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散播政治謠言的法律責任
① 造謠是非觸犯哪條法律
嚴重的會構成犯罪,觸犯《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不構成犯罪的,是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違法行為,會受到拘留或罰款的處罰。
法律分析
惡意造謠誹謗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權,當事人可以到法院起訴,要求對方承擔侵權責任。如果造成了嚴重後果,則涉嫌觸犯誹謗罪。通過網路介質(例如微博、國外網站、網路論壇、社交網站、聊天軟體等)而傳播的謠言沒有事實依據帶有攻擊性,目的性的話語。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政治人物 、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謠言傳播具有突發性且流傳速度極快,因此對正常的社會秩序易造成不良影響。 偷換概念、以偏概全,食品謠言防不勝防;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從眾心理加速傳播。網路謠言尤其是網路政治謠言由於真偽難辨、蠱惑性強,容易帶來嚴重社會問題,甚至引發社會動盪和政局失穩。許多國家把打擊網路政治謠言作為謠言治理的重要內容,綜合施策、嚴厲打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十六、 在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② 2萬億「同號鈔」造謠者,需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一、民事責任。在網路上編造謊言。以虛構事實或其他非法手段,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構成民事法管轄范圍內的侵權行為。對於這一行為具體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益,需要從行為人行為的具體內容來分析,通常流言多見於侵犯公民隱私權、名譽權等。現在網上流傳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董事,「疑似因私印『同號鈔』2萬億。」央行嚴厲譴責,已經向公安機關報案,如果不是官網發出通知,網民一定以為這件事情是真的,那麼對於受害者是多大的傷害,還好現在有法律的存在,謠言已經不攻自破,那麼隨意散播造謠屬於什麼罪,需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網路造謠屬於什麼罪
網路造謠可能會觸犯《刑法》中的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需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一、民事責任。
在網路上編造謊言。以虛構事實或其他非法手段,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構成民事法管轄范圍內的侵權行為。對於這一行為具體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益,需要從行為人行為的具體內容來分析,通常流言多見於侵犯公民隱私權、名譽權等。
二、行政責任。
造人不能構成刑事責任的,應負行政責任,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三、刑事責任。
1.捏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91條規定:捏造險情.疫情.災情.警情,通過信息網路或其他媒體傳播,明知是以上所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其他媒體上傳播,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較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誹謗罪:
網際網路環境下,網路誹謗案件日益增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構成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③ 惡意在網路上散布謠言導致他人名義受損,法律是怎樣定罪的
涉嫌誹謗罪。
誹謗罪是指故意捏造並散布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當事人主觀上必須是故意,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這里所謂「告訴的才處理」,是指犯誹謗罪,被害人告發的,法院才受理,否則不受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誹謗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當地群眾公憤的;誹謗外國人影響國際關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訴或不能告訴,人民檢察院應提起公訴。
誹謗罪散布的必須是捏造的虛假的事實。如果散布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雖然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但不構成誹謗罪。而名譽侵權行為,即使所述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開宣揚的,公開了將有損於他人人格、名譽,也可以構成名譽侵權。甚至敘述的事實愈真實,愈會加重侵權的程度。比如,為毀損他人名譽而揭人隱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權性質越為惡劣。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泄露並宣揚他人隱私,給他人名譽造成不良影響的,是侵害名譽權的行為,不構成誹謗罪。
(3)網路散播政治謠言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誹謗罪的舉證責任
1、自訴案件證明被告人實施了犯罪行為的舉證責任由控訴方承擔,這是刑事訴訟的一般原理,對這點在法學界是普遍認同的;同時也是《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犯罪的責任,不應自證其罪。
2、對於刑事誹謗罪中所散布事實的真實與否的舉證責任,我國法律及司法解釋未作規定。按照法理上舉證責任分配原則,在法律要件事實存否不明的情形下,如該法律要件事實屬於權利發生法律要件事實(作為誹謗罪來講,就是控訴方要求追究誹謗罪權利形成所須具備的該罪構成要件事實;所須要件齊備,追究權形成),由主張權利存在的人負舉證責任。
而當該法律要件事實屬於權利妨害、權利受制(如被告人主張自訴人追究誹謗罪的權利不成立,就屬於妨害、制約追究權成立的情況)或權利消失的法律事實時,則由主張權利不存在的人負舉證責任。
被告人把真實作為對其誹謗指控的抗辯理由,被告人主張對其指控的誹謗罪不成立,其就應證明所散布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
④ 傳謠造謠者負什麼法律責任
1、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胡尺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2、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構成故意傳播虛假枯困悄信息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起鬨鬧事,造尺碰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對個人進行造謠誹謗的,應當承擔以下法律責任:
1、誹謗涉嫌侵害他人名譽權,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2、造謠誹謗屬於違法行為,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春盯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3、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構成誹謗罪,應當依法承擔刑事責任。根據刑法規定,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褲森高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沒渣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⑤ 在五十人以上的群里,惡意散布謠言,中傷他人人恪的詞語,文字,法律有規定嗎
1. 在我國,如果在五十人以上的群體中散布謠言或中傷他人,是受到法律規定的。
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的規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剝奪政治權利。
3. 如果誹謗行為手段惡劣、後果嚴重、影響大,如導致他人精神受到嚴重刺激、自殺或自傷等後果,或影響范圍廣泛,將被視為情節嚴重。
4. 此外,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的規定,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也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5. 因此,對於在網路上散布謠言、誹謗或中傷他人的行為,被害人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並有權追究散布者的法律責任。
6. 在實踐中,一些知名人士和公眾人物也因遭受網路謠言和誹謗而採取了法律手段,如汪峰的女友森林北、籃球運動員朱芳雨等,他們都成功追究了造謠者的法律責任。
7. 總之,任何在群體中散布謠言、誹謗或中傷他人的行為,都可能受到法律制裁。大家應該在網路上保持理智和客觀,不傳播不實信息,共同維護良好的網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