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監督有法律效力嗎
⑴ 什麼監督可以直接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直接監督是指監督主體的監督行為能直接產生法律效力。包括行政監察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和上級公安機關等監督行為。人大執法監督、各級行政監督、政協監督、紀檢監督、司法監督,均可以直接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 第三條 人民檢察院通過抗訴、檢察建議等方式,對民事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第五十條 人民檢察院對審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區分情況作出下列決定:(一)提出再審檢察建議;(二)提請抗訴或者提請其他監督;(三)提出抗訴;(四)提出檢察建議;(五)終結審查;(六)不支持監督申請;(七)復查維持。負責控告申訴檢察的部門受理的案件,負責民事檢察的部門應當將案件辦理結果告知負責控告申訴檢察的部門。
第五十二條 人民檢察院受理當事人申請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監督的案件,應當在三個月內審查終結並作出決定,但調卷、鑒定、評估、審計、專家咨詢等期間不計入審查期限。對民事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案件和對民事執行活動監督案件的審查期限,參照前款規定執行。
⑵ 法律監督的主體是什麼
我國法律監督的主體大致分為三種: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其中國家機關包括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社會組織包括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人民政協、各民主黨派、群眾團體、企業等。
主體制力
可概括為三類:包括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這種監督是以國家的名義進行的,具有法律強制力,在一國的法律監督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
社會組織:包括各政黨、社會團體、群眾組織和企業、事業單位。
這種監督不同於國家機關的監督,它不以國家名義進行,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它有組織性、廣泛的代表性,因而是監督體系中的重要力量。
公民:按照人民主權原則,每個公民是政治權利的主體和國家的主人,因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監督主體。這種監督廣泛、直接而具體,起作用不可忽視,是法律監督體系的基礎。客體:對於法律監督客體的范圍,法學界有兩種理解。所有人:一種觀點認為,法律監督的客體包括從事各種法律活動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
⑶ 人民政協能否監督人大
首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不具備法律效力。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產物。
其次,政協的監督權有別於人大的監督權,在政協章程里明確定義,「民主監督是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督。」也就是政協是通過「批評和提供建議」去進行民主監督。
所以政協機關當然有權利去向人大去提出意見或者批評人大的一些做法,但僅此而已。這就是政協的「監督權」。事實上,地方政協有時也會向同級人大提出諸如「效率低下」或者「不夠貼近群眾」等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