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議約定有法律效力
1. 口頭約定的協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口頭協議有效。
民事法律規定,訂立合同的形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口頭形式,第二種則版是書面形式。以口權頭形式訂立的協議或者合同,只要是出於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則為有效的。例外情形:當法律明確約定合同的形式是要式合同,即必須簽訂書面合同形式的,若當事人只作出口頭表達,未簽訂要式的書面合同的,視為未達成協議。_
2. 贈與合同約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你好。從法律上來講,只要贈與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不能力、對所贈與的財產擁有處分權、自願贈與他人,由贈與人與受贈人簽名確認後,該贈與協議即具有法律效力。
但根據法律規定,贈與屬於實踐性民事行為,除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協議外,其它的贈與協議在實際交付贈與物之前,贈與人有權撤銷贈與。
具體的有關贈與的法律規定,可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條至第一百九十五條的相關規定。
《合同法》
第一百八十五條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
第一百八十六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
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第一百八十七條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等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
第一百八十八條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
第一百八十九條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九十條贈與可以附義務。
贈與附義務的,受贈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
第一百九十一條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不承擔責任。附義務的贈與,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
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造成受贈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九十二條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
(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
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
第一百九十三條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致使贈與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銷贈與。
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六個月內行使。
第一百九十四條撤銷權人撤銷贈與的,可以向受贈人要求返還贈與的財產。
第一百九十五條贈與人的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贈與義務。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3. 補充協議怎麼才有法律效力
信件無法視作協議的,補充協議是需要的是對生效的合同做補充,沒有簽回字是無效的,答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三十二條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 第六十一條 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補充合同的效力 當補充合同的約定與主合同的約定發生矛盾時,應該以時間在後的約定條款為准執行。時間在後的約定,實際上是對主合同的原約定的重新修訂,該新約定是補充合同的精要和實質。如果仍以主合同的原條款為准執行,那就失去了補充合同存在的意義。 補充合同與合同變更 補充合同對主合同補充太多的新約定,則該補充合同就難以稱之為補充合同了。補充合同對主合同修改得太多,超過了適當的量,或補充合同對主合同的實質要件進行了較大的補充修改。 比如對價格條款,技術標准,履約期限等約定進行了不利於其中一方的修改,這也不能稱之為補充合同。這些補充和修改已經符合合同變更的要求,應該稱之為合同變更。
4. 什麼樣的合同或者協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一般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也是就是具有法律效力。具體要符合以下條件:
簽定合同或協議的當事人需是雙方或多方,而不能是單方所為,經過平等、自願協商而訂立;
簽訂的主體是有資格的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自然人、法人等),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的內容能夠正確認識,可自由支配自己的行為,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簽訂相關合同、協議;
簽定的合同、協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的強行性效力性法律規定(如,不得違反公序良俗,說白了就是公共道德秩序)。
合同或協議內容不損害國有、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利益。
(4)協議約定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合同是當事人或當事雙方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廣義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門中確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狹義合同指一切民事合同。
還有最狹義合同僅指民事合同中的債權合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5條: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合同(Contract),又稱為契約、協議,是平等的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是當事人協商一致的產物,是兩個以上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協議。
只有當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合法,合同才具有國家法律約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從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國家法律約束力 。
5. 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的約定有沒有法律效力
"工傷概不負責"在合同中出現,屬於一種格式的單方面的約定,是違反回法答律規定的。
法律規定,對於違反法律規定的或者與法律相抵觸的條款是無效的,如不影響合同的其它部分,則其它部分仍然是有效的。
所以,
這種約定你不必理會,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在工作中死亡,屬於工傷,可以申請認定工傷,要求賠償相關費用。
6. 合作框架協議是正式合同嗎有什麼法律效力嗎
不是,根據約定只有部分條款具有法律效力。要另簽具體項目的商務合同。
框架協議,一般是雙方提前對一些達成的關鍵合意進行書面確定下來,詳細約定後續再具體明確的協議。
是否有法律效力,需要看協議中對有關權利義務是否約定明確,如果約定的明確,合法,那就有效。
拓展資料:
人民網台北9月11日電 (記者姚小敏、杜榕)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海基會今天完成換文程序,同意《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與《海峽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於9月12日生效實施。
海基會下午發布新聞稿稱,海基會於今日上午通知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與《海峽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兩項協議,台灣方面已完成相關程序。海協會下午亦函復通知海基會,確認大陸方面已做好該兩項協議生效的相關准備。雙方完成換文程序,同意協議於9月12日生效實施。
7. 手寫的婚內約定協議書有法律效力嗎
只要是雙方簽了字,而且是雙方真實意願表達,是有法律效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