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確認無過錯責任的民事法律
1. 民法典無過錯責任12種情形
無過錯責任具體的情形如下:1、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2、用人單位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致人損害的;3、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致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4、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5、機動車與行人、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6、因醫療產品致人損害的;7、因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8、高度危險責任中,由高度危險品的經營者承擔無過錯責任;9、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由動物的飼養人、管理人承擔無過錯責任;10、因質量問題,建築物倒塌致人損害的;11、在道路上傾倒、堆放、遺撒妨礙通行物的行為人承擔無過錯責任;12、其他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形。
無過錯責任亦稱嚴格責任,是指行為人造成他人損害的事實客觀存在,以及行為人的活動和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險性質與所造成損害後果是因果關系,而特別加重其責任,讓行為人對損害後果承擔法律責任,也即由法律直接規定的行為人不論是否過錯,直接承擔責任的一種方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2. 民法典無過錯責任12種情形
法律分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規定無過錯責任有12種情形: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2、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致人損害的,用人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提供個人勞務一方因勞務致人損害的,接受勞務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4、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承擔的不真正連帶責任,為無過錯責任。銷售者具有過錯的,承擔最終責任;銷售者無過錯的,生產者承擔最終責任。5、機動車與行人、非機動車駕駛人之間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6、因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污染者承擔無過錯責任。7、高度危險責任中,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者,高度危險物品的經營者、佔有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8、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無過錯責任(但動物園承擔過錯推定責任)。9、建築物倒塌致人損害的,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10、醫療機構違反告知義務,給患者造成損害的,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11、因醫療產品致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與產品提供者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為無過錯責任。12、在道路上傾倒、堆放、遺撒妨礙通行物的,行為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職責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第一千二百五十三條 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條 堆放物倒塌、滾落或者滑落造成他人損害,堆放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3. 民法中的無過錯責任原則是什麼
在民法中,無過錯責任原則是一項重要的歸責原則。它強調,即使當事人在主觀上沒有過錯,只要符合法律規定,也必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這一原則的核心在於不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作為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換句話說,無論當事人在行為時是否故意或過失,只要法律有明確規定,其仍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
根據《民法總則》的相關規定,明確指出:“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一條款為無過錯責任原則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支持。
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廣泛,包括但不限於某些特定的侵權行為、合同責任以及法律規定的其它情形。在司法實踐中,這一原則被廣泛應用於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無過錯責任原則強調不問過錯,但在某些情況下,仍可能考慮當事人的經濟狀況、賠償能力等因素,以實現法律責任的合理分擔。同時,該原則的實施也需兼顧公平與效率,確保法律制度的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