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義道德觀的例子
⑴ 解釋功利主義、權力至上、公平公正、社會契約和推己及人四種道德觀的具體內涵,
功利主義,即效益主義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內Maximum Happiness)。主要哲學家有約容翰·史都華·米爾(John Stuart Mill)、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等。
權力至上:只重權,而舍其他。比如李剛之子。
公平原則
是要求招標人和投標人在集中招標采購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平等,雙方作為平等的民事主體分別承擔義務並享有權利。
公正原則
是要求評標時按事先公布的評標標准和方法對待所有合格投標人,對所有合格投標人一視同仁,不歧視任何投標人。
社會契約: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用契約關系解釋社會和國家起源的政治哲學理論。又稱社會契約論。它通過把社會和國家看作人們之間訂立契約的結果,來說明政治權威、政治權利和政治義務的來源、范圍和條件等問題。一般認為,契約分兩種:社會據以成立的契約稱為社會契約,政治機構或政治權威據以確立的契約稱為政府契約。
推己及人 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指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⑵ 絕對主義道德觀和 功利主義道德觀 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例子嗎
首先來說絕對主義道德觀:
絕對主義,absolutism,顧名思義,就是永不改變的,認為人們的善惡觀念和道德規范是永恆不變的超歷史的范疇,例如:古希臘柏拉圖把善作為一種永恆不變的真理,不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改變。而我國董仲舒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 ,也是倫理絕對主義的一種表現。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
但:社會是隨著時間變化的,看待的角度不同,也無對錯之分,哲學不是數學,沒有絕對的對錯,例如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考試同學作弊,我舉報,但我失去了所有朋友。到底是否應該舉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而功利主義道德觀為:
道德的標準是功利,個人利益是唯一現實的利益,社會利益只是一種抽象,它不過是個人利益的總和。
例子:像說謊一般來說是不對的行為,但在某些情境下,情境功利主義者會認為說謊是對的,像善意的謊言、為保守國家機密而說謊等。
而根據這種標准,會有一個世紀難題,也是最簡單的例子:電車問題,你是選擇撞死五個人,還是控制它,撞死一個無辜的人。功利主義,因為其本質就是實現利益最大化(幸福指數最大化),所以選擇的,一定是撞死那一個人。
區別:
但一定是對的么? 在羅翔老師看來,如果可以這樣分的話,五個人分別少了胳膊、腿、肝、腎、手,那直接隨便抓一個人奉獻,來挽救這五個人的性命,犧牲一個人救五個人,你願意么???(前提是,這些人沒有高低貴賤,而且一定能救活)(這里沒有答案,不用顧慮你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和錯誤。)
因為:功利主義會選擇利益最大化,所以會犧牲一個人,救五個
而絕對主義,因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犧牲一個無辜的人,是錯的,所以不會這樣做。這就是兩者的區別。
我個人認為: 現實生活中,多一點功利主義(因為生活中多為結果論),個人生活中,多一點過程論(不屬於以上兩個,硬要說就說變化主義吧 哈哈)。分析的時候,多一點相對主義(考慮多種情況),判斷的時候,多一點絕對主義(下判斷只說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