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醫療事故法律效力層次

醫療事故法律效力層次

發布時間: 2025-02-10 12:43:34

㈠ 醫療事故責任劃分為幾種

醫療事故責任劃分為四種,責任程度從完全責任到輕微責任不等,相應的賠償標准也不同。患者會對人身傷害進行法醫鑒定,這也是確定醫療過錯責任的主要方法。司法鑒定機構出具的鑒定報告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可以作為訴訟證據。 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或者醫務人員違反相關醫療規定,對患者造成了身體上的傷害。醫療事故責任分為四級,這需要相關機構鑒定才能認定的。

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醫療事故中醫療過失行為責任程度分為:
1、完全責任:
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完全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賠償全部損失的100%)
2、主要責任:
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主要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賠償全部損失的60-90%)
3、次要責任:
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次要作用。(賠償全部損失的20-40%)
4、輕微責任:
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絕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輕微作用。(賠償全部損失不超過10%)
實踐中還存在對等責任:即醫、患雙方各負擔50%。
責任程度的不同,對於賠償數額的影響較大,顯不了過錯程序與承擔責任一致的原則,比原《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確定的只要鑒定為事故不考慮責任程度一律承擔100%賠償的內容較為公正、合情合理。
醫療事故鑒定書中的「主要責任」或「次要責任」抑或「輕微責任」,是對事故原因力的認定,其本來意義是「主要原因」或「此要原因」,只不過醫療行政部門對相關責任人的行政處分看來是以原因力作為主要依據,需要如此表述而已。
當然,醫學會的鑒定結論,不是具體行政行為,不能提起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其結論只是專家證言性質,在人民法院來說僅能起到證據的作用,沒有絕對的約束力,如果當事人對鑒定結論之責任認定有爭議的,如果合議庭認為有必要,可以單獨就責任程度問題(即原因力分析)再提交人民法院法醫室或委託有關專家作出認定。
主要看醫療事故是否真的是醫療機構單方面造成的,還是其他外部因素造成的。如果患者的不配合會造成醫療事故,所以需要根據具體的原因,醫療過錯的責任劃分程度也不同。因此,發生醫療糾紛後,雙方應理智對待,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熱點內容
法治在線特警 發布:2025-05-06 05:54:13 瀏覽:575
防疫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06 05:37:31 瀏覽:349
公民在工作中受哪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6 05:36:46 瀏覽:646
特殊教育條例 發布:2025-05-06 05:31:38 瀏覽:556
牛蛙立法 發布:2025-05-06 05:29:46 瀏覽:429
保單抄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06 05:25:32 瀏覽:312
損壞他人私有財產應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6 05:22:40 瀏覽:669
刑法脅持 發布:2025-05-06 05:14:38 瀏覽:314
暨南大學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06 05:12:28 瀏覽:23
注會裡面的經濟法怎麼學 發布:2025-05-06 05:11:37 瀏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