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法學家
⑴ 犯罪學流派有哪些流派,我只記得有自然學派,古典學派什麼的,各自主要的觀點是什麼
古典社會學派
古典社會學派(classical ciminal school),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期間,資產階級的領導地位不斷得到加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學派的觀點正是資產階級這種政治地位的反映和表現。這一學派的哲學基礎是功利主義和唯意志論。同時,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特別是自然法學派和社會契約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推動了古典社會學派的理論觀點。代表人物主要是貝卡里亞(cesare beccria,1738-1794,<<on crime and punishments>>1764)、邊沁(Jeremy benthem,,1748-1832)和費爾巴哈(paul johann anselm von feuerbach,1775-1883,被稱為近代刑法學之父)。
貝卡利亞通常被看作在刑法及其實施非常野蠻武斷年代裡獨具同情心的改良家。在《論犯罪與刑罰》中,貝把犯罪看作是對社會的傷害。指導和決定量刑的正是這種對社會的傷害,而不是罪行的直接被害人或抽象的君主。貝還認為,酷刑、死刑以及其他「非理性」的行為必須廢止,代之以快速的審判,如果定罪、則代之以仔細權衡的刑罰。貝主張在審判前要人道的對待被告人,給他們充分的權利和便利以便他們能為自己提供辯護證據。
邊沁作為一位激進的功利主義者,他將貝卡利亞的觀點應用到共同的情況中。蘇格蘭的戴維·休謨提出「最多數人享有最大幸福原則」,由通過他稱為幸福指數的准數學概念將這一原則准確化,計算被擴展到用來評估行為的好壞。邊宣稱,政府的基礎不是契約而是人的需要,滿足人的需要是政府存在的唯一正當理由。邊致力於將法律變為預防犯罪的一種有效和經濟的手段。和貝卡利亞一樣,他也認為刑罰是預防犯罪的唯一目的。而且,當刑罰帶來的惡大於樂或者同樣的樂可以通過較輕的苦來實現時,這樣的刑罰就顯得太「昂貴」了。主張刑罰的確定要使施加的痛苦大於犯罪行為可能引發的快樂。他的《道德與立法原則引論》(1789)中說「自然將人類置於痛苦和快樂這兩個至上君主的統治之中,只有它們才能指出我們應該干什麼,才能決定我們將要干什麼。」
總的來說,犯罪古典學派的主要觀點是:
1、「自由意志論」:犯罪出於人的「自由意志」,人選擇犯罪或不犯罪系由功利所決定;犯罪是人們個人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並非不可改變的個人特質或外部社會環境所決定。
2、「社會責任論」:基於刑罰的遏止犯罪目的,刑罰必須與犯罪損害的合法利益相適應;也就是「罪刑相適應理論」。反對徒然造成犯罪人痛苦的報應刑罰,主張刑罰的基礎在於行為對社會造成的現實損害,而不是可能的危險性。
3、「罪刑法定論」:法律必須是既定和明確的,不能由法官擅斷。
4、死刑應予廢止 同時監禁應更人道;
5、審判應盡可能迅速地進行。
犯罪人類學派
18世紀以後,隨著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人口集中、貧困、失業、流浪的人數激增,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特別是19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社會的犯罪,累犯和青少年犯罪猛增。按照古典學派觀點的解釋和處理已經變成無能為力的事情,在對古典學派的批判中,形成了犯罪人類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龍勃羅梭(cesare lomboroso,1836-1909,<<on criminals>>)及其學生費里(enrico ferri,1856-1928<<social criminology)和加羅法羅(faffaelle garofalo,1852-1943,<<criminology>>)。該三人又合稱「義大利學派」,但相互之間觀點差異很大。共同點在於均採用實證(由法國孔德《實證哲學》首先提出)的人類學方法研究犯罪人犯罪的原因,並且強調個人難於控制的人類學因素而不是社會因素或者個人能夠控制的個人意志在犯罪發生中的決定作用。
龍勃羅梭,它是義大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曾任軍醫、獄醫及伯維亞、都靈等大學教授和精神病院院長。他的代表作是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論》。龍的犯罪人類學理念的基本觀點是,認為犯罪是人類長期遺傳的結果,對「天生犯罪人」等應當適用相應的刑罰和預防措施。其基本出發點是從人的本質、人的人類學特徵等去研究犯罪問題。他的主要觀點是:
1、 天生犯罪人論。這是龍最著名的觀點。他這一理論的基礎和出發點,得利於他的經歷和所從事的職業。他經常遇到一些身體感覺遲鈍的犯罪人。他在做獄醫時,對100個犯人頭顱進行了考察,後來又對大量犯罪人進行了人類學測量和外貌觀察從而形成了他的天生返祖類型犯罪人觀點,即所謂的「天生犯罪人論」。犯罪人在生理或體質方面具有一些天生不同的物質或因素,這些物質或因素是人類進化前具有的特徵。這些特徵是人類長期遺傳,尤其是隔代遺傳的結果。他還認為,不同的種族與一定的犯罪有關,比如劣等種族是生而行惡的野蠻人,「非洲的巴蘭茲族,專事搶劫」。
2、 個別處罰理論。龍是比較早犯罪進行分類的人之一,與他的犯罪類型理論相對應。他主張應分別不同的處罰,對犯罪的處罰要與人的主觀惡性一致。對於遺傳造成的天生犯罪人,終身監禁,流放荒島等;政治犯應置於醫院,而不應令其上斷頭台;情慾犯、激情犯「設法令其悔過即可」。
3、 環境改造理論。龍根據犯罪類型理論和不同的原因,提出了治理犯罪的新方法,這些新方法即環境改造理論。他主張對於因氣候炎熱而發生的犯罪,可以「極力推行冷水浴」對於因野蠻生活而產生的犯罪可以「掃除森林,開辟道路、設置村莊」等等。
費里是生活在19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深受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同時,由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在當時也傳入義大利,費里就是將達爾文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並以此來解釋犯罪這一社會現象。
費里深受龍勃羅梭的的影響,他在《犯罪社會學》一書中,開篇就是對犯罪人類學資料進行分析研究,認為這些資料「是犯罪社會學家的一個出發點,犯罪社會學家只能從這些資料中得出其法律的和社會學的結論」,是犯罪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費里對罪犯進行了分類,提出可以將全部罪犯分為五類,即精神病犯、天生犯罪人、慣犯、偶犯和情感犯,而犯罪人類學資料則只適用於慣犯和天生犯罪人。
在對犯罪人類學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後,費里又藉助犯罪統計學資料來分析研究犯罪產生的各種社會原因,得出犯罪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的結論,提出了「犯罪三元論」理論。從犯罪的人類學因素、自然因素、社會性因素三個方面對犯罪原因進行了論述,提出犯罪的人類學因素是犯罪的首要因素。他認為犯罪的人類學因素包括罪犯的生理狀況、心理狀況、個人狀況;犯罪的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土壤、晝夜、四季、氣溫等;犯罪的社會因素包括人口、輿論、公共態度、宗教、家庭、教育、工業、經濟政治、司法、刑事民事制度等,對每一種因素都進行了分析研究。
加羅法洛是義大利法學家、犯罪學家,犯罪人類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犯罪學》一書首版於1885年,之後多次再版,並先後被譯成英、法、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多種文字。在該書中,作者首次提出自然犯罪的概念,其研究成果對犯罪學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具有重大意義。《犯罪學》是犯罪學領域中比較有影響的著作之一,它的出版標志著犯罪學作為法學中獨立學科的延生。他在《犯罪學》一書中,批評了龍勃羅梭的理論,認為龍的理論對「真正犯罪人」的「自然犯罪」的解釋,是不恰當的;不過他認為,犯罪人具有一些退化特徵,這些退化特徵表明了「較低的進化水平」。真正的犯罪人缺乏「利他情操」,因此,是無法適應社會的。
總的來說,犯罪人類學派的主要觀點是:
1、「天生犯罪人」理論;
2、不定期刑和保安處分理論;反對短期自由刑,主張不定期刑。主張以刑罰替代措施替代刑罰和行刑社會化。
3、社會防衛理論:主張刑罰的目的不是報應,也不是所謂的遏止,而是社會防衛,是法益的提前防衛。所謂的社會防衛,表現在事先的預防和事後為遏止的以教育刑為特徵的刑罰處分。犯罪飽和理論:
4、菲里的「犯罪三元論」理論對龍勃羅索理論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