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關於意思表示法律效力的判斷

關於意思表示法律效力的判斷

發布時間: 2021-01-03 09:28:17

❶ 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的關系

一、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的關系
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的關系,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意思表示和什麼是法律行為。其次知道兩者的構成要加、法律效力、特徵,從而判斷出兩者之間的關系。
二、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的一般概念
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為。
法律行為,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
三、意思表示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力
(1)構成要件
其構成要件可分為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客觀要件,是指在外表上可以看出其法律意思的效果,即在客觀上可認識其在表示某種法律效果意思。
主觀要件,指內心的意思,分為行為意思,即表意人自覺地從事某種行為;表示意識,即行為人認識其行為具有某種法律行為上意義;效果,即行為人慾依其表示發生一定法律效果。
(2)法律效力
意思表示的拘束力,亦即意思表示的成立效力。意思表示一旦成立,表意人須受其約束,非依法律,不得擅自撤回或者變更的法律效力。意思表示作成後,將要影響表意人、相對人或第三人的利益。
四、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和特徵
(1)構成要件
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具有下列條件:第一,必須是出於人們自覺的作為和不作為。
無意識能力的幼年人、瘋癲、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脅迫下的作為和不作為,都不能被視為法律行為。第二,必須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現的舉動。單純心理上的活動不產生法律上的後果,如雖有犯罪意思而無犯罪行為的,不能視為犯罪,也不能視為法律行為。第三,必須為法律規范所確認、而發生法律上效力的行為。不由法律調整、不發生法律效力的。
(2)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
五、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的關系
從二者的概念上來看,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即意思表示是法律行為的核心,沒有真實意思表示,該行為就不算是法律行為。

❷ 由於當事人錯識認識或不知道導致自己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法律效力是什麼樣的

效力待定

❸ 意思表示的法律效果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通過經過四個階段,A意思表示的作成,B意思表示的發出,C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D意思表示的意思為相對人所了解。應采何者作為意思表示發生效力的時間點,涉及當事人的利益甚巨。為合理分配危險,民法就對話的意思表示采「了解主義」,就非相對人的意思表示采「到達主義」。分述如下:
1、對話意思表示:了解原則
對話人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相對人了解時,發生效力。
對話,指意思表示可直接溝通而言,例如對面相談,打電話。雖近咫尺,但以紙條相傳時,不能直接表達意思表示,因此不屬於對話意思表示,仍應適用非對話意思表示的規定。所謂「了解」,指依通常的情形,客觀上可能了解而言,故對不懂中文的外國人,以中文為解僱的意思表示,不生效力。
2、非對話的意思表示:到達原則
(1)到達及撤回。非對話而為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以通知達到相對人時,發生效力。但撤回之通知,同時或先於到達者,不在此限。分二點言之:
A到達,指意思表示已進入相對人的支配范圍,置於相對人可了解的狀態而言。例如解除契約的信函已於通常時間到達相對人的信箱時,即為到達。即使相對人沒有閱讀,也應發生效力。
B意思表示的撤回性。例如甲某日致函於乙表示解除買賣合同,其後改變心意,即發另一一函表示不欲解約。若郵差將兩函一同放入相對人的信箱,即使相對人先閱讀第一封,第二封亦然生效,將第一封的解約意思撤回。
(2)意思表示發出通知後表意人死亡、喪失行為能力,或其行為能力受限制。此時,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不因之失其效力。所謂發出,拽表意人已作成使其內心意思表示於外部的行為。所謂通知,指使意思表示進入得預期其到達受領人的過程,如書信投稿郵筒,將電報交付於電信局。所謂喪失行為能力,指受禁治產宣告而言。

❹ 怎麼區分非書面的合同,就是口頭上的意思表示,怎麼樣算有法律效力什麼樣的意思表示沒有法律效力

形成書面文字記載的屬書面合同,非書面合同是指雙方的約定。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屬有效合同,且不違反法律規定。否則,就屬無效合同。

希望採納

❺ 意思表示有瑕疵的行為有沒有法律效力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隱匿其內心真意,而表示與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內示。
【原則上有效,如果真容意保留的事實為相對人所明知的,無效】
2,虛偽表示,指表意人與相對人同謀而為的虛假的意思表示。
【如果虛偽表示隱藏的行為不違反法律的規定有效】
3,重大誤解,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發生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
【可撤銷】
4,誤傳,指因意思表示傳達人之錯誤而導致的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
【可撤銷】
5,欺詐,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隱瞞證實情況,是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
【《民法》規定為無效;《合同法》規定為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的無效,否則可撤銷】
6,脅迫,指為達到非法的目的,採用某種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壓力或直接對他人肉體施加暴力強制的行為。
【《民法》規定為無效;《合同法》規定為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的無效,否則可撤銷】
7,乘人之危,指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為難處境,迫使其作出違背本意而接受於其非常不利條件的意思表示。
【《民法》規定為無效;《合同法》規定為可撤銷】

❻ 辨析:要約的意思表示,只有書面形式具有法律效率。

根據合同法規定,要約是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發出的希望與對方訂立合同的版意思表示,要約到權達受要約人時生效。同時,合同法規定,合同有兩種形式,一是書面合同,二是口頭合同,即除了法律規定的要式合同必須以書面訂立外,都可以採取口頭的形式。由此可見,要約與承諾也都不必局限於書面形式,所以,認為要約的意思表示只有書面形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斷是錯誤的認識,是對合同法的誤解。

❼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構成與效力。論述題。速求

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把進行某一民事行為的內心意願,以一定的方式表示於外部的行為。
2、要素

(1)目的意思。合同的目的

目的意思,為指明法律行為具體內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據以成立的基礎。

(2)效果意思。指明法律行為具體內容的意思要素,如買什麼,買幾件,什麼價位

效果意思,是指意思表示人慾使其表示內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內在意思要素。

目的意思又分為三個構成:要素(必備條款)、常素(主要條款)、偶素(個別條款)

(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內心意思(mind)

(3)表示行為。

表示行為,是指行為人將其內在意思(包括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示於外部,並足以為外界所客觀理解的行為。

△內心意思與表示行為合起來就是"意思表示"(expression on mind)

3、意思表示與准意思表示

准意思表示有兩種情形,即意思通知與事實通知。

(1)所謂意思通知是指由通知意思而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的行為。意思通知的法律效果不是基於當事人的追求,而是法律的規定。如承認的催告(《合同法》第47條第2款)、拒絕受領、催告履行等均為意思通知。

(2)所謂觀念通知是指通過認識事實並通知該事實而發生法律所規定的效果的行為。典型的觀念通知有債務的承認、債權轉讓的通知等。

二、意思表示的類型

1、明示意思表示與默示意思表示

(1)明示。明示是使用直接語匯實施的表示行為,除常見的口頭語言、文字、表情語匯外,還包括依習慣使用的特定形體語匯,如舉手招呼出租汽車,即表示有租用該車之意。

A、口頭形式。

口頭形式即口頭語言形式,如以口頭語言洽談並訂立的合同,以口頭語言委託代理人,以口頭立遺囑。口頭形式的優點是便捷,但也具有不易保留證據的缺點。

B、書面形式。

書面形式即書面語言形式,主要指文字(文件、信函、電報)、圖表、照片、技術工程用圖、電子數據等形式。書面形式的特點是煩難不便,但卻有鄭重庄嚴和"白紙黑字,鐵案如山"的優點。書面形式又分一般書面形式和公證、登記等特別書面形式。

a、公證形式即以公證書對民事法律行為加以證明的形式。民事法律行為除法定必須公證的以外,是否辦理公證,應依當事人意思決定。

b、登記則是國家主管行政機關對於民事主體資格和物權變動等事實通過實質審查,予以確認並在專門登記簿上加以登錄的管理手段。設立法人和個體工商戶、取得和變更不動產物權、結婚等民事法律行為,依法必須登記。凡法定登記行為,只有依法完成登記才能發生效力。

(2)默示形式。默示形式是含蓄或者間接表達意思的方式。默示所包含的意思,他人不能直接把握,而要通過推理手段才能理解。因此,默示形式只有在有法律規定或交易習慣允許時才被使用。按默示時的作為和不作為又可劃分為:
法律 敎育 網

A、推定,即行為人用語言外的可推知含義的作為間接表達內心意思的默示行為。所謂可推知,是從該行為中,一般人能夠容易地推知其意思的內容。例如租賃合同屆滿,承租人繼續交付租金並為出租人接受,便可推知其表示要延展租賃期間。

B、沉默,即行為人依法或者依約以不作為間接表達內心意思的默示行為。不作為即緘默、沉默不語。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的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合同法第47條第2款規定的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繼承法第25條第2款規定受遺贈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等,都屬法定沉默形式。此外,當事人可以約定以沉默作為意思表示。

2、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遺囑、拋棄)

(1)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又分為有特定相對人的(要約)和不特定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商業廣告)

A、有特定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又分為對話方式和非對話的方式―――對話方式一般只能撤銷,不能撤回

對有特定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對話方式(了解主義―――到達主義的變種),非對話方式(到達主義)

B、對不特定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採取發出主義(懸賞廣告)

(2)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採取做出主義(遺囑――由於是死因行為,因此生效適用特殊規則)

❽ 法律行為意思表示不真實,不自由產生的後果

意思表示不真實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行為人的意思表示不自由:如受欺詐、脅迫等外部原因導致意思表示不自由,在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上,表現為欺詐、脅迫、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等。二是行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實,有三種情況真意保留,指行為人故意隱瞞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大多為開玩笑的行為;虛偽表示,即行為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行為,指行為人將其真意隱藏在虛假的意思表示中,如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

我國《民法通則》沒有對單獨虛假表示作規定,但在第58條明確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這一規定主要是針對「以虛假的合法行為掩蓋真實的非法行為」而設置的。具體包括:
(1)以虛假的民事法律行為掩蓋某種違法行為(如以無息借款掩蓋高利貸);
(2)以虛假的民事法律行為掩蓋其他真實的違法行為(如以買賣行為掩蓋行賄受賄)。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通謀的虛假的意思表示均認定為無效。對以虛假行為掩蓋合法的真實行為的(如行為人基於某種原因,以贈與行為掩蓋買賣行為),則認定其虛假行為無效,按被掩蓋的真實行為予以認定。
誤解:
(一)誤解的概念和特徵
誤解是指認識與對象的不一致,即行為人對民事行為的內容或其他有關情況產生認識上的錯誤,以至於意思表示與內心意志不一致。例如,買受人對出賣物的價格發生誤解(價格為10000元,誤解為1000元)等。
誤解具有以下特徵:
1.誤解是行為人對民事行為的基本要件形成了錯誤的概念或缺乏必要的認識,從而使其意思表示與真實意志不一致。其表現為,如果當事人了解真實情況,就不會進行該種意思表示。
2.誤解只能於誤解一方當事人未受對方的不法影響時才能存在。如果一方因相對方故意進行的錯誤陳述或其他欺騙行為而陷入錯誤認識並作出意思表示,則構成因受欺詐而為的意思表示。例如,買受人對價格產生的錯誤認識,是由於買受人自己的疏忽大意造成的,而不是因為出賣人的欺詐行為導致的。
3.誤解必須是對民事行為有關事項的認識錯誤。下列情形一般不能構成誤解:
(1)意思表示動機上的錯誤。意思表示的動機是當事人作意思表示的起因或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為保護交易安全,意思表示動機的錯誤不能影響行為的效力。只有當行為人將動機以條件的形式附加於意思表示,使動機成為意思表示的內容時,行為人對動機的錯誤,才能構成誤解。例如,甲在病中的朋友已經去世,但甲誤認為其朋友還活著,因此與乙訂立買賣合同,購買紀念品准備贈與其朋友。此種情形不構成誤解。
(2)行為人對標的物的用途等判斷失誤而產生的錯誤。這種情形類似於意思表示動機的錯誤,也不能構成誤解。如甲公司誤認為乙公司出賣的機器設備可以經過改造後用於自己的生產流水線,從而與之訂立買賣合同,在乙交付後,甲發現根本不可能使用於自己的流水線。
(3)當事人對履行合同的能力的認識錯誤。當事人過高估計自己的履行能力而與他人訂立合同,後來發現自己根本無力履行合同義務。此種情形不屬於對合同本身內容的認識錯誤,故不構成誤解。例如,甲運輸公司與托運人乙公司訂立運輸合同之後,發現自己根本無適當的機器設備完成合同規定的運輸義務。此種情形,甲無權主張撤銷運輸合同,而只能承擔不能履行合同的違約責任。
(二)誤解的效果
誤解通常是因為發生誤解的一方當事人的過失而產生的。同時,誤解有時僅僅是對民事行為部分事項或次要內容發生認識錯誤。如果任何誤解都可以影響意思表示的效力,則善意相對人乃至第三人的利益就有可能遭受不應有的損害。因此,各國民法都規定,只有對於行為內容的重大誤解,才能導致民事行為的無效。我國《民法通則》第59條也明確規定,只有當「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時,才允許當事人提出變更或撤銷該行為的請求。
一般認為,下列情形為重大誤解:
1.對民事行為性質的誤解(如將買賣行為誤認為是租賃行為而在合同文本上簽字等);
2.對相對方當事人的誤解(如將甲誤認為是乙而與之為民事行為)。一般情況下,對相對方當事人的選擇不會對民事行為的結果發生重大影響(如買賣行為中,買受人的身份對出賣人的利益一般影響不大),但是,如果相對方的特定身份已成為民事行為的實質性要素或相對方當事人的確定對民事行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那麼,對相對方當事人的誤解,也可構成重大誤解。例如,贈與行為中對受贈人是誰的誤解、委託合同中對受託人身份的誤解等;
3.對標的物同一性的誤解。如果當事人雙方所認定的標的物實際上不是同一事物,即為對標的物同一性的誤解。例如,甲有A及B兩處房屋,甲想將A房出賣給乙,而乙誤認為甲想出賣的是B房,雙方就此訂立了房屋買賣合同。根據雙方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必須基於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原則,前述情形,由於當事人雙方實際上並未就同一標的物達成任何協議,因而其行為不具有效力。
4.對標的物質量的誤解並且在交易習慣上被認為十分重要的。 對於重大誤解的認定,我國司法解釋比較注重考察誤解的結果是否導致雙方利益的重大不平衡。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71條規定:「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❾ 意思表示瑕疵對法律行為效力的影響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隱匿其內心真意,而表示與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示回。
【原則上有效,如答果真意保留的事實為相對人所明知的,無效】
2,虛偽表示,指表意人與相對人同謀而為的虛假的意思表示。
【如果虛偽表示隱藏的行為不違反法律的規定有效】
3,重大誤解,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發生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並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
【可撤銷】
4,誤傳,指因意思表示傳達人之錯誤而導致的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
【可撤銷】
5,欺詐,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隱瞞證實情況,是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
【《民法》規定為無效;《合同法》規定為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的無效,否則可撤銷】
6,脅迫,指為達到非法的目的,採用某種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壓力或直接對他人肉體施加暴力強制的行為。
【《民法》規定為無效;《合同法》規定為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的無效,否則可撤銷】
7,乘人之危,指行為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為難處境,迫使其作出違背本意而接受於其非常不利條件的意思表示。
【《民法》規定為無效;《合同法》規定為可撤銷】

❿ 如何判斷一個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訂立合同是否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以及內容是否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

熱點內容
政府法律顧問運行平台 發布:2025-05-05 18:39:43 瀏覽:179
獨立的地方立法權 發布:2025-05-05 18:38:59 瀏覽:21
順德區北滘鎮法律援助工作站 發布:2025-05-05 18:38:53 瀏覽:250
安徽阜陽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5 18:27:32 瀏覽:513
刑事訴訟法九十條 發布:2025-05-05 18:22:33 瀏覽:895
讀在職法律碩士的學費 發布:2025-05-05 18:17:04 瀏覽:381
群立法作文 發布:2025-05-05 18:12:54 瀏覽:101
集團公司內部監督規章 發布:2025-05-05 18:12:54 瀏覽:648
法律顧問為機關提供 發布:2025-05-05 18:09:46 瀏覽:67
簡述婚姻法的概念和特徵 發布:2025-05-05 18:05:26 瀏覽: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