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知識宣傳論文

法律知識宣傳論文

發布時間: 2024-04-24 18:24:25

『壹』 法制小論文

遵紀守法 嚴以律己—爭當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青少年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會對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依法辦事,已成為人們的共同信念。一個國家的法律體制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高低的標志。我國法律法規也日趨完善,只要留意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存在法律的氣息。《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教師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作為一名青少年要學習法律知識,學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護法,只有全體人民的法制意識加強了,才能實行依法治國,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強大。 然而,根據管家有關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可見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制觀念對我們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違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比如在社會不講社會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毆、偷竊敲詐。在學校不遵守中學生守則、違反校紀校規。這些青少年學生雖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但他們無法真心地體會到事態的嚴重性。因此校園中違紀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同學認為違紀與違法是兩碼事,違反校規校紀大不了被老師批評,沒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習慣成自然,違紀就會逐步成違法,以後到社會就有可能作為法的事。有的同學認為如今是追求個性化的社會,如果被學校這個規那個矩束縛,不利於自己發展,作了違紀的事才能體現自己的瀟灑,但是,設想一下,如果學校沒有了校規校紀,那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如何保障?一個從小沒有遵紀守法的意識與習慣的人,長大了很難說他能成為一個守法的公民。 有人說「掌握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是跨入21世紀的名片,而具備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才是跨入21世紀的通行證」。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務是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現。公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學法才能明確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須做的,哪些是不該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四化建設的生力軍。青少年學法、知法、守法的狀況如何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關系極大,青少年要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養成四有新人。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廣大青少年都想成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須健康的成長。由於青少年年齡小,閱歷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青少年容易沖動,特別是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或自己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容易失去理智,導致違法犯罪。因此,為了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和減少犯罪,就需要對青少年進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確引導、讓他們能懂法、守法、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養成守法習慣,培養守法意識,提高守法能力。 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需要。維護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要運用好這個權利,只有學法懂法,才能認清和揭露違法犯罪行為。 遵紀守法,學法護法是一種被人們公認的美德。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校有校紀,遵紀是守法的基礎,青少年時代是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代,我們青少年學生要認真學習《中學生守則》、遵守校紀校規,遵紀守法,嚴以律己,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自強、自尊、自重、自愛,爭當一個文明的新時代青少年。

『貳』 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篇1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

摘要: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它的有效實施是以全體公民的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為前提的。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認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其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原因,對策

法律意識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1,是現代法制建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呈現出逐步增強的趨勢

隨著我國普法活動的大力開展,學校法制教育的持續進行,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法律意識已經有了普遍的提高,用法、守法和維法行為也明顯增多,在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能夠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在許多調查中都顯示採取法律途徑是解決糾紛的有效途徑。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

1、缺乏應有法律的基礎知識,法律知識水平較低

我國目前除法律專業的大學生以外的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進行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過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公共課程,對法律基礎知識進行部分的講授,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法律制度、法制建設有基本的框架性認識,但由於涉及的法律知識內容有限,課程的實際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學生對法律制度和法律建設往往只停留於感性認識層面,而無法上升到理性層面乃至在實踐中運用。

2、知行脫節,淡於守法、用法

在我國高校都開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不少學校還設有有關法律內容的選修課,學生能夠通過老師的講授學到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知行不一、知法但不守法用法的情況,當遇到沖突或問題時,往往是因頭腦過熱、失去理智而採取過激的行為,有時甚至是違法行為,最終造成嚴重的後果。

3、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日益增多

身處於“象牙塔”的學生們的生活並不像社會想像的那樣平靜和安寧。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其犯罪類型也正在向智能化、多樣化發展。從2002年的“傷熊事件”到“馬加爵”案,再到2010年的“李剛”案和“葯家鑫”案,使大學生犯罪問題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而這些背後的深層原因更值得大家關注和深思。

二、造成大學生法律意識缺失的原因

(一)學校原因。長期以來,學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大多隻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對學生進行簡單、基礎的教育,更側重於進行法律知識的灌輸,缺乏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為主的啟發式教學和實踐教學,對學生的測評哈停留在考試成績上。另外,由於許多教師在法律方面大多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統和專業的知識,以至於對學生的教育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家庭原因。家庭在大學生教育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家長的法律意識普遍不強,對法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產生懷疑,而習慣於靠群眾運動來解決國家和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家長對學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視了健康人格教育,特別是法律意識方面的培養和教育,使學生無法健康、平衡的發展和成長。

(三)社會原因。我國是擁有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天人合一和與人無爭、與世無爭的傳統文化觀念,至今還存在於社會觀念中,影響著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鞏固和強化。同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立法上成績與不足同在,法律空白、法律體系內部的摩擦和沖突、法律規范缺乏可行性, 司法干預和司法腐敗現象時常出現,使人們對法律效力的公正性產生質疑。

三、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對策

英格爾斯曾說:“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組織原則如果沒有其得以運營的社會根基和缺少賦予這些制度與組織原則以真實生命的現在心理基礎,也會變成一堆廢紙或導致畸形發展。”【1】

(一)優化社會法治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法治氛圍,是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外部條件。社會要加強立法和提高立法質量,樹立起法律權威,使公民在認識和情感上對法律產生信仰感和依賴感;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嚴格守法、公正司法,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眾傳媒的報道要始終堅持客觀。公正、及時准確的原則,並能夠利用自身優勢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努力營造學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社會環境。

(二)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要積極營造“依法治校”的氛圍,對學生的管理要始終堅持人人平等,各項程序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以實踐法律的行為去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法律意識中的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的法制教育緊密結合,改進法律基礎課課堂教學、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新媒體在大學生法律意識塑造方面的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自我管理和約束的能力,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違法行為。

(三)重視和完善家庭教育。家庭對於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要通過多途徑增強家長的法律意識,並能夠以身作則,加強自身修養,從正面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用自身的榜樣力量影響孩子,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子女進行法律觀念和意識的教育。

總之,我國正處於發展的機遇期,要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一體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社會的有效資源,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的力量,從多方面幫助大學生培養和提高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劉旺洪.法律意識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9

[2](美)英格爾斯.走向現代化[C].世紀檔案――影響20世紀世界歷史進程的100篇文獻.北京:中國文獻史出版社,1996.435

大學生法律意識論文篇2

試論如何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

摘 要: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造化育人的高等院校是大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因此擔負著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重任。本文就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法律意識 培養

大學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肩負著祖國未來現代化建設的任務,然而,由於絕大多數人自幼上學、很少接觸社會,在應試教育下,從學生到家長都只注重分數,忽略素質教育,缺乏法律知識的學習,導致部分大學生雖然以優異的成績進入高校,卻有許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因此,作為教書育人的高等學府,主導性培育和快速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法律意識,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塑造“現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職責。

1 充分發揮學校課堂法律基礎知識教育的作用

健全的法律意識必須以一定的法律知識為基礎,課堂教學一直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也是高校向大學生傳播法律知識的主渠道,通過教師的講授學生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的法律知識,因此發揮好法律基礎課的作用,對於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1.1 了解憲法內容,樹立憲法的權威性

使學生明確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居於最高地位,國家權力必須來源於憲法和法律的明文規定,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和范圍內行使,公民義務也必須來源於憲法和法律的設定,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迫他人履行法定范圍之外的義務。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必須確立憲法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等一切重要領域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

1.2 調動學生積極性,啟發學生主動思考

要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體,由老師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開動腦筋並通過分析闡述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師生之間也可以通過討論、辯論,在爭鳴中求同存異,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會更為牢靠、更加深入。

1.3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原則

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不但要聯系社會實際,而且要聯系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比如在模擬法庭中,法官律師、當事人、法警、書記員、觀眾等角色都由學生來扮演,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體察到法庭的威嚴、對法官的尊重、訴訟的程序等等實踐知識;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案件的分析,並從多種方案中,鑒別、篩選、產生最佳方案,從而使課堂的案例分析更加深入、實用,實現大學生在實踐中學法、在情景中體驗法、在現實中懂法和用法的積極效應[1]。

2 營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圍

2.1 為學生創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環境

高校應堅持從“依法治校”開始,一切事情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辦事,切實保障學生的權利。各項規章制度要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尤其是在學生普遍關注的學生德智體量化考核、評獎評優、貧困生資助、學生幹部的選拔等問題上,校方一定要按規定辦事、不因人而異,對違法違紀行為嚴肅處理。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2]。

2.2 為大學生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

高校應積極開展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法律知識教育的專題講座和報告,定期邀請專家和學者來校為學生做法律知識的宣傳,把最新的法律信息及時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增加法律知識、樹立法律觀點、強化法制觀念,從而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水平,使大學校園形成一種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

另外,形式靈活的校園法制文化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對法律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比如:組織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制演講、辯論賽、知識競賽,使學生在比賽的同時提高對法律的認識;組織學生收看法制節目,通過觀看典型案例的分析促進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形成。

3 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學生正處於青年時期,其生理和心理都在走向成熟但還沒有成熟。他們感情豐富,心理起伏大,易沖動,自控能力差;他們沒有走向社會卻渴望走向社會;他們缺乏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但社會卻紛繁復雜。所以,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大學生很容易誤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3]。

面對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高校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第一,要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好新生的心理測試,建立和科學利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預警機制;第二,培養健康人格,讓學生們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通過正當方式來減輕心理負擔,培養堅強的意志力、穩定的情緒、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堅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預防和減少悲劇的發生;第三,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和心理咨詢服務,使大學生了解基本的心理衛生知識,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應及時對其進行疏導和糾正,並時常關注,為學生做好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4 加強大學生勞動權益自我保護的教育

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這樣一來可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為畢業後的就業增添砝碼;二來可以獲取一些生活費用,減輕家庭負擔。然而,社會上一些非法中介和用人單位利用大學生做兼職工作心情急切、社會經驗少、缺乏自我保護和維權意識的特點,騙取大學生錢財,甚至導致大學生受到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

針對上述情況,一方面,高校應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一些與他們自身權益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找工作前先認真學習《勞動法》、《民法》和《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面對紛繁復雜的求職市場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防止上當受騙。另一方面,多開展“大學生求職就業維權”講座,通過講座,使大學生知法懂法,了解自己在求職過程中,應該享有什麼樣的勞動權益,在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為將來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做好准備[4]。

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幫助和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的內容,因此,高校應堅持不懈地將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貫穿於大學生教育始終。

參考文獻

[1] 黃蔡芹.淺議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J] 2007,27(11).

[2] 於艷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問題探討 教育與職業[J] 2007(30).

[3] 趙 艷.對當代大學生犯罪現象的幾點思考 法制與社會[J] 2007(01).

[4] 楊一青.淺談大學生勤工助學的權益保護 思想政治研究[J] 2006(77).

『叄』 八年級下冊政治 關於法律知識的議論文

法國啟蒙思想大師孟德斯鳩指出:" 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 可見,人們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應該學習法律,掌握法律,以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法的表現形式問題實質就是法的效力等級問題。我國法律的主要形式有: 憲法: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我國一切法律、法規的母法。法律是依據憲法的原則和規定製定的,其地位低於憲法,但高於其他的法律淵源。其他法律、法規是憲法的子法。子法如與母法的內容相違背,子法則無效。
法律並不是多麼神秘的,只是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強行措施來規范人們的基本行為。他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就拿交通來說吧,走路看上去是最簡單的事,可是還是有法律在規范我們。比如說,紅綠燈。這看起來很簡單,但又有幾個人敢說生下來就沒違反過一次呢?所以說,法律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我們不能因為一步不小心而發生不安全的事故,那是極其不值得的。其實,遵守法律也不是那麼難,只要我們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這些事故就不會發生。而中學生需要遵守的也極其簡單,只要我們聽父母老師的話,遵守中學生守則。但是違反法律更簡單,現在不僅僅是小孩子迷戀於網路,不少大人也沉迷其中,其實網路不僅促使未成年人進入犯罪的道路,而且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這是多麼可憐的事啊!我們絕不能被虛擬世界的快樂牽著鼻子走,一定要認清網路的危害,不因一時之快而走入了犯罪的道路,遺憾終生!
正是因為有了法律,社會才能如此和平和安定,正是有了法律,我們的基本權益才能得到保障。我們應該感謝法律給我們帶來的良好環境,並努力遵守他們。最後,讓我們學法,守法,用法,共建美好的明天!

『肆』 法律論文範文8000字

法律與人們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法律是維護秩序,規范、調整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法律論文 範文 8000字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法律論文範文8000字篇1

淺析憲法在依法治國中的重要作用

論文摘要:依法治國就是依完治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規定了整個國家的基本制度和法律運行機制,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加強憲法的實施,必須改進全社會的憲法觀念,加強憲法的宣傳,憲法實施的監督,憲法的司法化等工作。

黨的十七大 報告 強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依法治國,概括而言,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就是依憲治國。這是因為以憲法為最高法的完備而優良的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一、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一)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藉助於國家權力所具有的強制力和約束力,它的高低、大小是衡量一部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地位的重要標志。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已為世界上各成文憲法國家所公認和接受。如日本國憲法規定,憲法為國家最高法律,凡與憲法條款相沖突的法律、法令、詔敕等一律無效。這說明:第一,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據和立法基礎,沒有憲法依據和憲法授權,則不能制定法律;第二,即使其他法律有憲法上的立法依據,但其內容和精神也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條文相抵觸,否則無效或部分無效;第三,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一切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准則,並且負有維護、遵守、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我國現行憲法也規定了自身最高的法律地位。

(二)憲法規定了法治匡f家的基本制度。

憲法規定的內容是國家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例如我國現行憲法包括四個修正案

(1)全面、准確地體現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規定:“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雜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

(2)規定了我國的國家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是我們的國體,它確定了我們國家的性質和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是無產階級專政,但是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而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農民,還有其他勞動人民,把國體確定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更加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3)規定了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們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定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從中體現出我們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4)規定了我們國家在政治、經濟、 文化 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再如美國1789年憲法第一條就規定了代議制度,其中包括美國國會的組成、職權、活動原則及其與總統、聯邦法院的分權制衡關系等等。

(三)憲法規定了整個國家的法律運行機制。

憲法規定了憲法和法律的監督、解釋體制。我國憲法在 總結 建國以來的實施 經驗 和吸收各國憲政發展長處的基礎上,確定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憲法的實施,這既保證了“議行合一”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貫徹執行,又兼取特設專門機關監督的優勢,使憲法實施的監督真正落到實處。國家立法機關所制定的一般法律以及其他國家機關頒布的規范性文件必須遵循憲法,同憲法的原則精神相符合,否則勢必會損害國家的根本利益,影響國家的法治建設,因此,各國憲法對於憲法實施的監督都做了規定。如,我國憲法就明確規定由立法機關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監督憲法實施。

(四)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基本權利表明了公民在—個國家中的憲法地位,是公民行為合法性的依據。自憲法產生以來,公民的基本權利就是憲法的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現行憲法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對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作了廣泛的、充分的規定。首先強調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是我國公民的一項權利,也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一條基本原則。還規定了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人身權利和自由,社會經濟權利,監督權,老人、婦女和 兒童 等特定主體的權利等等。

我們不但在憲法中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而且在許多方面還有保障:(1)物質保障。我們國家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廣大勞動人民直接掌握國民經濟的命脈,為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實現提供了物質條件。(2)政治保障。我們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決定了全力維護廣大勞動人民享有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核心職能之一。(3)法律保障。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體現,因而它不僅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而且通過依法制裁侵犯公民權利和自由的行為,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實現。

憲法所規定的這些制度,不僅為法制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而且也為法制的完整提供了保證。如果沒有憲法,各種法律和法律制度就沒有統一的依據,法制的內部一致性就沒有了根本保證;同時,也只有在憲法制定和頒布之後,其他法律以及整個法律制度才能獲得賴以產生的基礎,有關立法、執法、司法和監督憲法等機關的組織,才能根據憲法的知道原則而被確立下來。

二、改進憲法觀念,加強憲法實施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但是只有把紙上的憲法轉化為社會主體的行動指南,憲法才能真正成為物質力量,立憲的目的、憲法價值才能實現。因此我們需要在全社會進一步普及憲法知識,提高憲法意識,培植憲法信仰,使憲法銘刻在公民的心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首先,加強憲法的宣傳工作

我國憲政建設缺乏先天的內在因素,憲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國家或政府推動的,是通過國家或政府來組織實施的。加強憲法的宣傳工作,重要的是要對各級國家機關的領導幹部及其工作人員進行憲法的普及、宣傳。目前,在相當多的黨政幹部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頭腦中,並沒有憲法至上的觀念。人民主權是憲法的原則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政府的權力來自於人民,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國家機關的黨政幹部、工作人員具備了較高的憲法意識,憲法在實施過程中就不會因遇到法盲而侵犯公民權益。加強憲法的宣傳工作,還必須向公民宣傳憲法知識。讓公民了解憲法最根本的精神就是限制權利、保護權利,國家機關只是受人民委託,為人民服務的機構,應該置於人民的監督之下,國家權力應該時刻以保護公民權利為己任。不懂憲法,就意味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很好地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其次,加強憲法實施的監督工作

一個國家法治狀7兄和法治水平如何,與該國憲法的規定在實際中得到實現的程度密切相關。如果憲法得不到有效地實施,就不可能實現法治,至多隻能造就人治形式下的法治,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所以,保證憲法的實施就成為一國法治建設最重要的任務。加強憲法實施的監督,就要加強監督機構監督憲法實施活動的法律效力。通過法律和規范性法律文件將違憲的概念和含義確定下來,注重違憲與法律責任制度的銜接和關聯,同時設立違憲責任形式和違憲責任所對應的法律制裁 措施 。對於此類工作,如能持之以恆,如能制度化,就可以極大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樹立憲法的權威地位。還要加強社會公眾對憲法實施的監督。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公眾對憲法的監督是人民對國家進行監督,對憲法進行監督的一種重要方式。一是通過憲法賦予公民的批評、建議和申訴、控告和檢舉權,通過制度的手段對違憲的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監督。二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也就是社會輿論和新聞批評的方式來實行對憲法的監督。

最後,加強憲法的司法化

長期以來,一些同志認為憲法作為根本法的作用,不是通過憲法條文的規定直接實現的,而是通過其他部門法來實現的,所以,憲法規范對人們的行為沒有直接的法律約束力。這種錯誤認識是憲法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調控手段造成的。加強憲法的實施關鍵還在於加強憲法的權威性,最突出的就是憲法的司法化。為此,必須賦予憲法的可訴性,使憲法直接進入司法活動當中,人們從自己周圍發生的各種案例中體驗到憲法的價值,在利益關系中實現憲法規范。公開取締、撤銷違憲立法,禁止、杜絕違憲行為,依法追究各種違憲責任。建立、健全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強化全國人大及其會的機構建設,強化普通法院的行政庭建沒,規定審查違憲案件的許可權,撤銷同憲法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以及地方性法規等,對違憲法律、法規宣告無效或者拒絕適用。通過彈劾、罷免等方式追究違憲行為的責任,直至追究法律責任。我們欣喜地看到2001年8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山東“齊玉苓案”的批復,開創了將憲法引入司法訴訟的先河,這意味著任何公民的權利都會受到憲法的保護,從而使公民從心理上產生了對憲法的神聖感與崇敬感。

法律論文範文8000字篇2

淺析輿論對刑事審判的影響及規制

一、輿論影響刑事審判的形式

法院是刑事裁判的唯一主體和權力行使者,但由於媒體報道產生的社會效應,使其在刑事審判中掌握了主動權,成為引領刑事判決的風向標。目前,我國輿論影響審判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於傳媒報道了具有爭議性的司法案件,引起了民眾大規模的熱議,然後傳媒以公共討論平台的身份發布這些爭議,致使形成了輿論與法院之間觀點的對峙;[1]另一種是網民為引起廣泛關注,在網路媒介上發布了爭議性的案件,導致了大量的評論和轉載,各家媒體也開始聞風爭相報道,輿論在所謂情理的參與下帶有明顯的傾向性,給法院帶來了巨大的輿論壓力。媒體在對進入司法程序中的司法案件進行報道時,搶先對案件進行討論、分析,甚至攻擊、侮辱與案件有關的法官、當事人及 其它 訴訟參與人,得出預測性結論,令受眾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造成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法院審判的現象。[2]

二、輿論影響刑事案件的特徵

(一)當事人身份特殊。

涉案當事人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社會名人往往是媒體吸睛尋求關注的出發點,為了防止具有特殊身份的涉案人員獲得特殊法律待遇,對案情進行大肆報道,引起民眾的廣泛監督。法官在民眾的監督下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會威嚴掃地。

(二)具有間接性和代理人效應。

輿論以其明顯的傾向性引導大眾,生成了一種足以影響法院獨立審判的輿論氛圍,從而使得審判在不同程度上喪失了其應有的公正性。[3]而另一方面,一方當事人為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試圖從輿論方向影響司法審判,主動要求媒體介入報道,媒體對當事人的一面之詞先入為主作出傾向性的報道,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形成輿論觀點,對法院的審判評論和干預,法院的中立地位受到威脅,被傾向性觀點開始引領,大大影響了司法審判公正度的最大化。

(三)影響被告人的定罪量刑。

我國刑法為實現量刑的合理合法化,針對不同的案件性質和事實,規定了不同的量刑情節。在實踐中由於媒體等輿論的傾向性報道和評論,使得一些本應具有減輕,從輕量刑的被告人因其身份特殊而受到限制,法院在權衡下,選擇了妥協民憤,舍棄了司法審判原則,犧牲了被告人的利益。

(四)影響司法公信力和權威。

隨著輿論對審判影響的日益嚴重,使人們不得不懷疑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公平正義是法律追求的重要價值,是人們信服司法和法律的根本,司法的權威性才能牢樹於民心,然而,政府部門為了平息民憤對司法進行大肆干預,嚴重威脅司法的獨立性,使法官妥協於社會輿論,致使本已明確審判方向的在審案件被迫改變初衷,作出迎合輿論的裁判,已經生效的判決也再次被掀起再審風波。司法的權威性盪然無存,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人們不再信賴和尊重司法,反而遇事直接訴諸輿論或信訪,司法名存實亡。

三、輿論影響刑事審判的規制

(一)提高媒體素質。

在一些重大刑事案件的審理中,媒體的報道和評論往往具有很嚴重的傾向性和針對性,無法以法律的角度作出客觀的評論,經常以道德的名義對案件情況進行傾向性報道,在案件沒有作出判決前,提前給涉案人員定罪量刑,扣上犯罪的帽子。所以,媒體應首先做到對案件的相關情況做到保密,尤其是被告人的隱私。其次要時刻維護司法尊嚴,客觀評價司法行為,充分考慮報道的時機和場合,適時適度的對案件進行報道,正確引領輿論方向,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豐富 法律知識 ,培養法律思維,從法律角度出發,與司法部門進行溝通,避免觀點分歧。

(二)推動司法公開。

輿論之所以相悖於司法,正是由於司法的不公開透明,才會引起民眾對司法正義性的質疑,對法院產生誤解。司法公開是人民真正理解司法活動公正性,避免誤解性輿論泛濫的有效途徑。建立健全司法公開 渠道 和機制 [本文由WWw.lw54.com提供,第 一論 文網進行論文代寫和論文發表服務,歡迎光lw54.com 聯系方式QQ 712086966],使人民大眾時刻能夠了解和掌握自己所關心案件的進程,全程見證司法活動的公正性,如完善人民陪審制度,推廣司法文書公開和庭審公開渠道,及時答疑解惑,澄清有關事實真相。使人民大眾信服司法,揚威司法,依賴司法。

(三)提高法官水平。

法官是裁量權的最終行使者,其裁判結果是否令人信服,不僅僅是依法裁判,更是取決於其判決理由的充分性和邏輯嚴密性,民眾主要通過判決理由對案件提出評判,所以法官需要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向民眾就裁判結果作出解釋說明,而這最終要求法官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能夠站在法律思維的角度,向社會作出普遍接受性的發言。

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向來是情、理、法的並重結構,所以說,規制輿論影響刑事審判的任務仍艱巨曲折。

參考文獻:

[1]周福興.新時期“媒介審判”現象的深層機制[J].新聞窗,2009,(2):18

[2]付松聚.我國“媒介審判”現象研究[D].河南:鄭州大學,2009.

[3]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09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法律論文範文8000字”

『伍』 如何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提高自身法律修養並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一篇小論文

通過學習法律知識,使我們更進一步懂得了法律的意義,真正領會了法律的精神,在今後工作中,我們要以維護一方平安為目標,真正做到把矛盾控制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為促進經濟發展,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陸』 法律方面論文範文

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生力軍,必備的法律素養是其立足社會的核心條件。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法律方面論文,供大家參考。

法律方面論文範文一:車貸險三類糾紛的法律分析

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是指借款人向貸款人申請汽車消費貸款後,由借款人作為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因借款人不履行貸款合同給貸款人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該業務自1997年開辦,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蓬勃發展,並帶動了機動車輛保險市場的繁榮。但是,由於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的保險期限較長,不僅客觀上風險要在經營中逐步釋放,而且隨著保險事故的不斷發生和理賠調查的日趨深入,該業務在管理上遺留的問題和導致的糾紛也越來越多。筆者將理論研究和業務實踐相結合,就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業務中可能涉及的三類糾紛進行法律分析。

一、購車人發生欠款後、保險人賠付銀行損失之前,銀行或者保險人以銀行名義起訴購車人、擔保人的案件

當購車人發生欠款並構成保險事故後,銀行有權選擇依據貸款合同向購車人、擔保人主張權利,也有權依據保險合同向保險人索賠。這種情況下,除非保險條款或合作協議中明確約定了保險人享有先訴抗辯權,否則保險人沒有權利要求銀行先起訴購車人、擔保人。同時,在沒有賦予保險人先訴抗辯權的情況下,為防止銀行在購車人發生欠款後濫用訴權,即便銀行自願選擇起訴購車人、擔保人,在未經與保險人協商一致時,該訴訟費一般是不屬於保險賠償范圍的。

因此,銀行和保險人在發生保險事故後,首先應關注共同利益、從實際出發,對於購車人惡意欠款或無力還款、確已無法通過催收或協議處分抵押物等方式收回欠款,並且購車人或擔保人具有可執行財產能夠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應盡快協商一致,由保險人承擔訴訟等經費並以銀行名義起訴購車人、擔保人,以及盡早採取財產保全措施。

二、銀行起訴保險人的案件

銀行起訴保險人的案件是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糾紛中最為常見的,爭議焦點主要是保險人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實踐中爭議較大、較難處理的主要有以下二種類型:

(一)涉嫌詐騙的案件

涉嫌貸款詐騙的,一般是借款人、汽車經銷商單獨或串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取提供虛假材料以虛構汽車買賣關系、同一車輛向多家銀行貸款、非法提取貸款現金挪作他用等方式套取銀行貸款。此類案件中,有的是購車人偽造、變造或收購、借用他人身份證購車,有的是提供虛假財產狀況證明、虛增車價,有的則是虛擬購車主體、擔保人或抵押財產等情況。因此,判斷保險人是否應承擔保險責任,應根據實際,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保險利益問題。《保險法》第12條規定了“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因此,對於涉嫌詐騙的業務,如果貸款人並未實施購車行為,保險人可根據新《保險法》第四十八條“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不得向保險人請求賠償保險金”的規定而拒絕賠償。

2.銀行審貸和投保人如實告知的義務。針對涉嫌詐騙的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業務,保險人通常基於《貸款通則》、《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的規定和保險條款的約定,以銀行疏於履行審貸義務、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作為不承擔責任的抗辯理由。筆者認為,盡管《貸款通則》和《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等明確規定了銀行的審貸義務是獨立的,並且銀行有審慎地進行資信調查的義務,條款中也通常約定了保險人在因被保險人過錯導致貸款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時、在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時,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在實務中,仍然應該根據銀行疏於審貸和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具體情形區別判斷其法律後果。

如前所述,涉嫌詐騙的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的具體情形千差萬別,但無論是空車套貸、虛增價款或者其他情形,其基本特徵均是申請貸款的材料中存在虛假信息。既然存在虛假信息,則必然說明銀行在審貸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疏忽、投保人在投保過程中隱瞞了真實情況。

針對保險人關於銀行審貸疏忽的抗辯,保險人不承擔責任的條件應以銀行的過錯為限,不宜包括輕微的疏忽、更不應以虛假信息推定銀行存在過錯。特別是購車人收購、借用他人身份證件的情形,筆者認為應構成表見代理,貸款合同成立,保險人不能以銀行未盡到資信調查義務或當事人之間沒有一致意思表示為由而不承擔保險責任。

針對保險人關於投保人未如實告知的抗辯,筆者認為盡管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對“最大誠信”的要求更高,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仍然應以“有限告知”為原則,同時應逐步確立書面詢問的有限告知方式。在有限告知的前提下,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保險人有權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拒絕承擔賠償責任。此外,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中,由於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是分離的,被保險人是進行保險索賠的權利人,因此,投保人告知義務的履行以及對投保人有關情況的調查直接關繫到被保險人權益的風險。

根據《保險法》規定,對投保人的選擇和有關情況的調查是保險人的法定義務,其該義務的履行也關繫到保險合同的履行,因此有人提出要通過雙方協議將保險人的審查義務和銀行的信貸資產審查結合在一起,或者以銀行的資信審查代替保險人的承保審查。筆者認為,銀行的資信調查和保險人的承保審查義務的法律依據不同,前者是依據《商業銀行法》、《貸款通則》等,後者是依據《保險法》,其側重的專業重點亦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混為一談或相互替代,相反,應分別予以強化。

(二)由於銀行未履行作為被保險人的催收、危險程度增加的通知義務、未代投保人連續投保車輛險等而引發保險責任爭議的案件

1.根據《貸款通則》第32條規定,“貸款人在短期貸款到期1個星期之前、中長期貸款到期1個月之前,應當向借款人發送還本付息通知單”,貸款人對逾期的貸款要及時發出催收通知單,做好逾期貸款本息的催收工作。保險條款通常約定被保險人有做好欠款的催收工作和催收記錄的義務。

2.根據《保險法》關於保險標的危險程度增加時應及時通知保險人的規定,保險條款通常也在被保險人義務中約定被保險人發現投保人有潛在的不還款風險或任何可能導致保險合同風險增加的情況,應通知保險人並協助減少或消除風險。

3.為避免投保人因貸款所購車輛自身發生事故損失而產生的不還款風險,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一般要求投保人一並投保貸款所購車輛的損失險、盜搶險等車輛保險,且保險條款通常約定投保人未按時續保上述車輛保險的,被保險人應代投保人投保。銀行違反上述保險法規定或保險合同約定的被保險人義務,保險人有權按照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主張不承擔賠償責任或減小賠償責任。

三、保險人賠付銀行損失後,向購車人、擔保人進行追償的案件

保險人在履行了保險賠償責任之後,有權向購車人、擔保人進行追償,但筆者認為該追償不等同於保險代位求償。保險代位求償權,是“基於保險利益原則,為防止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而公認的一種債權轉移制度”,通常認為保險代位求償權的實質是民法清償代位制度在保險法領域的具體運用;該制度設立的目的是既不能讓被保險人因投保而取得額外的利益,也不能讓有過錯的第三者逃避其在法律上的賠償責任。

新《保險法》第60條規定,“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由此可見,保險代位求償權是代位被保險人向第三人行使權利;因此有觀點認為,由於保證保險合同中投保人即是債務人,其是否還款、是否按約定履行義務直接決定了保險事故是否發生,與第三人沒有直接關系,因此一般不存在第三人過錯致使保險事故發生的情況,當然也不存在保險代位求償權。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就是沒有區分保險事故發生的具體情形,將保險人的追償權等同於代位求償權的錯誤認識。

(一)投保人因主觀意願而發生惡意違約

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承保的風險具有信用性,與投保人對債務履行的主觀願望具有一定的聯系。對於保險人而言,其在依賴投保人的誠信態度的基礎上為其信用承保,無法通過一般的詢問和告知來了解投保人的主觀世界,況且投保人的主觀意願隨時可能發生變化。因此,一旦因投保人主觀惡意造成保險事故發生,即出現了保險人承保的不確定性危險的必然發生,保險人得為該射幸率的發生而給付保險金,並將因為缺乏第三方責任因素而不享有代位求償權。但是,保險人不享有對第三方的代位求償權,並不等於其不能向投保人(債務人)或擔保人追償;保險人在向被保險人履行了保險賠償責任之後,被保險人對投保人不再享有賠償金額范圍內的債權,該債權及相應的擔保權一並轉移至保險人,實務中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也會就權益轉讓問題簽署權益轉讓書。

(二)因受第三方侵害影響履約能力而發生善意違約

投保人因第三方的侵權或合同違約行為而遭受侵害,降低或損害了投保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能力,造成保險事故發生,一般稱為善意違約。這種情況下,由於投保人最終可以從第三方獲得損失的救濟,而保險代位權的本質是“一個為了防止被保險人獲得超過全額補償,有利於承保人或保險人的原則”(語出1883年Castellainv.Preston案中的布萊特法官),故筆者認為此時保險人既可以向投保人(債務人)、擔保人追償,也可以行使代位求償權向有責任的第三人追償。

(三)因客觀情況發生變化而發生違約

除了主觀因素以外,某些客觀上的事件,例如地震、台風、洪水、海嘯等以及戰爭、武裝沖突等不能預見、不能克服、不能避免的不可抗力以及非因當事人故意或過失而偶然發生的意外事件,也可能導致投保人(債務人)不履行、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清償責任。對於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導致的保險事故,保險合同從保障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利益的角度出發,立足於減輕並合理分配風險,一般約定為保險人承擔保險責任且不向投保人追償。同時,此類情形下因無特定第三方的過錯,亦不存在保險人代位求償權。

法律方面論文範文二:法律文化理論研究

一、法律文化的內涵

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隨著我國文化理論的發展,“法律文化”從西方引入我國,開始引起我國法理學、比較法學和法律史學領域學者的關注,“頗有言必稱法律文化之勢”。但由於學界對法律文化的內涵缺乏明確的界定和深入的研究,使得法律文化現在仍未形成系統的理論,更遑論一門獨立的學科。“法律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勞倫斯•弗里德曼在《法律文化與社會發展》一文中提出的,指的是“與法律體系密切關聯的價值與態度,這種價值與態度決定法律體系在整個社會文化中的地位”。而法念法律文化與社會發展》一文中最先英國法學家科特雷爾則認為“法律文化”僅適用於觀察法律與文化一體化的初民社會和小型社區以及特定職業人群的法律觀念,與“法律意識形態”等同。也有學者把法律文化視為法律傳統或作為一種法律解釋方法。概括而言,法律文化是指植根於一個民族或國家長期共同生活的歷史文化過程中公認的、穩定的法律價值、觀念以及學說的統稱,是人們進行法律活動的行為模式和指導規范。

二、當前我國法律文化研究現狀與問題

首先,我國法律文化側重與其他法學學科結合來研究某一問題,而缺少對宏觀理論的研究。從我國近幾年的研究成果來看,我國當前研究法律文化,主要集中在:(1)與法制史結合來研究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包括禮法、無訟、自然法、律等,這部分研究占絕大部分;(2)與比較法結合來研究法律文化;(3)進行地方性研究,來研究少數民族如藏族、彝族、瑤族等的法律文化。而對法律文化本身的理論基礎、體系的研究卻明顯不足。其次,法律文化沒有釐清與一些學科尤其是法學學科的關系,從而影響了自身學科的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學科交叉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重要。這種跨學科的發展前提是相應學科之間的合作關系,而非簡單的包含關系。而且我國法律文化的跨學科研究僅著眼於法社會學和法制史,對於其他學科不夠重視。而當前世界中關於法與數據、數字時代、工程學、戲劇、數學、人工智慧的研究已經變成一種新的發展趨勢。最後,對我國法律文化的現代化路徑這一理論基礎問題,我國學者存在認識偏差。不少學者認為打破法律文化區分的制度性法律文化與觀念性法律文化這種二元結構並進行整合,使觀念性法律文化向制度性轉變,是我國法律現代化的路徑。然而,深入分析後我們可以發現這種觀念背後體系的是一種法律的一元觀,即“趨向於附和占據支配地位的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觀點”,是“現代科學主義驅動下型構而成的以立法統合整個法律定義”,是“唯法律的”、“現代性的”、“宏大敘事型的”。但就轉型期的我國現代化進程而言,我們更多的恰恰是對“現代性”的反思,更關注的是“後現代的”“地方性知識”這樣多元格局的存在。我們的出發點不再是看“沖突”,而是看“存在”,不再是進行統一的“整合”,而是研究各自獨立的前提下互動的融合來起作用,來滿足轉型的中國社會現實需要。

三、法律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礎——法律多元主義

馬克•維恩•霍克在第23屆世界法哲學大會的基調報告中曾討論了歐洲統合過程中法文化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由於“在不同地域文化傳統相互影響愈益強烈的過程中,強勢的文化傳統往往處於支配地位,並且時常會驅逐、消磨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處於相對弱勢的文化傳統中的某些要素”,因此努力保護本地區部分的傳統和經濟,“提升後發國家的法律地位”,建立國家法和國家內部多元的、部分社會的法規范、以及歐盟法的三元法律構造這一多元體制至關重要。事實上,這種法律文化的多元化正如我們前文所述,是現代社會下,法律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這種法律文化多元主義正是我國研究法律文化的理論基礎。提倡法律文化多元主義的學者中,最有影響的一位是日本的千葉正士。其理論的核心觀點就是對於作為國家法的正式法與非正式法之間具有復雜的交互關系,應當將包涵多元價值、理念的法前提予以概念化,並運用構成多元法體制的各種概念進行分析。千葉正士針對亞洲不同地域多元法體制下的國家法和移植法、固有法,進行法人類學、法社會學、以及法哲學上的分析論證,提出了法文化上的獨創概念——“法文化的操作性定義”。其多元法體制的法文化理論內核可以概況為是三種二元區分下二項對立,具體是指“正式法•非正式法”,“移植法•固有法”,“法規則•法前提”這三方面的二項對立。

『柒』 淺談安全法制教育論文

安全法制 教育 對於大學生的成長、大學校園建設等多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意義。下面是我為大家推薦的淺談安全法制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

淺談安全法制教育論文篇一:

《大學生法制 安全教育 探究》

摘要:法制安全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已明確要求各級學校要高度重視學校和學生法制安全教育工作。如何讓學生養成學法、懂法、依法辦事的好習慣,有效地樹立和維護學校良好的學風以及社會的穩定發展依然成為一個關鍵而且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做好 大學生 法制安全教育

一、概述

法律是維護社會、經濟、政治秩序和民眾生活秩序的基本准則、規定,也是對每個公民規定的最低社會道德標准。懂法、守法、遵法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學生對法制觀念、安全意識了解多少?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防範能力又有多高?特別是在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率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使他們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大學生違法主要表現

大學生思想和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面對社會中的種種現象缺少理智的判斷,往往容易沖動走向極端,悔恨終身。同時,大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其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如何,將直接關系和影響著我國社會的法制建設。筆者結合現今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認為大學生違法現象主要表現如下:

1、群體性事件

群體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會矛盾引發,特定群體或不特定多數人聚合臨時形成的偶合群體,通過沒有合法依據的規模性聚集、發生多數人語言行為或肢體行為上的沖突等群體行為的方式,對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各種事件。在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湊熱鬧”的錯誤思維,很多學生被這種錯誤的思維支配行動,嚴重擾亂學校的生活秩序,無意識的走向了違法的不歸路。例如:某高校因為市政施工挖斷光纜,導致學校網路中斷,該校學生王某帶頭起鬨、摔砸物品製造事端,引發多個學生公寓樓起鬨鬧事,嚴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對師生人身安全構成威脅。帶頭起鬨鬧事的王某以及參與起鬨致事態擴大的其他12名學生一並開除學籍。盲目的沖動,斷送了自己的學業。網路信號出現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本來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這些學生卻無視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無視學校安全穩定,到頭來必將對自己的行為付出慘重代價。

2、傳銷

傳銷是組織者或者經營者發展人員,通過對被發展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或要求被發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牟取非法利益,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現今社會充滿了各種誘惑,傳銷組織誘騙大學生上當受騙,就是利用大學生急於成就自我的心理、急於成名的思想,以職業中介或高薪招聘作為誘餌,鼓吹所為團隊精神以及高額回報來誘騙和控制大學生。例如:某高校學生楊某,盲目加入傳銷組織,認為只有外出“與精英合作”才能掙大錢,體現自身價值。後經學校將其解救,才如夢方醒。所以,大學生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的分析,理智的選擇,才能使自己的大學生活充實而健康!

3、製造謠言

謠言,是指沒有相應事實基礎、卻被捏造出來並通過一定手段推動傳播的言論。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網路謠言已成為互聯網世界最大的“病毒”。網路謠言之所以能夠傳播,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一些人的心裡弱點,其中有一部分人由於自身素質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對漏洞百出的謠言卻信以為真。各種網路謠言的擴散和傳播,不僅損害了公民權益,擾亂了社會秩序,還引發了公眾恐慌,破壞了公信力,損害了政府形象。所以,大學生應該為營造良好網路 文化 環境合理使用網路,遠離網路“糟粕”,增加自身辨別是非,抵禦網路謠言的能力。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不讓造謠者興風做浪、蠱惑人心。

4、非法集會

國家對群眾遊行示威活動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任何形式的集會遊行必須得到政府主管部門的審批,未依照法律規定申請而舉行遊行、集會,就是違法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部分大學生致國家法律法規於不顧,對於學校的要求不予理睬,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例如:2003年,因日本 留學 生表演粗俗、下流節目,引發部分高校學生大規模抗議遊行示威,部分學生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在沒有得到審批的情況下,聽從社會閑散人員教唆,盲目參與遊行,嚴重擾亂社會秩序,被公安機關抓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結果顯而易見,無論是誰,只要觸犯法律,就必須付出代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打架斗毆

現今社會,打架斗毆已然成為校園內的一大公害,是在校大學生違法違紀行為的主要表現之一。大學生打架斗毆易危及人身安全,釀成治安、刑事案件,甚至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不利於學生成長以及優良校風和學風的建設,損害大學生的良好形象,影響學校聲譽。本來是要好的宿舍同學,卻因為一個玩笑而致人傷害,這不正反映出大學生心理和思想不成熟嗎?年輕氣盛,遇事不冷靜,缺乏有效溝通,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無意識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生命是脆弱的,決不像電腦游戲里的人物那樣,身體被打得變了形還能恢復原狀。打架斗毆造成他人的某些傷害是不可逆轉的,會給受害者造成終生的遺憾。所以,大學生應該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先成人,後成才、先做人,後做事。嚴格遵守學校的 規章制度 ,本身就是遵紀守法。

三、建議

當代大學生只有認真學法,才能成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掌握 法律知識 ,樹立法律意識,勢在必行。同時,筆者建議大學生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勤奮學習,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學、法律知識和勞動技能,提高辨別是非和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

2、遵守社會公德,愛國愛校,敬愛父母、尊重老師,艱苦樸素,不做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事情,應當誠實謙虛,接受別人的幫助教育,克服缺點,改正錯誤。

3、遵紀守法,誠實守信,不參加封建迷信活動、不做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遠離一切不良行為。

4、增加社會責任感,強化道德正義感,站穩立場,明辨是非。加強自我學習,學會自我約束,切實按照高校學生行為准則嚴格要求自己。

5、學習法律知識,增強防範意識,樹立崇高理想,加強道德修養。

四、結語

21世紀是一個法制社會,有了法律社會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則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混亂的世界。所以,我們要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要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首先自己學法用法,遵守法律,進而再去要求他人,就會形成大家都來學法用法,共同遵紀守法的大好局面,我們的社會就會有越來越好的治安環境和社會秩序,人民群眾就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我們的國家就會逐步成為健康、文明、法治的國家,我們的校園就是和諧、文明、安全的校園。

參考文獻:

[1]崔長珍.關於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06,(3).

[2]陳金春,劉成榮.重視並搞好大學生的法制教育[J].鹽城工業學院學報,2006,(4).

淺談安全法制教育論文篇二:

《論高等學校安全與法制教育》

摘 要: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的問題。在高等學校中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即是新形勢下黨中央的要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培養大學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目前在校大學生中不懂法甚至違法的現象,暴露出了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薄弱的問題。大學生肩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他們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其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如何,將直接關系和影響著我國社會的法制建設。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提高對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採取有效的 措施 切實搞好大學生的法制教育。

關鍵詞:高等學校;校園安全;法制教育;法制觀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 編號:1002-7661(2016)12-352-01

高校安全和大學生法制教育問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如何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是所有高校面臨的問題。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53所(含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校447所,獨立學院275所,中外合作辦學7所),成人高等學校292所。[1]作為國家棟梁的大學生,也因法制觀念淡薄,不斷出現違法違紀現象。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一生當中人格和思想以及道德觀、世界觀、價值觀發展與完善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群體又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的安全和穩定,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一、高等學校安全現狀及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2013年4月14日,某高校一名學生過生日邀請了七名同學到某賓館網吧上網,晚上有四人住在賓館,次日早上五點因電路老化起火,從一樓燒到六樓,住五樓的四名學生在發現火災到大火撲滅的一個小時內沒有採取有效的自救措施,最終喪失生命。2014年12月20日大學生張某盜竊同學兩台 筆記本 電腦,在某典當行換了兩千元現金,被抓後還說以後有錢贖回電腦還給同學,不算違法。可見該學生對法律多麼無知!

1、大學校園周邊環境日趨復雜。原教育部部長周濟在全國高等學校安全工作網路會議上指出: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已經到了非整不行的階段。校園周邊,歌舞廳、游戲廳、卡拉OK 廳、錄像廳、網吧等大量存在。一些學生出入這些場所,引發事端,影響到校園秩序,對在校大學生的人身安全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尤其是網吧,很多自製力差的大學生沉迷於網路游戲、聊天,花費大量時間、金錢,由此引發的治安問題也層出不窮。

2、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愈來愈突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特別是高校招生就業制度、學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一些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問題。如果這些心理障礙不能得到及時發現和治療,受到強烈的刺激,後果將非常嚴重。由於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壓力加大以及家庭環境和個人經歷等諸多原因,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大學生日益增多。

3、對法制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由於法律基礎課的課時有限,合班上大課的情況十分普遍,如此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法制教育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還不夠重視,只是將其作為一門普通的課程來對待,而沒有將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綜合素質與修養的重要舉措。

4、法制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很多非政法院校的法律課師資是由社科部、學工處、德育處、團委或宣傳部的工作人員擔任。他們的專業理論基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影響了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對法律課程不重視就不難理解了。

5、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單一。法制教育是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於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偏重於法律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未能給學生提供參加有關 社會實踐 的機會。【2】有的高校甚至把法律基礎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法律基礎知識的內容僅限於幾部法律,缺少有針對性的以案說法的內容。

二、對大學生法制教育改進措施的建議

1、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積極主動地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1)構建並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體系 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並將其作為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衡量標准和一個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在制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上要做到系統化、規范化、具體化、制度化,改變陳舊的、落後的教學觀念和 教學 方法 ,構建並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體系。

(2)制定並完善科學的學生管理制度。高校要根據《高等教育法》、《中國普通高校德育大綱》、《高等學校學生行為准則》等各項有關法律和規章制度,根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需要,制定並完善科學合理的學生管理制度。【3】一方面要寓法制教育於課堂教學和各項活動中,使法制教育從單線型轉變為網路型,構建課堂內外、校園內外一體化的法制教育網路,鞏固法制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緊抓前饋環節,多方面多 渠道 地灌輸法律意識、滲透法制教育、培養法律素質。

(3)高校要在法制教育中改進方法,積極調動各方面有利因素形成合力。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學方法上著眼於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並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標准要求,抓住大學生心理特徵,採取各種教學方式和渠道,發揮各有關課程在法制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受法制的熏陶。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兩課”教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法律知識的滲透,加大普法的力度和廣度,提高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

3、加強法律教師的培養。提高教師隊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關鍵。高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的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養。不同的學校要根據自身的條件,通過多種形式,組建精乾的專職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 張淑玲。大學生法律教育的調查與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2015(9)。

[2] 韓世強,陳秀君.試析我國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重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3)。

『捌』 法律作文

【精華】法律作文錦集八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我整理的法律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法律作文 篇1

法律與道德,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法律與道德法律與道德。法律承擔著維護社會善良風俗的責任,為道德提供堅實的後盾。而道德往往是一部分法律的直接淵源,在一定程度上,對法律起約束作用。但是,並不表示道德就高於法律,在同一問題上,道德和法律有著不同見解的時候,總是以法律規定為准。所謂「情、理、法」三者,以法為先。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最為優先的原則,只有在法律無法調整的領域,才考慮以社會善良風俗為原則。

既然,法律與道德有如此密切的關系,我們下面以法律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比較常見的道德概念——「見義勇為」和「拾金不昧」。

首先,討論一下「見義勇為」。所謂「見義勇為」一般是指當他人或國家、集體、社會的權益受到損失和侵害的時候,不顧個人利益,維護非己權益的行為。它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所侵害的權益是非己權益,即不是個人自身的權益。從廣義上看,這種行為包括很多方面,被侵害的權益可以是人身權,財產權等等法律上所有的權利。「見義勇為」者所採取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力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見義勇為」是屬於社會善良風俗的范疇,應該受到法律的支持。到目前為止,它還未上升為法律概念,但它通常牽扯到兩個法律概念。一個是正當防衛的問題。這是「見義勇為」者採取直接的暴力的方式時,常遇到的問題。正當防衛是指自身和他人的人身權益受到直接侵犯時,採取一定的防衛措施,從而造成侵害方的人身損失,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法學論文《法律與道德法律與道德》。這里就存在著一個度的問題。即,在怎樣的程度上才能算是正當防衛呢?首先,必須是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受到直接的侵害,如果不採取防衛的措施就會造成重大的損失。這是防衛的必要性。其次,根據侵害的程度,來決定防禦的程度,這是防衛的度的問題。正當防衛一般採取最小有效原則,即再保證所採取的防衛措施有效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侵害方的損失。所以,正當防衛遵循兩個原則,防衛必要原則和最小有效原則。只有遵循這兩個原則才算是正當防衛的行為。

另一個常見問題是緊急避險。所謂緊急避險是指在保護自身和他人的權益的情況下,採取了一定的避險措施,造成了第三人的利益損失,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在這個問題上又存在著兩個要素。第一,是否存在避險的必要。即必要性原則。第二,無選擇或不可預見原則,即造成第三人的損失有兩個條件或兩種情況,一是走投無路,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為了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如國家、集體、社會的利益,犧牲第三人的個人利益。二是在避險過程中,無法預見的,意外的侵犯了其他人的損失。第一種情況是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第二種情況包括了保護自身利益。只有符合必要性原則和無選擇或不可預見原則,才屬於緊急避險的范疇。

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主要應用在刑法方面,它們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見義勇為」者的權益,對推動社會善良風俗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正體現了法律對社會善良風俗和道德的支持。

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拾金不昧」的問題。所謂「拾金不昧」一般是指拾得他人財物主動交公或主動交還失主的行為。這個問題往往是作為道德問題來討論的,是作為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品德的標准。但,它也是一個法律問題。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對於拾得之物,拾得者有歸還失主或交公處理的義務。此項義務是一種作為義務,即義務承擔者必須做出指定的行為,否則就要承擔法律責任。「拾金不昧」不再作為良好道德的標准,而成為法律義務每個拾得者必須遵守,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拾得者不交還失主或交公處理,而由自己佔有,即構成不當得利。金額較大的,要承擔刑事責任。新聞報道的某女拾獲手機SIM卡,自己使用而被拘留,就是很好的明證。「拾金不昧」的問題就反映出,社會良俗是法律的重要淵源。

生活中常見的兩個道德問題,深刻的反映出法律與道德的相輔相成的關系,道德是法律的重要淵源,法律為道德提供堅實的後盾和基礎。

法律作文 篇2

談到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於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

我們是小學生,是二十一世紀這個法治社會的小學生,我們就應重視法律,並將法律時時刻刻牢記在心。我們要努力做遵紀守法的合格小公民,肩負著現代化國家的神聖使命!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此刻小小的放鬆很可能在將來會釀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呢?所以我們此刻只有從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群眾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比如說:「學校不得違法開除未成年學生,教師再罵「笨死了」將受懲處,教師不能在校內吸煙,突發事件先救未成年人,父母外出要委託「代家長」父母不可偷看孩子日記,法院可剝奪父母監護權,再走丟小孩監護單位要擔責,新法實施需要相關法規展開。」

法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維護自我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范自我行為的社會准則。因為權利在規則中行使,義務在規則中履行,自由在規則中擁有。法律引領我成長。

法律作文 篇3

法律知識就像一盞明燈,指明我們前進的方向。最近,我細細地品讀了《中小學生法律知識讀本》,頗受教育。它讓我知道了許多,歧視殘疾人,開玩笑傷及他人,抄襲作品等嚴重時都能觸及法律。尤其是亂扔廢舊電池,也要罰款,這令我為之一震。

三年級時的我,也像寧寧一樣用上了復讀機,利用回家路上的時間聽英語,兩星期不到就要更換電池,每次用完後就把舊電池丟到家門前的池塘邊。有一次,我和往常一樣,換好電池准備去扔,正巧被媽媽看見了,問:「你怎麼處理舊電池?」我不假思索地說:「扔門前的池塘里呀。」媽媽聽了,嚴肅地說:「給我!」我有點疑惑了,問:「媽,你要它幹嘛?更何況它已用完了。」媽媽一本正經地說:「電視里不是常介紹舊電池不能隨便亂扔,它含有有毒物質,我們要把它存起來。」媽媽的話,讓我似懂非懂,我只好乖乖地給了。存到現在,我家已經有積了很多舊電池了。

就在今天,我看了《保護環境事情大,廢舊電池莫亂扔》一文,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原來電池中含有汞、錳、鎘、鉛、鋅等重金屬物質。一顆鈕扣電池棄入大自然後,可以污染60萬升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用水量。而中國每年要消耗這樣的電池70億只……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價值。若將廢舊電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滲出的重金屬物質就會滲透土壤,污染地下水、農作物等,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間接威脅到人類的健康,有的還能致癌。在自然界中滲出後,污染土地和水。廢電池丟棄後,電池的外殼會慢慢腐蝕,而其中含有的重金屬物質會逐漸滲漏到水體或土壤中,造成污染。特別的,重金屬污染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它在自然界中不能降解,只能遷移。即:一旦水體或土壤被重金屬污染以後,水體、土壤不能夠依靠自身的凈化作用將污染消除。水體、土壤的變質,將直接影響動植物的生存與發展。廢電池無論埋在大氣中還是深埋在地下,其重金屬成分都會隨滲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日積月累,會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總之,電池對生物的生長和生存弊大於利,可謂是人類身體健康的「隱形殺手」。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對重金屬使用的控制,減少重金屬的污染。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進行對舊電池的回收吧,一起更好地學習和運用《環境保護法》,讓我們人類生存的唯一家園——地球,天藍地綠水常清!

法律作文 篇4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裡,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享有憲法和法律確認的公民權利。法律的確認,保障了公民的權利。在眾多的公民權利中,有一類權利與我們的生命歷程形影不離,不管我們是否知道它的存在,不管我們是否採取了行動,它猶如空氣般每時每刻都伴隨著我們。這就是人身權。它包括人身健康權、自由權、人格尊嚴權等。在這些權利中,生命健康權尤為重要,因為,生命健康是人活動的根本,行使任何權利的前提都必須有身體的健康做為根基。所以,我們要積極行使我們的生命健康權。

案例一:16歲的小晗與小博是高一同班同學。小晗沉默寡言,愛好數學,心想做游戲軟體工程師。小博活潑開朗,思維敏捷,善於言談,立志當個律師。不過,一時的沖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體育課上,小晗和小博發生爭吵,小晗先給小博一拳,兩人廝打在一起。被老師和同學勸阻後,小博自感委屈,在樓道里找到小晗理論,再次發生爭執。互歐中,小博掏出了隨身攜帶的水果刀。小晗的左肩、背部和腰部被扎傷;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法律審理認為,小博無視國家法律,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死亡。已構成故意傷害罪,鑒於其為未成年人且事後能主動自首,依法判處有期徒刑7年,並賠償小晗父母經濟損失,法律為受害人小晗討回公道,加害人小博受到了法律的處罰。小博失去了人身自由,他當冷藏室的夢想成為泡影,因為我國法律禁止因故意犯罪而受刑事處罰者從事律師事業。

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由於小晗一時沖動逞能,最終不僅僅失去了自己的夢想,更令人痛惜的是失去了正處青春年華的生命。而小博因為爭一口氣,而造成終身遺憾,既失去了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而且也給自己的人生點綴了一大污點,以及會對自己以後的人生道路造成嚴重影響。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高。」一時沖動造成終身遺憾,根據我國法律,我們在享有生命健康權的同時,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權的道德和法定義務。任何人不得非法剝奪他人生命,也不得故意或者過失造成他人受傷、生病。因為不但是侵害了他人生命權及生命健康權,同時也損害了自己,行事者要依法受到相應的制裁。

案例二:20xx年4月6日,王某從自家田裡趕回了幾頭牛,將其圈了起來。由於忙季,也未及尋找失主。第二天下午,到村中幾經打聽,才得知,失主是以前同村的馬某,現今,他們搬到了村外。於是託人通知了馬某家,讓他們去他家領牛。第三天,一大早,馬某同幾個親屬到王某家。一走進院中就大喊王某,王某趕緊跑出來。王某剛要說時,馬某上前就是一拳。馬某鼻孔出血,家人驚慌,大聲叫喊起來,此時馬某同幾個青年小伙已將王某壓倒在地,拳打腳踢。當鄰里四舍趕來時,王某已經不能動彈了,趕緊送往醫院。雖經醫生努力搶救,但還是由於頭部遭嚴重毆打而會留下後遺症,而且對今後王某的生活也會造成影響。王某留院觀察期間。王某家人向人民法院上訴,法院經審理後,認為馬某無視國家法律,故意傷害他人性命,致王某頭部嚴重受傷,而且又對王某今後生活造成影響。得出以下判決:依法判處王某有期徒刑兩年,賠償王某一切醫療費及賠款給王某現金10萬人民幣。法律為受害人王某討回了公道,加害人馬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從此案例中可以看出。馬某沖動跡象,無視法律的存在,故意傷其他人性命,不但造成他人人身健康嚴重受害,而且給自己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及讓自己的人生也有了一大污點。

保護公民的生命健康權是國家法律的.一項重要任務。當今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到非法侵害時,受害人有權請求國家保護。因為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權為法律所不容,情節嚴重的更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法律是我們生活的准繩。在我國,作為國家的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確認的公民權利。在生活中,法律是我們最有效的權利保障。身體的健康是人生活的根本,同樣我們也享有生命健康權。若當自己的生命健康受到侵害時,我們可以運用法律保護我們的生命健康權,因為法律是保護我們權利的法寶。有了法律,我們就有了維護的利劍。從某種意義來說,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在於人權能夠得到尊重和保障。生命之樹常青,法律就是那普照的陽光。

法律作文 篇5

「法律」這兩個字,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但是,所謂「法律」,是莊重的、威嚴的,是不可侵犯的。而在全世界60多億人之中,又有多少人真的是遵紀守法的呢?

我想,如果真的每個人都遵守法律、法規,還會有車禍嗎?還會有偷竊嗎?有些人會說:「我遵守了!」違法的呢?跟老鼠似的躲在角落裡不敢說話?!

大家不要以為,未成年人違法就沒什麼大礙,其實,未成年人犯法的話,危害更嚴重!身心傷害更大!

不信你看,就是自家附近,還是會有車禍發生——

我們鹽城現在不少地方都在修路、施工,而過路的行人往往會忽視這里的危險。在大慶路與鹽馬路交界處的十字路口,工人叔叔們正在熱火朝天地修著路,一台龐大的壓路機正緩緩開來。這時,有個年齡十來歲的小姑娘走來,或許是好奇心的驅使,她走到了未壓平的柏油馬路上……悲慘的一幕發生了……壓路機里的人因角度不夠看不到前面的女孩,於是,壓路機沉重地軋過了這弱小的生命……

也許這就是不守規則的後果吧!法律明確規定閑雜人員不得進入施工現場。

各位要知道,就算有「好奇心能促使人戰勝一切」這樣的名言,好奇心也不能「戰勝」法律!

還有,法律是無處不在的,一點點違法都不行——小錯誤會釀成大災難——

那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在美國一家火箭燃料廠里,有一位工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吸著煙。而廠門上十分清楚地標著「No smoking(禁止吸煙)」的標志,那工人卻對此視而不見。吸完後,他把煙頭隨便一扔,走了。可誰都沒想到的是,那煙頭居然正好落在一個裝著化學燃料物的鐵桶里!很快,鐵桶的燃燒引起了一連串的「多米諾效應」:一號燃料罐「轟」的一下爆炸了;二號燃料罐隨即也「骨折」了;其餘的燃料罐依次獲得被粉身碎骨的資格。320度的超級高溫以及由爆炸引起的強大的沖擊波,讓整座小鎮成了一堆廢墟……

一個小小的煙頭,毀滅了一座小鎮!如果那工人遵守紀律,他也不會死了,這廠也不會爆炸了,那小鎮也不會毀於一旦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了吧!一定要記住,只有法律在心裡了,快樂就能一直伴我們行了。

我們要讓快樂永遠伴我們行!

法律作文 篇6

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奴隸時代,人們一直將法律稱為刑。

春秋戰國之際,改稱法律為法。

商鞅變法時進一步改法為律,從此之後,自秦漢至明青,除宋朝律典稱刑統,元朝統制條格等外,其他各個朝代基本都稱法制為律。

由刑到法再到律的演變,並不只是一個名稱或文字上的簡單變化,而是法律概念與法律制度方面的一大發展。

到了近現代,隨著西方法不的傳入,漢語中的法律一詞的含義又有所發展,逐漸成為法學的專業術語。

我國有許多規范人們行為的法律,它既起到保護作用又起到規范作用。

我們通過政治了解法律,法律是特殊的行為規范;它是由國家制定,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

我國法律是工人階級及其領導下的廣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

法律在日常生活中規范人們的行為,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總體來說法律是我們的一個好幫手。

法律陪伴我們一生,規范我們一生,法律瓮中保護我們的生命健康權,保護我們的人格尊嚴。

我們從現在起,就要懂法,學法,要學會依法保護我們的人格尊嚴,依法保護自己!!

同學們,生活中,乃至全社會都需要法律,讓我們從現在起,從身邊做起,做懂法的學生。

法律作文 篇7

社會上,校園里,生活中我們無時不刻都在講「法治安全」!

在我們美麗的校園里,卻有一些同學時常在樓梯上追追打打。那樣是多麼危險,可是他們卻渾然不知!如果一個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下來怎麼辦呢?嚴重的可能摔成殘疾,輕微的可能一點兒小磨擦!可是,那是血的教訓!更有同學,為了逞威風,坐在窗檯上。可是,如果一個不留意,從上面掉下去怎麼辦呢?可是有生命危險的啊!有些同學可能會說,現在的醫學技術那麼發達,還怕這些小傷嗎!那麼你就錯了,你有沒有想過,父母親看見你受傷了,會多麼心疼啊!

在道路上,我們會經常看見這樣的情況:一輛輛自行車,從我們身邊飛馳而過 。騎車的,卻是小學生!他們好像在與同班同學比賽似的,速度快趕上小汽車了!然而他們會覺得很愉快,認為自己的技術很棒!卻不知道,他們可能在與死神賽跑!萬一,迎面而來的汽車讓自己來不及剎車怎麼辦?萬一,撞上過路的小朋友們怎麼辦?萬一,速度極快的你闖了紅燈怎麼辦?萬一......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事情都出乎我們的意料!未滿12周歲的小學生,不可騎自行車!我想,大部分同學肯定都沒有遵守這條規定吧!同學們,安全第一啊!

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我們應該感到慶幸。生命是多麼寶貴,我們要好好珍惜它才對!我們是小學生,我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們是社會的接班人,我們是祖國的花朵。,遵紀守法,愛惜生命!我們是池塘里潔白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不投毒,不殺人,不放火,不搶劫,不故意傷害造成他人重傷!我們雖然是小學生,但是要知法,守法,懂法,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我們要讓生命之花開得更加燦爛!同學們,犯罪就好比一杯咖啡,雖然好喝,但是沒加糖就會讓你感覺十分苦澀!我們是新中國的少年,認真學法,好好用法!新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傳遞,用我們充滿智慧的頭腦為祖國母親作出貢獻!讓我們做一隻雛鷹,在藍天下地自由翱翔!

法律作文 篇8

法律,使我們能得到管制,使我們這些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能健康的成為祖國未來的希望,使這個世界能變得和諧美好!我想法律雖然很嚴謹,但他卻給我們的終生受用!

下面為大家講這樣一個故事:兩年前,小新開始沉浸在網路里,學習成績陡然下降。初中還沒有畢業便輟學。因擔心兒子整天沉迷於網吧,小新的媽媽讓他照看家裡的檯球桌。小新把看檯球桌掙的錢拿去上網。後來家裡不再提供上網的錢,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xx多元在網吧呆了一個星期。父親的一頓打罵對小新來說已經起不到任何作用。僅僅幾天後,上網的慾望又像蟲子一樣噬咬著他的心。此時,爸爸月初給奶奶生活費時說的一番話浮現出來。「爸爸說爺爺那兒有4000多塊錢,當時聽了也沒太注意,後來就想去偷爺爺的錢。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爺爺家,晚上,看爺爺奶奶都已經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傷了再翻事後,小新的爺爺說,那是奶奶為孫子准備的早點錢。小新捏著兩元錢在村口的一個洞里躲了起來。思來想去,還是投案自首了。小新告訴記者,奶奶從小最疼愛他,有什麼好吃的都惦記著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當時只想著拿到錢後就去網吧,根本沒想後果。如果讓我在上網和奶奶之間重新選擇,我肯定選擇奶奶。」說到這里,他痛哭流涕起來。」

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就是因為迷戀網路,才導致了現在的樣子,原本幸福的家庭就這樣破滅了!看來,法律對於我們來說實在太重要了,我們假設當初小新遵守法律,就不會出現這樣悲慘的結局!如果我們不遵守要求,生命也許就會付出代價,誰也不願意這樣所以我們要遵守法律,尤其是我們青少年,一旦步入這樣的軌道,就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提起法律,就應該給人一種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舉止。法律和我們息息相關,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走路了,人們走在馬路上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它也受法律的控制,紅燈停,綠燈行,我們都知道,可又有多少人做到呢?所以說,法律啊!永遠只我們身邊。而我們卻因為小小的不留心,而發生事故。這樣有多危險呀!其實,遵守法律很簡單,只要我們從小就遵守社會治安,這些險事就不會在我們身邊發生,而我們小學生應該做的就是不吸煙,不喝酒,不迷網,做到這三點不就好了嗎?但違反法律更簡單,現在,有太多人迷戀網路了,不光是小孩,也有大人,其實過度迷戀網路,不僅違反了法律,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身心也受到了嚴重的傷害,難道我們天天都願意呆在這個充滿「病毒」的氣氛中嗎?不!絕不!那麼我們就應該想辦法控制自己的毛病,多想想,現在快樂了,但以後呢?沒准就會被稱為迷戀網路,被送進警察局,難道你願意被警察帶走?你願意再也抬不起頭嗎?位子自己的人生找想,我們就要用努力脫離苦海,面對一種新的生活和未來!

正是因為由於這些規范的存在,我們這個社會才會變得有條有理:正是因為由於法律的存在,才使我們的權利得到了應有的保障,我們應該感謝法律帶給我們的一切。有了他的管制,小鳥就自由飛翔!

熱點內容
銀川市興慶區法院 發布:2024-05-08 17:35:13 瀏覽:21
於歡案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4-05-08 17:10:10 瀏覽:779
濱州工傷律師 發布:2024-05-08 16:45:56 瀏覽:676
增值稅暫行條例2016 發布:2024-05-08 16:45:52 瀏覽:745
2019最新勞動法細則 發布:2024-05-08 15:03:38 瀏覽:484
上海政法學院經濟法考試 發布:2024-05-08 13:46:57 瀏覽:557
徐州市雲龍湖水環境保護條例 發布:2024-05-08 12:29:42 瀏覽:96
著作權法規定的出租權 發布:2024-05-08 12:16:02 瀏覽:144
預演算法實施條例哪年實施 發布:2024-05-08 10:57:15 瀏覽:442
運輸車超載條例 發布:2024-05-08 10:32:11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