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公司法律部李
㈠ 狄仁傑真有那麼神嗎
狄仁傑真有那麼神歷史上都有記載的。
狄仁傑(630—700)字懷英,生肖虎,漢族,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區)人;唐(武周)時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舉明經。歷官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豫州刺史,武則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後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轉魏州刺史,神功初復相,後入為內史,封燕國公。在武則天當政時,以不畏權貴著稱。
電視劇和電影只是誇大了拍攝而已。
你是說他的破案能力神不神吧? 其實沒有那麼神的,影視劇裡面描寫的的「神探」啊之類的大多數都是虛構出來的 狄仁傑這個人做官還行,正直清廉 或許當官的任上也破過一些案子,但和神探這名關系不大,剛才已經說了狄仁傑比較清廉,所以只要是本著公正的態度 頭腦又不昏的話 很多的案子都是不難破的 但不管什麼時代正直的官又很少 所以狄仁傑這樣公正斷案的人自然會被百姓傳成是神探… 類似的例子還有包拯,真正的歷史的人物也不是斷案高手 但和狄仁傑一樣同樣是正直的官
《新唐書》中的狄仁傑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傑誦書不置,吏讓之,答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為吏誣訴,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薦授並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得去。同府參軍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仁傑謂曰:「君可貽親萬里憂乎?」詣長史蘭仁基請代行。仁基咨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坐誤斧昭陵柏,罪當免,高宗詔誅之。仁傑奏不應死,帝怒曰:「是使我為不孝子,必殺之。」仁傑曰:「漢有盜高廟玉環,文帝欲當之族,張釋之廷諍曰:『假令取長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於是罪止棄市。陛下之法在象魏,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誤伐一柏,殺二臣,後世謂陛下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數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寵自肆,仁傑劾奏其惡,有詔原之。仁傑曰:「朝廷借乏賢,如本立者不鮮。陛下惜有罪,虧成法,奈何?臣願先斥,為群臣戒。」本立抵罪。繇是朝廷肅然。使岐州,亡卒數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盜黨窮訊,而余曹紛紛不能制。仁傑曰:「是其計窮,且為患。」乃明開首原格,出系者,稟而縱之,使相曉,皆自縛歸。帝嘆其達權宜。
遷度支郎中。帝幸汾陽宮,為知頓使。並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石女祠,俗言盛服過者,致風雷之變,更發卒數萬改馳道。仁傑曰:「天子之行,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石女避邪?」止其役。帝壯之,曰:「真丈夫哉!」出為寧州刺史,撫和戎落,得其歡心,郡人勒碑以頌。入拜冬官侍郎、持節江南巡撫使。吳、楚俗多淫祠,仁傑一禁止,凡毀千七百房,止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而已。
轉文昌右丞,出豫州刺史。時越王兵敗,支黨餘二千人論死。仁傑釋其械,密疏曰:「臣欲有所陳,似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欽恤意。表成復毀,自不能定。然此皆非本惡,詿誤至此。」有詔悉謫戍邊。囚出寧州,父老迎勞曰:「狄使君活汝耶!」因相與哭碑下。囚齋三日乃去。至流所,亦為立碑。初,宰相張光輔討越王。軍中恃功,多暴索,仁傑拒之。光輔怒曰:「州將輕元帥邪?」仁傑曰:「亂河南者一越王,公董士三十萬以平亂,縱使暴橫,使無辜之人咸墜塗炭,是一越王死,百越王生也。且王師之至,民歸順以萬計,自縋而下,四面成蹊。奈何縱邀賞之人殺降以為功,冤痛徹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君頸,雖死不恨!」光輔還,奏仁傑不遜,左授復州刺史。徙洛州司馬。
天授二年,以地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武後謂曰:「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譖卿者,欲知之乎?」謝曰:「陛下以為過,臣當改之;以為無過,臣之幸也。譖者乃不願知。」後嘆其長者。時太學生謁急,後亦報可。仁傑曰:「人君惟生殺柄不以假人,至簿書期會,宜責有司。尚書省決事,左、右丞不句杖,左、右丞相不判徒,況天子乎?學徒取告,丞、簿職耳,若為報可,則胄子數千,凡幾詔耶?為定令示之而已。」後納其言。
會為來俊臣所構,捕送制獄。於時,訊反者一問即臣,聽減死。俊臣引仁傑置對,答曰:「有周革命,我乃唐臣,反固實。」俊臣乃挺系。其屬王德壽以情謂曰:「我意求少遷,公為我引楊執柔為黨,公且免死。」仁傑嘆曰;「皇天後土,使仁傑為此乎!」即以首觸柱,血流沫面。德壽懼而謝。守者浸弛,即丐筆書帛,置褚衣中,好謂吏曰;「方暑,請付家徹絮。」仁傑子光遠得書上變,後遣使案視。俊臣命仁傑冠帶見使者,私令德壽作謝死表,附使以聞。後乃召見仁傑,謂曰:「承反何耶?」對曰:「不承反,死笞掠矣。」示其表,曰:「無之。」後知代署,因免死。武承嗣屢請誅之,後曰:「命已行,不可返。」時同被誣者鳳閣侍郎任知古等七族悉得貸。御史霍獻可以首叩殿陛苦爭,欲必殺仁傑等,乃貶仁傑彭澤令,邑人為置生祠。
萬歲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動,擢仁傑為魏州刺史。前刺史懼賊至,驅民保城,修守具。仁傑至,曰:「賊在遠,何自疲民?萬一虜來,吾自辦之,何預若輩?」悉縱就田。虜聞,亦引去,民愛仰之,復為立祠。俄轉幽州都督,賜紫袍、龜帶,後自製金字十二於袍,以旌其忠。
召拜鸞台侍郎,復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時發兵戍疏勒四鎮,百姓怨苦。仁傑諫曰:
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域之外。東距滄海,西隔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天所以限中外也。自典籍所紀,聲教所暨,三代不能至者,國家既已兼之。詩人矜薄伐於太原,化行於江、漢,前代之遐裔,而我之域中,過夏、商遠矣。今乃用武荒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磽確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賦,獲其土不可以耕織。苟求冠帶遠夷,不務固本安人,此秦皇、漢武之所行也。傳曰:「與覆車同軌者未嘗安。」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臣伏見國家師旅歲出,調度之費狃以浸廣,右戍四鎮,左屯安東,杼軸空匱,轉輸不絕,行役既久,怨曠者多。上不是恤,則政不行;政不行,則害氣作;害氣作,則蟲螟生,水旱起矣。方今關東薦飢,蜀漢流亡,江、淮而南,賦斂不息。人不復本,則相率為盜,本根一搖,憂患非淺。所以然者,皆貪功方外,耗竭中國也。昔漢元帝納賈捐之之謀而罷珠崖,宣帝用魏相之策而棄車師田。貞觀中,克平九姓,冊拜李思摩為可汗,使統諸部,夷狄叛則伐,降則撫,得推亡固存之義,無遠戍勞人之役。今阿史那斛瑟羅,皆陰山貴種,代雄沙漠,若委之四鎮,以統諸蕃,建為可汗,遣禦寇患,則國家有繼絕之美,無轉輸之苦。損四鎮,肥中國,罷安東,實遼西,省軍費於遠方,並甲兵於要塞,恆、代之鎮重,而邊州之備豐矣。
且王者外寧,容有內危。陛下姑敕邊兵謹守備,以逸待勞,則戰士力倍;以主御客,則我得其便;堅壁清野,寇無所得。自然深入有顛躓之慮,淺入無虜獲之益。不數年,二虜不討而服矣。
又請廢安東,復高姓為君長,省江南轉餉以息民,不見納。
張易之嘗從容問自安計,仁傑曰:「惟勸迎廬陵王可以免禍。」會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仁傑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比匈奴犯邊,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廬陵王代之,不浹日,輒五萬。今欲繼統,非廬陵王莫可。」後怒,罷議。久之,召謂曰:「朕數夢雙陸不勝,何也?」於是,仁傑與王方慶俱在,二人同辭對曰:「雙陸不勝,無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鋒鏑,勤勞而有天下,傳之子孫。先帝寢疾,詔陛下監國。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餘年,又欲以三思為後。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後感悟,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王於房州。王至,後匿王帳中,召見仁傑語廬陵事。仁傑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後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仁傑降拜頓首,曰:「太子歸,未有知者,人言紛紛,何所信?」後然之。更令太子舍龍門。具禮迎還,中外大悅。初,吉頊、李昭德數請還太子,而後意不回,唯仁傑每以母子天性為言,後雖忮忍,不能無感,故卒復唐嗣。
尋拜納言,兼右肅政御史大夫。突厥入趙、定,殺掠甚眾,詔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假以便宜。突厥盡殺所得男女萬計,由五回道去,仁傑追不能逮。更拜河北安撫大使。時民多脅從於賊,賊已去,懼誅,逃匿。仁傑上疏曰:「議者以為虜入寇,始明人之逆順,或迫脅,或願從,或受偽官,或為招慰。誠以山東之人重氣,一往死不為悔。比緣軍興,調發煩重,傷破家產,剔屋賣田,人不為售。又官吏侵漁,州縣科役,督趣鞭笞,情危事迫,不循禮義,投跡犬羊,以圖賒死,此君子所愧,而小人之常。民猶水也,壅則為淵,疏則為川,通塞隨流,豈有常性。昔董卓之亂,神器播越,卓已誅禽,部曲無赦,故事窮變生,流毒京室。此由恩不溥洽,失在機先。今負罪之伍,潛竄山澤,赦之則出,不赦則狂。山東群盜,緣茲聚結。故臣以為邊鄙暫警不足憂,中土不寧可為慮也。夫持大國者不可以小治,事廣者不可以細分。人主所務,弗檢常法。願曲赦河北,一不問罪。」詔可。
還,除內史。後幸三陽宮,王公皆從,獨賜仁傑第一區,眷禮卓異,時無輩者。是時李楷固、駱務整討契丹,克之,獻俘含樞殿,後大悅。二人者,本契丹李盡忠部將,盡忠入寇,楷固等數挫王師,後降,有司請論如法。仁傑稱其驍勇可任,若貸死,必感恩納節,可以責功。至是凱旋,後舉酒屬仁傑,賞其知人。授楷固左玉鈐衛大將軍、燕國公,賜姓武;務整右武威衛將軍。
後將造浮屠大像,度費數百萬,官不能足,更詔天下僧日施一錢助之。仁傑諫曰:「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終由地出。不損百姓,且將何求?今邊垂未寧,宜寬征鎮之傜,省不急之務。就令顧作,以濟窮人,既失農時,是為棄本。且無官助,理不得成。既費官財,又竭人力,一方有難,何以救之?」後由是罷役。
㈡ 大姓的傳說故事
撲朔迷離的得姓傳說
李姓是當今中華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李姓起源於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自古以來都屬於陳地轄區,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關於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壽的《北史·序傳》和北宋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中講了一個十分傳奇的故事:李姓源於嬴姓,是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的後裔,是皋陶的後代。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他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以官職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後代有一個叫理徵的,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陳國人,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回陳國,走到伊侯墟時,母子飢餓不堪,靠採食木子(樹木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激木子,躲避紂王追緝,利貞隱去原姓,因為「理」與「李」同音,改理氏為李氏,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貞母子回到陳國,在離陳不遠的苦縣定居。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說老子李耳是李利貞的第11代孫,而有的姓氏書說李利貞是老子的六世祖。
還有一種說法更有神話色彩,《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說:「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記·索隱》說老子「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八十一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以上關於李姓起源的故事過於生動而富於傳奇色彩,難免引起後人的疑義。史家認為這些傳說起於唐代,有為李唐宗室抬高門第,強為攀附,主觀臆測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貞不見於先秦古籍,是否確有其人值得懷疑。
那麼,李姓的真實淵源是什麼呢?
其實,李姓起源並不復雜,不過與「李樹」無關,也與「食木子」的傳說無關。李氏出於理姓,先祖為大理之官,後代「以官為氏」,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里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戰國時作李姓。早在隋唐之前,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和應劭的《風俗通義·姓氏篇》中,就考證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隻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見東漢的時候還沒有那些神化的傳說。
李姓起源在春秋時期,戰國時已很普遍。春秋時有里氏,見於記載的有里克、里革、里析等人。里克是晉獻公的重臣,里革是魯國太史,里析是鄭國大夫。戰國時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離、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蹤跡遍及列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李離、李悝、李斯都曾是執法大臣,與「李(理)」氏的含義相同。李離在晉文公時任大理。李悝戰國初年在魏國主持變法,李悝開戰國變法運動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經》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對後世法律有重要影響。李斯則在秦國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劃者。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論和實踐,繼承了李(理)氏家族的歷史傳統。
李姓遠祖皋陶與嬴姓的分支
東漢以來的姓氏著作大都將李(理)氏的淵源上溯至皋陶,把皋陶視為李氏的遠祖。那麼皋陶是怎樣的一個歷史人物呢?
皋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寫作咎繇,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他和許多傳說時代的人物一樣,既是一個真實的部族首領,也代表了一個部族名號。皋陶生活在堯、舜、禹時代。《尚書》中有一篇《皋陶謨》,記述了皋陶與舜、禹議政的許多言論。據《史記·夏本紀》記載,皋陶還差一點成為繼舜禹之後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禪位於皋陶,但因皋陶去世而作罷。這些傳說,反映了皋陶在夏代之前聲名顯赫的地位和影響。
帝舜時,皋陶的官職是「大理」。相傳「皋陶作刑」,他是中國刑法的創立者。傳說皋陶專門訓養了一頭名叫觸的獨角奇獸,這奇獸有一種特異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惡真偽。它一遇見有罪的人,就會用尖利的獨角去沖撞;一發現誰在說假話,就會怒氣沖沖,令人生畏。皋陶就是用這樣的奇獸斷案。神話畢竟是神話,可這個神話故事卻把人們帶到遙遠的上古時代,彷彿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斷的形象。
皋陶本姓偃,他的兒子伯益被舜帝賜姓為嬴。嬴姓分支很多,其中趙、徐、黃、江、秦等都是當今中華大姓。
趙氏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周穆王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以趙為氏。周幽王時,造父的裔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國為秦國所滅,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
秦氏出自嬴姓,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並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為氏,稱為秦氏。
江氏出自嬴姓。伯益傳至十幾代,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江國在今河南正陽縣一帶。
此外,出自嬴姓的還有馬氏。馬氏形成於戰國後期,出自趙氏,始祖是趙奢。趙奢是戰國時趙國人,為趙國將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因以為氏,即馬服氏,後又省「服」為馬氏。
李唐王朝的建立與隴西李氏的興盛
舊時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掛這樣兩幅對聯:一是「隴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經傳道德,名重謫仙。」兩幅對聯除了頌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聯提到了涌現出飛將軍李廣和建立盛唐的隴西李氏,下一聯提到了也是出自隴西李氏的詩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史記·老子傳》把老子寫得「神龍不見首尾」,但對老子後代家世的記載卻十分詳盡: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李假漢文帝時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為膠西王昂太傅,於是居住在齊地。這說明西漢時李姓已有一支遷往山東。又據《新唐書·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記載,李耳的8世孫李曇時,戰國時遷居趙國和秦國,這一派後來分為兩支。一支為長子李崇,任隴西太守、南鄭公,居隴西,後來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一支為四子李璣,居趙郡,成為趙郡李氏的始祖。這兩支人丁興旺,都成為名門望族。趙郡李氏後來涌現了趙國大將李牧、秦末將軍李左車、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學家李陽冰。隴西李氏從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肅隴西,世代為官,其孫李信任秦大將軍,封隴西侯,李信的後人「飛將軍」李廣和他的兒子李椒、李敢,孫子李陵都是西漢將軍。到了十六國時,李廣的16世孫李暠建立了西涼國。李暠的16世孫就是唐高祖李淵。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姓作為「國姓」,是最尊貴的姓氏,在唐朝蓬勃發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朝李氏貴為「國姓」,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李姓人口急劇擴張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李唐宗室子孫蕃盛。李唐宗室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他們創造了發展繁衍的優越條件。唐朝有19位皇帝,皇帝妻妾成群,兒子自然也眾多。這些皇子們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當地的貴姓大家。此外,李氏宰相數十人,各成一支,子孫繁衍,又為李姓擴充了許多人口。李姓人口擴充的第二個原因是賜姓。李唐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往往以褒賞、恩惠、籠絡的手段,賜給外姓人以「國姓」,使他們更忠於李唐王朝,這也為李姓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由於「國姓」至高無上的地位,對被賜姓者來說,也是一種無尚的榮耀。據史書記載,唐朝被賜李姓的有漢族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張、董、羅諸姓,也有少數民族的鮮於、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等。
李氏經唐代大發展後,子孫開始向全國播遷。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族望而作詩曰:「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可見唐代時期,李姓的分布已經很廣了。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省。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 500餘萬,為全國第一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9%,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四川、山東三省。時到當今,李姓遍布於中華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陳地除是李、陳、胡、田、孫、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還是陽夏(今太康)謝氏、陳郡袁氏、陽夏何氏、長平(今西華)殷氏、南頓(今項城西南)應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這些姓氏人口加起來,數字將是十分驚人。從陳楚地區走出來的姓氏和家族,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的主要源頭,匯入中華民族的浩翰大河,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炎黃子孫根脈相連。陳地豐厚的姓氏文化資源吸引著眾多海內外華人來陳尋根祭祖,認祖歸宗。
㈢ 洪門的歷代掌門有誰
洪門中知名的近代歷史人物(部分,敏感詞的人名就不說了)
1、孫中山:洪門致公堂元帥(洪棍),洪門分支組織同盟會創始人
2、秋瑾:洪門同盟會軍師(白紙扇)
3、黃興:洪門哥老會龍頭
4、劉志丹:洪門哥老會龍頭
5、劉伯承:洪門奉節哥老會成員
6、鄧紹昌:洪門四川廣安哥老會掌旗大爺
7、賀龍:洪門哥老會「十排老幺」
8、章士超:洪門華興會成員
9、宋教仁:洪門華興會成員
10、司徒美堂:洪門致公堂成員,中國致公黨創始人
11、富蘭克林-羅斯福:洪門致公堂法律顧問,後任美國總統洪門是明末清初的一個地下秘密組織,起源於「漢留」,經由南明東寧總制使陳近南先生大力發展,進而由「漢留」轉化為洪門,故陳近南被尊為洪門創始人。
(3)中土公司法律部李擴展閱讀:
洪門供奉的牌位:
始祖:洪英(殷洪盛)。
五先賢:朱之瑜、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傅山。
五宗:文宗史可法、武宗鄭成功、宣宗陳近南、達宗萬雲龍、威宗蘇洪光。
前五祖: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
中五祖:楊仗佑、方惠成、吳天成、林大江、張敬之。
後五祖:李式地、洪太歲、吳天佑、林永超、姚必達。
五義:鄭君達、謝邦恆、黃昌成、吳廷貴、周洪英。
五傑:鄭道德、鄭道芳、韓龍、韓虎、李昌國。
三英:郭秀英、鄭玉蘭、鍾文君。
二師:男軍師史明鑒、女軍師關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