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的責任與義務怎麼劃分的
① 什麼是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
公民的權利通常是指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享有的某種權益.其中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稱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有:平等權;政治權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會經濟權;文化教育權;婚姻自由權;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等.
公民義務通常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必須承擔的責任,其中憲法規定的公民的義務稱為公民的基本義務。公民的義務大致可分為三類:1、是公民對國家履行的義務.如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2、是公民對社會履行的義務,如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等;3、是公民對某些特定的人所履行的義務,如父母教育撫育未成年子女與成年子女贍養扶助父母等,
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一)權利和義務具有平等性:
1、公民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平等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不允許享有權利而不履行義務或只盡義務而不享有權利的情況出現.
2、司法機關對公民適用法律時,一律平等對待.任何公民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
1、某一內容是自己的權利或義務,相對來說,就是他人的義務或權利.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2、某一內容只是義務,不是權利,但公民可以從履行義務中受益.表現為權利和義務的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公民可以從自己履行義務中盡情享受國家稅收帶來的物質生活的富裕和精神生活的滿足.公民履行義務的自覺性越高,國家就會更加富強,公民的自由和權利就越有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權利越有保障,就越能促進他們自覺履行義務.也就是說,公民為國家和社會履行義務,就是為實現自己的權利創造條件;國家使公民享受履行義務的益處,更能促進公民自覺履行義務,公民的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
3、某一內容既是公民的權利(義務):又是義務(權利).表現為公民權利與義務的彼此結合,具有雙重性.如公民的勞動權和受教育權,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
在法律中,權利與義務永遠是同時出現的,它們呈現出以下的相互關系
(三)從法學理論的角度,二者的關系還表現為:
1、法律關系中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是指任何一項法律權利都有相對應的法律義務,二者是相互關聯、對立統一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勞動和受教育等則既是權利,又是義務.
2、社會生活中的對等關系。這主要表現在權利義務的總量是大體相等的.如果權利的總量大於義務的總量,有的權利就是虛設的;如果義務總量大於權利總量,就有特權.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二者的總量也是相等的,如債權與債務是對等、等量的.
3、功能上的互補關系。法律權利的享有有助於法律義務的積極履行.在許多情況下,不主張權利,義務人就不去履行義務.
法律義務也是法律責任,義務規范要求的作為與不作為要令行禁止.法律主體如果都能這樣對待義務,就必然有助於權利的實現,建立起良好的秩序.
4、價值選擇中的主從關系。在任何類型的法律體系中,都是既有權利又有義務的,這樣,才能通過法律對人們的社會行為進行調整.但是由於國家本質和社會性質的不同,決定了人們的價值選擇不同,因而,有的法律體系以義務為本位,如從奴隸社會開始有法的時候起,歷史上一系列法律體系,就「幾乎把一切權利賦予一個階級,另方面卻幾乎把一切義務推給另一個階級.」
② 責任和義務的區別,在法律上
責任是指一種不利的法律後果,而義務是指公民法律規定的應當作為或不作為的情形回。責任一般是公答民違法了法律規定的義務所應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是指公民已經為法律所禁止為或者沒有為法律規定必須為的行為後所應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帶有懲罰的色彩。而義務是一種尚未發生的事情。例如:法律規定公民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不贍養時就應當承擔不贍養的法律責任。
③ 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的關系是什麼
法律責任與法定權利與義務有密切的聯系。
首先,法律責任規范著內法律關系主體行使權利的界容限,以否定的法律後果防止權利行使不當或濫用權利;
其次,在權利受到妨害,以及違反法定義務時,法律責任又成為救濟權利、強制履行義務或追加新義務的依據;
再次,法律責任通過否定的法律後果成為對權利、義務得以順利實現的保證。總之,法律責任是國家強制責任人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救濟受到侵害或損害的合法利益和法定權利的手段,是保障權利與義務實現的手段。
http://www.law-lib.com/law/
④ 責任和義務是什麼
責任是分內應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責任感是衡量一個人精神素質的重要指標。責任和自由是對應的概念,責任事實上--雖然不是時間上--以自由為前提,而自由只能存在於責任之中。責任是唯獨存在於上帝和鄰舍的約束中的人的自由。
負責任的人在自身的自由中行動。除了他的行為和他本人以外,再沒有別的能夠支持他,減輕他的負擔,這個事實就是自由的證據。負責任的行動發生在義務中,這義務給予他自由,給予他完全的自由。同時,負責任的行動完全發生在相對性的區域內,發生在無數視角里,每一種特定的現象都在其中出現。
⑤ 法律意義上的義務有哪幾種形式
法律明確規定的義務;職務或業務上要求的義務;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具體分析如下:
1、法律的明文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是不作為之作為義務的主要來源之一,這也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必然要求。在純正不作為中,其作為義務都是由法律明文規定的。這里的法律規定不能作擴大解釋,只能理解為刑法明文規定或者由其他法律規定而經刑法予以認可。如果只有其他法律規定,未經刑法認可,則不能成為不作為之作為義務。例如,根據稅收法律的規定,公民個人和法人有依法納稅的義務。又如,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夫妻之間、直系血親之間在特定條件下具有扶養、撫養、贍養的義務。但是,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要構成犯罪,還必須以刑事法律的明文規定為依據。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偷稅罪、遺棄罪、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侵佔罪(拒不退還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等等,都有刑法的明文規定。[9]有些作為義務雖然在一般法規中作了規定,但若刑法中未作相應規定的,即使行為人不履行作為義務,也不能以犯罪論處。例如,違反民法規定不履行清償債務的不作為行為,由於刑法中未作規定,就不能以犯罪論處。
2、職務或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從事某項工作的人,其職務或業務本身要求他負有某種作為的義務。例如,游泳場的救生員有搶救落水人的義務,值班醫生有救治病人的義務,保育員有保護幼兒生命、健康安全的義務等等。由於這些義務是以行為人所從事的工作、所擔負的職責為前提,因而一般都由本單位、本行業的主管部門或者業務部門通過的職責守則、條例等形式加以規定。但是,實際上往往存在職務或業務所要求的義務不明的情況,對此應如何據以認定行為人有無作為義務呢?筆者認為,為避免入人於罪,對於職務或業務上要求的義務,原則上應限於有職責守則、條例等明文規定的內容,但在我國目前部門、行業職責尚缺乏規范化管理的情況下,對於本行業公認的職務、業務上要求的義務,不應以本單位、本行業未作明確規定為借口而予以否定,而應基於行業公認而加以確認。
3、 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法律行為是指在法律上能夠引起一定的權利和義務的行為。法律行為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合同行為[10],廣義地包括自願承擔義務行為?口頭合同?。合同引起作為義務涉及的問題非常復雜,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合理劃分刑法與民法等非刑事法律的調整界限。比如房主久經租戶催促,而仍不修繕其有倒塌危險的房屋,最終致房屋倒塌而使屋內租戶被壓死的等等情形,能否視行為人有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而追究其不作為的罪責?從理論上講是完全可以的,但實踐中還應結合社會相當性理論予以具體的判斷。
4、先行行為產生的作為義務。先行行為產生的義務,是由於行為人先前實施的行為致使法律所保護的某種權利處於危險狀態,而產生的防止危害結果發生的義務。筆者認為,引起作為義務的先行行為並不限於違法、有責行為,也不限於作為行為,但合法、正當行為與不作為行為能否引起作為義務,又不可一概而論,也要根據社會相當性理論去具體分析。犯罪行為能否引起作為義務?在這個問題上又存在兩種不同的主張:一是否定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先行行為原則上不應包括犯罪行為。認為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之後,有義務承擔刑事責任,而沒有義務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如果行為人自動防止危害結果發生,則是減免刑罰的理由;如果行為人沒有防止結果的發生,則負既遂罪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沒有防止更嚴重的結果的發生,則負結果加重犯的刑事責任。如果認為先行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則會使絕大多數一罪的情況變為數罪,這是不合適的。二是肯定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先行行為包括合法行為,也包括違法行為,違法行為還可以進一步區分為一般的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在先行行為是犯罪行為的情況下,先行行為與不作為行為之間具有牽連關系,構成牽連犯。在這一問題上筆者持折衷說,基於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應以行為人所放任發生的危害結果是否能為前罪的犯罪構成(包括加重構成)所包括作為區分標准:能包括的,沒有作為義務,依據前罪的法定刑幅度定罪處罰即可;超出前罪犯罪構成范圍而觸犯更為嚴重的犯罪的,則具有作為義務
⑥ 律師的責任和義務是什麼
根據抄律師法的規定,律師對委託人應承擔的責任包括:
1、律師接受委託後,無正當理由的,不得拒絕辯護或代理。但委託事項違法,委託人利用律師提供的服務從事違法活動或委託人隱瞞事實的,律師有權拒絕辯護或者代理。(簡稱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辯護或代理)
2、律師不得在同一案件中,為雙方當事人擔任代理人。
3、律師不得利用提供法律服務的便利牟取當事人爭議的權益,不得接受對方當事人的財物。
4、律師應當保守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當事人的商業秘密,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簡稱保密的義務)
⑦ 法律上責任與義務的區別是什麼
律義務是指法律規定的法律關系主體應該這樣行為或不這樣行為的限制和約束;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擔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法律關系的主體一般都應履行法律義務,但並非所有法律主體都必然承擔法律責任。法律義務並不必然同不利後果相關,只有違反法律義務者才承擔不利後果;而法律責任必是與不利後果相關的;法律義務可以通過義務主體自覺履行而完成,而法律責任則需要由國家機關來追究。