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稅知情有沒有法律責任
⑴ 騙稅與偷稅的區別
偷稅:《征管法》第六十三條 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版憑證,權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舉個例子吧。A公司在2010年12月在賬簿上故意多列了100萬的支出,以沖減利潤,以減少繳稅的金額。這在法律上可確定為偷稅。簡單的解釋一下吧,應納稅額是根據本期的利潤和稅率來確定的。
騙稅:《征管法》第六十六條 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由稅務機關追繳其騙取的退稅款,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舉個例子:B公司本月向稅局申報100萬的出口,並領取了相關的出口退稅額,但實際本月並沒有出口任何物品。我國政策規定對外出口可抵免相關稅費。這就構成了騙稅。希望能對你有幫助啦!O(∩_∩)O
⑵ 公司出口騙稅,會計主管和會計應承擔什麼責任
企業涉嫌騙稅,擔任公司的會計需不需要承擔責任:
1、有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專要看案情,是否直屬接參與
2、如達到刑事量刑標准可能會以從犯進行刑事處罰
第二百零四條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納稅人繳納稅款後,採取前款規定的欺騙方法,騙取所繳納的稅款的,依照本法第二百零一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騙取稅款超過所繳納的稅款部分,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⑶ 什麼是偷稅抗稅騙稅欠稅有什麼不同處罰
一、偷稅、漏稅、騙稅、抗稅不是納稅籌劃
以節稅、避稅、轉嫁為代表的納稅籌劃,是在符合稅法或至少不違法的前提下進行的,而以偷稅為代表的「偷漏騙抗欠稅」決不是納稅籌劃。
1.偷稅的法律責任:偷稅是在納稅人的納稅義務已經發生並且能夠確定的情況下,採取不正當或不合法的手段以逃脫其納稅義務的行為。偷稅是一種違法行為,應該受到處罰。
我國對偷稅行為也有專門的處罰規定。1992年9月4日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偷稅、抗稅犯罪的補充規定》(以卜簡稱《補充規定》)中規定:「偷稅數額占應納額的l0%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三萬元以上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五倍以卜的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30%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廠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五倍以下的罰金。」「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占應繳稅額的10%以上並且數額在1萬元以上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2.漏稅的法律責任:漏稅是納稅人無意識發生的漏繳或少繳稅款的行為。由於稅務機關對漏稅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如加強納稅宣傳不力,或工作疏漏,稅法太繁雜等),我國的征管法沒有單列漏稅條款的法律責任。不過應限期補繳稅款。
3.騙稅的法律責任:騙稅是指採取弄虛作假和欺騙手段,將本來沒有發生的應稅行為虛構成發生了應稅行為,將小額的應稅行為偽造成大額的應稅行為,從而從國庫中騙取出口退稅款的違法行為,因此,騙稅是特指我國的騙取出口退稅而言的。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補充規定》中明確規定:「企業事業單位採取對所生產或經營的商品假報出口等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處騙取稅款五倍以下的罰金、並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或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4.抗稅的法律責任: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是抗稅。抗稅是納稅人抗拒按稅收法規制度的規定履行納稅義務的違法行為。
對抗稅行為,《補充規定》中明確了以下法律責任:「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拒繳稅款五倍以下的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拒繳稅款五倍以下的罰金。」「以暴力方法抗稅,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按照傷害罪、殺人罪從重處罰,並依照前款規定處以罰金。」
5.欠稅的法律責任:欠稅是指納稅人超過稅務機關核定的納稅期限而發生的拖久稅款的行為。一般將欠稅分為主觀欠稅和客觀欠稅兩大類,若是主觀原因造成的欠稅,屬於故意欠稅,如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有意多頭開戶,用現金進行貨款結算,資金進行銀行體外循環,並非真正沒有錢,而是有錢不想按時繳、足額繳,甚至根本不想繳。但不論何種原因欠稅,都屬於違法行為。
⑷ 如何理解稅收籌劃與偷稅、欠稅、抗稅和騙稅的區別
稅收籌劃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合理利用稅法、稅收優惠政策和技巧幫助企業降版低稅費的支出。稅收籌劃是權公司整體經營規劃的重要組成,既適應納稅人的需要,同時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司尋求利益的必然結果。它是一種合理節稅的方式,且合法合規。
稅收籌劃與偷稅、欠稅、抗稅和騙稅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合法合規性,稅收籌劃可以幫助企業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節稅,解決企業稅負重、無進項發票等問題,幫助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而偷稅、欠稅、抗稅和騙稅都是違反稅法的行為,若企業通過這些方式來減少納稅,將受到處罰,情節嚴重的將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以上是薪行家對稅收籌劃與偷稅欠稅區別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⑸ 騙稅的騙稅的法律責任
根據《稅收征管法》第六十六條規定,有騙取出口退稅行為的,由稅務機關追專繳其騙取的退屬稅款,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對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的,稅務機關可以在規定期間內停止為其辦理出口退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依據新《刑法》第二百零四條的規定,犯騙取出口退稅罪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納稅人繳納稅款後,騙取所繳納的稅款的,按照偷稅(逃避繳納稅款)行為定罪處罰;騙取稅款超過所繳納的稅款部分,依照騙取國家出口退稅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騙取出口退稅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自然人犯騙取出口退稅罪處罰。
⑹ 公司騙稅是經營管理人負法律責任還是法人負責
首先,公司出現違法情況一般會追究法人代表的責任,
如果具體實施人違法情節比專較嚴重,也屬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對於自然人,對於公司的處罰一般是以經濟處罰為主,
如果犯罪情節惡劣,也會對法人代表或者直接責任人處以刑罰
⑺ 偷稅、漏稅、抗稅、騙稅與稅務籌劃有哪些區別
納稅籌劃與稅收欺詐有區別:
(稅收欺詐是指使用欺騙、隱瞞等違法的手段,故意違反現行的稅收法律、法規,不繳或少繳稅款的違法行為,如偷稅、欠稅、騙稅、漏稅、抗稅等,所以偷稅、漏稅、抗稅、騙稅統稱為稅收欺詐。)
1、經濟行為的區別:
稅收欺詐是對一項或多項實際已發生的應稅行為全部或部分的否定。而納稅籌劃則只是對某項或多項應稅行為的實現形式和過程在現行的稅收法律和法規的框架下進行事先合理合法的安排,其經濟行為是合法合理的。
2、行為性質的區別。
稅收欺詐是公然違反稅收法律法規,是與稅收法律法規相對抗的一種違法行為。稅收欺詐的主要手段表現為納稅人通過故意地少報或隱藏有關的納稅情況和事實,達到不繳稅或少繳稅的目的,其行為具有明顯的欺詐性。
即使有時納稅人非故意產生一些漏稅行為,但其結果也是法律上所不允許的或非法的。而納稅籌劃則是尊重法律,利用法律規定,結合納稅人實際經營情況來選擇有利於自身的納稅安排,當然也包括故意利用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的漏洞來減輕稅收負擔。
納稅籌劃行為的性質是合法的,至少是非違法的,因為它不觸犯稅收法律法規的禁止性條款。
3、法律後果的區別。
稅收欺詐是屬於法律上明確禁止的行為,因而一旦被征稅機關查明事實,納稅人就要為此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世界上各國的有關法律對此都有相應的處罰規定。而納稅籌劃則是通過某種合法的形式來盡可能地承擔較少的稅收負擔,其經濟行為對於法律要求,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事實上都是合法的,各國政府都是默許的,即使對於避稅行為,也只是通過不斷地完善各國稅收法律法規來加以杜絕。
如果說納稅籌劃從影響各國的稅收收入的結果來看,各國對其採取的措施,只能是不斷地修改與完善有關的稅法規定,堵塞可能被納稅人利用的稅收法律漏洞。
4、對稅收法律法規的影響。
稅收欺詐是公然違反稅收法律法規,是對稅收法律法規的一種對抗和藐視,其成功與否和稅法的科學性無關,要防止稅收欺詐,加強稅收征管,嚴格執法。
而納稅籌劃是充分尊重稅收法律法規,成功籌劃需要納稅人或其代理人對稅收法律法規條文非常熟悉和對稅法的精神充分理解的同時,又掌握一定的納稅籌劃技巧,才能達到合理合法減少稅收的目的。
如果說納稅籌劃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的漏洞,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它也是從另一個角度促進了稅收法律法規不斷走向完善和科學之路。
(7)騙稅知情有沒有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稅務籌劃的類型:
1、避稅籌劃
避稅籌劃和節稅籌劃不同,避稅籌劃與逃稅籌劃也不同,它是以非違法的手段來達到少繳稅或不繳稅的目的,因此避稅籌劃既不違法,也不合法,而是處在兩者之間,人們稱之為「非違法」。正由於此,避稅籌劃也就存在一定的風險,有可能被稅務機關認定為「逃稅」。
2、節稅籌劃
研究避稅最初產生的緣由不難發現:避稅是納稅人為了抵制政府過重的稅負,維護自身既得經濟利益而進行的各種逃稅、騙稅、欠稅、抗稅等受到政府嚴厲的法律制裁後,找到的更為有效的規避辦法。
3、轉嫁籌劃
稅負轉嫁是指納稅人為了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通過價格的調整和變動,將稅負轉嫁給他人承擔的經濟行為。
稅負的轉嫁與歸宿在稅收理論和實踐中有著重要地位,與逃稅、避稅相比更為復雜。稅負轉嫁結果是有人承擔,最終承擔人稱為負稅人。
稅負落在負稅人身上的過程叫稅負歸宿。所以說稅負轉嫁和稅負歸宿是一個問題的兩個說法。在轉嫁條件下,納稅人和負稅人是可分離的,納稅人只是法律意義上的納稅主體,負稅人是經濟上的承擔主體。
⑻ 企業涉嫌騙稅,擔任公司的會計承擔責任嗎
企業涉嫌騙稅,擔任公司的會計需不需要承擔責任:
1、有可能要承內擔刑事責任,要看案情容,是否直接參與
2、如達到刑事量刑標准可能會以從犯進行刑事處罰
第二百零四條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納稅人繳納稅款後,採取前款規定的欺騙方法,騙取所繳納的稅款的,依照本法第二百零一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騙取稅款超過所繳納的稅款部分,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