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在職法律碩士歷年真題及答案

在職法律碩士歷年真題及答案

發布時間: 2025-09-01 00:12:14

㈠ 2019在職法律碩士《法制史》簡答知識點【四篇】

【 #法碩# 導語】法律碩士是專業型碩士學位之一,我國自1996年試辦法律碩士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規定設置。 法律碩士學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職業背景的職業性學位,主要培養面向立法司法律師、公證、審判、檢察、監察及經濟管理、金融、行政執法與監督等部門、行業的高層次法律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

【第一篇】

1、為什麼說我國法律起源於夏代。

答:中國國家和法起源於夏代,其主要依據在於:

(1)夏啟是中國歷第一個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世襲****帝王。

(2)夏已開始按地域劃分統治區域。夏啟在奪取政權以後,進行了一系列征伐戰爭,並把所征服的地域劃為「九州」,設「九牧」為九州的地方長官,開始形成新的國家行政區劃。

(3)夏朝已建立了完備的國家機器,包括軍隊、職官、監獄以及貢賦制度。

(4)夏朝還形成了以國家強制力為直接後盾的法律制度。

2、簡述中國法律起源的特點。(家道中落)

答:(1)濃厚的宗法氏族血緣色彩。

(2)以家長制的集權統治為基本統治方式。

(3)法律與道德相互結合,界限不清。

(4)刑事法規相對發達,而民事法規相對落後。

3、簡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答:「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國古代法律中一項重要原則,源於《禮記•曲禮》,始於西周。作為一項法律原則,「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強調的是平民百姓與貴族官僚之間的不平等,強調官僚貴族的法律特權。

所謂「禮不下庶人」,說的是庶人以下「遽於事而不備物」,既忙於生產勞動,又不具備貴族的身份和禮所要求的物質條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級貴族的各種禮儀行事,這些禮也不是為他們設立的。但這絕不意味著庶人可以不受禮的約束,因為禮所強調的是等級差別,天子有天子的禮,諸侯有諸侯的禮,不能僭越,任何越禮的行為都要受到懲罰,對庶人更是如此。

所謂「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上貴族犯罪,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獲得某些寬宥,在適用刑罰時享有某些特權,比如,對貴族一般不處以殘損身體的肉刑(即肉刑不上大夫);必須處死者在郊外秘密執行;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等等。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為了在廣大被統治者面前保持貴族作為一個整體的尊嚴。但這些禮遇絕不等於大夫以上貴族可以不受刑罰制裁。在實際生活中,官僚貴族犯重罪同樣要加以懲罰,特別是對那些「犯上作亂」的貴族,更是嚴加懲處。史籍上關於官僚貴族因犯罪被殺、被刑的記載不勝枚舉。

宗法制度: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族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的政治形勢。

嫡長子繼承;小宗服大宗,祝弟服長兄;各級諸侯、卿大夫、士既是一種家庭組織,又各自構成一級國家政權,共同向宗子——周天子負責。

4、簡述西周主要刑罰原則。

答:(1)老幼犯罪減免刑罰原則。據史籍記載,西周時期有「三赦」之法,三赦是:「一曰幼弱,_二曰老耄,三日蠢愚」,凡此三者皆赦免其罪。西周時期80歲、90歲以上的老人及7歲以下的掘謹如年幼者犯罪都可減免刑罰。

(2)區分故意——非sheng與過失——sheng,、慣犯——wei終與偶犯——非終原則。在西周時期,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慣犯與偶犯在觀念上已有所區別。雖犯小罪,卻不是由於過失,而是慣犯,就不可不殺;反之,罪雖大,但不是慣犯,又出於過失,就不可處死。

(3)罪疑從輕、罪疑從赦原則。西周時期為保證適用法律的謹慎,防止錯殺無辜,凡是疑案難案,都採取從輕處斷或加以赦免的辦法,即所謂「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

(4)寬嚴適中原則。西周時期,基於「明德慎罰」的主張,在定罪量刑問題上強調「中道」、「中罰」、「中正」,即要求寬嚴適中,符合正道。

5、所謂「五過」,其具體內容是:「五罰不服,正於五過」①「惟官」,指畏權勢而枉法;②「惟反」判啟,指報私怨而枉法;③「惟內」,指為親屬裙帶而徇私;④「惟貨」,指貪贓受賄而枉法;⑤「惟來」,指受私人請托而枉法。

【第二篇】晌纖

1、簡述西周的婚姻原則。

答:西周時期,婚姻的締結有三大原則,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凡婚姻不合此三者即屬非禮非法。

(1)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雖然古代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即嫡妻只能是一個。

(2)「同姓不婚」也是締結婚嫻的一個前提。西周實行同姓不婚原則,主要基於兩點:第一,長期的經驗證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第二,禁止同姓為婚,鼓勵多與異姓通婚,是為了「附遠厚別」,即通過聯姻加強與異姓貴族的聯系,進一步鞏固家天下和宗法制度,具有鮮明的政治意圖。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西周時期婚姻制度的又一原則。在宗法制下,子女的婚姻大事必須由父母家長來決定,並通過媒人的中介來完成,否則即是非禮非法,稱為「*奔」,必不為宗族和社會所承認。

七出三不去:不順父母;無子;*;妒;有惡疾;多言;盜竊。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

2、簡述西周的「五聽」制度。

答:「五聽」制度是西周時期審理案件時判斷當事人陳述真偽的五種方式。其具體內容是:(1)「辭聽」:「觀其出言,不直則煩」,即觀察當事人的言語表達,理屈者則言語錯亂。(2)「色聽」:「觀其顏色,不直則赧然」,即觀察當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則面紅。(3)「氣聽」:「觀其氣息,不直則喘」,即觀察當事人的呼吸,無理則喘息。(4)「耳聽」:「觀其聽聆。不直則惑」,即觀察當事人的聽覺,理虧則聽語不清。(5)「目聽」:「觀其眸子,不直則眊然」,即觀察當事人眼睛與視覺,無理則雙目失神。

3、簡述春秋戰國成文法公布的歷史意義。

答:春秋時期的公布成文法活動是中國法律一次劃時代的變革。成文法的公布,標志著奴隸制的法律體系在走向瓦解,封建製法律體系逐步形成。

⑴公布成文法的活動是對傳統的法律觀念、傳統的法律制度以及傳統社會秩序的一種否定。打破「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信條,說明法律制度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私產,而應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公開的調節器,傳統的社會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

⑵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在客觀上為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成文法的公布,有利於新興的地主階級將改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表現出來,固定下來,為各種新型的社會關系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⑶成文法的公布,也標志著法律觀念和法律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公布成文法,將零散不系統的法律規范變成相對系統、嚴密的法律條文,對於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⑷春秋時期的公布成文法活動,為戰國時期及戰國以後封建法律的發展與完善積累了經驗。在春秋各國的成文法基礎上,戰國時期的封建法制進一步完善起來。

4、簡述《法經》的篇章結構和歷史地位。

答:《法經》共有六篇:一為《盜法》,二為《賊法》,三為《網法》,四為《捕法》,五為《雜法》,六為《具法》。其中《盜法》、《賊法》是關於懲罰危害國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財產的法律規定。李悝認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所以將《盜法》和《賊法》列在法典之首。《網法》也稱《囚法》,是關於囚禁和審判罪犯的法律規定,《捕法》是關於追捕盜、賊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規定,《網法》、《捕法》二篇多屬於訴訟法的范圍。第五篇《雜法》是關於「盜賊」以外的其他犯罪與刑罰的規定,主要規定了「六禁」,即*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等。第六篇《具法》是關於定罪量刑中從輕從重等法律原則的規定,起著「具其加減」的作用,相當於近代法典中的總則部分。

歷史地位:《法經》作為中國歷第一部比較系統、比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國封建立法居於重要的歷史地位。

⑴法經》是戰國時期政治變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戰國時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總結。《法經》作為李悝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對這一時期社會變革的一種肯定。

⑵《法經》的體例和內容,為後世封建成文法典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礎。從體例上看,《法經》六篇為秦、漢所直接繼承,成為秦律、漢律的主要篇目,魏、晉以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最終形成了以《名例》為統率,以各篇為分則的完善的法典體例。在內容上,《法經》中「盜」、「賊」、「囚」、「捕」、「雜」、「具」各篇的主要內容大都為後世封建法典所繼承與發展。

因此,無論從其歷史作用還是從對後世的影響來看,《法經》都是中國法律一部極為重要的法典。

5、簡述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意義。

答:主要內容:

(1)改法為律,擴充法律內容。商鞅「受法經以相秦」以後,曾「改法(平之如水)為律」。商鞅「改法為律」。「律」,強調法律規范的普遍性和必行性,具有「范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的功能。「改法為律」,是在法律觀念上的又一進步(平等性-普遍性)。

(2)連坐法。商鞅在變法期間廣泛實行連坐制度。這些連坐制度在限度內把各種危害國家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對於維護國內的社會秩序,保障政權的穩定有重要作用。

(3)分戶令。為了鼓勵發展小農經濟,擴大戶賦的來源,商鞅還頒布了《分戶令》,規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強制百姓分家立戶,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變法的歷史意義:商鞅變法是一次極為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了這一時期其他諸侯國的改革。這次變法不僅給秦國守舊勢力以沉重打擊,而且為秦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秦國的封建法制也在變法過程中得以迅速發展與完善,為秦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第三篇】

1、簡述秦朝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

答:①刑事責任能力的規定。秦律規定,凡屬未成年者犯罪,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事處罰。要負刑事責任者,秦律確立以身高為標准。

②區分故意(端)與過失的原則。秦律重視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的區別。秦律中故意稱為「端」或「端為」,過失稱「不端」。故意犯罪處刑從重,過失犯罪處刑從輕。

③ 盜竊按贓值定罪的原則。秦律中把贓值分為三等:一百一十錢、二百二十錢、六百六十錢。對於侵犯財產的盜竊罪,根據以上不同等級的贓值,分別定罪。一般贓值少的定罪輕,贓值多的定罪重。

④共同犯罪與集團犯罪加重處罰的原則。秦律在處罰侵犯財產罪上,集團犯罪(五人以上)較個體犯罪和一般共同犯罪加重量刑。

⑤累犯加重的原則。本身已犯罪,再犯誣告罪,則應加重處罰,除去耐為隸臣原有刑罰外,還要判處城旦苦役六年。

⑥教唆犯罪加重處罰的原則。按秦律規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者加重處罰。

⑦自首減輕處罰的原則。秦律規定,凡攜帶所借公物外逃,主動自首者,不以盜竊論處,而以逃亡論處。若犯罪後能主動消除犯罪後果者,可減免處罰。

⑧誣告反坐原則。秦律規定,故意捏造事實陷害他人者,即構成誣告罪,按被誣告人所受到的刑罰,對誣告者處罰。

2、簡述文景帝時的肉刑改革。

答:漢文帝下令廢肉刑,把黥刑(墨刑)改為髡鉗城旦舂;改劓刑為笞刑三百,改斬左趾為笞刑五百,斬右趾為棄市刑。

漢景帝時期,在文帝改革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刑制改革。遂下令將文帝時劓刑笞三百改為笞二百;斬左趾笞五百,改為笞三百。後又下詔令:「減笞三百為二百,笞二百為一百。」同年,景帝又頒布詔令,改革刑具,以及行刑時不得換人等。這使得刑制改革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刑法適用原則:上請(官貴犯罪,請示皇帝給有罪者某些優待);親親得相首匿(親屬之間可以相互首謀隱匿犯罪行為,不予告發和作證)

3、簡述「春秋決獄「。

答:所謂「春秋決獄」,是指以《春秋》的「微言大義」作為司法審判的根據,特別是作為決斷疑難案件的重要依據。它為漢朝統治者所提倡,是漢武帝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法律儒家化的必然產物。「春秋決獄」的最重要的原則是「論心定罪」,即以犯罪者的主觀動機是否符合儒家「忠」、「孝」的精神定罪,若符合,即使其行為構成社會危害,也可以減免刑罰。相反,犯罪人主觀動機嚴重違反儒家倡導的「忠」、「孝」之精神,即使沒有造成嚴重危害後果的,也要認定為犯罪,並予以嚴懲。即所謂「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准五服以制罪」——晉律;官當——北魏律,陳律;八議入律——曹魏律;重罪十條——北齊律

4、簡述「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

答:《晉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服制」本是中國古代以喪服為標志。規定親屬之間親疏遠近的一種制度。

封建服制把親屬分為五等:斬衰親,服喪三年,著不縫邊的極粗生麻布喪服;齊衰親,服喪一年或一年以下,著縫邊的次等生粗麻布喪服;大功親,服喪九個月,著粗熟麻布喪服;小功親,服喪五個月,著稍粗布喪服;緦麻親,服喪三個月,著細熟布喪服。服制不僅確定繼承與贍養等權利義務關系,而且也確定了親屬相犯時刑罰輕重施用的原則。

在刑法適用上,凡服制愈近,以尊犯卑,處罰愈輕;以卑犯尊,處罰愈重。凡服制愈遠,以尊犯卑,處罰變重;以卑犯尊,處罰變輕。「准五服以制罪」制度的確立,是封建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其影響廣遠,直至明清。

5、簡述《開皇律》的主要成就。

答:(一)體例①十二篇體例。《開皇律》總結以往的立法成果,以《北齊律》為基礎,調整了篇目內容,確定了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等12篇體例。

②五百條律文。《開皇律》制定了500條律文.體現了「刑網簡要,疏而不失」的特點。

(二)內容

①封建制五刑正式形成。《開皇律》刪除了魏、晉、南北朝的殘酷 刑罰,把刑罰定型為笞、杖、徒、流、死五刑。其中笞刑從笞十至笞五十,杖刑從杖六十至杖一百,各分五等;徒刑從一年至三年五等,各以半年相差;

流刑從一千里至二千里三等,各以五百里相差;死刑為絞、斬兩種。封建五刑制度自此正式確立,並一直為後世歷代王朝所沿用。

②區分公罪與私罪。《開皇律》規定,犯私罪者,五品以上,一官當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當徒一年。犯公罪者,每官當徒多一年;當流者各加一等。

③改「重罪十條」為「十惡」罪。《開皇律》在北齊「重罪十條」基礎上正式形成了「十惡」制度。「十惡」是:一日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日謀叛,四日惡逆,五日不道.六日大不敬,七日不孝,八日不睦,九日不義,十曰內亂。

④完善「八議」、「官當」制度。主要表現在使封建貴族官僚享有「例減」、「聽贖」和「官當」等特權。「例減」是指「八議」者和七品以上官吏犯罪後,可例減一等;「聽贖」是指九品以上官吏犯罪,可以銅贖罪;「官當」是指以官品抵徒刑。其結果是使封建特權系統化和法定化,以維護貴族官僚的封建特權。

【第四篇】

1、簡述唐律的特點和歷史意義。

答:

一.唐律的特點。

(1)「禮法合一」。唐朝繼承、發展以往禮法並用的統治方法和立法經驗,使法律內容「一準乎禮」,真正實現了禮與法的統一。把封建倫 理道德的精神力量與國家法律統治力量緊密糅合在一起,法的強制力加強了禮的束縛作用,禮的約束力增強了法的威懾力量,從而構築了嚴密的統治法網,有力地維護了唐代的封建統治。

(2)科條簡要、寬簡適中。唐朝立法以科條簡要、寬簡適中為特點。唐朝在前律的基礎上,再次實行精簡、寬平的原則,定律12篇,500條。

(3)用刑持平。唐律規定的刑罰比以往各朝代都輕,死刑、流刑大為減少。死刑只有絞、斬兩種;流刑除加役流外,只服勞役一年;徒刑僅一年至三年;笞杖數目也大為減少。更重要的是,其適用刑罰以從輕為度;刑罰的加減原則,也是以從輕為特點。

(4)語言精練明確,立法技術高。唐律用語精練明確,在立法技術上表現出高超的水準。如自首、化外人有犯、類推原則的確立都是集中表現。為了防止官吏濫用比剛,用精確的語言規定了在法無明文規定條件下,官吏故意與過失出入人罪的處理辦法。唐律還進一步明確公罪、私罪、故意、過失的概念,並規定了恰當的量刑標准。

二.唐律的歷史地位。

(1)唐律對中國封建法律的影響。唐律是中國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國法制具有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唐朝承襲秦漢的立法成果,吸取漢晉律學的成就,使唐律表現出高度的成熟性。唐律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性、代表性,因此,對宋、元、明、清法律產生了深刻影響。

(2)唐律對東亞各國的影響。唐律作為中華法系的典型代表,其影響力不僅及於本國,而且超越國界,對亞洲,特別是東亞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朝鮮《高麗律》的篇章內容都取法子唐律,日本《大寶律令》也以唐律為藍本,越南李太尊時期的《刑書》,也大都參用唐律。可見,唐律不僅在中國法制,而且在世界法制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2、唐五刑制度?

比較隋朝:笞刑從笞十至笞五十,杖刑從杖六十至杖一百,各分五等;徒刑從一年至三年五等,各以半年相差;流刑從一千里至二千里三等,各以五百里相差;

答:第一,死刑。死刑分為絞與斬兩種,較前代輕緩了許多。

第二,流刑。唐律規定在隋制基礎上里程提高一千里,形成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和三千里三等,皆勞役一年。另外增設加役流,即流三千里,勞役三年,作為某些死刑的一種寬宥處理。

第三,徒刑。分為五等:徒一年、一年半、兩年、兩年半和三年。

第四,杖刑。分為五等: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和一百。

第五,笞刑。分為五等:笞十、二十、三十、四十和五十。

3、十惡內容?

答:「十惡」是指直接危及君主****統治秩序以及嚴重破壞封建倫常關系的重大犯罪行為。具體指:

一曰謀反,即圖謀反對皇帝,****封建君主政權。二曰謀大逆,即圖謀毀壞宗廟、陵寢及宮闕。三曰謀叛,即圖謀背叛朝廷,投奔外國。四曰惡逆,即毆打或謀殺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等尊長。五曰不道,即殺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和肢解人。六曰大不敬,即盜大祀神御之物,盜竊、偽造御寶,指斥乘輿,情理切害,以及對捍制使,無人臣之禮等方面的犯罪。七曰不孝,即告發或咒罵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世而別籍異財者等。八曰不睦,即謀殺或賣緦麻以上親,毆打或告發丈夫及大功以上尊長等。九曰不義,即聞夫喪匿不舉哀、作樂、釋服從吉、改嫁,以及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現授業師等方面的犯罪。十曰內亂,即*小功以上親或父、祖妾。

㈡ 2013年在職法律碩士法理學試題及答案

這篇關於2013年在職法律碩士法理學試題及答案,是 無 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填空題
1.法律創制的主要方式是()和()。

2.公元前18世紀的()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基本上完整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成文法。

3.西方社會現存的兩大法系是()和()。

4.根據一定的標准和原則劃分的同類法律規范的總和稱()。

5.以法的創制方式和表達形式為標准可將法分為()和()。

6.在我國,廣義上的立法主體既包括(),又包括()。

首坦散7.按照法律規范內容確定性程度的不同,法律規范分為確定性規范、()和()。

8.法律所確認的、由法律關系主體通過自己的行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能力()。

9.法治的客體是指()。

二、判斷題(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法律規范由法律條文體現出來,一個法律規范等於-個法律條文。()

2.法一經立法機關依法定程序通過後即開信歷始生效。()

3.法學是隨著法的出現而出現的,有了法即有了法學。()

4.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因而它不具有共同性。()

5.行政法是調整國家管理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6.司法權是一種判斷權。()

7.有關法律制定的許可權劃分即為立法體制。()

8.無產階級取得政權是社會主義法產生的前提。()

9.狹義的法律僅指全國人大所制定的法律。()

10.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凡具有強制力的規范都是法律規范。()
三、多項選擇題(在給出的答案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將其選出並把它的標號寫在題後括弧內)

1.從法的起源看,法()。

A.是從來就有的,有人類社會就有法

B.不是從來就有的,整個原始社會歷史時期都沒有法

C.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它起源於奴隸制社會

D.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萌芽於原始社會的末期

2.普通法與衡平法的劃分出現在()。

A.大陸法系

B.英美法系

C.社會主義法系

D.伊斯蘭法系

3.法學上,一般認為,劃分部門法的主要依據是()。

A.法律調整的效率

B.法律調整的對象與方法

C.法律調整的數量

D.法律調整的結果

4.刑訴法規定:在審判過程中、被告人可拒絕辯護人繼續為他辯護,也可另行委託辯護人辯護。這一規定屬於()。

A.義務性規范

B.准用性規范

C.委託性規范

D.確定性規范

5.下列()文件屬於規范性法律文件?

A.民法通則

B.營業執照

C.判決書

D.逮捕證

6.債權屬於()。

A.絕對權

B.相對權

C.一般權利

D.職權

7.普通法法系中的普通法是指()。

A.歐洲封建割據時期作為統一象徵的教會法

B.在歐洲大陸通行的羅馬法

C.英格蘭各地的習慣法

D.適用於英格蘭全境的判例法

8.集會**法規定: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這一規定屬於()。

A.法律原則

B.法律概念

C.法律規范

D.法律技術性規定

者氏9.我國社會主義法的主要淵源是()。

A.憲法

B.判例

C.鄉規民約

D.法律

10.除不成文憲法制國家外,各國法都可作如下分類()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實體法和程序法

C.制定法和判例法

D.普通法和衡平法

四、名詞解釋

1.法的規范性

2.法律歷史傳統

3.法律解釋

4.法律思維

5.法治國家

五、簡答題

1.簡述法律發展的一般規律。

2.簡述西方兩大法系的差異。

3.簡述法律部門劃分的原則。

4.簡述法律職業的特徵。

六、論述題

1.試述法律關系的特徵。

2.試論法治原則。
一、填空題
1.制定、認可2.漢謨拉比法典3.英美法系、大陸法系4.法律部門或部門法5.成文法、不成文法

6.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經授權的地方各級權力機關及各級行政機關7.委託性規范、准用性規范

8.行為能力9.國家機器和國家權力、國家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

二、判斷題

1.×2.×3.×4.×5.√6.√7.√8.√9.×10.×

三、多項選擇題

1.D2.B3.B4.D5.A6.BC7.D8.D9.AD10.AB

四、名詞解釋

1.法的規范性:指法能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或方向的屬性。

2.法律歷史傳統:指經過歷史沉澱並沿傳至今的關於法律的社會態度、信仰、習慣和制度。

3.法律解釋:指有權的國家機關,依據-定的標准和原則,遵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對各種法律性資料的法律意義所作的解釋。

4.法律思維:是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的品性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規范、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法律技術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思維方法。

5.法治國家:與專制國家對稱的概念,指的是管理國家控制權力、保障權利的社會狀態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理性、文明、秩序、效益與合法性的完美結合。
五、簡答題

1.簡述法律發展的一般規律。

(1)不斷進行的規律。

(2)經濟條件決定的規律。

(3)歷史類型更替與繼承的規律。

(4)依賴於革命或改革而發展的規律。

2.簡述西方兩大法系的差異。

(1)法律淵源傳統不同。

(2)法典編纂傳統不同。

(3)法律結構傳統不同。

(4)法律適用傳統不同。

(5)訴訟程序傳統不同。

(6)職業教育傳統不同。

(以上要點必須簡述之,否則不得分。)

3.簡述法律部門劃分的原則。

(1)客觀原則。

(2)目的原則。

(3)平衡原則。

(4)發展原則。

(5)主次原則。

(以上要點略述之,否則酌情扣分)

4.簡述法律職業的特徵。

(1)法律的專業性和職業的專門性。

(2)法律職業機構的獨立性。

(3)法律職業的分層性。

(4)法律職業的一體化。

(以上要點略述之,否則酌情扣分)

六、論述題

1.試述法律關系的特徵

法律關系是法律在調整人們行為的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它與一般社會關系相比,有三個最重要的特徵:

(1)法律關系是以法律為前提而產生的社會關系。沒有法律規范的存在,就不可能形成與之相應的法律關系;只有納入法律調整范圍內的社會關系方可稱之為法律關系。

(2)法律關系是以法律上的權利、義務為內容而形成的社會關系。當事人之間按照法律或約定分別享有一定的權利或承擔一定的義務,以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為內容聯結人們之間的關系。

(3)法律關系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手段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的行為模式反映的是國家意志,當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

即意味著國家意志所授予的權利受到侵犯,所設定的義務被拒絕履行,因而國家必然運用強制力給法律關系以保障。

2.試論法治原則。

(1)通過法律對權力的控制原則。

法治意味著控權制度的存在和權力制衡原則被遵守。法治國家中對公權力的重大制約方式即道德制約、以權力制約權力和權利對權力的制約,

最終都表現為法律對權力的控制,這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徵。

(2)權力與責任相統一原則。

只要是公權力,就有支配私權利的能力,因而即具有對私權利進行不法侵害的可能性。現代權力責任,不僅負有由濫權或怠權所產生的責任,

還負有滿足公民權利請求的責任和由管理而帶來的保證責任,從而使權責成為不可分的整體,由此導致了國家任何一個權力主體都無法逃避其責任。

(3)權利保障原則和社會自由原則。

權利的保障制度始於法律對權利的宣告。權利宣告、權力侵害預防機制、權利侵害發生時的救濟機制和公民個人獲得權利遇到障礙時的國家幫助機制,

構成了真正具有實效的權利保障制度。

自由要求國家把限制減到最低限度,這便是社會自由原則。它表明:

1)自由只受法律的限制;

2)自由既存於法律之中,又存於法律之外,法不禁止即自由;

3)自由是指受法律保障的自由而不是法律范圍的自由。

(4)公民義務的法律化和相對化原則。

公民的義務是根據法律來定還是根據權力的隨意性定,是法治社會與專制社會的區別之一。

法律化的公民義務包括三類,即為實現國家和公共利益而承擔的基本義務、與自己權利相繼而來的對應義務和自願承擔的義務。

義務的相對化是指在義務的種類確定後,公民承擔任何一類義務都有法律的根據和定量。義務是否相對,也是法治與專制的分野。

㈢ 法律碩士復習參考書目有什麼

首先說明一點,法律碩士復習千萬不能在書籍上貪多貪全,否則考完試之後就追悔莫及。目前市面上法律碩士相關的書籍非常雜亂,以下就為大家推薦必須買的書籍,專業課復習買下這些書籍就足夠了,當然,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再買其他的書籍。
1.法碩指南,全稱「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聯考考試指南第X版」。此書內容詳細,方便考生打基礎,特別適合法學零基礎的考生。本書內容涵蓋了法碩專業課考試的所有五門課程,初學的同學必須通過法碩指南快速掌握法律知識。本書變化不是很大,如果有近兩年的,可以不買新的。同時法碩指南一般都是在每年8月份以後出新書,所以大家只能看前一年的書籍,否則從准備考研到新書出來,有小半年的時間浪費掉了。法碩指南只有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目前市面上有打著指南的旗號亂出書的現象,大家在買書的時候要認准出版社,謹防上當受騙。
2.考試分析,全稱「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聯考考試分析」,每年也都有更新版本。此書權威性高於指南,因為考試分析的編輯單位是教育部考試中心,而這個中心就是負責出題的單位,他們掌握考生的命運。但考試分析的很多知識點講的太簡單,不適合打基礎,建議在每年9月份左右,考試分析出來當年新的版本的時候買一本新的用來後沖刺和查漏補缺。
3.練習類書籍,例如《法律碩士聯考考試大綱配套練習》、《模擬試卷及解析》、《法律碩士標准化題庫》等,這幾本書可以說是法律碩士復習中做題的材料來源。練習書籍不是做完一次就可以的,做完了要研究,不管是正確的的還是錯誤的,都要多次看,思考這個題目考查了哪些知識,這樣才是終目的。
4.歷年真題,法律碩士每年重復出現的題目不少,有時還會原題再現。特別是近5年的法律碩士真題一定要認真研究,真題要買那種按年份分的,整套安排很完整的書籍,可以以在網站或者論 壇下載免費的歷年真題。歷年真題建議大家在9月以後再研究,千萬不要提前用歷年真題,同時也不要去做亂七八糟的題目,否則會打亂做題的思路,上面推薦的三種題目足夠用。
中公考研小編為您整理

熱點內容
民法典都出來了 發布:2025-09-01 07:53:19 瀏覽:286
民法法源翻譯 發布:2025-09-01 07:52:27 瀏覽:677
新婚姻法是否有事實婚姻一說 發布:2025-09-01 07:51:54 瀏覽:708
民間的手寫的借貸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01 07:12:04 瀏覽:12
法治高於行政 發布:2025-09-01 06:58:05 瀏覽:433
良渚立法 發布:2025-09-01 06:55:51 瀏覽:5
新勞動法關於產檢假 發布:2025-09-01 06:47:14 瀏覽:523
教師需要具備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9-01 06:46:32 瀏覽:204
我國環境法律責任制度的完善 發布:2025-09-01 06:28:13 瀏覽:256
海商法中特別提款權的定義 發布:2025-09-01 06:26:48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