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立法宗旨
1. 《勞動法》的宗旨和內容
《勞動法》是依據《憲法》中有關勞動者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定製定的;主要宗旨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考慮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從而保證了勞動者的擇業自主權和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勞動法》規定工會可以代表職工與企業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訂立集體合同。《勞動法》以基本法律的形式第一次明確了工時休假制度,使《憲法》規定的勞動者這一基本權利得到具體確認。同時,該法確立了最低工資保障制度,規定了工資支付的基本原則。另外,該法還明確了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制定職業技能標准,實行職業資格證明制度,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為我國建立職業技能開發體系,提高我國勞動者整體素質,提供了法律依據保障。此外,《勞動法》肯定了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成果,對基本保險、企業補充保險和個人儲蓄性保險分別作了原則規定;對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和監督機構的職責制定了法律規范,同時規定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交納社會保險的義務和法律責任。
2. 勞動法屬於什麼法
勞動法的社會法性質主要體現在多個方面:立法宗旨是勞動者保護與勞動管理的統一,調整對象和內容廣泛復雜,勞動合同是特殊合同,勞動爭議處理具有特殊性,勞動監察以保護勞動者個人利益為主要目標。社會法旨在保障社會的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權益,中國現行社會法包括《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會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礦山安全法》、《紅十字會法》、《公益事業捐贈法》、《職業病防治法》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旨在保護勞動者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勞動者形成的勞動關系。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也適用本法。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休息休假、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等權利,同時有義務完成勞動任務、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用人單位應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權益。國家採取措施促進勞動就業、發展職業教育、制定勞動標准、調節社會收入、完善社會保險、協調勞動關系,逐步提高勞動者生活水平。國家提倡勞動者參加社會義務勞動,開展勞動競賽和合理化建議活動,鼓勵和保護勞動者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表彰和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勞動者有權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等形式參與民主管理或與用人單位平等協商。
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勞動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工作。這些措施和規定共同構成了我國勞動法的社會法性質,保障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3. 《工會法》的立法宗旨是什麼
《工會法》的來立法宗旨有三點:1、保源障工會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2、確定工會的權利與義務;3、發揮工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作用。
法條鏈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第一條
為保障工會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確定工會的權利與義務,發揮工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作用,根據憲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