概念的法律界定
論經濟犯罪刑事責任的界定及其特徵
麻銳
【內容提要】經濟犯罪刑事責任是經濟犯罪行為......
【關鍵詞】經濟犯罪 刑事責......
[Abstract]T......
[Key words]economic crime......
一、經濟犯罪刑事責任......
經濟犯罪刑事責任的概念界定是以......
1.刑事責任是行為人基於其嚴重違......
2.刑事責任體現了國家對犯罪人及......
3.刑事責任是犯罪人向國家承擔的......
4.刑事責任由專門國家司法機關依據刑事訴訟程序......
5.刑事責任的內容是使犯罪人承擔刑罰處罰。刑事責任......
以上述對刑事責任的認識為基礎,可將......
二、經濟犯罪刑事責任的特徵
經濟犯罪的刑事責任具有以下特徵:
(一)經濟犯罪刑事責任產生......
經濟犯罪刑事責任基於經濟犯罪行......
(二)經濟犯罪刑事責任應具備經濟犯罪的構成要件,......
由於經濟犯罪刑事責任是經濟犯罪導致的必然後......
(三)經濟犯罪刑事責任中包含有大量的單......
經濟犯罪只發生於經濟領域中的經濟活動或者經濟......
(四)經濟犯罪刑事責任居於主導地位
在法律責任體系中,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都......
(五)經濟犯罪刑事責任具有最強烈......
一般而言,法律責任都以國......
(六)經濟犯罪刑事責任追究的不可......
任何經濟犯罪不可避免地應承擔刑事責任,國家司......
【作者介紹】吉林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研......
注釋與參考文獻
[1]馬克昌......
[2]王晨.刑事責任的一般理......
[3]陳興良.刑法......
[4][6][10][11][......
[5][12][13][20]高銘暄.刑法......
[7][18]張明楷.刑法......
[8]孫利.經濟犯罪研究與刑法......
[9]徐武生.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
[14]陳正雲.刑法......
[16]劉東根.刑事損害賠償研究[......
[17][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
Ⅳ 法學專業的畢業論文 論認識錯誤與刑事責任的關系
1 認識錯誤的概念和分類
1.1 認識錯誤的概念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專己的行為在刑法上屬的認識與客觀實際情況存在不正確的認識。
1.2 認識錯誤的分類
認識錯誤及其對刑事責任的影響關系密切。
2 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
2.1 法律認識錯誤及刑事責任
法律認識錯誤,有學者稱之為「違法性錯誤」。
2.2 法律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
關於法律認識錯誤對刑事責任的影響,在刑法理論上存在否定說與肯定說二種學說。
2.3 事實認識錯誤與刑事責任
所謂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的事實狀況的錯誤認識。
Ⅳ 論述我國刑法總則對刑事事件責任年齡的劃分
1.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14周歲以下自然人或完全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2.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14周歲以上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只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強奸,搶劫,放火,爆炸,販賣毒品,投放危險物質犯罪負刑事責任。
3.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年滿16周歲精神正常的自然人對所有犯罪都負刑事責任。
我國的法律對此有以下規定:
1、已滿 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年齡
2、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16周歲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3、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4、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5、實施犯罪時的年齡,一律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過了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為已滿鬃周歲。
6、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7、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對犯罪時的年齡沒有查清,而又關繫到應否追究刑事責任和判處何種刑罰的公訴案件,應當退回檢察院補充偵查。
8、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及死緩。
9、已滿75歲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0、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Ⅵ 法律責任和刑事責任的區別是什麼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回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答1、管制。管制是刑法規定的一種相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罰中最輕的一種。2、拘役。拘役是一種短時間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由法院根據刑法對犯罪情節與危害後果較輕的人判處的刑罰判決,公安機關就近執行,一般為拘役所執行。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刑法規定的一種對大部分犯罪人普遍適用的、高度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期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也即沒有期限的徒刑,是對罪行較重的人終身監禁的刑罰。5、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對罪行特別嚴重犯罪人的罪行依法判處了死刑,但又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犯罪分子,宣告緩期兩年執行的刑罰。6、死刑。對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犯罪判處剝奪生命的極刑;一般採取注射、電擊、槍斃的方法執行,家屬可以收屍。死刑的執行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Ⅶ 論醉酒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在民法中的適用
民法是沒有規定這一條的。我國《刑法》第18條第4款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就從法律上明確規定了醉酒犯罪應負完全刑事責任。然而在近幾年的司法實踐中對醉酒犯罪的刑事責任能力有了新的說法。
一、醉酒的含義及特徵
醉酒即酒精中毒,從醫學角度講分為急性酒精中毒和慢性酒精中毒兩種。急性酒精中毒又分為生理性醉酒、病理性醉酒和復雜性醉酒;慢性酒精中毒從發展過程看可分為無節制飲酒、中毒期和中毒並發症等階段。
生理性醉酒是指一次過量飲酒而出現的急性中毒,清醒後精神完全恢復正常,這種醉酒者往往不能從中吸取教訓,短時間便可重犯。這種人對自己的行為有充分的辨認能力,對醉酒行為後果也有充分的預見性。只要稍加努力,便可完全控制自己不出現醉酒。
病理性醉酒是很少發生的存在於極少數人中的特殊醉酒,是指原無醉酒史的人飲用了一般人不致於醉的少量酒後,而出現的深度的中毒現象,一般人能從醉酒中吸取教訓,終生不再飲酒,故不復發。該類醉酒者對於飲酒後的後果不能預見,醉酒時已經喪失了對自己行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從醫學角度講其性質屬於與嚴重的精神病相當的精神疾病。
復雜性醉酒是介於上述兩類醉酒之間的一種復雜現象,該類醉酒者對自己的行為的辯認和控制能力有所減弱又沒有達到完全喪失。
慢性酒精中毒者在開始無節制飲酒階段對自己的行為有辨認和控制能力,而在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反復醉酒後,到了中毒期和並發症出現產生了肝、腎等內臟疾病甚至於精神疾病後,有可能對其行為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對減弱。-
=﹥ 生理性醉酒犯罪因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有辨認和控制能力,自然應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而病理性醉酒犯罪是由於行為人飲酒引起精神病發作,對自己的行為無辨認和控制能力,這已經超出了醉酒的范圍,屬於無刑事責任能力。除此之外,復雜性醉酒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犯罪就當負責任。
Ⅷ 論刑事責任年齡
論刑事責任年齡
論文摘要
一、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目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齡越來越低。為了打擊未成年人犯罪,有人提出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來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如果將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作為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條途徑,則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一種短期行為,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擴大打擊范圍,將會使更多的未成年人被列入刑法追究的視線,受到刑法的調整。因此,僅靠修改刑法的犯罪年齡來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則是擴大了刑法特殊預防的功能,這不僅對整個社會不利,而且對於未成年人今後的成長也極為不利,可以說,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做法只是一種消極的行為,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二、刑事責任年齡的認定(1)書證(2)被告人供述及證人證言(3)鑒定結論(4)未查清的分情況處理三、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人的刑事責任范圍(1)新刑法規定中的問題(2)解決途徑四、關於我國新刑法相關規定存在的問題及可行性的建議(一)該款規定的罪名與相關罪名的包容問題(1)強奸罪是否包括姦淫幼女罪(2)搶劫罪與搶劫槍支、彈葯、爆炸物罪(3)販賣毒品罪與走私、運輸、製造毒品罪(二)非該款法定罪名的犯罪的加重情節包含上述法定犯罪行為的處理(1)強奸罪與拐賣婦女兒童罪(2)故意殺人罪與綁架罪(三)解決途徑
關鍵詞:刑事責任年齡 未成年人犯罪 年齡認定 責任范圍 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否應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據報道:「目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齡越來越低。以江蘇為例,10至13歲年齡段的低齡犯罪佔到70%.」由於他們都不到刑事責任年齡,往往對法律肆無忌憚。為了打擊未成年人犯罪,有人提出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來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確定什麼年齡開始負刑事責任,是刑事立法中的重要問題之一,因為刑事犯罪責任年齡是追究刑事責任的主體要件之一。從我國的刑法規定來看,將刑事責任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二是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刑法規定的八類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三是不滿十四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我國刑法之所以規定這樣的犯罪年齡段,其目的是為了有效地關心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對於他們發生危害行為時,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方針,著重於教育、改造、挽救,即使對極度少數非處罰不可的進行處罰,其目的還是為了教育。因此說,我國目前規定的犯罪年齡不僅是科學的,而且也是合理的。刑事犯罪年齡低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且犯罪手段殘忍,後果嚴重,趨向成人化犯罪。對於低齡化犯罪應當引起整個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重視。如何解決犯罪低齡化問題,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造成犯罪低齡化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處於一種不成熟不穩定的朦朧狀態,免疫能力相對較差,不僅缺少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而且也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和一些違法行為的引誘和侵蝕,他們在好奇心和尋找刺激的心理驅使下,容易上當受騙;其次,社會關愛和家庭教育也是一個來容忽視的方面,對於未成年人出現犯罪,就社會而言,更多地是出現歧視,就家庭而言,既有過於溺愛的原因,也有缺少家庭溫暖的結果。如果將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作為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條途徑,則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一種短期行為,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擴大打擊范圍,將會使更多的未成年人被列入刑法追究的視線,受到刑法的調整。因此,僅靠修改刑法的犯罪年齡來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則是擴大了刑法特殊預防的功能,這不僅對整個社會不利,而且對於未成年人今後的成長也極為不利,可以說,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做法只是一種消極的行為,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二、刑事責任年齡的認定 刑事審判中,通常情況下認定被告人的年齡與案件處理沒有多大關系,如成年被告人,但是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時,年齡的准確認定則顯得尤為重要,這關繫到對被告人是否追究刑事責任,是否從輕或減輕處罰,甚至是否適用死刑等。筆者結合審判實踐,對認定被告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證據形式作一探討。 (一)書證 書證包括戶籍證明、出生證、防疫保健卡、學籍卡等,這些可以作為認定被告人年齡的依據。但實踐中有時不能准確反映被告人的真實年齡,有些地區,特別是農村,由於戶籍管理不到位,醫院發放的出生證明不規范,有些父母為了孩子參軍、入學的方便,將孩子的年齡作相應地更改。刑法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應該按公歷計算的,但在農村,有的父母為孩子申報戶口時未按規定報公歷的出生日期,而是申報農歷的出生日期,這就帶來了年齡認定上的差異。如何解決上述問題,一般來說,一個人的防疫保健卡上記載的年齡是比較客觀真實的,因為一個人一旦出生,便建立起防保檔案,在什麼階段什麼時間進行防疫保健卡上會有如實的記載。如2002年12月份法院審理的一起盜竊案件中,被告人的戶籍管理卡出生日期是1984年10月,起訴認定的也是這個出生日期,庭審時,被告人自稱是1984年農歷10月生,查閱萬年歷,發現1984年農歷閏十月,如果被告人是後十月出生,則審理時未滿十八周歲。按照法律規定,審理時未滿十八周歲的,應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及其聘請的或指定的辯護人參加訴訟,後經休庭補充查證,根據相關證人的證言及被告人防保卡上記載的出生日期,認定被告人系1984年農歷閏十月後一個月出生,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了充分保護。因此,在依據書證認定被告人年齡時,亦不能一概而論,如有異議,需結合其他證據予以認定。 (二)被告人供述及證人證言在一些書證無法取得或書證存在瑕疵時,對被告人可以依靠被告人供述及證人證言認定。如在農村一些地方,由於計劃生育管理滯後,超計劃生育,孩子的戶口得不到落實,屬於「黑戶」。還有些地方人口流動頻繁,特別是搞船隻運輸的,常年在船上,戶口未及時申報,或他人代為申報,這樣,可能造成年齡認定的差異。因此,書證無法認定時,可以通過證人證言來認定。哪些證人的證言比較客觀真實,一般說來,接生人員、與被告人同月出生的鄰居的父母、被告人的父母及親戚的證言比較可靠,如果與其他證據不相矛盾或有其他證據印證,可以採信。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證人證言均能證實被告人的年齡,應分析定之。如一起尋釁滋事案件,被告人自報一個出生日期,戶籍證明上又是一個出生日期,辯護人提交的證人證言又是一個出生日期。經調查,被告人是在家裡由接生婆接生的,其父母稱申報戶口時為了入學方便將其出生日期作了更改,相關證人也證實被告人未滿十八周歲。由於本案疑點較多,法官沒有輕意採信證人證言,而是通過調查與被告人同是鄰居又是同年同月出生的孩子的父母,發現與證人證言證實不符,後又調取了被告人的防保卡,證實被告人犯罪時實際年齡已滿十八周歲。所以在運用證人證言及被告人供述時要綜合考慮,從而作出正確的評判。 (三)鑒定結論 隨著現代先進科學技術的進步,根據一個人生長發育的特定規律,對一個人的年齡作出准確認定成為可能。常見的鑒定有骨齡的鑒定、牙齒的鑒定等。鑒定結論能否確定刑事責任年齡,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骨齡鑒定」能否作為確定刑事責任年齡證據使用的批復》作了如下規定,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年齡不明的,可以委託進行骨齡鑒定或其他科學鑒定,經審查,鑒定結論能夠准確確定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年齡,可以作為判斷犯罪嫌疑人年齡的證據使用,如果鑒定結論不能准確確定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年齡,而且鑒定結論又表明犯罪嫌疑人年齡在刑法規定的應負刑事責任年齡上下的,應當慎重處理。 (四)對被告人年齡確實無法查清的,應當視不同情況予以處理 1、不涉及是否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應當認定其沒有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2、涉及是否已滿十八周歲的,應當認定其未滿十八周歲,3、雖未查清被告人准確出生日期或實施被指控犯罪日期,但有證據可以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犯罪時已滿十四周歲,已滿十六周歲或者已滿十八周歲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三、相對刑事責任年齡人的刑事責任范圍(一)新刑法規定中的問題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負刑事責任。」也即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人只對自己實施的這八種嚴重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必須嚴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則,不得突破這一界限。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的犯罪行為還是指具體的罪名,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關於已滿十四歲不滿十六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范圍問題的答復意見》稱,「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筆者認為這一解釋不妥。理由如下:第一,從對法律條文的理解來看,「犯故意殺人……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其語義非常明確,是指構成了某種犯罪,觸犯了一個具體的罪名,而不是指實施了某種犯罪行為,對此不能隨意作擴充解釋,否則就背離了立法原意。第二,這一解釋本身與刑法理論相悖。從犯罪構成理論來看,犯罪行為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態。而「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犯罪行為按照刑法理論應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犯罪形態,是否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對自己實施失火、過失爆炸、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的犯罪行為也應負刑事責任?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學界普遍認為,這八種犯罪均為故意。因此將「八種犯罪」理解為犯罪行為不能排除其中的過失犯罪行為。司法實踐中與此有關的一個問題是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人綁架他人又殺害被綁架人的如何定罪,對此有關的司法解釋認為應定綁架罪,筆者認為不妥,因為它直接違反了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立法精神,而直接定故意殺人罪也缺乏法律依據。因為這種行為系綁架罪的加重情節,不能定故意殺人罪。但是此種行為性質又極其嚴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怎麼辦?筆者認為,對此應通過立法解釋或直接修改立法加以解決(二)解決途徑考慮1979年刑法在相對刑事責任年齡規定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1997年刑法修改時,將年齡直接規定為周歲,明確了殺人罪與傷害罪的主觀罪過,刪除了「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罪」的規定,體現了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有利於准確有效地打擊嚴重的青少年犯罪,同時也避免了司法適用上理解的分歧。這一規定本身體現了立法者在這一問題上的價值取向。因此,分析研究這一規定的修改,不僅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和適用這一規定,還將對今後的補充或修改立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四、關於我國新刑法相關規定存在的問題及可行性的建議(一)該款規定的罪名與相關罪名的包容問題 新刑法第3條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這表明司法實踐中,定罪處刑必須嚴格依據刑法的明文規定,不允許任意擴大與縮小解釋。研究《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犯罪是否包括一些相關罪名,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承擔刑事責任的范圍。這不僅有助於司法實踐中對該款的正確理解與適用,還將對刑事立法的修改與完善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強奸罪是否包括姦淫幼女罪 新《刑法》第236條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姦淫不滿十六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確定罪名的司法解釋,姦淫幼女罪被確定為獨立的罪名。但理論上多數學者又認為刑法關於相對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中,強奸罪應包括姦淫幼女罪,並在有關著作中論及姦淫幼女罪的特徵時,認為其主體包括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5.理由是,姦淫幼女罪的社會危害性比強奸罪更大,同時,《刑法》中「姦淫不滿14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的規定表明,姦淫幼女罪應適用強奸罪的有關規定。事實上,如果姦淫幼女罪作為獨立罪名的話,將其包容在強奸罪的規定中,是很牽強的。因為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關鍵不在於其社會危害性的大小,而在於是否為《刑法》所明文規定。行為如果沒有《刑法》的明文規定,無論有多大的社會危害性,都不能認為是犯罪。這里的關鍵是,立法者的立法本意是否是將姦淫幼女罪作為獨立罪名加以考慮的。 筆者認為,立法者的立法本意是將姦淫幼女作為強奸罪的一個特殊情節加以規定。在我國刑事立法中,「以…論」、「以…論處」是包括定罪量刑兩方面的內容的6.如《刑法》第382條第2款規定,「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它手段非法佔有國有財務的,以貪污論」。同時又在第3款規定「與前兩款列人員勾結,夥同貪污的,以貪污論。」很明顯,「以貪污論」即以貪污罪定罪處罰。立法者既然把姦淫幼女行為規定為強奸罪的一種特殊情形,也就沒必要將其作為獨立罪名另外加以規定。刑法將姦淫幼女行為另外規定,是為了突出對幼女的特殊保護和對這種嚴重強奸犯罪行為的處罰。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2月17日作出的《關於審理強奸案件有關問題的解釋》認為:「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與幼女發生性關系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7條、第236條第2款的規定,以強奸罪定罪處罰。」這與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關於確定罪名的司法解釋分別確定為兩種罪的做法是矛盾的,這也正說明了最高人民法院在這一問題上的矛盾認識。其解決辦法應當由最高立法機關或者最高司法機關重新作出法律解釋來解決。
Ⅸ 論述刑事責任與犯罪、刑罰的關系
刑事責任是行為人對違反刑事法律義務的行為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後果的一種應有的承擔的標准,也是國家對實施刑事違法行為即犯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