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條幾年過後就沒有法律效力
㈠ 打借條多久沒有法律效力
借條」不僅是債權債務憑證,而且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合同關系的證明。債權人的權利是否受到回侵犯,答應依「借條」所反映的債務履行期限來確定。
看借條的 有效期限是多長,要看借條寫的內容,如果沒有寫明還款時間,訴訟時效是從出借人要求還款之日起算兩年。如果寫明還款時間,則從還款期限屆滿之日起算兩年。
如果借條上沒有寫明還款日期,那麼,債權人可以「隨時」要求債務人還款,債務人也可以「隨時」向債權人還款。
根據有關規定,如果是債務糾紛,只要債權人有證據表明在訴訟時效期間內主張過權利,訴訟時效便重新計算,但是訴訟時效最長不超過20年。
㈡ 個人借款合同到期後多長時間沒有法律效力
個人借款合同到抄期後2年沒襲有法律效力,個人借款屬於民事范圍。
根據《民法通則》:
第135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訴訟時效是可以中止、中斷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139條 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第140條 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2)借條幾年過後就沒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賦予的約束力。規范性法律文件與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都有一定的約束力,要求人們按照法律文件規定的那樣行為。
法律效力有時還指某種行為或事實在法律上的效果,即能夠獲得肯定性法律後果,例如一份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能夠獲得法律的保護。顯然,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合法的行為和事實的效力是規范性法律文件所賦予的。只要國家機關依據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就當然地具有一定的效力。
㈢ 借條兩年後就沒有法律效力了嗎
民間借條具有法律效力。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 自然人內之間的借款合容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第二百一十一條 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㈣ 借條的有效期是幾年,過了有效期就沒有法律效果了嗎
不是有效來期,是訴訟時效的自問題,借條一般應當從內容中約定的還款時間開始計算,沒有約定的最長可以達到20年,如果有的話是2年。但欠條的訴訟時效是書寫之日起2年。即便2年過了,只是在被告主張超過訴訟時效時法院才不支持原告的主張,但不妨礙債權人自行向債務人催討。
㈤ 借條一般在多久以後沒有法律效力
1.還款時間就是債權人和債務人約定的應當歸還本息的時間。現實中人們經常忽視這項約定,或未作出明確約定。最常見的表述為「一定時間後」還款,如「一年後」還款。「一年後」從字面上來講是一個時間段,而非時間點。借款後兩年、三年或更長時間還款都能夠被理解為「一年後」還款。盡管法律上對此有著一定的解釋規則,但這種書寫方式畢竟增大了實現債權的不確定性。還款時間的不明確,在實踐中也容易引發關於訴訟時效的爭議。因此,在約定還款時間時,最好將其明確到年月日。 借條形成時間通常是債務人書寫欠條的時間。這一時間的約定也應當具體到年月日。實踐中,債務人往往有意或無意地漏寫這一日期,或僅僅書寫年月日的一部分。如債務人僅寫明6月25日。盡管在書寫借條時這一時間對債權人債務人都是明確的,但時過境遷,難免會對借條的形成時間產生爭議。而借條形成時間的不明確則可能導致訴訟時效難以計算。債權人可能不得不面對借條是否已經超過訴訟時效的法律問題。盡管文書的形成時間有可能通過物證鑒定來確定,但這樣做也並非絕對可靠,而且將增大當事人的費用支出。 沒有約定還款期限的,借用人可能隨時歸還,出借人可隨時要求歸還。
2.要及時催款。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借貸期滿後,債權人應及時要求債務人歸還借款,不能礙於情面或其他原因不及時催款。如債務人一時無法歸還,出借人可在時效屆滿前,讓借款人寫出還款計劃或催要證明等,這樣訴訟時效就可從新的協議訂立之日重新計算。如債務人仍不按期履約或外逃,債權人應在借款期滿後的2年內向法院提起訴訟,進行依法催收,否則就視為放棄債權,法律不予保護。
㈥ 借款幾年後再寫借條有法律效力嗎
有,補寫借條屬於對超過訴訟時效的債務進行重新確認,確認後訴訟時效重新開始計算,以借條上的落款日計算。但前提是借條上必須有雙方的簽字落款。
㈦ 借條的法律有效期限是幾年
借條的有效抄期襲訴訟時效是三年,有效期的起算時間是債務人約定償還債務之日起或者是債權人主動主張債務人償還債務之日起,三年之內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債務人償還債務。還款期限屆滿後三年是訴訟時效期,如果這三年內沒有進行主張,就失效了,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㈧ 借條多久會失去法律效力
借條不會失去法律效力,但法院起訴的情況下,自從你最後一次催款起訴日期算起,兩年之後就失去法律效力。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規定:
第一百三十條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在6個月內沒有被公安發現,其他違法行為在2年內沒有被公安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
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繼續或者持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被侵害人在違法行為追究時效內向公安控告,公安應當受理而不受理的,不受本條第一款追究時效的限制。
(8)借條幾年過後就沒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超過訴訟時效 1.6萬元要不回
買方沒有支付夠設備款,賣方在長達3年多的時間里都沒有通過法院主張權益。等到起訴時,已經超過了訴訟時效,訴訟請求也被依法駁回。
原告某設備公司與被告李某2013年簽訂了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約定李某從設備公司購買裝載機一台,支付部分首付款,餘款自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期間分18期支付。在付清所有款項之前,設備所有權屬設備公司所有。
合同簽訂後,設備公司向李某交付了裝載機,李某也支付了絕大部分貨款,尚有1.6萬元餘款未付。今年4月,因餘款一直未付,設備公司起訴至未央區法院。
李某則以自2015年2月起原告再未向其催要過貨款、故本案已超過訴訟時效為由拒付。原告稱,其向李某發過律師函催要過,並有微信聊天記錄,但在法庭限定時間內未提交相應證據佐證。
法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為:原告訴請是否超過訴訟時效。
涉案買賣合同約定支付貨款的期限為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故應自2015年2月開始起算訴訟時效,至2017年10月1日民法總則施行時,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訴訟時效期間已經屆滿,故已超過訴訟時效,原告已喪失勝訴權,對原告的訴訟請求,依法不予支持。
辦案法官提醒,訴訟時效制度的設立目的和制度價值,一方面在於避免證據收集困難,提高司法效率,另一方面在於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懲罰在權利上的「睡眠者」。本案中原告正是怠於行使自己的權利,最終導致敗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