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職業道德與法律責任的關系
審計法律責任和職業道德的區別:審計法律責任是國家制定的,國家強有力保證實施的,調整各種審計監督關系的規則,機油強制性。而職業道德是審計人員在長期工作中應該形成的遵守的行為規范,不具有強制性,但也不能強制違背。
Ⅱ 什麼是審計責任
審計責任是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審計報告所應負的責任,包括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和審計職業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出現工作失誤或欺詐時,在法律上應承擔的責任;職業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在承辦審計業務時應履行的義務和職責。法律責任和職業責任是審計責任的兩個方面,兩者是互相補充、緊密相連的,法律責任一般建立在職業責任基礎上,即注冊會計師首先應當違反了職責,並給相關利益人造成了經濟損失,才有承擔法律責任的可能。
審計責任的法律構成要件
注冊會計師承擔審計責任必須符合以下法律構成要件,
第一,適格的行為主體,即承擔審計責任的主體,必須是參與審計活動的注冊會計師或有關組織和個人,凡參與審計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均可構成審計責任的主體,具體包括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主任會計師及受聘參與審計活動的專家與助理人員等。
注冊會計師對自身的審計行為及其結果負責,承擔的是審計責任;一般而言,負責審計活動的項目負責人(注冊會計師)應對其審計行為和結果負責,即審計過程應符合《獨立審計准則》的規定,並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否則,應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包括法律責任和職業責任);在審計報告中簽名的注冊會計師應對審計活動的結果負責,並對外承擔全部或主要的審計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中加蓋公章,需以法人身份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活動的行為及其結果負直接責任;同時,在審計報告中加蓋事務所公章是主任會計師的職權行為或者授權行為,並且主任會計師承擔三級復核中的最後一級復核,因此應對事務所的全部審計活動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另外,主任會計師對其簽名的審計報告結論負直接責任;受聘參與審計活動的專家及助理人員應就其相應的工作承擔責任。
第二,行為主體存在過錯,即行為主體的存在過錯或舞弊行為;
第三,行為違法,即行為主體的過錯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或業務約定的規定;
第四,有損害事實,即對他方當事人已經造成了財產損失;
第五,因果關系,即行為主體的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這是確定對某一特定損害是否應由行為主體承擔法律責任的關鍵要件。
審計責任的形成原因
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的形成原因涉及諸多方面,但其主要方面具體表現如下:
1.會計目標的多元化,增加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
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國家稅收征管等對會計信息的不同要求,使得會計處理不得不在這幾種要求之間予以平衡,從而增加了對會計信息解釋的可爭議性。由於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信息處理的復雜化以及不同階層理解沖突的增加,必然導致審計風險。
2.市場運行機制不合理,影響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
首先,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畸形,國有股東缺位,或者一股獨大的現象比較普遍,「內部人控制」現象非常嚴重。加之由被審計者委託審計,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無疑會受到被審計者的影響,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遷就、默許被審計者造假,幾乎成為一種「理性選擇」。其次,不具備條件的國企轉化上市及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同樣會加大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
3.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的經濟後果性增加了審計責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的決策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一項小小的錯誤會計信息,可能會導致整個社會資金幾萬、幾十萬,甚至幾個億的錯誤流向。正是由於會計信息的經濟後果性日益突出,一產生不應出現的經濟後果性,或者鑒定會計信息與使用會計信息的雙方對這種經濟後果性產生不同看法時,必將帶來法律上的沖突。因此,會計信息經濟後果性的增大,也會引起相關的審計責任問題。
不論被審計單位還是審計單位,都是根據同一個企業已經實現了的經濟活動履行各自的職能。就是說,兩者反映和監督的都是同一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所以,它們的客觀基礎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0 1.1 1.2 歐陽衛.試論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9
梁宇.注冊會計師審計責任的界定、成因及對策
柴定國.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的比較.經濟師,2002年第02期
Ⅲ 審計法律責任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規避法律責任
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的法律責任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包括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雖然審計法沒有規定違反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的具體形式,但從我國實際情況看 ...
(2)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的法律責任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包括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雖然審計法沒有規定違反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的具體形式,但從我國實際情況看,主要有虛報產量或者銷量、擠占成本和營業外收入、挪用各類專項資金等行為。根據《審計法》第45條的規定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責令限期繳納應當上繳的收入,限制退還違法所得,限期退還被侵佔的國有資產,以及採取其他糾正措施,並可依法給予處罰。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審計機關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的處理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由於財政收支是體現國家意志的收支活動,對其審計具有政府內部監督的性質,一般不宜直接給予行政處罰,只宜予以必要的經濟處理。財務收支具有非政府的性質,審計機關對其審計,除了予以必要的經濟處理外,還可以依法給予行政處罰。也就是說,審計機關應當依法追究被審計單位的行政責任,如給予通報批評、警告、罰款等處理。審計機關可以採取法律、法規規定的各種行政處罰的方式。
(二)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的法律責任
1.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常計法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的法律責任
被審計單位違反審計法的行為,往往與被審計單位的有關人員的故意或過失有關,因此,有關人員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前面已經講過,被審計單位違反審計法的行為有四類,對於違反審計法行為的(3)、(4)兩類的直接責任人的個人責任,《審計法》第46條第2款和第43條第2款做了明確的規定:被審計單位有前款所列行為,審計機關認為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做出決定;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以上規定可見,違反審計法,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主要是指被審計單位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審計機關只有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權,被審計單位或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才有做出行政處分的處理權;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的法律責任
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表面上看是集體行為,實質上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個人行為。因此,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也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即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審計法》第46條和47條規定: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審計機關認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做出決定。第47條還規定: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由上述規定可見,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包括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負有直接責任的個人應承擔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不涉及民事責任。
(三)報復陷害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其審計人員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在審計實踐中,被審計單位或有關的責任人採取報復陷害手段打擊審計人員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如採取殺害、傷害、誣陷等違法犯罪行為來達到逃避處罰或宣洩私憤的目的。《審計法》第40條規定:報復陷害審計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由此可見,凡是對審計人員實施報復陷害行為的,都應受到法律的追究,即承受刑事上的或行政上的制裁。
(四)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1.國家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人員是具體執行審計監督職責的國家專門工作人員,應當有高度的責任感,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密。如果審計人員違反職業道德和法律規定,造成不良後果甚至危害社會的,理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審計法》第49條規定:審計人員濫用職權、銜私舞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2、內部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第15條要求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依法審計、忠於職審、堅持原則、客觀公正、廉潔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濫用職權、銜私舞弊、泄漏秘密、玩忽職守。並明確指出內部審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打擊報復。《規定》第16條指出:對違反本規定的單位和個人,由其主管部門或單位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行政處分、經濟處罰,或者提請有關部門處理。該條所指的違反本規定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包括被審計單位、被審計單位的有關責任人,以及內部審計人員。只要上述人員違反了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應由主管部門或單位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行政處分、經濟處罰;如果超越了法定的職權范圍,可提請監察部門、司法部門依法進行處理。
3.社會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在審計發達的國家,社會審計人員不僅要對被審計單位履行義務,而且要對使用審計報告的第三者負有法律責任。法律責任的產生主要源自注冊會計師的過失和欺詐行為。注冊會計師的過失,主要是未曾遵循專業准則的要求執業。過失按其程度分為普通過失和重大過失。普通過失一般是指沒有嚴格保持職業上應有的認真和謹慎,如注冊會計師沒有完全遵循專業准則的要求執業。重大過失是指沒有保持職業上最起碼的認真與謹慎,如注冊會計師根本沒有建循專業准則或專業准則的主要要求執業。注冊會計師的欺詐,是指為了達到欺騙他人的目的,完全不顧客觀事實,而做出虛假的判斷和報告。與欺詐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推定欺詐(涉嫌欺詐),這是指注冊會計師雖然沒有故意欺騙或坑害他人的動機,卻存在極端或異常的過失。所以有人也把它稱為其他原因的過失。事實上重大過失和推定欺詐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很難界定。同樣,對過失程度的大小也沒有特別嚴格的界限,對審計實務中發生的過失往往很難界定。注冊會計師如果工作失誤,或有欺詐行為,將會給委託人或依賴審定會計資料的第三人造成重大損失,甚至會導致社會經濟秩序的紊亂。為了有效地發揮注冊會計師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意識,嚴格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保證審計質量的提高十分必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第21條明確規定了我國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時的法律義務和禁止行為,其中第2款是禁止注冊會計師進行欺詐,最後一款是禁止注冊會汁師過失行為。主要內容是: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必須按照執業准則、規則確定的工作程序出具報告。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報告的不得有:明知委託人對重要事項的財務會計處理與國家有關規定相抵觸而不予指明,明知委託人的財務會計處理會直接損害報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而予以隱瞞或者做不實的報告;明知委託人的財務會計處理會導致報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產生重大誤解而不予指明;明知委託的會計報表的重要事項有其他不實的內容而不予指明;明知委託人有上述所列行為,注冊會計師按照執業准則、規則應當知道的,適用前款規定。從上述內容可見,只要注冊會計師嚴格遵循專業標準的要求執業,沒有欺詐行為,即使審定後的會計報表中具有錯報事項,注冊會計師也不會承擔法律責任。
《注冊會計師法》第39條規定了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應承擔的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第42條規定了會計師事務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第39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第20條、第21條規定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執行業務或者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20條、第21條規定,故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42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除《注冊會計師法》外,我國在其他一些重要的經濟法律、法規中,都有專門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條款。
199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219條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者驗證的機構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的,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並可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責令該機構停業,吊銷直接責任人員的資格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盧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者驗證的機構因過失提供有重大遺漏的報告的,責令改正,情節較重的,處以所得收入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並可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責令該機構停業,吊銷直接責任人員的資格證書。全國人大常委會1995年2月28日通過的《關於懲治違反〈公司法〉的犯罪的決定》中第6條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審計職責的人員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並處20萬元以下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違法所得五倍以下罰金,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5年以下有期徒或者拘役。該決定第13條規定:犯本決定規定之罪有違法所得的,應當予以沒收。犯本決定規定之罪,被沒收違法所得,判處罰金,沒收財產,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其財產不足以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國務院證券委員會1993年4月22日發布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73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和律師事務所違反本條例規定,出具的文件有虛假、嚴重誤導性內容或者有重大遺漏的,根據不同情況,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非法所得、罰款;情節嚴重的,暫停其從事證券業務或者撤銷其從事證券業務許可。對前款所列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注冊會計師、專業評估人員和律師,給予警告或者處以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撤銷其從事證券業務的資格。該《條例》第78條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上述有關法規中的規定可見,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三大類。行政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違反了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政府主管部門將依法對其進行行政處罰,包括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款、暫停營業、撤銷,對注冊會計師給予警告、暫停執業和吊銷證書。民事責任是指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應予以賠償。民事責任又可分為對委託人的責任和對第三者的責任。刑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犯有刑律禁止的行為,將會受到刑事追究。
美國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主要源自習慣法和成文法。通過法院判例引申而成的各項法律為習慣法。根據習慣法美國注冊會計師對於委託單位、受益第三者及其他第三者應承擔民事責任。由美國聯邦或州立法機構以文字所制訂的法律為成文法。美國的《券法》和《證券交易法》中,規定了注冊會計師對第三者應承擔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