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法律知識辯論
A. 辯題:法律知識對中學生作用不大 怎麼辯論
如果是正方的的話,可以從以下幾個切入點:
1、法律無處不在,學習法律知識對每個人的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行都發揮重要作用,中學生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員;
2、中學生從年齡、生理、性格等各個方面都處於形成發展且不穩定的時期,這個階段對其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可以起到引導的作用,防止一些因年輕氣盛、不懂法律而造成的悲劇的發生;
3、法律知識不僅僅在於可以普法,更是從年輕一代培養法治觀念,形成更具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的公民素質,對社會建設也功不可沒。
暫時想到這些,僅供參考。
B. 請你運用有關法律知識對以上兩個結論進行辯論。1.只要有了新的環境保護法,霧霾等環境問題就都解決了。
『1『』 有了新的環境保護法 可以有效的控制環境的污染 但需要人們遵守環內境保護法 只有人們遵守了 才能容有效控制環境的污染 『』2『 』 但環境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 需要不斷地改變 新的實施 『3『』』環境保護法不是根本大法 憲法才是我國的根本大法 『4『』想要得到環境良好 需要我們尊守環境保護法 從現在做起 從身邊小事做起保護環境
C. 你好我參與辯論賽我是反方中國不該立法懲治見死不救 請問在法律中結合實際的解釋我不懂有關法律知識
可行性
1、立法不可行:無法確定對象(怎麼算見死 怎麼算不救)
2、無法取證 法律不可實施:逃避責任(說自己沒看到,說自己沒有沒能力,會危害自身權益等)
3、無法量刑
不可行得證
必要性
1、 不能達到目的:本質是由訛詐引起的信任度降低,如果以法律促進道德建設應完善問責法
2、 立這一部法導致人心惶惶,原本有道德的人也產生畏懼、逆反,導致人心惶惶。
不必要得證
既不必要又不可行的法律是不應改立的。
這是我的立論
謝謝主席,大家好
前不久,在廣東佛山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中,面對一個垂危的生命,18位路人選擇了沉默,激起了社會的強烈反應。悲憤之餘,有人提出要通過立法來懲戒那些「見死不救」的路人,用法律手段來拯救失落的社會道德。那麼,見死不救應不應該立法懲處呢?我方認為,不應該,原因有二:
第一, 立法懲處沒有必要性。首先,面對小悅悅的死,18位路人的確見死不救,可是究其根本,真的是那些路人良心泯滅到極點嗎?他們的心裡也在猶豫。06年的南京彭宇案,救人反而被訛詐,蒙受不白之怨,當社會的信任危機襲來時,每個人的心裡都或多或少有顧慮,救了她,我會不會被連累?見死不救的本質,就是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降低,不是不救,是不敢救。那麼立法懲處,可以解決是這個社會的信任問題嗎?顯然是不能的。再者,立法懲處,只是在用法律途徑強迫人們去為善,可是,這樣的法律只會讓社會變得人心惶惶,在遇到需要救助的人時,人們陷入兩難的境地,去救,自己的利益可能受到侵害,不救,法律又要懲處我,這個時候我們每個人設身處地的想想該怎麼辦,也許更多的是逃避問題,看到這樣的情況就躲得遠遠地,這是我們立法懲處要得到的結果嗎?既然立法懲處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讓社會情況變得更糟,實在是沒必要。
第二, 對見死不救行為立法不可行。首先,一部法律頒布,就要有實行的對象,可是誰能判斷哪種人是見死不救的人,什麼情況是見死不救,對象是如此的不明確啊!再者,這樣的一部法律要怎麼實施,法律是講究證據的,你用什麼來判斷那些路人是見死不救,具體到懲處,要怎樣懲處,才是法律的公正嚴明,這樣一部未知因素如此之多的法律,實行起來有如此多的漏洞,難道對方辯友還認為應該嗎?
誠然,在小悅悅剛剛不幸離世,群情悲憤的時候,來反對立法拯救道德是註定要挨磚頭,我必須嚴肅的指出,這種試圖依靠法律強迫公民「為善」的做法是道德失落了,應當設法拯救,這沒錯,但切不可病急亂投醫,更不能憑「良心沖動」來治理社會我方堅持認為,見死不救不應該立法懲處!
例子天津許雲鶴事件 2011年8月16日,網友在華聲論壇、愛卡汽車論壇等社區爆料,天津市車主許雲鶴因攙扶違章爬馬路護欄摔倒的王老太,被天津市紅橋區人民法院判賠108606元。2011年6月16日,天津市紅橋區人民法院就此事作出判決,法院的判決理由之一,是「車主許雲鶴發現王老太時只有4、5米,在此短距離內作為行人的王老太突然發現車輛向其駛來,必然會發生驚慌錯亂,其倒地定然會受到駛來車輛的影響。」 今年的8月份,浙江的《都市快報》還報道過一宗「高一男生好心幫助倒地大伯被家長責怪引熱議」的事件。 好心司機殷紅彬駕駛大巴車下橋時發現路邊一名老人被壓在三輪車下,於是他靠邊停車將老人攙扶起,還好心詢問「傷得怎麼樣?」但卻被人誣陷「是大巴車將老人撞傷。」相似的情節,相似的場景,不同的是大巴車安裝了車輛監控系統,就是這個記錄車輛前方和內部情況的監控挽救了殷紅彬的清白,也讓事實真相得以還原。
我也是辯論隊的哦!!!!
愛辯論的孩子要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