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飲酒承擔法律責任
⑴ 一同喝酒後法律法規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的飲酒人自負損失。但如果發生以下情況,則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一、明知醉酒人不能喝酒。在因喝酒引發醉酒人心臟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作,導致傷殘、死亡等損害後果的情況下,是否知道對方的身體狀況,成為同飲人應否承擔過錯責任的前提。如果同飲人不了解,在勸了少量酒的情況下,誘發對方疾病,此時同飲人無需承擔過錯責任。但依據《民法通則》中的公平責任原則,同飲人應承擔一部分賠償責任。如果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勸了大量的酒,則應按照《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二、強迫性勸酒。如果在飲酒過程中有明顯的強迫性勸酒行為,如野蠻灌酒,言語要挾、刺激對方,不喝就糾纏不休等,只要主觀上存在過錯,此時對於損害後果的發生,勸酒人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當然,此種情況下,醉酒人也有一定的過錯,因為這種強迫並非是暴力性的,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應當減輕勸酒人的賠償責任。另外,勸酒,還要認清對象。根據法律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飲酒不在未成年人的可為之列。《未成年人保護法》也規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
三、酒後進行駕車、游泳、劇烈運動未加以勸阻。根據《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在明知對方酒後駕車而不加以勸阻的情況下,一旦出事,同飲人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因為此時共同飲酒人應對醉酒的人負有加以阻止的義務。如果已盡到勸阻義務,而醉酒人不聽勸阻,同飲人則可以免責。同樣,在明知一方喝多、神志不清的情況下,同飲人應及時予以勸阻。在能夠進行勸阻時卻沒有勸阻,以致出現意外,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四、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如果未將醉酒人送回而發生類似「酒後跌傷」等情況,同飲人是否要承擔責任呢?對此,應結合飲酒者當時的神志狀況來加以判定。如果飲酒者已經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無法支配自己的行為時,此時同飲人負有一定的監護照顧義務。如果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或者不足以在合理的時間內讓其達到有人照顧的情況(比如家中無人),此時若出現意外,根據《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同飲人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⑵ 判斷共同飲酒者是否承擔責任的關鍵在於其行為有無過錯
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飲酒過量會導致身體受到損害、銀行、車站。強迫性的勸酒、明知對方不能喝酒而勸其喝酒、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或者酒後駕車未勸阻等,均應當認定行為人存在一定的主觀過失,應當對宴飲參與人的人身損害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嚴重的會發生酒精中毒致人死亡,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基本常識。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受害人,都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的法律後果。 (二)公平責任原則,其本人具有過量飲酒與傷亡後果最直接。」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二款「兩人以上沒有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最主要的因果關系,自身具有重大過失。」的規定。無論是存在過錯,還是過失,也要分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從公序良俗和基本的道德要求角度看,對宴飲參與人的飲酒數量應當審慎控制。對其人身安全應當負有合理注意並提供必要的扶助。」的規定。尊長或領導參飲的。符合我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七條,即使未勸酒但放任受害人過量飲酒,應當認知和預見到自己過量飲酒的潛在危險和嚴重後果。明知醉酒的危險性而不控制酒量和採取有效措施或輕信能夠避免,應與勸酒者負同等責任或可根據案件實際情況來具體確定判斷的因果關系、過錯大小標准和承擔責任的比例來承擔相應的責任。 五、共同飲酒致人傷亡的責任承擔 (一)傷亡者責任,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該原則多適用於根據當事人雙方對過錯責任舉證均不充分的情況下,根據具體案情作出的判斷。雙方都沒有過錯,但因受害方主張賠償對方具有給付能力的,應對其傷亡的後果負主要責任,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是以共同飲酒過程中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為一般根據或標准。有過錯則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符合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共同飲酒的人身安全是以自我保護為主,以其他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為補充:「 賓館、商場。 (二)組織者(含召集者)責任 無論組織者(含召集者)是否直接參飲應屬於共同飲酒人,應當對所有參與人的人身安全提供適當照顧(一)過錯責任原則。酒友對因共同飲酒行為受到傷害的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是指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而法律又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下,根據當事人雙方的財產狀況和其它情況,由加害人對受害人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給予適當補償的歸責原則。其依據是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
⑶ 一人致他人死亡,共同飲酒人應承擔什麼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規定,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回的飲酒人自負損失。但如答果發生以下情況,則共同飲酒人也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四種勸酒情形要承擔法律責任】
和人一起喝酒中,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以上就是共同飲酒需要承擔責任的四種情形,建議大家在飲酒時注意分寸,不能讓人過度飲酒,否則將承擔法律後果。
⑷ 一起喝酒的死了 法律規定最高賠償多少
1、一起喝酒的同桌是否要承擔責任,要看同桌人對死者是否有勸酒的行為。
2、一般來說,有以下情況勸酒者會被判定有過錯:強迫性勸酒 、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在明知對方醉酒的情況下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回家和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3、以上過錯行為與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共同飲酒過程中不僅存在道德上的義務,也存在法定的義務。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它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這里所規定「其它義務」雖沒有區分道德義務還是法律義務,確是一個普通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夠盡到的概括性和原則性義務。司法實踐中「相約自費旅遊」的行為產生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就是違反法定附隨義務承擔民事責任的例證。
共同飲酒過程中的義務是附隨並存於道德義務之上的法律義務,即安全保障義務。《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的規定「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
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
由此可知,因共同飲酒行為「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其他共同飲酒人傷亡,而使其他共同飲酒人生命健康的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是存在法律依據的。
最後,共同飲酒行為產生的安全保障義務不適用合同法第六十條的規定進行調整。因為違約造成的後果都是可預見的財產損失,同時合同法對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也是不提供補救的。
邀請者對因喝酒導致死亡負過失致人死亡的責任,如果有勸說及盡其他先行行為義務,則可以不負責任。 如過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除了有期徒刑,還有過死亡賠償金。
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被扶養人生活費的相關計算標准,依照前款原則確定。對於現實沒有賠償能力的,賠償義務人可以請求以定期金方式給付,法院也會考慮適用此方式。
(4)共同飲酒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共同飲酒致人傷亡的責任承擔:
傷亡者責任:
共同飲酒的人身安全是以自我保護為主,以其他人的安全保障義務為補充,明知醉酒的危險性而不控制酒量和採取有效措施或輕信能夠避免,其本人具有過量飲酒與傷亡後果最直接、最主要的因果關系,自身具有重大過失,應對其傷亡的後果負主要責任;
組織者(含召集者)責任:
無論組織者(含召集者)是否直接參飲應屬於共同飲酒人,應當對所有參與人的人身安全提供適當照顧,尊長或領導參飲的,即使未勸酒但放任受害人過量飲酒,應與勸酒者負同等責任或可根據案件實際情況來具體確定判斷承擔責任的比例;
參與者責任:
共同飲酒人之間不僅達成了共飲的默契,且相距咫尺,最具有發現和判斷共飲酒友是否酒醉或有不良反應特徵的便利,故負有及時與同飲者履行安全保障的義務。
飲酒過程中共同飲酒人之間的安全保障義務
共同飲酒為讓客人盡興娛樂迴避不了熱情敬酒、勸酒的飲酒習俗。相互之間正常飲酒本身雖不能產生一定的法律後果,也沒有約定權利義務關系,但是在共同飲酒的先行為下附隨產生的安全保障義務和侵害賠償責任是存在的,只有因共同飲酒行為致使他人發生特定的危險。
其他共飲人才凸顯特定的安全保障義務,產生相應的法律關系。從侵權法確認的侵權賠償責任可知法律賦予共同飲酒人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是因為只要共同飲酒人付出合理限度范圍內安全保障義務就可能會避免或降低侵害風險的發生。
該義務主要是:
(一)提醒、勸阻、通知義務。共同飲酒過程中雖沒有強迫其他共飲人不飲酒的權利,但發現共飲人出現酗酒、醉酒或不良反應後應立即提醒、勸阻已進入興奮狀態不能自拔的共飲人停止酗酒。如確有必要可通知其親友或有關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等及時排除危險的義務。
(二)扶助、照顧、護送義務。飲酒過程中,特別是對於酒醉而可能危及其人身安全的共飲人應相互關照給予醉酒人以最大限度的扶助,應當親自照顧將其及時護送至家中交親友照管或護送醫療機構救治,並妥善照看其隨身攜帶的貴重物品及時使其脫離危險的環境和狀況的義務。
⑸ 關於共同飲酒致人死亡時,其餘共同喝酒的人是否承擔責任承擔什麼責任自己法律依據!
這個有區分,如果是死者自己喝酒致死,其他人不用承擔責任。如果其他人明專知死者屬不能喝酒還是硬讓死者喝或者在死者已經喝多的情況下還繼續勸飲,那麼其他共同飲酒人應當意識到喝酒過量產生的損害後果,而繼續採取上述手段讓死者喝的就需要承擔過錯賠償責任。
⑹ 喝酒喝死人,一起的負什麼法律責任
喝酒喝死人在一起的人承擔的法律責任,需要根據情況分析:
1.強迫勸酒的人。通過故意灌酒,言語刺激性勸酒等方式強迫對方喝酒,並且在對方已經醉酒或違背其意願的情況下,依然勸酒等,此種人要對被勸飲酒者發生的任何後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 明知對方不能喝酒或喝酒可能對對方身體造成傷害的情況下仍勸其飲酒的人,此種人要對對方因飲酒誘發的疾病以及因飲酒而發生的危害後承擔法律責任;
3.共同飲酒後未勸阻飲酒者駕車離去,這種情況下發生交通事故的,同飲者不僅要對因事故受害的對方承擔相應的責任。
4.共同飲酒後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的人,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自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己的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因此出事的共同飲酒者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5.唆使飲酒者酒後駕車的人,不但要對發生交通事故的後果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還有可能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同犯罪,可能要被追究刑事責任。
6. 醉酒者喪失意志的情況下,共飲者有安全護送的義務,否則出事後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規定: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19條規定,公民由於過錯(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侵害公民身體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_
除此之外,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⑺ 共同飲酒有多大安全責任
近日青島一男子與工友一同喝酒,外出方便不慎墜橋身亡,該男子父母將共飲者告上法庭,法院判決共飲工友無需擔責。無獨有偶,甘肅一名男子與朋友共同飲酒後,醉酒駕駛摩托車摔倒身亡,法院判決共飲者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發生酒後死亡事件,共同飲酒者、宴會組織者等是否承擔民事責任,各地法院處理不盡相同,那麼,共同飲酒人對受損害的同飲人是否構成侵權呢? 共飲者需履行安全注意義務 飲酒容易使人降低分辨、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極易令飲酒者人身、財產遭受損害,正常成年人理應知道自己的酒量,能夠分辨及控制自己的行為,對飲酒後自身安全負有完全的注意義務,但在眾人共同飲酒的情況下,共飲人之間也應對其他共同飲酒人的人身及財產安全承擔合理的注意義務,避免使同飲者陷入不安全境地,違反該注意義務導致他人受到損害的,應當承擔相應民事責任。 安全注意義務是指行為人應採取合理的注意,避免給他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飲酒過程中,這項安全注意義務主要包括共飲者之間提醒和勸告的義務,即提醒、勸阻因身體狀況不能飲酒、酒後從事駕駛或其他危險工作以及興奮不能自拔的人停止飲酒;及時通知義務,即發現同飲者出現醉酒或其他不良反應時及時通知親友或撥打120;協助、照顧、阻止、幫助等義務,即應及時協助救治、照顧同飲者人身和財產安全,阻止醉酒人從事駕車等危險行為。 致同飲者遭損害屬一般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是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判斷行為人是否構成侵權關鍵在於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侵權人實施了違反法定義務的行為,二是客觀上造成了損害,三是主觀上行為人具備過錯,四是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眾人一同飲酒時,共飲者未盡安全注意義務可認定存在主觀過錯。大家相聚在一起喝酒本無過錯,但當某位同飲者過量飲酒,可能對其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時,基於共同飲酒的行為,共飲人之間就擔負了對其他同飲者的安全注意義務。未履行安全注意義務而造成同飲者酒後受損害或死亡時,共飲者存在主觀過錯,理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共同飲酒後,同飲者受到損害或發生意外死亡,這與共飲人未履行安全注意義務並不一定具有必然因果關系,依據通常經驗判斷共同飲酒行為具備引發損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時,即可認定共飲者未履行安全注意義務與同飲者受損害之間具備相當因果關系,共同飲酒人因此需要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不同類型案件應區別處理 現實生活中,致使共同飲酒過程中出現酒後受損的起因多種多樣,不同情形下,共飲人過錯大小也不一而定,因此其承擔的責任也不能一概而論。 在強迫飲酒的情形下,共飲人利用其地位、身份或身體等優勢強迫他人飲酒,明知對方不能飲酒或對方明確表示身體不適不能飲酒時仍勸其飲酒,該強迫飲酒的行為與同飲者所受損害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強迫飲酒者因其主觀惡意應當對同飲者所受損害承擔主要責任。 故意使用強迫、威脅、利誘等不當方法使他人醉酒發生事故或是唆使未成年人喝酒引發損害的,屬於故意侵權行為,侵權人應承擔全部或主要責任。 最常見的勸酒、敬酒情形下,如果勸酒、敬酒者主觀上存在惡意,明知過量飲酒可能導致飲酒者發生傷害仍然故意或放任損害結果發生,勸酒、敬酒者應對同飲者所受損害承擔主要責任;雖非惡意但大量勸酒、敬酒時,共飲者在主觀上應當預見過量飲酒可能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但因其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過於自信認為能夠避免損害結果的發生,此時勸酒、敬酒者因其未履行安全注意義務而應承擔相應責任;若僅僅是隨意、出於禮節少量勸酒、敬酒,那麼對同飲人酒後受損結果承擔補充責任或不承擔責任。 共同飲酒人僅對通常情況下一般人能夠合理預見的損害後果承擔責任,對於飲用假酒造成身體傷害或飲酒後犯罪、違反治安管理等不能合理預見或不應當預見的損害後果,不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至於賭酒現象,因執意賭酒而造成他人受損的,主觀上存在過失,應承擔相應損害賠償責任,而促成賭酒的第三人可依據其過失程度的大小適當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