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法律知識考試
並非所有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都適用公約,《公約》在第2條和第3條對不適用公約的合同分別進行了規定,《公約》第2條是從合同的種類上排除了六種不適用公約的合同:(1)購買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貨物銷售;(2)以拍賣的方式進行的銷售;(3)依法律執行令狀或其他令狀的銷售;(4)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或貨幣的銷售;(5)船舶、船隻、氣墊船或飛機的銷售;(6)電力的銷售。
上述第(1)類屬於消費合同,有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各國的規定差異較大且多數具有強制性,因此公約排除適用。第(2)(3)類通過拍賣的銷售和由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進行的銷售均屬於比較特別的情況。公約認為應當仍然由各國的國內法來管轄這兩類交易。第(4)類有價證券,有些國家認為其不是貨物,它們不同於通常的國際貿易,具有明顯的特殊性。公約考慮到這些因素,將這類交易排除在公約的適用范圍之外。第(5)類船舶和飛機,在一些國家中也有特別的規定,這類貨物的交易必須履行登記過戶的手續。而哪些需要登記,如何登記,哪些不需要登記,各國的規定有比較大的差別。因此,對於船舶和飛機的國際交易,公約不予適用。最後一類電力也是因為該標的不可觸及的特殊性,電力在一些國家中不視為貨物,電力的國際銷售所遇到的問題與一般貨物的國際銷售不同,因此,也排除在公約的適用范圍之外。
《公約》第3條還排除了對提供貨物與提供服務相結合的合同的適用,依公約的規定,下列兩種合同排除適用:其一,通過勞務合作方式進行的購買,如補償貿易;其二,通過貨物買賣方式進行的勞務合作,如技貿結合。這兩項不適用反映了公約適用范圍的一條原則,即公約適用於貨物的國際銷售,而不適用於勞務或服務合同,因為勞務或服務合同與貨物銷售合同有明顯的差別。排除的原因是這兩種方式,供方的義務主要不是提供貨物,而是提供勞務或其他服務。因此會產生一些調整單純的貨物銷售的公約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影響公約作為統一法的適用。但如上述合同中提供的勞務或服務沒有構成供貨方的絕大部分義務的,則仍被公約視為是買賣合同。另外,如合同是由買賣和勞務兩部分組成的,則公約只適用於買賣合同部分。在許多貨物銷售合同中都包含有賣方同時提供相應服務的內容,如賣方銷售設備常常伴隨有安裝調試的義務。
Ⅱ 參加2017年國家司法考試的具體時間是什麼時候
法考客觀題考試:
客觀題考試共兩卷,每張試卷100道試題,分值為150分,其中單項選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和不定項選擇題共50題、每題2分,兩張試卷總分為300分。
試卷一:8:30—11:30,考試時間180分鍾。
考試內容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Ⅲ 2017年司法考試卷一《法理學》基礎知識:法的價值
(一)法的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
1.法律規范為立法者的價值判斷;
2.依據法律規范作出的法律決定屬於價值判斷。
(二)自由
1.從哲學上而言,自由是指在沒有外在強制的情況下,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活動的能力。
2.從價值上而言,法律是自由的保障,法律本質上以自由為價值。
3.自由是判斷法律善惡的標准之一。良法應當是自由之法。
4.自由體現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法律必須承認、尊重、維護人的自由權利。
5.法無禁止即自由(公民);法無授權即禁止(政府)
6.法律限制自由正當性證成:(1)傷害原則;(2)冒犯原則;(3)家長主義(父愛)原則。
(三)正義
1.正義的核心是平等。
2.正義首先指的是平等對待,即同樣的情況同樣對待。其次,正義要求對弱者予以保護。
3.正義可以分為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
(1)實體公正主要是指案件事實真相的發現和實體法的正確適用;
(2)程序公正指司法程序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當事人在司法過程中受到公平地對待。
(3)程序公正並不必然保障實體公正的實現。
(四)秩序
1.法的根本而首要的任務就是確保統治秩序的建立。
2.任何時代的社會,人們都期望行為安全與行為的相互調適,這就要求通過法律確立慣常的行為模式,在這個意義上,法律、規則、秩序可以成為同義詞。
3.秩序是法的其他價值的基礎。
4.規則是形成秩序的前提。
(五)法的價值沖突的解決原則
1.價值位階:案例中出現了價值的排序即為此原則的運用。
2.個案平衡:兼顧各方利益,特別是保護弱者。
3.比例原則:限制自由裁量,為了達到某一較高目的而犧牲較小利益時不能超過必要限度。
Ⅳ 2017司法考試卷三商法知識點:保險法的基本原則
司法考試頻道為您整理「2017司法考試卷三商法知識點:保險法的基本原則」,歡迎閱讀!
2017司法考試卷三商法知識點:保險法的基本原則
(一)保險與防災防損相結合原則
(二)最大誠信原則
1、最大誠信原則的含義
2、投保人的告知義務
(1)其依據在與保險技術的需要
(2)告知的內容
(3)告知的時間和方法:訂立合同時
(4)告知義務的違反:告知不實、隱瞞和遺漏。
3、保證
(1)保證的含義
(2)保證的內容
(3)保證的種類
(4)保證與告知的區別
4、棄權
(1)棄權的含義:在保險中,棄權是指保險人以言詞或行為,故意拋棄其解約權及抗辯權。
(2)棄權的要件:一是當事人必須有棄權的意思表示;二是當事人須於意思表示之時知道權利的存在;
(3)棄權的范圍:原則上,基於保險合同產生的權利或抗辯權,均可拋棄,但下列情形出外:為維護公共利益;權利為法律所賦予;事實上不能拋棄等。
5、禁止抗辯
(1)禁止抗辯的含義
(2)禁止抗辯和棄權的不同:A棄權可以單獨或者合意的方式為主,而禁止抗辯以欺詐或致人誤解的行為為基礎,本質上屬於侵權行為;B棄權基於當事人的意思發生效力,而禁止抗辯基於公平觀念發生效力;C棄權可以適用口頭證據規則,而禁止抗辯不適用口頭證據規則;D因保險代理人以合意拋棄權利而發生棄權的效力時,以保險代理人應有代理權為限;因保險代理人的行為而發生禁止抗辯的效力時,不以保險代理人有代理許可權為條件。
(三)保險利益原則
1、保險利益原則的含義
2、保險利益原則的意義
3、保險利益的確定
(四)損失補償原則
1、損失補償原則的含義
2、損失補償的范圍
3、保險的損失補償原則和一般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損害賠償原則的比較:
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於:其宗旨都是為了補償受損失方的經濟損失。首先,只要發生損失,受損方有權請求全面而充分的賠償;其次,賠償數額以實際損失為限,受損方不能因賠償而獲利。
兩者的區別在於:(1)適用目的不同;(2)法律性質不同;(3)適用的前提和范圍不同;(4)適用要件不同;(5)賠償數額的確定方法和最終承擔者不盡相同。因此,保險法上一般稱為損失補償而非損害賠償。
(五)近因原則
1、近因原則的含義
2、近因的判斷標准
(1)條件說
(2)相當因果關系說
(3)最近因果關系說:時間上之最近原因和效果上之最近原因
3、近因原則的具體運用
Ⅳ 2017年司法考試《法理學》知識點: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結,也叫歸責,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和確認。在我國,歸責的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責任法定原則、公正原則、效益原則和合理性原則。
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公正原則要求在追究法律責任方面:第一,對任何違法、違約的行為都應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第二,責任與違法或損害相均衡,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責罰相當」、「罰當其罪」。第三,公正要求綜合考慮使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多種因素,做到合理地區別對待。第四,公正要求在追究法律責任時依據法律程序追究法律責任,非依法律程序,不得追究法律責任。第五,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對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必須同樣地追究法律責任,不允許有不受法律約束或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
效益原則是指在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時,應當進行成本收益分析,講求法律責任的效益。
合理性原則是指,在設定及歸結法律責任時考慮各當事人的心智與情感因素,以期真正發揮法律責任的功能。
上述四項歸責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合法、公正、有效、合理」八個字。麗合法、公正、有效、合理地歸結法律責任,是正確、充分地發揮法律責任的功能,實現法的價值的必要條件,進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