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會計離職後的法律責任
① 會計辭職後還有責任嗎
只要是合法的工作,會計辭職後沒有責任。
辭職即辭去職務,是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或勞動關系的行為。辭職一般有三種情形:一是依法立即解除勞動關系,如用人單位對職工有暴力或威脅行為強迫其勞動、不按合同約定支付工資等,職工可以隨時向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要求;二是根據職工自己的選擇,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三是向用人單位提出申請,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合同。
辭職是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或勞動關系的行為。《勞動法》第31條《勞動合同法》第37條規定了勞動者可以提前30天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如果沒有雙方約定的超過30天的提前通知期的規定,則在勞動者通知30天後,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解除。
但是以下四類人員辭職必須經過所在單位或主管部門批准,否則是不能辭職的:(一)國家和省、市(地區)重點科研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和業務骨幹,辭職後對工作可能造成損失的;(二)在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三)從事特殊行業、特殊工種的;(四)從事國家機密工作,或曾從事國家機密工作,且在規定的保密期內的。
② 財務主管承擔什麼責任
法律分析:財務主管需承擔如下責任:1、單位的財務負責人保證財務會計報告真實完整的責任;2、單位的財務負責人的應當保證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3、監交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離職時的的交接手續;4、單位負責人不得報復依法履行職責的會計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二十一條 財務會計報告應當由單位負責人和主管會計工作的負責人、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簽名並蓋章;設置總會計師的單位,還須由總會計師簽名並蓋章。
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財務會計報告真實、完整。
③ 財務負責人離職時已辦理交接手續還要對在職期間的賬務承擔法律責任嗎
財務負責人離職辦理離職交接手續了,但是對在職期間的賬務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如果說在職期間賬目不清楚,然後就辭職那人人都這么做,法規何在呀?
④ 我是一名會計,我已經離職4個月了,現在公司說我的賬做錯了,要我賠錢怎麼辦
我是一名會計,離職已經四個月了。最近,我的前公司聲稱我處理的賬目存在錯誤,並要求我賠償損失。面對這種情況,我應該怎麼辦?
首先,作為會計人員,我應當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主動回到前公司配合調查,以便查清問題的真相。
其次,關於賠償金額的問題,需要參照相關法律法規。《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明確規定,如果因勞動者本人的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用人單位可以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以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如果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應按照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因此,如果確實給單位造成了損失,單位有權要求賠償,但需要提供實際損失的證據。如果單位無法證明損失或者沒有實際損失,我有權拒絕賠償。
此外,在處理這類問題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根據《會計法》,相關責任人可能會被追究責任。其次,由於會計工作通常會有主管和經理進行復核,他們同樣應對工作中的失誤承擔責任。再者,從法律角度來看,責任的分攤並非平均分配,而是根據職位高低,承擔相應的大小責任,財務主管通常會負擔主要責任。最後,如果賬目出錯並不直接導致公司經濟利益的損失,或者可以通過向客戶追討款項來彌補損失,一般情況下,公司不會無理要求賠償。如果遇到對方公司拒絕退款,可以考慮通過法律訴訟解決,常規的訴訟期為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