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謊報險情承擔的法律責任

謊報險情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5-08-17 06:12:31

❶ 謊報險情屬於什麼違法行為

法律分析
謊報險情是屬於什麼行為,要依據實際情況而定,1、不構成犯罪的,屬於違反治安管理的違法行為,(1)不構成犯罪,給予處罰,一般是處5-10行政拘留,並處500元的罰款;(2)情節較輕,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2、構成犯罪的,屬於犯罪行為:(1)構成犯罪,按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追究刑事責任,一般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2)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違法與犯罪的聯系是犯罪一定違法,違法不一定犯罪。區別是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比違法行為嚴重,犯罪行為大多數要負刑事責任,違法行為承擔行政責任或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 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二從建築物或者其他高空拋擲物品,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❷ 殘疾人報假案是否負刑事責任的

殘疾人報假案是需要負刑事責任的。但若報假案行為沒有主觀故意,僅是疏忽所致,則無需承擔法律責任。《治安管理處罰法》對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等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有明確處罰規定。具體而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的,將面臨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以及五百元以下罰款。

法律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該條款詳細列舉了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包括但不限於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投放虛假危險物質,以及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對於這類行為,將面臨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可處以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將面臨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罰款。

總的來說,無論殘疾人是否具備報假案的主觀故意,一旦其行為構成了故意擾亂公共秩序,就將面臨相應的法律制裁。然而,如果該行為只是因一時疏忽而產生,那麼在法律上將不會追究其刑事責任。

❸ 造謠傳謠,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造謠傳謠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行政責任

    • 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2. 刑事責任

    • 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3. 民事責任

    • 造謠傳謠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方式。

注意事項: 在社交平台瀏覽信息時,應謹慎轉發,避免傳播不實信息。 如不慎轉發了謠言,應盡快採取措施消除影響,如快速刪除、澄清消息不實的聲明等。 對於因輕信而傳播虛假信息,但危害不大的情況,不以犯罪論處。然而,如果轉發行為導致謠言被廣泛傳播並造成惡劣社會後果,仍需承擔上述法律責任。

❹ 只是傳播謠言也會承擔法律責任嗎

只是傳播謠言也會承擔法律責任的

法律依據如下

  • 《治安管理處罰法》:根據該法第二十五條,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將受到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的處罰,同時還可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如果情節較輕,也會受到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的處罰。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根據該法第二百九十一條,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並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而故意傳播的,如果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將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處罰。如果造成嚴重後果,處罰將更為嚴厲,可能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此,傳播謠言是違法行為,會根據情節輕重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❺ 傳謠造謠者負什麼法律責任

1、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2、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構成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起鬨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對個人進行造謠誹謗的,應當承擔以下法律責任:
1、誹謗涉嫌侵害他人名譽權,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2、造謠誹謗屬於違法行為,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3、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構成誹謗罪,應當依法承擔刑事責任。根據刑法規定,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❻ 自媒體未經核實播報虛假消息,需要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自媒體未經核實播報虛假消息,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民事責任

    自媒體發布虛假信息若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需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承擔責任的方式可能包括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或恢復名譽、賠償損失以及精神損害賠償等。

  2. 行政責任

    自媒體發布虛假信息會受到行政處罰,處罰措施可能包括責令刪除、停止傳播以及罰款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等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將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可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3. 刑事責任

    如果自媒體編造虛假信息並在網路上散布,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可能構成尋釁滋事罪,將受到刑事處罰。

重點內容:自媒體在發布信息時,應確保信息的真實性,避免發布虛假消息。對於未經核實的信息,應謹慎處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法律責任。同時,廣大網民也應自覺抵制網路謠言,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維護良好的網路社會環境。

熱點內容
法治示範村申報理由 發布:2025-08-17 07:59:56 瀏覽:570
江蘇省幕牆條例 發布:2025-08-17 07:41:18 瀏覽:487
關於養老院保險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7 07:38:55 瀏覽:490
勞動法立法的基本規則有哪些 發布:2025-08-17 07:38:53 瀏覽:920
法律知識競賽公眾號 發布:2025-08-17 07:38:53 瀏覽:676
建甌市法院 發布:2025-08-17 07:38:17 瀏覽:232
姚立法是誰 發布:2025-08-17 07:25:28 瀏覽:492
勞動法勞動時間上下班途中時間 發布:2025-08-17 07:16:55 瀏覽:226
法律顧問費開什麼票 發布:2025-08-17 07:04:04 瀏覽:638
民法夫妻共同財產 發布:2025-08-17 07:01:08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