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絕賣契具有法律效力么
① 商品房買賣合同預售有法律效應嗎
商品房預售合同會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如果當事人違反預售合同,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所謂商品房預售合同,就是指商品房預售方和預購方雙方約定,預售方在約定時間將建成的容商品房所有權轉移於預購方,預購方向預售方交付定金或部分房款並按期接受商品房的書面協議,它屬於合同的一種,受相關法律調整。
預約合同是當事人約定將來訂立一定合同的合同;本合同是為了履行預約合同而訂立的合同。預約合同與本合同具有不同的性質和法律效力。預約合同當事人的義務是訂立本合同,所以,當事人一方只能請求對方訂立合同,而不能依預約的本合同內容請求對方履行。商品房預售合同在成立之時;房屋並不存在或尚未建成,所以帶有「預售」的字樣,但商品房預售合同絕不是預約合同。因為:在商品房預售合同中,預售方與預購方關於房屋的坐落與面積、價款的交付方式與期限、房屋的交付期限、房屋的質量、違約責任等都有明確的規定,雙方無須將來另行訂立一個房屋買賣合同,即可以按照商品房預售合同的規定直接履行,並辦理房屋產權過戶登記手續,達到雙方的交易目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② 賣身契怎樣才有法律效應啊
這是古代才會有的東西,在現代不管如何定立賣身契都不合法,都不會受到法律的保護,因為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個人的人身權利神聖不可侵犯。有關賣身契的概念解釋如下:
賣身契開頭,我賣身 結尾,我肯定 最後,我簽名 賣身契 契,本意為刻。通常所說契約,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將事先約定的事項用刀、筆等工具,刻、寫在金屬、木材、紙帛等物質上,以表示對許諾事項的信守的一種憑證。 在歷史文獻中記載契約的稱謂很多,諸如:判書、質劑、傅別、分支、書契等。《周禮·秋官·朝士》中說:「雲判,半分而合者,即質劑傅別分支合同,兩家各得其一者也。」隨著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契約則廣泛地應用於雙方的買賣之中,其含義也逐漸演變為專指有關買賣的文書。如:田契、絕賣契、租約、典約等。在敦煌和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亦發現許多賣地契、賣牛契、賣宅舍契、賣兒契等。可見契約應用的歷史之久,范圍之廣。 我們在浙江省紹興縣檔案館發現一件題為「舍書全福」的歷史檔案。乍看標題,頗令人費解,但其內容卻十分清楚,這是一張親生母親為生活所迫,不得已將兒子賣與寺廟為僧的賣身契。其文如: 立出舍書。紹興蕭山縣二十三[都]四圖外沙靖江殿人親母周門沈氏,今因年歲不能豐熱(熟),並無依靠,口食難肚,將三子周炳炎,年八歲,生於十一月廿八日,辰時建生,情願挽中削發出家,於本府山陰縣深雲禪寺,投拜蓮元大禪師為徒。拔剃之後,任憑教訓。倘若夜晚山水不測,各從天命。如有親戚哄(騙)逃攔走失,要親母尋還歸寺,兩邊情願,各無悔,永遠存照。丙批當付身價洋銀拾元正。恐後無憑,立此並照。外加盤費洋爭貳元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