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逃稅要追究誰的法律責任

逃稅要追究誰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14 17:20:48

㈠ 企業偷稅被判罰金後是否還要追究行政處罰!

沒經歷過,估計是要根據判決來處理吧。

㈡ 十年前偷稅追究法律責任

刑事追訴期是根據罪行嚴重程度決定。如果定罪量刑是十年,那麼刑事追訴期就十年
不確定偷稅的數額會被定多少年罪,追訴期待定。
如果當初逃避追捕,已經被通緝的。追訴期不受上述的量刑限制

㈢ 納稅扣繳義務人犯偷稅罪了,是追究法人還是公司負責人還是財務負責人的責任

誰來證明財務人員有沒有告知。
如果財務人員告知對方了,對方仍強迫財務人員去做,那財務人員算不算明知故犯?

㈣ 偷漏稅的法律責任 偷漏稅的問題,先是補稅,交滯納金,再罰款,這三部曲唱完了,就不用起訴了。

一般情況下是要加收滯納金的。不加上滯納金,只有一種情況,即「因稅務機關內的責任,致容使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 《稅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條因稅務機關的責任,致使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在三年內可以要求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補繳稅款,但是不得加收滯納金。

㈤ 對逃稅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稅法是如何規定的

逃稅行為,根據征管法規定,是偷稅行為。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局追繳少繳稅款,加收滯納金,處以50%以上五倍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逃稅罪),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㈥ 偷稅漏稅的法律追訴期有多長時間

偷稅罪的追訴期為5到10年,另外,漏稅是指納稅人並非故意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行為對漏稅者稅務機關應當令其期限內照章補繳所漏稅款;逾期未繳的,從漏稅之日起,按日加收稅款滯納金。

相關法條:

刑法》第八十七條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

第二百零一條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6)逃稅要追究誰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偷稅罪的認定

一、罪與非罪界限

首先,要注意區分偷稅與漏稅。漏稅是指納稅人(包括扣繳義務人)並非故意,沒有依照稅法規定繳納或者足額繳納稅款的行為,是一種一般稅務違法行為,應由稅務機關責令其補繳漏繳的稅款,並加收滯納金。

偷稅則是一種故意行為,行為人目的明確。從性質上看,偷稅性質要比漏稅嚴重得多,偷稅情節嚴重,符合規定的偷稅罪的條件的,應當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其次,要注意區分偷稅與避稅。所謂避稅,是指採用合法手段減輕或者不履行納稅義務的行為。廣義的逃稅包括偷稅與避稅。

偷稅與避稅雖然都是減少或者不履行納稅義務的行為,但二者之間有著本質的不同:避稅是在納稅義務發生前採取各種合乎法律規定的方法,有意減輕或者免除稅收負擔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是符合立法意圖的。

如利用經濟特區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經濟特區投資,有些則是鑽稅法不夠完善的空子;偷稅是發生納稅義務後,採用非法的手段減少或者不履行納稅義務,在任何情沉下,偷稅都是國家法律所不允許的。

對於鑽法律空子的避稅,只能通過不斷完善稅收法律的方法來防止,對於偷稅、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加強打擊、是減少偷稅犯罪的重要手段。

再次,要注意區分一般偷稅行為與偷稅犯罪。本條明確規定了偷稅犯罪的定罪標准,這是區分一般偷稅行為與偷稅犯罪的標准,必須嚴格執行。

本條對單位偷稅犯罪與個人偷稅犯罪的定罪數額標准沒有作分別的、不同的規定,主要是因為規定了偷稅的比例和偷稅數額的雙重標准。因此,和其他單位犯罪數額標准一般高於個人犯罪數額標准不同,單位偷稅犯罪與個人偷稅犯罪的定罪數額標準是一致的。

二、與走私罪界限

由於偷稅罪中的逃避應納稅款的行為與走私罪中的偷逃關稅的行為具有某些相似之處,因此,二者在某些情況下容易混淆。兩罪的主要區別是:

1、偷稅罪侵犯的直接客體是國家稅收管理制度,而走私罪所侵犯的直接客體則是國家對外貿易管理制度。

2、偷稅罪違反的是稅收法規,而走私罪違反的則是海關法規。

3、偷稅罪的主體是納稅人,包括負有納稅義務的公民個人、負有納稅義務的企業、事業單位以及企業、事業單位中對納稅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而走私罪的主體則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仟能力、實施走私犯罪行為的自然人以及法人。

4、《刑法》第30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31條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根據《刑法》的規定偷稅罪的犯罪主體為特殊主體,納稅人或扣繳義務人才可構成(稅務人員作為此類犯罪的共犯除外)。

在實際處理過程中,一般對單位判處罰金沒有異議,但因偷稅罪的特殊性,主要涉及到單位的財務處理問題,特別是企業法人代表及財務人員的責任劃分問題。

按照以上兩條刑法規定,單位犯偷稅罪,財務人員作為直接責任人員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但對單位的負責人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本法未作明文規定,特別是對於單位的負責人不知情或對稅收法律法規規定不熟悉的情況下,單位的負責人是否還應承擔刑事責任存在爭議。

對此種情況,根據《會計法》第四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這就明確規定了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問題,單位負責人作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㈦ 逃稅多少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正確理解逃避繳納稅款一定條件下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修正案對納稅人第一次「逃避繳納稅款」的處理辦法是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並且接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5年內曾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2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這一規定將逃避繳納稅款的初犯用行政處罰結果替代了刑事處罰責任,是立法中的特殊條款,在執行過程中應嚴格予以規范。
1.正確理解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前提條件
首先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應理解為就是要全面按照稅務機關的有關稅務處理決定和處罰決定要求全面、及時地補繳稅款、滯納金和罰款。補繳稅款和滯納金必須在稅務機關規定的時限內完成,行政處罰也必須在有效期內執行,納稅人提出復議復核或訴訟
的,在納稅人窮盡法律救濟手段之後仍維持該決定的,以最後的有效執行期限為准,中途超過時限造成救濟無法實現的,必須及時履行,否則即便履行了行政處罰,也不應視為該款的規定。其次稅務機關做出的行政處罰必須與催繳行為同時做出,防止執法人員不作處理,待司法機關掌握情況准備介入時再作行政處理,使其變成犯罪分子逃避刑事處罰的手段。再次,行政處罰的力度要與刑事處罰相一致,這樣才能體現罰當其罪的原則。
2.正確理解稅務機關行政處罰前置程序
稅務機關的行政處罰前置是不是必然程序呢?如果是司法機關發現後直接偵查的案件是否還需要由稅務機關做出行政處罰決定呢?我認為,行政處罰前置程序是對納稅人有利的保護程序,是逃避繳納稅款處理的一般程序原則,應適用於所有的納稅人。涉嫌偷稅罪的納稅人應由稅務機關先行行政處罰,然後根據納稅人是否接受處罰再考慮是否應追究刑事責任。如稅務機關不能先行處罰,刑法修正案逃避繳納稅款一定條件下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就無法得到落實。也就是說這時不作行政處罰,對有關納稅人是極其不利的,不能體現刑法的平等原則。如果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是否還要移送呢?按移送規定來看標准應是涉嫌構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就可以不必移送了。但稅務機關終究是行政機關,不是司法機關,是否追究刑事責任的認定權是司法機關。稅務機關有可能受檢查許可權和水平所限或受其他因素的影響處理的不全面。稅務和公安應做好機制銜接工作,對這種情形稅務機關應向公安部門進行備案,便於部門之間的監督。
3.正確理解該款的兩個限制性條件
一是5年內曾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的規定,應理解為納稅人前次因逃避繳納罪被判處刑罰執行完畢後,在5年之內又犯逃避繳納稅款行為的,前次刑罰的執行既包括主刑的執行,也包括附加刑的執行,對於罰金刑的執行應以最後按照判決全部繳納完畢為止,否則不視為執行完畢。關於後逃避繳納稅款的行為時間標准應如何界定,也會產生歧義。我認為,應區分納稅主體的不同而規定不同的時間標准,對於取得納稅登記的,應以法律規定的納稅有效期為准,超過該期限時,就應視為逃避繳納稅款之日;對於沒有取得納稅登記的納稅主體,從其知道或應該知道需要繳納稅款之日後一段時間內為納稅期限,超過的就視為逃避繳納稅款日,具體時間應不低於取得納稅登記的納稅人繳1 2

㈧ 車輛高速逃稅變更車主後還追究法律責任嗎

逃稅還是要追責的

熱點內容
經濟法律法規知識點 發布:2025-10-08 12:40:02 瀏覽:915
紀委辦案法規集 發布:2025-10-08 12:09:10 瀏覽:505
湟中縣司法 發布:2025-10-08 11:15:41 瀏覽:899
張倩法學 發布:2025-10-08 11:15:40 瀏覽:387
帶拼音道德經 發布:2025-10-08 11:13:00 瀏覽:773
杭州王律師 發布:2025-10-08 11:12:50 瀏覽:729
勞動法關於勞動合同時間是多久 發布:2025-10-08 11:08:32 瀏覽:724
此人在法院 發布:2025-10-08 10:57:14 瀏覽:716
安全類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08 10:46:19 瀏覽:583
中央12法制欄目社會與法全網追蹤 發布:2025-10-08 10:45:34 瀏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