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違反條例要負的法律責任
㈠ 如何理解巜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第九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第九十七條
【釋義】本條是關於旅行社違反本法第三十二條虛假宣傳和誤導旅遊者、第二十四條向不合格供應商訂購產品和服務、第五十六條未按照規定投保旅行社責任保險的法律責任規定
一、執法主體
本條規定的執法主體為「旅遊主管部門或者有關部門」,應作如下理解:一是根據《旅行社條例》第五十三條「旅行社向旅遊者提供的旅遊服務信息含有虛假內容或者作虛假宣傳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給予處罰」的規定,可以理解為是對本法的具體規定。除吊銷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的處罰應由旅遊主管部門作出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該依照本條規定對「虛假宣傳,誤導旅遊者」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二是根據《旅行社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對旅行社投保責任保險、向合格供應商訂購商品和服務的規定,旅遊主管部門對旅行社的這兩種違法行為具有執法權。
二、違法行為
本條規定的違法行為包括以下三種:
(一)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旅遊者
旅行社虛假宣傳的階段主要是在包價旅遊等合同的訂立前,目的是促成旅遊者與其交易。旅行社從業人員在旅遊行程中通過虛假宣傳、誤導旅遊者進行再次消費的行為,也包括在內。虛假宣傳、誤導旅遊者的判斷標准:一是只要旅行社編造事實,虛假宣傳,或者雖沒有編造事實,但隱瞞重要事實,使用含糊的語言,達到了引人誤解的程度,均構成違法行為。二是依法律、立法本意及通常理解困難時,應根據旅遊者的一般理解為標准,而不是根據旅行社的理解。合同法第四十一條也有類似規定,即「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如實踐中,旅行社在包價旅遊合同中列明許多景點,但實際上有些景點只是路過,因未提前向旅遊者明確告知,造成旅遊者誤以為是游覽項目。
(二)向不合格的供應商訂購產品和服務
本法第三十四條規定,「旅行社組織旅遊活動應當向合格的供應商訂購產品和服務」。因此,判斷該違法行為的重點是供應商是否合格,具體參照第三十四條的解讀。
(三)未按照規定投保旅行社責任保險
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家根據旅遊活動的風險程度,對旅行社、住宿、旅遊交通以及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高風險旅遊項目等經營者實施責任保險制度。」《旅行社條例》第三十八條明確規定旅行社應當投保旅行社責任保險,第三十九條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國家旅遊局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制定的《旅行社責任保險管理辦法》第四條和第十八條還對旅行社投保責任保險的范圍、限額等作出了規定。旅行社沒有按照規定投保,包括沒有投保、沒有足額投保、投保范圍不符合規定等情形。
三、法律責任
首先由旅遊主管部門或者機關部門責令旅行社改正相關違法行為,其次給予行政處罰。
1.對旅行社的行政處罰。根據情節輕重分為兩檔。第一檔,根據違法所得的不同,給予不同的處罰:一是有違法所得,且違法所得在五萬元以下的,沒收違法所得,同時處以罰款,罰款的幅度為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由旅遊主管部門根據情節裁量。二是違法所得在五萬元以上的,在沒收違法所得的同時,處以罰款,罰款的幅度為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第二檔,情節嚴重的,再根據情節,適用以下兩種不同種類的處罰:一是情節稍輕的,責令停業整頓;二是情節很嚴重的,吊銷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
2.對違法旅行社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行政處罰,只有一檔,即處以罰款,罰款的幅度為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由作出處罰的部門根據情節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