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中國古代違反稅收的法律責任

中國古代違反稅收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14 21:51:05

① 中國歷史上的稅收

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徵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當時,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只是稅的雛形。而後出現的「賦」與「貢」不同。西周,徵收軍事物資稱「賦」;徵收土產物資稱「稅」。

春秋後期,賦與稅統一按田畝徵收。"賦"原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徵集的軍役和軍用品。但事實上,國家徵集的收入不僅限於軍賦,還包括用於國家其他方面支出的產品。此外,國家對關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徵集的收入也稱"賦"。所以,「賦」已不僅指國家徵集的軍用品,而且具有了「稅」的涵義。

清末,租稅成為多種捐稅的統稱。農民向地主交納實物曰租,向國家交納貨幣曰稅。

有歷史典籍可查的對土地產物的直接征稅,始於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按平均產量對土地征稅。後來,「賦」和「稅」就往往並用了,統稱賦稅。

自戰國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賦役制度主要有四種:戰國秦漢時期的租賦制(徵收土地稅和人頭稅)、魏晉至隋唐的租調制(徵收土地稅、人頭稅和勞役稅)、中唐至明中葉的兩稅法(徵收資產稅和土地稅)、明中葉至鴉片戰爭前的一條鞭法和地丁合一(徵收土地稅)。

(1)中國古代違反稅收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古代一些稅收的典故:

1、市場稅

古代市場稱為「市」。市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由來已久。商代末年,商人貿易就已出現,但當時手工業和商業都屬官辦,所以沒有市場稅收。到西周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官營工商業之外,出現了以家庭副業為主的私營手工業和商業,集市貿易日益增多,因此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市場(交易)稅收。

周代市場在王宮北垣之下,東西平列為三區,分別為朝市、午市和晚市。市場稅收實行「五布」征稅制;一是分(糹次)布,即屋稅;二是總布,即牙稅;三是廛布,即地稅;四是質布,指對違反契約文書者所征之稅;五是罰布,即罰金。市場稅收由司市、僱人、泉府等官吏統一管理,定期上交國庫。

2、田稅

春秋時期魯國實行的「初稅畝」。據《春秋》記載,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列國中的魯國首先實行初稅畝,這是徵收田稅的最早記載。這種稅收以徵收實物為主。實行「初稅畝」反映了土地制度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② 中國古代現代關於稅收的書籍,寫論文用

這方面古代的書籍不好找,就是找到了也被現代人翻譯的曲解了,建議你看幾篇這方面的古代文章
中國古代長期實行以土地稅(包括依附於土地的戶稅與丁稅)為主,以商稅(包括關稅與市稅)為輔的稅收制度。這一稅制,初步形成於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已漸趨完備;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在均田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完善。到了宋、元、明、清時期,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土地兼並之風日盛,在不斷清丈田畝、整理地籍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地、戶、丁稅的合並徵收,並加強商稅和鹽、茶、酒等貨物稅的徵收制度,從而使商稅與貨物課稅成為中國封建末期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先秦 《周禮·大宰》有「以九賦斂財賄」的記載。九賦即指邦中、四郊、邦甸、家削、邦縣、邦都、關市、山澤、幣余等九種賦稅。春秋時期,隨著奴隸制的崩潰,各諸侯國相繼實行「履畝而稅」的田賦制度。如齊國的「相地而衰征」,即根據土地的好壞或遠近分等級徵收田賦;魯國的初稅畝,即不分公田、私田,均按畝繳納租稅;楚國的「量入修賦」,即根據收入的多少徵集軍賦;鄭國的「作丘賦」,即按田畝征發軍賦。公元前5世紀戰國時期,各國為了應付戰爭支出需要,爭相進行賦稅制度的改革。例如秦國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按土地多少徵收田賦,按人丁征戶賦。鼓勵耕織和分戶,對耕織收入多的,免其徭役;一戶有兩個以上成年男丁而不分家的,要加倍徵收其賦稅。這些改革,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增加了財政收入,為以後秦政權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秦漢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頒布「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令所有地主和有田的農民自報所佔有土地的數額,規定每頃土地繳納飼草3石,禾稈2石。如隱報土地,少繳或不繳租稅,要受到懲處。鄉佐已向農民徵收田租而不上報,也以隱匿田畝論處。除田賦外,秦王朝還徵收包括戶賦和口賦在內的人頭稅;並徵用大批勞動力,如服役於郡縣的「更卒」,服役於中都官的「正卒「,以及屯戍邊境的戍卒。人民賦稅徭役負擔沉重。
漢朝初期的賦稅承襲秦制。但鑒於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減低了田賦的稅率,先規定十五稅一,以後又減為三十稅一。除田賦外,還另有「算賦」、「口賦」、「更賦「等人頭稅。算賦開始於漢高祖劉邦四年(前203)、民 15歲至56歲每人均出算賦錢, 120錢為一算,賈人及奴婢加倍,出二算。惠帝六年(前189)減輕算賦三分之一。口賦是未成丁的人口稅。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0~前87)用兵,國庫匱乏,令民3歲至14歲,出口賦每人23錢。漢代規定民20歲開始服徭役,到55歲免除,不服役的可一個月出錢二千,謂之更賦。此外,漢代還有戶賦,它是在封君食邑區內對民戶徵收的一種稅,每戶二百錢,供封君列侯享用,不直接列為國家財政改入。
這一時期主要稅收是田賦和人頭稅,另有名目繁多的工商和山木產品雜稅。屬於財產稅性質的有對商人手中積存的現金與貨物徵收「算緡錢」,對車船所有者徵收「算車船」;屬於消費稅性質的有對馬牛羊等牲畜徵收牲畜稅,鹽、鐵、酒稅(或專賣)等;屬於流轉稅性質的有貨物通過稅即關稅和對市肆商品營業額徵收市租。
秦漢時期建立了較完備的稅收法制和管理制度。秦代的成文法典稱《秦律》,其中有關財政稅收的法律有《田律》、《廄苑律》、《金布律》、《關市律》、《倉律》、《工律》、《徭律》等。對征稅的對象、品目、稅率、納稅人、處罰等都有明確規定。漢代在秦律的基礎上發展得更加完備。漢武帝時任用張湯、趙禹等人制定的律令就有359章,對執法犯法官吏的制裁也更加嚴厲。自秦以後,國家財政收支與皇室收支開始分開管理,分設管理機構。秦代主管中央財政的官吏是治粟內史,負責收取山海池澤的稅以供皇室之用的是少府。漢代主管中央財政的官吏為大司農。大司農之下設若干分管收入、儲存、調度等工作的職事官。由少府掌管山林、園囿、江湖、海產等征稅事務以專供皇室生活之用。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田賦制度的特點是由政府將因長期戰亂造成的無主荒地分配給流民耕種(曹魏行屯田,兩晉行占田,北魏行均田)。在此基礎上實行田賦制度的改革,廢除秦漢以來的田租、口賦制度、推行田租、戶調制。戶調起源於東漢末期,指按民戶所進行的征納。曹魏正式頒布法令,實行計畝而稅、計戶而征的賦稅制。每畝納粟四升,每戶納絹二匹、綿二斤。晉武帝於咸寧六年(280)頒布《占田令》,規定丁男(16~60歲)按50畝繳田租,丁女按20畝繳田租,如戶主為次丁男(13~15歲,61~65歲)按25畝繳租,為次丁女的免租。每畝租八升。戶調丁男作戶主的,每年繳絹三匹、綿三斤;丁女或次丁男作戶主的,戶調折半繳納。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頒布《均田令》,規定15歲以上男子授種植穀物的露田40畝,婦人20畝,男子每人授種植樹木的桑田20畝。產麻地方男子授麻田10畝,婦人5畝。次年頒布徵收租調法令,規定一夫一婦年繳納租粟二石、調帛一匹,15歲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從事耕織的奴婢8人,耕牛20頭,分別負擔相當於一夫一婦的租調額。
這一時期對鹽、鐵一般實行由國家專營專賣。對酒一般實行課稅,有的也設官專賣。市稅分為對行商徵收的入市稅和對坐商徵收的店鋪稅。對交易行為徵收佐稅,分為對數額大、立有文據的買賣奴婢、牛馬、田宅的輸佐和價值小、交易不立文據的散佐兩種。對富戶家貲滿 50萬貫及僧尼滿20萬貫者徵收貲稅。此外還有口錢和通行稅等。 這一時期的稅收管理制度,將中央主管稅收的大司農職權縮小,僅為收粟之官,設度支尚書全面掌管財政稅收工作。地方由州、縣官負責授田征稅。北魏建立「三長制「,即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由三長負責清查戶籍、徵收租調和徭役。
隋唐 隋朝和唐朝初都頒布均田令及租調法。如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頒布的新均田令,規定丁男(21歲)和18歲以上的中男,各授田100畝,其中20畝為永業田(永不歸還),80畝為口分田。同時頒布《租庸調法》,規定受田丁男應繳納的田租、調賦和應服的徭役。實現「有田則有租,有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這一賦稅制度,對唐王朝的興盛及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唐中期安史之亂(755~763)以後,由於戶口流亡,土地兼並,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遂改行兩稅,實行「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這是中國田賦稅制史上一項重要的改革,使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的人頭稅向土地財產稅轉變。並將各種租稅加以合並,分夏秋兩季徵收,簡化了徵收手續。
這一時期對食鹽、酒、茶有時課稅,有時免稅,有時專賣。唐朝劉晏改革鹽制,實行專賣與征稅兼用的辦法。武宗會昌六年(846)還實行課酒麴,以嚴密酒榷。唐代後期除恢復徵收礦稅、關市之稅外,還開征以房屋為征課對象的間架稅和對交易所得與公私支付錢物征稅的除陌錢。隋代管理中央財政稅收的機關為支部,唐代為戶部。唐代還於刑部下設比部,負責對全國財政收入的審核與監督。隋唐在地方州縣設倉曹司戶參軍掌管公廨、度量、倉庫、租賦徵收事項。縣以下設鄉,鄉以下設里,里正負責查校戶口,辦理賦稅徵收,是最基層的征稅人員。唐代後期,將地方所徵收的賦稅劃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歸地方留用,一部分根據中央命令解交諸道節度使,其餘部分直接解交京師,這即是唐代的「上供、送使、留州「制度。
宋元明清 宋代田制分為民田與官田兩類,仍沿用兩稅法,一般按每畝年納一斗,江南等地每畝年納三斗。兩稅之外,復有丁錢與徭役,還有名目繁多的田賦附加稅,主要的有頭子錢、義倉稅、農器稅、牛革筋角稅、進際稅、蠶鹽錢、曲引錢、市例錢等等。宋中葉,土地兼並劇烈,農民傾家破產,流離失所,迫使統治集團進行改革。王安石變法與賦稅制度有關的法令有方田均稅法和募役法。但由於豪強反對未能實行。元代賦稅,在北方有「稅糧」與「科差」兩種。稅糧又有丁稅和地稅之別,丁多地少的納丁稅,地多丁少的納地稅。科差又分為「絲科」和「包銀」兩種。在南方沿用南宋稅制,實行「稅從地出」,秋稅征糧,夏稅征木綿、布絹、絲絹等物。明初也仿行兩稅法,核定天下田賦,夏稅秋糧均以麥為納稅標准, 稱為「本色」;按值折納他物稱為「折色」。明中期創一條鞭法。將力役折銀分攤於田畝徵收。清代初沿用一條鞭法,廢除一切雜派,但丁銀從未被廢除。及至清雍正元年(1723)實行「攤丁入畝「的辦法。從此,丁銀完全隨田糧起征,成為清代劃一的田賦制度,標志著中國古代人頭稅的結束。
隨著手工業的發展,宋代以後,工商稅收成為各朝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課稅范圍日漸擴大。就征稅物品來說,宋代有谷、帛、金銀鐵、物產等四類二七品。還有鹽、茶、酒、礦產稅課或專賣,對內有關市之稅,對海外商業有市舶課。明清進一步對工商各稅課征,沿江河口岸設立關卡徵收關稅。清代設戶部稅關、工部稅關數十座,征稅對象包括衣、食、用物及雜貨等項,還兼收船稅。此外還有落地稅、牙稅、當稅、契稅等雜稅。
這一歷史時期的稅收管理,在中央,宋代設三司使分管各稅,鹽鐵司主管商稅、鹽、茶、鐵、役;度支司主管錢帛、糧科;戶部司主管戶口、土地、錢谷賦役等。明清由戶部主管各稅徵收,戶部下分設13至14清吏司,分管各省賦稅。在地方由知府、知縣主管賦稅。宋代以後逐步實行包稅制,稱為買朴或稱朴買。元代對銀礦、硃砂、水銀等礦產品普遍實行包稅制。清代初期為加強賦稅管理,在明萬曆舊籍的基礎上編纂了《賦役全書》,分發各州縣,詳細記載:地畝、人丁原額;逃亡人丁及荒地畝數;開荒地畝及招募人丁數;賦稅的實征、起運、存留數等。還另有丈量冊(又稱魚鱗冊)與黃冊作為《賦役全書》的附件。丈量冊詳載上中下田則及田地所有者的姓名。黃冊以記載戶口為主,也記載各戶的田畝數。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田賦徵收管理制度。

③ 中國稅收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我國稅收產生的歷史進程
早在夏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國家憑借其政權力量進行強制課征的形式——貢。一般認為,貢是夏代王室對其所屬部落或平民根據若干年土地收獲的平均數按一定比例徵收的農產物。到商代,貢逐漸演變為助法。助法是指藉助農戶的力役共同耕種公田,公田的收獲全部歸王室所有,實際上是一種力役之徵。到周代,助法又演變為徹法。所謂徹法,就是每個農戶耕種的土地要將一定數量的土地收獲繳納給王室,即「民耗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為賦」。夏、商、周三代的貢、助、徹,都是對土地收獲原始的強制課征形式,在當時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賦稅的某些特徵,從稅收起源的角度看,它們是稅收的原始形式,是稅收發展的雛形階段。
春秋時期,魯國適應土地私有制發展實行的「初稅畝」,標志著我國稅收從雛形階段進入了成熟時期。春秋之前,沒有土地私有制。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到春秋時期,在公田以外開墾私田增加收入,於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了「初稅畝」,宣布對私田按畝征稅。它首次從法律上承認了土地私有制,是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改革措施,同時也是稅收起源的一個里程碑。
除上述農業賦稅外,早在商代,我國已經出現了商業手工業的賦稅。商業和手工業在商代已經有所發展,但當時還沒有徵收賦稅,即所謂「市廛而不稅,並譏而不征。」到了周代,為適應商業、手工業的發展,開始對經過關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徵收「關市之賦」,對伐木、采礦、狩獵、捕魚、煮鹽等徵收「山澤之賦」,這是我國最早的工商稅收。

④ 中國古代農業稅收以什麼為標准

中國的農業賦稅制度起源於夏商周的貢賦制。《孟子.滕文公》載:「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即通常所說的「貢、助、徹」。農業賦稅始終是和國家的土地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國古代曾進行過多次農業稅收制度改革,具有代表性的有: 1、魯國的初稅畝。春秋以前,土地實行井田制,歸王室所有,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到了春秋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在井田以外開墾的私田日益增多。由於私田不屬於王室所有,無須向王室交納貢賦,全部收獲都歸私田的所有者支配。這就沖擊了「田裡不鬻」的土地制度,動搖了助耕公田的井田做法,瓦解了奴隸制的經濟基礎。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改革。據《公羊傳》記載「初者何?始也;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即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畝收稅,稅率為產量的十分之一。初稅畝首次以法律形式承認了土地的私有權和地主經濟的合法地位,標志著我國農業稅賦制度從雛形階段進入成熟時期。 2、漢朝的輕徭薄賦政策。西漢初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是降低田賦的稅率,先規定十五稅一,後又減至三十稅一,並成為以後漢朝的定製。漢代農民負擔除田賦外,還有算賦、口賦兩種人頭稅。漢初規定:民十五至五十六歲,人均出算賦錢,一百二十錢為一算,這就叫「算賦」;凡年滿七至十四歲的小孩,每人每年納賦二十錢,叫做「口賦」。 「三十稅一」制度前後執行了353年之久,是我國封建社會推行時間最長的一種稅收制度。 3、魏晉南北朝的租調制。東漢末年,由於戰爭頻繁,人們紛紛流亡,土地大量荒蕪,使漢代以來按人口徵收算賦和口賦的制度無法繼續執行,而且使按土地徵收田租也發生了很大的困難。為了適應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形勢的需要,改變國家財政日益困難的窘境,逐漸產生、發展和形成了「租調制」。租指田租,調指戶調,三國時期,曹操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實行大規模的屯田,出租並收取地租。對不屬於屯田的農戶則建立了「租調制」,規定「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己」。其主要特徵是按畝和按戶而非按產量和按人徵收,稅收為定額而非定率。自此,把漢代以來以戶徵收的田租變為按畝徵收,把按人頭徵收的口賦變為按戶徵收,確立了租調制度。西晉時期,「租調制」規定「凡丁課田50畝,每畝收租四斛,戶主為婦女和次丁男者半輸。調每戶絹三匹、綿3斤」。同時在戶調徵收時實行「九品相通」法,即預先把應納租調的農戶,按貧富分為九個等級,依等級徵收,富戶多交,貧戶少交,做到了貧富有別,合理負擔,比曹魏時期的「租調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北魏時期,在實行「均田制」後也正式頒布了「租調制」,規定「一夫一婦每年出帛1匹,粟2石,年15以上未娶妻者,4人出一夫一婦的租調」,其特徵是以「一夫一妻」為徵收單位,減輕了稅負,改變了以前以戶徵收容易出現的負擔畸輕畸重的現象,起到了均衡稅賦的目的。 4、唐朝的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安史之亂前,唐朝主要的稅賦是「租庸調制」,租:指田稅,規定每丁每年納粟2石;調:指絹稅,規定每丁每年繳絹二丈,或布二丈五尺,另加綿或麻若干;庸:指以織或布代替力役,規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丁可繳納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代替徭役。安史之亂爆發後,社會動盪,土地買賣和豪強兼並加劇,土地高度集中,出現了「致令百姓,無處安置」的局面,使「租調制」實行以來的稅收基礎--「均田制」遭到嚴重破壞,大量農民破產,逃戶流民問題日趨嚴重,農村戶籍管理十分混亂,租庸調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於是在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廢除唐初的租庸調制度和各種雜稅,統一改徵地稅、戶稅,實行兩稅法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歸並稅目,把當時混亂繁雜的稅種合並統一起來,歸並為戶稅與地稅兩種;集中徵收時間,一年分夏秋兩季徵收;費改稅,將租庸調及各項雜費全部改為正稅,一同並入兩稅之中,作為兩稅的有機組成部分。「兩稅法」是封建社會由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過渡的形態,是以地稅和戶稅為主,並容納其它雜稅為一體的復合稅制,與以前的稅制比較,具有稅制簡單、負擔合理等優點,是我國農業稅制發展歷程中的又一次重大變革,自此,我國的農業稅制開始進入復合稅制的階段。

⑤ 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機構如何運作什麼官負責什麼內容比如說稅收,法律,經濟,軍事……還有哪些方面

朝代不同,機構當然不同,名稱也不同。現在機構改革,名稱也不同。如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三部合並,鐵道部、運輸部合並。
總的來說,古時分部門:兵部,刑部,律部,工部,尚部,道部,監造,糧造等。

⑥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一年稅收多少

各個朝代稅制不一

據說宋朝最高時的稅收一年有錢一億六千多萬貫,但摺合白銀卻很少。

明清大量海外白銀流入,摺合的白銀增多。

明朝稅收一年是400萬兩白銀,清朝一年的稅收是5000萬兩到7000萬兩,

因為宋朝是全部收上來再派發給地方,明朝是地方保留」所需「的部分然後上次國庫。而且到了最後,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稅畝八百萬余頃(一億兩千萬畝),征糧2950萬石,下旨「永不起科」。

明朝的商稅原先是30取1,也就是3.3%。後來明朝皇帝與內閣考慮減輕國用以減少百姓負擔,萬曆時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販、年營業額在40兩白銀也就是在營業額少於26432元以下的免稅。

結果到後期,一個耕地面積十億畝以上,人口接近二億的國家,賦稅收入居然少到連招募二十萬真正有戰鬥力的精兵都做不到。

  1. 明代的稅收過低,農業稅低,商業稅更低

  2. 明代的稅收幾乎在二百五十多年的時間里沒有增加(實際上是不斷減少,農業稅減少,商業稅減少的更多)

  3. 明代晚期人們對任何一次增稅的行為都叫苦連天,以至當政府試圖增加賦稅時阻力重重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頒布「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令所有地主和有田的農民自報所佔有土地的數額,規定每頃(15畝)土地繳納飼草3石(120斤左右,每個朝代有出入,差比誒不大),禾稈2石。



初期的賦稅承襲秦制。但鑒於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減低了田賦的稅率,先規定十五稅一,以後又減為三十稅一。 這一時期主要稅收是田賦和人頭稅,另有名目繁多的工商和山木產品雜稅。不過總體稅率還是比較低的,所以有文景之治。


魏晉南北朝


曹魏正式頒布法令,實行計畝而稅、計戶而征的賦稅制。每畝納粟四升,每戶納絹二匹(一匹十丈33.33米)、綿二斤。

晉武帝規定丁男(16~60歲)按50畝繳田租,丁女按20畝繳田租,每畝租八升。每年繳絹三匹、綿三斤;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頒布《均田令》,規定15歲以上男子授種植穀物的露田40畝,婦人20畝,男子每人授種植樹木的桑田20畝。產麻地方男子授麻田10畝,婦人5畝。次年頒布徵收租調法令,規定一夫一婦年繳納租粟二石、調帛一匹,15歲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從事耕織的奴婢8人,耕牛20頭,分別負擔相當於一夫一婦的租調額。

這一時期對鹽、鐵一般實行由國家專營專賣。對酒一般實行課稅,有的也設官專賣。市稅分為對行商徵收的入市稅和對坐商徵收的店鋪稅。

對交易行為徵收佐稅,分為對數額大、立有文據的買賣奴婢、牛馬、田宅的輸佐和價值小、交易不立文據的散佐兩種。

對富戶家貲滿50萬貫及僧尼滿20萬貫者徵收貲稅。此外還有口錢和通行稅等。




隋唐


隋朝和唐朝初都頒布均田令及租調法。規定丁男(21歲)和18歲以上的中男,各授田 100畝,其中20畝為永業田(永不歸還),80畝為口分田。同時頒布《租庸調法》,規定受田丁男應繳納的田租、調賦和應服的徭役(見租庸調)。


唐中期安史之亂(755~763)以後,由於戶口流亡,土地兼並,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礎,遂改行兩稅,實行「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見兩稅法)。


這是中國田賦稅制史上一項重要的改革,使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的人頭稅向土地財產稅轉變。並將各種租稅加以合並,分夏秋兩季徵收,簡化了徵收手續。


這一時期對食鹽、酒、茶有時課稅,有時免稅,有時專賣。唐代後期除恢復徵收礦稅、關市之稅外,還開征以房屋為征課對象的間架稅和對交易所得與公私支付錢物征稅的除陌錢。


宋元明清


宋代田制分為民田與官田兩類,仍沿用兩稅法,一般按每畝年納一斗(10斤左右),江南等地每畝年納三斗。兩稅之外,復有丁錢與徭役,還有名目繁多的田賦附加稅,主要的有頭子錢、義倉稅、農器稅、牛革筋角稅、進際稅、蠶鹽錢、曲引錢、市例錢等等。


明代的稅收,相較於前幾朝,是輕了很多。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出身於貧苦農民之家,對底層的農民比較體貼。
朱元璋定的稅收制度,都是以糧食為標準的,這一點一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改變。洪武年初,朱元璋定天下稅制,征3500萬石左右,後來又慢慢向下調整,中間一度也減免過某地區的稅賦然後恢復,但總體是下調的,到了最後定天下稅畝八百萬余頃,征糧2950萬石,太祖因此很滿意,下旨「永不起科」。
到了永樂朝,由於需要下西洋征蒙古等需求,成祖改可以實物徵收(實物之前就有,但成祖改動的規模比較大),並且成祖遷都以後,南方五省的核定八百萬石稅征中有四百萬石京運。
英宗朝,把八百萬石中除京運的四百萬石外其餘的四百萬核定成「金花銀」。
太祖最早定的是軍備是軍屯制,曾有「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錢」的說法,這話也遭後世相當的詬病。軍屯制之初,便有不足之處,因此以「開中法」打補丁。「開中法」後來又不斷被「占窩」,所以九邊的軍需就需要京運,於是產生了年例銀。到遼事興起時,京收不足,就不得不開始征遼餉(萬曆四十六年)。
張居正的改革,把原來太祖定的稅制里,後世逐年增加的各種附加稅以及賦役全部編成一種稅制,這就是「條編」法,也稱「一條鞭」。並且張居正極力促成折銀徵收,到他死之前,國家已有九成稅收折銀。但是張居正死後,基本上所有的制度全部被否定。於是又是實物徵收等各種恢復以前的稅制。
到天啟年間,京運的太倉銀、金花銀、各種實物加在一起,大概粗略的估計仍有一千多萬兩,另外還有數百萬兩遼餉,由於各地區的截留,遼餉其實到京才不到兩百萬兩。
崇禎初,對遼餉進行了調整,先是從六百多萬,調整到520萬,但是後來又增加。另外又加派了「練餉」和剿餉「,三餉每年大概一千六百多萬兩。加上原來的稅收,大概一年的收入超過三千萬兩(實物徵收因為沒有價格表,也無法估值,只能大概估算一千多萬)。


清代初沿用一條鞭法,廢除一切雜派,但丁銀從未被廢除。及至清雍正元年(1723)實行「攤丁入畝」的辦法(見攤丁入地)。


從此,丁銀完全隨田糧起征,成為清代劃一的田賦制度,標志著中國古代人頭稅的結束。


宋代以後,工商稅收成為各朝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課稅范圍日漸擴大。就征稅物品來說,宋代有谷、帛、金銀鐵、物產等四類二七品。還有鹽、茶、酒、礦產稅課或專賣,對內有關市之稅,對海外商業有市舶課。明清進一步對工商各稅課征,沿江河口岸設立關卡徵收關稅。清代設戶部稅關、工部稅關數十座,征稅對象包括衣、食、用物及雜貨等項,還兼收船稅。此外還有落地稅、牙稅、當稅、契稅等雜稅。

⑦ 中國古代一些有關稅收的詩詞

白居易的《無名稅》(一名《重賦》)

厚地植桑麻,所要濟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賦,上以奉君親;
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
厥初妨其淫,明敕內外臣;
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
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
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
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
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
夜深煙不盡,霰雪白紛紛。
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
悲端與寒氣,並入鼻中辛。
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
繒帛如山積,絲絮如雲屯。
號為羨餘物,隨月獻至尊;
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
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

《新樂府-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
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昨日里胥方到門,手持尺牒榜鄉村。
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杜甫的《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元稹《織婦詞》

織夫何太忙,蠶經三卧行欲老。
蠶神女聖早成絲, 今年絲稅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
徵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勛高換羅幕。
繅絲織帛猶努力, 變緝撩機苦難織。
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檐前裊裊游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
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

⑧ 中國古代稅收有多少

井田制大約復十稅一;秦代為大約二制稅一;漢代為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隋唐實行租庸調,稅收只與人頭有關:每丁每年向國家輸粟2石,絹2丈、綿3兩( 或布2丈4尺、麻3斤),服役20日(或每日納絹3尺或布3.6尺);唐末兩稅法,以墾田面積和戶等高下攤分稅額,無地的商人三十稅一;宋代稅收按土地多少與好壞計算而元代則稅法較為混亂,大約是北方採用租庸調,南方採用兩稅法;明代採用一條鞭法,綜合賦稅徭役等許多項目,計算更為復雜;清代攤丁入畝,稅收進一步降低。總的來說,稅收基本保持在十分之一以下。當然這是不考慮大戶逃稅和官場的腐敗等的數據。
不同朝代的官職其俸祿都有所不同,特別是太師核太傅這種很早就有的官職,因此很難回答。三十稅一就是說每收入三十元就要像官府上交一元。另:漢代及以前的時候太傅並非虛職而是三公之一,處於核心地位,甚至可以在天子暗弱的時候暫時成為真正的統治者。

⑨ 中國古代稅收制度以農戶作為主要徵收對象的是: A.漢代「三十稅一」 B.唐前期的「租庸調」

C.780年(建中元年),由宰相楊炎建議推行的兩稅法,實質上就是以戶稅和地稅來代替租庸內調的新稅容制。兩稅法則主要是依據土地多少征稅。兩稅中的地稅是履畝征粟,戶稅雖說依據資產,但土地是資產中的重要內容,所以也主要是依據土地征稅。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均田制破壞後,土地佔有情況愈來愈不均,於是舍人稅地就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舍人稅地也意味著封建官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鬆弛。 兩稅法推行後,沒有土地而租種地主土地的人,就只交戶稅,不交地稅。這樣,就多少改變了貧富負擔不均的現象。

⑩ 中國古代歷屆朝代的稅收政策

春秋:「初稅畝」,這是中國田賦制度的開始。
秦朝:農民要把收獲物的2/3交給政府作賦稅。
西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田租為十五稅一。文、景帝時,多次減免田租。獎勵農桑,減輕自耕農的負擔。昭帝和宣帝時期,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漢朝是中國完整的封建賦稅制度開始形成的時期。
北魏、隋:租調制,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由三長負責徵收租調,征發徭役、兵役。
初唐: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行租庸調調法。規定:受田男子每年向國家交納穀物2石,叫做「租」;交納絹2丈、帛3兩或布2丈4尺、麻3斤,叫做「調」;壯年男子每年服役20天,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替,叫做「庸」。國家有事增加徭役,加役15天,免去調,30天租調全免。每年額外加役最多不超過30天,遇到災害。政府根據具體情況減免租、庸、調。
中唐:兩稅法。其內容是:①取消租庸調和雜稅;②不分主戶和客戶,一律以現在的居住地為准登入戶籍納稅;③放棄按丁征稅的辦法,改為按資產和田畝征稅;④每年分夏秋兩季征稅,夏不過六月,秋不過十一月。兩稅法改變了稅收的方式,由人丁稅轉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要依據收稅,兩稅法也使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鬆弛。
宋朝:王安石實行募役法(廢除按戶等輪差服役制度,由政府僱人服役,原來應該服役的民戶要交免役錢,有不服役特權或因貧困孤苦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錢)、方田均稅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稅漏稅)、青苗法(春季借錢給民戶,夏秋隨兩稅交還,加收利息兩分)、保馬法(令民間養馬,願者免除部分賦稅)。
明朝: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是重要的賦役制度改革,它簡化了徵收名目和手續,有利於防止豪強、官吏隱田逃稅。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折銀制度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人身依附關系的削弱,對貨幣地租的產生和部分農產品的商品化有積極推動作用。
(10)清朝:康熙實施「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制度。雍正實行「攤丁入畝」的辦法

熱點內容
經濟法律法規知識點 發布:2025-10-08 12:40:02 瀏覽:915
紀委辦案法規集 發布:2025-10-08 12:09:10 瀏覽:505
湟中縣司法 發布:2025-10-08 11:15:41 瀏覽:899
張倩法學 發布:2025-10-08 11:15:40 瀏覽:387
帶拼音道德經 發布:2025-10-08 11:13:00 瀏覽:773
杭州王律師 發布:2025-10-08 11:12:50 瀏覽:729
勞動法關於勞動合同時間是多久 發布:2025-10-08 11:08:32 瀏覽:724
此人在法院 發布:2025-10-08 10:57:14 瀏覽:716
安全類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10-08 10:46:19 瀏覽:583
中央12法制欄目社會與法全網追蹤 發布:2025-10-08 10:45:34 瀏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