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謠言要負法律責任的
⑴ 只是傳播謠言也會承擔法律責任嗎
只是傳播謠言也會承擔法律責任的。
法律依據如下:
《治安管理處罰法》:根據該法第二十五條,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將受到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的處罰,同時還可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如果情節較輕,也會受到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的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根據該法第二百九十一條,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並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而故意傳播的,如果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將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處罰。如果造成嚴重後果,處罰將更為嚴厲,可能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此,傳播謠言是違法行為,會根據情節輕重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⑵ 要是聽到別人提及有個認識的人病了,告知朋友後朋友在外面傳播,會被追究責任么
是否會被追責要看具體情況,需滿足損害事實、主觀過錯等條件。
聽到他人患病後轉告朋友,導致信息傳播是否擔責,可從兩個層面分析:
1. 法律風險
若患病信息屬於個人隱私(如未公開的疾病),未經允許傳播可能涉嫌侵犯隱私權。但法律追責需滿足:造成實際損害(如名譽受損、工作丟失)、傳播者存在主觀故意或過失。例如,明知對方不願公開卻惡意散播,可能面臨民事賠償。
2. 現實操作門檻
當事人是否追責更重要。若對方未主動維權或損害輕微(如鄰里閑聊未引發實際後果),通常不會上升到法律層面。但若傳播范圍廣、導致歧視(如傳染病謠言),即便非故意也可能需公開道歉。
例如同事私下告知「小王患抑鬱症」,若聽者添油加醋說「他有自殺傾向」並群發,導致小王被解僱,傳播者可能因編造不實信息被起訴誹謗。
日常處理此類信息時需注意:①未核實的消息不擴散;②若對方明確要求保密,隨意傳播可能違背《民法典》第1032條隱私權條款;③即使無惡意,傳播造成負面影響也需擔責。建議先徵得當事人同意再分享他人隱私。
⑶ 在我國亂傳謠言付什麼法律責任
在我國亂傳謠言付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刑事責任三種。需要注意的是,網路造謠構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任。其中可能觸犯刑事罪名有很多,比如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煽動分裂國家罪,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誹謗罪等。 對於網路上散布謠言需要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刑事責任三種法律責任。
一是民事責任,即如果散布謠言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名譽權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譽的,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
二是行政責任,即如果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尚不構成犯罪的,要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
三是刑事責任,即如果散布謠言,構成犯罪的要依據《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 之一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在日常生活中,傳播謠言的行為往往並不會構成犯罪,但是如果是在特殊時期傳播謠言有可能或者已經造成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或者社會動盪那麼就會按照《刑法》來進行處罰追究刑事責任,建議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可以聯系律師,此時也是需要注意保護自己的權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