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工程項目審計的法律效力
① 審計報告是否有法律效力
審計報告具有有限的法律效力。
1. 審計報告只對報告本身的內容負責,對報告使用者的內使用後果不承擔責容任。說白了,它只是提供一種參考依據,只要其披露的內容沒有故意虛假或重大遺漏,它就不承擔責任。
2. 就法律效力而言,完全取決於使用者的主觀判斷,可以將其作為重要依據,也可以不予理睬。至於「執行」,就更不靠譜,審計報告最多隻能提出一些建議,使用人可以採納,也可以不採納。
3.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審計報告只針對被審計人提供的材料,對其真實性沒有偵查的義務,也就是說,如果材料是假的,審計人員只要按照規定的程序,對相關材料認可或不認可,就不承擔責任,畢竟他們沒有偵查能力。
因此,審計報告仍有可能出現錯誤,因此,審計報告只能作為參考依據,其效力取決於使用人的主觀判斷能力
② 如何提高審計意見書的法律效力
審計的項目事實清楚、運用法律條款得當;
審計意見直接對待審計問題,單刀直入、一針見血;
審計意見表述恰如其分,扣題;
審計意見被審計單位主觀上有難度、客觀上努力可以實現。
③ 審計工作底稿有法律效力嗎
2003年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回述引發的民事答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法釋[2003]2號),將會計師事務所的「直接責任人」列為民事賠償案件的被告,在業界引起了強烈的震撼。作為認定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可用於為注冊會計師辯護以減輕、免除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主要證據來源 審計工作底稿,是極其重要的書證。
所以它還是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的
④ 所有審計的審計報告對外是否均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執行
不是的。
審計報告時出具審計意見的,所謂的審計意見,是一個結論,主要就說明你的做法是否合合規等。審計報告不能代替審計決定的法律效力。
《審計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審計機關依據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進行審計評價,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
第四十一條規定,「審計機關按照審計署規定的程序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進行審議,並對被審計對象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提出的意見一並研究後,提出審計機關的審計報告;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理、處罰的,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或者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
(4)論述工程項目審計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審計報告是對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行為的一種評價,如果被審計單位存在應當給予處理、處罰的行為,則必須依法作出審計決定或向相關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
也就是說,如果審計機關沒有作出審計決定或向相關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只出具審計報告,則說明被審計單位不存在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或者被審計單位即使存在上述行為,但審計機關認為無需進行處理、處罰。
因此,即使審計報告中針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提出了具體的處理、處罰意見,如調整帳目、調減投資額等,如果沒有作出審計決定,那麼被審計單位只需認可報告內容,無須按照報告要求作出改正行為的義務。
⑤ 國家審計的法律效力
(一)國家審計基本准則、通用審計准則和專業審計准則,是審計署依據《審計法》專規定製定的部門規章,具有屬行政規章的法律效力,全國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法開展審計工作時必須遵照執行。
(二)審計指南,是指導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的操作規程和方法,全國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應當參照執行,不具有行政規章的法律效力。
⑥ 工程造價審計公司報告有法律效力嗎
審計報告的有效與否,得分情況情況來看,一般來說,如工程所涉各方均簽字確認,則難以推翻。當然了,如果理由充分且有證據支撐的話,則可以推翻審計報告作出的結論。
⑦ 求助,專項審計報告的法律效力問題
審計結論只能作為間接證據。
審計結論只是證明你們的核算符合公允會計准則,專而所有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合屬法性以及有效是由你們負責的。
審計結論應該不是債務真實性、合法性以及有效的直接證據,效力有多大要看法官的採納程度。
建議:此問題最好請教一下律師,這已經不是會計業務范圍的內容了。
⑧ 工程結算中,單方面委託審計的造價,是否有法律效力
單方委託審計的造價結論需要對方認可,如果將該結論作為主張證據向人民法院提供,對方提出異議並申請重新鑒定審計的話,人民法院會准許重新鑒定審計,如果對方沒有要求重新審計,可以作為定案依據。
⑨ 國家審計法律效力
(一)國家審計基本准則、通用審計准則和專業審計准則,是審計署依據《審計法》規內定製定的部門規章,容具有行政規章的法律效力,全國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法開展審計工作時必須遵照執行。
(二)審計指南,是指導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的操作規程和方法,全國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應當參照執行,不具有行政規章的法律效力。
⑩ 所有審計的審計報告對外是否均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執行
審計報告具有抄有限的法律效力。襲
審計報告只對報告本身的內容負責,對報告使用者的使用後果不承擔責任。說白了,它只是提供一種參考依據,只要其披露的內容沒有故意虛假或重大遺漏,它就不承擔責任。
就法律效力而言,完全取決於使用者的主觀判斷,可以將其作為重要依據,也可以不予理睬。
至於「執行」,就更不靠譜,審計報告最多隻能提出一些建議,使用人可以採納,也可以不採納。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審計報告只針對被審計人提供的材料,對其真實性沒有偵查的義務,也就是說,如果材料是假的,審計人員只要按照規定的程序,對相關材料認可或不認可,就不承擔責任,畢竟他們沒有偵查能力。因此,審計報告仍有可能出現錯誤,因此,審計報告只能作為參考依據,其效力取決於使用人的主觀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