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使用單位由哪些法律責任
1. 電梯出事故產權人和使用人的責任劃分
根據規定,電梯如果出了事故,第一責任主體是使用單位,電梯使用單位履行電梯安全管理責任。電梯未明確使用單位的,不得投入使用。
法律分析
電梯安裝後,建設單位尚未移交給電梯所有權人的,建設單位為電梯使用單位;委託物業企業管理的電梯,受委託的物業為電梯使用單位。將此事件定性為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可依照安全生產法、特種設備安全法找出責任主體,進行責任劃分,並確定對責任主體的相關處罰措施。其次,如此定性後,部分主要責任人將面臨按照規定的重大責任事故罪定罪處罰的可能,即: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電梯屬於特種設備,根據特種設備安全法的規定,電梯的生產者即廠商在製造、安裝、改造等過程中應當按照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對電梯進行校驗、調試。在對電梯的安全運行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和了解時,發現存在嚴重事故隱患,應當及時告知電梯使用單位並向負有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報告。在知曉產品存在同一性缺陷的情況下,應立即停止生產並召回。廠商如果違反上述義務有可能會被處以罰款、責令停產,情節嚴重的,有可能會被吊銷生產許可證。對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未依法履行職責,導致事故發生的,由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處罰,觸犯刑法的,還有可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商場作為電梯的使用單位,應當對電梯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並定期自行檢查,有義務制定電梯事故應急專項預案,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當電梯出現故障或者發生異常情況時,應對電梯停止使用,進行全面檢查、消除事故隱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 第八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停止使用有關特種設備,處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一)使用未取得許可生產,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或者國家明令淘汰、已經報廢的特種設備的;(二)特種設備出現故障或者發生異常情況,未對其進行全面檢查、消除事故隱患,繼續使用的;(三)特種設備存在嚴重事故隱患,無改造、修理價值,或者達到安全技術規范規定的其他報廢條件,未依法履行報廢義務,並辦理使用登記證書注銷手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