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定承擔間接責任
『壹』 公務人員違紀違法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根據責任引起的原因,分為行政違法責任、行政不當責任、行政侵權責任。
行政違法責任是行政公務人員違法行政所應承擔的責任。依據行為的內容和形式,可以將行政違法劃分為實體行政違法和程序行政違法。實體行政違法是指行政公務人員的行政行為不符合法律規范要求的實質要件,表現為行政失職、越權行使職權、濫用職權、行政行為的內容違背法律規定等。程序行政違法是指行政公務人員的行政行為不符合法律規范要求的形式要件,表現為行政行為的作出和實施違反法律規定的步驟和時限,以及表現形式不符合法律規范等。 行政不當責任是行政公務人員不當行政所應承擔的責任。行政不當或行政失當,是指行政公務人員作出的自由裁量行為雖然合法但不合理。如果說行政違法的確定標準是客觀的法律規范,那麼,行政不當的確定標准則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一般來講,判斷行政公務人員的行政行為是否合理,應當考慮以下因素:一是行政行為的作出是否符合行政目的;二是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律價值、客觀規律和生活常理;三是是否考慮了正當的因素。行政不當與行政違法有著明顯的區別。前者侵犯的是行政關系的合理性,後者侵犯的是行政關系的合法性。行政公務人員的行政行為違法,必須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責任,而行政不當並不必然導致法律責任。也就是說,只有在法律規定的條件下,行政公務人員才承擔因行政不當而引起的法律責任,而且一般是補救性法律責任。
行政侵權責任是行政公務人員因其違法失職行為侵犯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造成行政相對人人身、財產或精神上的損害所應承擔的責任。其責任形式主要是損害賠償,其他責任形式還有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禮道歉、恢復名譽等。行政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行政公務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侵犯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行政侵權行為;行政相對人在人身、財產或精神方面受到損害的事實;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需要指出的是,行政侵權責任雖然以違法為前提,但它不同於一般的行政違法責任。二者的最大區別在於:行政違法責任的主要構成是行為違法,至於該行為是否對行政相對人造成損害並不影響責任的成立;而行政侵權責任的主要構成是侵權,不僅要有違法行為,還要有損害結果。如果沒有損害結果的發生或者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行政侵權責任就不能成立。
法律責任包括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和違憲法律責任。在不同的法律責任中,其歸責原則和承擔責任的具體形式都不相同。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公務人員由於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或不履行行政法律義務,損害行政法保護的個人、組織的合法權益或國家社會公益所應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後果。行政公務人員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是行政處分,其具體形式有三類:一是精神處分,包括通報批評、警告、嚴重警告、訓誡、記過、記大過等;二是職務處分,包括停職、降職、免職、撤職、調離、強制退休、開除或解僱等;三是薪俸處分,包括減薪、停薪、罰薪、停發補貼、減少退休金等。
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政公務人員因實施民事違法行為而依照民法應承擔的不利的民事法律後果。《民法通則》第121條明確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
刑事法律責任是行政公務人員因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是國家根據刑事法律對其犯罪行為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承擔刑事法律責任的基本方式是刑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的種類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的種類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除刑罰之外,其輔助方式還有訓誡、責令具結悔過、保安處分等不同形式。
違憲法律責任是指行政公務人員因其行為與憲法的原則或內容相抵觸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其規范分為兩大類:一類規范明確、具體,可以直接約束有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另一類規范則具有原則性、概括性,只對國家機關、公民、法人具有間接約束力。也就是說,後一種憲法規范一般不能直接適用,需要將其精神具體化為部門法的法律規范,依據具體法律進行處理。在現實生活中,行政公務人員的違憲法律責任與行政法律責任多是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出現的,大都可以依據部門法進行追究和懲戒。
根據引起責任的法律事實與責任人的關系,分為直接責任、間接責任、連帶責任。 直接責任,是指行政公務人員對自己實施的違法或不當行為以及所造成的後果承擔責任的責任形態。其最大特點是自己對自己實施的行為承擔責任。因此,直接責任就是行政公務人員「自己的責任」,是責任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貳』 發生火災法人要負什麼責任
法律分析:依據《火災事故調查程序規定》第二十九條之規定,火災事故責任人應當承擔的責任分為四類:直接責任,間接責任,領導責任,直接領導責任。火災事故責任認定調查人員應當根據調查需要,對發現、撲救火災人員,熟悉起火場所、部位和生產工藝人員,火災肇事嫌疑人和被侵害人等知情人員進行詢問,再進行判斷。
法律依據:《火災事故調查程序規定》 第二十九條 火災事故責任人應當承擔的責任分為四類:直接責任,間接責任,領導責任,直接領導責任。火災事故責任認定調查人員應當根據調查需要,對發現、撲救火災人員,熟悉起火場所、部位和生產工藝人員,火災肇事嫌疑人和被侵害人等知情人員進行詢問,再進行判斷。
『叄』 喝酒連帶責任的2022法律規定
喝酒連帶責任的2022法律規定:
1、如果同悉首桌喝酒的其他人有極力勸酒、故意灌酒、放縱飲酒、酒後未妥善照管等情形的,一般可以認為存在侵權行為且有過錯,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如果同桌喝酒的其他人沒有上述侵權行為,或者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沒有過錯,或者損害結果的發生與喝酒行為沒有直接因果關系的,則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3、如果僅有部分人員存在侵權行為,則僅由實施了侵權行為的人承擔侵權責任,未實施的人員不應承擔責任;
4、被侵權人自身存在重大過錯,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5、若一起喝酒的人沒有上述情況,並且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分擔一部分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喚陸岩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
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的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和御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承擔補充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肆』 直接責任人與間接責任人
法律分析:一般間接責任都是對直接責任有管理,督促的領導作用。 比如銀行某主任貪污公款 其行長就是間接責任。承擔責任時。所以。直接責任人是直接負有責任的具體部門或者從事該項工作的人第一責任是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法定代表人或者一把手)。往往二者之間還有分管領導的責任(一般為分管的副職)。主要負責人指的是一個單位或組織主持本單位全面工作具有最高決策權並對本單位承擔主要責任的單位主要領導,第一責任人非法律術語,但適用於各種合同,先處理直接責任人,再處理第一責任人,主要負責人和第一負責人意思應該大致相同。
法律依據:《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 規定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是在單位實施的犯罪中起決定、批准、授意、縱容、指揮等作用的人員,一般是單位的主管負責人,包括法定代表人。據此,單位犯罪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應是具體介入了單位犯罪行為,在單位犯罪過程中是否起到了組織、指揮、 決策作用的人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條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