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法律責任事件
1. 意外事件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
意外事件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另外一種是過失導致的。如果是因為過失導致的則可能會承擔一定的責任,如過失致人傷害,過失致人死亡等才追究責任,其餘不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
意外事件侵害了他人人身權益也有可能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意外事件,是指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行為人的故意或者過失,而是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意外事件具有三個特徵:一是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二是行為人主觀上沒有故意或者過失;三是損害結果由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意外事件具有三個特徵:一是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二是行為人主觀上沒有故意或者過失;三是損害結果由不能預見的的原因所引起。「不能預見」是指當時行為人對其行為發生損害結果不但沒有預見,而且根據其實際能力和當時的具體條件,行為時也根本無法預見。從認識因素上來講,行為人沒有認識到其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從意志因素上來講,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持反對態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條 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按照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賠償;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以及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被侵權人和侵權人就賠償數額協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條 侵害自然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2. 如果把一個人氣病了,還要負法律責任嗎
這要看具體情況,惡語傷人或者故意刺激他人,導致他人死亡的,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受專害人的心胸狹屬窄,除了受害人有過錯的以外,行為人事要負法律責任的。
如是在公共場合,行為人可能構成了侮辱罪,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和名譽權。人格尊嚴權和名譽權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權利。本罪的犯罪對象,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單位。
3. 幾個人一起喝酒,一人死了,其他陪同人員是否要負法律責任
要承擔法律責任。是民事責任。
法律對於喝酒致死的情形並無明文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對此類糾紛,法院會依據《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行為人因過錯損害他人民事權益,應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進行裁判。
因為喝酒、醉酒會導致自然人的認知能力及控制能力不同程度下降,使其處於不利地位,因此酒局的組織者、參與者在法律上就產生了照顧、注意醉酒者的安全義務。若未盡到安全義務,就存在法律上的過錯。
相關案例:
2017年1月15日,1990年出生的鄧某下班後約李某等人到食堂吃飯喝酒。飯後回到宿舍,鄧某覺得還沒喝過癮,又約李某、陸某等人一起去酒吧喝酒。次日凌晨1時許,看到鄧某昏昏欲睡,大家以為他喝醉了,就讓李某帶他去酒店休息。
凌晨2時許,李某發現鄧某沒了呼吸聲,趕緊撥打120並報警。醫生趕到時,確認鄧某已死亡。經屍檢,鄧某系乙醇中毒死亡。
法院經審理後認為,鄧某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應當知曉過量飲酒可能造成對其身體健康不利的後果,但仍大量飲酒,最終導致酒精中毒死亡,其本人應承擔絕大部分責任。
而參與了兩場喝酒的被告均未完全盡到對鄧某提醒、勸阻等義務,應根據各自的過錯大小承擔相應賠償責任。被告李某一直陪在鄧某身邊,發現鄧某處於醉酒狀態後未及時將其送醫救治,未盡到完全的照顧義務,賠償原告損失1.5萬元。
其餘4名同飲者各賠償原告6000元。被告羅某作為酒吧工作人員,工作期間通過敬酒方式與鄧某喝過酒,其敬酒行為與鄧某死亡也存在一定因果關系,賠償原告6000元。
被告酒店作為服務行業,未盡到完全的安全保障及注意義務,在鄧某及被告李某入住該酒店時,只辦理了李某的登記入住手續,未登記鄧某身份信息便允許已經醉酒的鄧某入住,賠償原告1萬元。
(3)負法律責任事件擴展閱讀:
在喝酒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同桌一起喝酒者都會承擔適當責任。但做到以下4點,則酒友不承擔責任:
1、不強迫性勸酒,無論什麼場合,什麼情況,對方什麼身體狀況,都不要勸酒;
2、在明知對方身體有疾病或者對方已經明確表示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勸對方不飲酒或者對方自願要喝,要做到勸阻少飲,盡到提醒和照顧義務;
3、將醉酒者安全送達。對於酒友醉酒的,清醒酒友應當預見到醉酒者已經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在無人照顧的情況下存在危險的發生,因此,清醒酒友應當將醉酒者安全送達,避免擔責;
4、酒後駕車及時勸阻。對於醉酒的酒友要駕車駛離,其他人應當勸阻其不得駕車,如果未加勸阻則有可能承當相應責任,但是如果已盡到勸阻義務,而對方不聽勸阻的情況下,酒友是可以免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